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合集下载

足阳明胃经优质获奖课件

足阳明胃经优质获奖课件

⑵配合谷,内庭,颊车等治疗牙痛;
⑶配合谷,太阳,四白等治疗三叉神经
5.头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作用:祛风泻火,止痛明目。
主治:①头痛、高血压;
②目痛,眼睑瞤动等。
操作: 向后平刺0.5—1.0寸。不灸。 配伍: 前头痛配合谷、太阳; 侧头痛配率谷、风池; 眩晕配百会(灸); 迎风流泪配攒竹、阳白;
其直者:从缺盆 过乳中 下挟脐 气
街中(腹股沟动脉,气冲)。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 下循腹里 合气街
下髀关 沿下肢外侧旳前缘 足背 足二 趾外侧端。
其支者:足三里 止于足第三趾旳外侧端。
其支者:旳脏腑组织器官:
联络旳脏腑有:胃、脾、鼻、目、 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
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能:调肠胃,化积滞,通经络。 主治: ①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 ②下肢痿痹。 配伍 (1)腹痛、泄泻配天枢、大肠俞。 (2)便秘配支沟、天枢。 (3)肠痈配阑尾穴。 操作:直刺1.0-2寸。可灸。
12.下巨虚 (小肠下合穴 ):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
三、足阳明胃经
教学目 标
1、掌握足阳明胃经旳经脉循行。 2、掌握足阳明胃经旳常用腧穴。 3、了解常用腧穴旳主治作用。 4、掌握腧穴旳特殊作用
(一)经脉循行:起于鼻 鼻根
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 挟口
环唇 下交承浆
沿下颌部 下颌角 上耳前 循发际
至前额正中。
其支者:从大迎 循喉咙 入缺盆 下
膈 属胃 络脾。
配穴举例:
⑴配颊车,四白,下关,合谷等 治口歪;
⑵配承浆治流涎。
3.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 时咬肌隆起最高点,按之凹陷处。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运动系统:足阳明胃经对下肢运动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腿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免疫系统:足阳明胃经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04
足阳明胃经的异常表现和调理方 法
异常表现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消 化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头痛、头 晕、失眠等神经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肢体麻木、 肌肉萎缩等运动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情绪不稳 定、易怒、抑郁 等精神心理症状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避 免生冷食物
药物调理:根据具体症状,选用 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促进气血 流通
针灸调理:通过针灸刺激足阳明 胃经的相关穴位,达到调理效果
足阳明胃经在中 医临床治疗中具 有广泛应用
足阳明胃经的理 论基础深厚,对 中医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0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和功能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 侧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现代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足阳明胃经的未来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在足阳明胃经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发展趋势和展望
•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足阳明胃经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 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系
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温通气血,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按摩和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需要专业指导,以免误伤经络。

针灸足阳明胃经ppt

针灸足阳明胃经ppt
01
列表1
针灸足阳明胃经治愈失眠。
02 03
列表2
针灸足阳明胃经改善抑郁症状。
列表4
针灸足阳明胃经减轻坐骨神经痛。
05
04
列表3
针灸足阳明胃经减轻偏头痛。
针灸足阳明胃经治愈妇科和男科疾病的案例
列表4
针灸足阳明胃经改善男性前列腺炎。
总结词
针灸足阳明胃经对治疗妇科和男科疾病有 独特的效果,能够调和气血,促进生殖系 统的健康。
足阳明胃经的病症主要表现为 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关
节等方面的症状。
对于足阳明胃经的病症,针灸 治疗主要采取刺激足阳明胃经 穴位的方法,根据不同病症选 用不同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针灸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配合 中药、拔罐、推拿等综合疗法
,以提高疗效。
03
针灸足阳明胃经实践操作
针灸足阳明胃经的准备工作
针灸足阳明胃经能够调节胃动 力,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胃炎
针灸足阳明胃经能够缓解胃炎 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胃食管反流
针灸足阳明胃经能够减少胃内 容物对食管的刺激,缓解症状

针灸足阳明胃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抑郁症
针灸足阳明胃经能够调节神经递 质的释放,缓解抑郁症状。
失眠
针灸足阳明胃经能够平衡脑部神 经网络,改善失眠症状。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黄帝内经,是针灸学的基础之一,也 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足阳明胃经由多条经络组成,其中包括足阳明经、足太阴 脾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等。
这些经络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等多个系统的功能密 切相关,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Leabharlann 足阳明胃经的病理意义和作用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课件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课件
足阳明胃经可以调 节脾胃功能,促进 消化吸收,维护人 体健康。
疏通经络
足阳明胃经的运行 可以疏通全身经络, 保持气血畅通。
强身健体
足阳明胃经的调节 作用可以增强人体 免疫力,提高抵抗 力。
预防治疗疾病
足阳明胃经的运行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一些常见疾病,如 消化不良、便秘等。
四、足阳明胃经的应用
足阳明胃经保健方法
二、足阳明胃经的起止与循行
1
简介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之一,起止于足大趾。
2
起点与止点的位置
足阳明胃经的起点位于足大趾的咸丰穴,止点位于下巴的迎香穴。
3
循行线路及主要穴位
足阳明胃经沿着腿部、腹部、胸部走行,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冲门、足阳明、 天突、承泣等。
三、足阳明胃经的主要功能
调节脾胃
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 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 以达到保健的效果。
足阳明胃经常见疾病 及治疗方法
足阳明胃经与一些常见疾 病相关,如消化不良、胃 痛等,可采用中医治疗方 法。
足阳明胃经常见的推 拿手法及指压穴位
推拿手法和指压穴位是治 疗足阳明胃经相关疾病的 常用方法。
五、结束语
1 总结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经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 展望未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足阳明胃经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为人体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PPT课件
欢迎来到《经络学足阳明胃经》的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足阳明 胃经及其重要作用,让您对经络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经脉简介
经脉的定义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脉的分类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定位 Location】 在足背,当第二、三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 处
陷谷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皮肤→皮下组织→趾
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内侧→第
二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斜头。浅
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静
脉网。深层有第二跖背动、静脉。
【主治 Indications】
1.目赤肿痛,面浮身肿。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 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中间 楔骨。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背动、静 脉和腓深神经。
【主治 Indications】
1.胃痛,腹胀。
2.口喎,面肿,齿痛,癫狂。
3.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刺法 Method】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9.陷谷 Xiàngǔ (ST 43) 输穴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 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入气街中。
(2)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循行
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 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循行 属胃络脾→腹里→气冲。足阳明经联系的脏腑器 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属胃,络 脾。 其支脉至足大趾与足太阴经相接。
梁门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 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 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 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 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 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 Indications】 胃痛,呕吐,腹胀,食 欲不振,泄泻。
【刺法 Method】
直刺0.5~1.0寸。
厉兑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布有足背内侧 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网。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与胃相
互关联,共同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着胫部向上直至膝关节内侧,再经过股骨外侧直上至髌骨上缘,然后沿着督脉的轨道上行至胸腹部,最后上行经过面部,直至颊车骨下方。

根据中医学理论,足阳明胃经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消化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紧密关联,对消化系
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当人体消化功能失调时,可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调节水液代谢:足阳明胃经在面部与脾经相通,对水
液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增加水液的代谢和排泄,有助于解决体内水湿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3. 疏通经络:足阳明胃经贯穿全身,与其他经络相互关联。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调和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调节情绪:足阳明胃经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
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运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理论进
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包括足五里、足三里、天突、大迎、下巨虚等。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胃病等效果。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具有调节消化功能、调节水液代谢、疏通经络、调节情绪等多种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充分利用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穴位理论,可以辅助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中医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中医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取法】
正坐位,在承泣直
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
取穴。
【功用】
祛风明目,通经活
.
15
四白 Sìbái(ST 2)
【主治病症】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 肌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 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3.其它: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
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
6、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
7、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
.
32
头维 Tóuwéi(ST 8)
【定位】
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取法】
当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
0.5寸,距神庭穴4.5寸处取穴。
【特异性】
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交
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
氏病。
【刺灸法】
刺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局部酸胀,针感可
向肩部发散。
灸法:禁灸。
.
37
人迎 Rényíng(S。
.
38
水突 Shǔitū(ST 10)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
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0.3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
射至上唇部,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灸法:不宜灸。
.
16
四白 Sìbái(ST 2)
【配穴】 1、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
歪斜; 2、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 Indications】 1.胃痛。 2.癫狂,心烦。
【刺法 Method】 直刺0.8~1.2寸。
7.滑肉门 Huáròumén (ST 24)
【定位 Location】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 寸,距前正中线2寸
滑肉门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 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 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 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 经前支的肌支。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 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 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 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 静脉和神经穿出。
四白
【主治 Indications】 1.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
2.口眼喎斜。3.头痛,眩晕。
【刺法 Method】 直刺0.3~0.5寸;不宜灸。
【主治 Indications】 1.齿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 热病。 2. 腹痛,腹胀,泄泻,痢疾, 便秘。 3. 足背肿痛。
【刺法 Method】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
11.厉兑* Lìduì (ST 45) 井穴
【定位 Location】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 距趾甲角0.1寸。
项目三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一、足阳明胃经经络
(一) 足阳明经脉 1 .经脉循行 (1)经脉循行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 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 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3.巨髎 Jùliáo (ST 3)
巨髎
足阳明、阳蹻之会
【定位 Location】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 当鼻唇沟外侧 。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 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 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 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定位 Location】 在足背,当第二、三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 处
陷谷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皮肤→皮下组织→趾
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内侧→第
二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斜头。浅
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静
脉网。深层有第二跖背动、静脉。
【主治 Indications】
1.目赤肿痛,面浮身肿。
【主治 Indications】 1.口眼喎斜,齿痛,鼻衄, 唇颊肿。
2.眼睑瞤动。 【刺法 Method】
直刺0.3~0.6寸。
4.梁门* Liángmén (ST 21)
【定位 Location】 在上腹 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 线2寸 。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 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中间 楔骨。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背动、静 脉和腓深神经。
【主治 Indications】
1.胃痛,腹胀。
2.口喎,面肿,齿痛,癫狂。
3.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刺法 Method】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9.陷谷 Xiàngǔ (ST 43) 输穴
厉兑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布有足背内侧 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网。
【主治 Indications】
1.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热 病。
2.多梦,癫狂。 3.足胫寒冷。
【刺法 Method】 浅刺0.1寸。
课堂小结
1. 掌握足阳明胃经经脉的循行。 2.掌握足阳明胃经带★重点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 和操作,用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诀帮助记忆和 掌握。 3.熟悉足阳明胃经经脉的病候、络穴病候。 4.熟悉非重点穴穴定位、主治、操作。 5.了解足阳明胃经重点腧穴的局部层次解剖、配伍, 本经穴位的国际标准化代号。
【主治 Indications】
1.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 睑瞤动。
2. 口眼喎斜。
【刺法 Method】
医者押手固定眼球,刺手持针,沿眶 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 和大幅度捻转,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 肿;禁灸。
2.四白* Sìbái (ST 2)
【定位 Location】在面部,目 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 处。
【主治 Indications】 1.腹痛,腹胀,食欲不 振,
肠鸣,泄泻。
2.水肿。
【刺法 Method】 直刺0.5~1.0寸。
6.太乙 Tàiyǐ (ST 23)
【定位 Location】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 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太乙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 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 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 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 经前支的肌支。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angming, ST.
1.承泣* Chéngqì
(ST 1) 足阳明、
承泣
阳蹻、任脉交会穴
【定位 Location】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 →下斜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 面神经的颧支。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 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梁门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 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 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 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 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 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 Indications】 胃痛,呕吐,腹胀,食 欲不振,泄泻。
【刺法 Method】
直刺0.5~1.0寸。
(二) 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 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 胫枯。取之所别也。 (《灵枢·经脉》)
(三) 足阳明经别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 入于腹里,属胃,散之 脾,上通于心,上循咽, 出于口,上,还系目系], 合于阳明也。 (《灵 枢·经别》)
5.关门 Guānmén (ST 22)
【定位 Location】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 寸,距前正中线2寸
关门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
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 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 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2.肠鸣腹痛,腹胀满喜噫。
3.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刺法 Method】 直刺0.3~0.5寸。
10.内庭* Nèitíng (ST 44) 荥穴
【定位 Location】 在足背,当第二、第 三趾间,趾蹼缘后方 赤白肉际处 内庭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皮肤→皮下组织→在 第二与第三趾的趾长、短伸肌腱 之间→第二、第三跖骨头之间。 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 神经,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趾背 动、静脉。
(四)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 于跗上,邪(斜)外上加于辅骨, 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 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 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 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 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 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 于耳前。(《灵枢·经筋》)
【主治 Indications】
1.胃பைடு நூலகம்,呕吐。
2.癫狂,吐舌。
【刺法 Method】 直刺0.8~1.2寸。
8.冲阳` Chōngyáng (ST 42) 原穴
【定位 Location】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 腱之间,足背动脉搏 动处
冲阳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2.足阳明胃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 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 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 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 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 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 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 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入气街中。
(2)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循行
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 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循行 属胃络脾→腹里→气冲。足阳明经联系的脏腑器 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属胃,络 脾。 其支脉至足大趾与足太阴经相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