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共35页文档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一)病证不同,同一季节加相同时药
临床上病证很多,在同一季节,因其所 处的气候环境大体相同,所以,在辨治 本病的同时,应加相同的季节性时药。
(二)病证相同,不同季节加不同时药
除一些季节性很强的疾病外,大多数病 证在四季内皆可出现,单因发病所在的 季节不同,虽然是同一病证,却要加不 同的时药。
3、护理方法:
1.生活起居及一般护理。
2.补益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
4.情志护理
5.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 色素、体重等情况;若遇外感,应停 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6. 指导患者坚持用药。
辨时给药法
教学目标
识记: 1、以下概念: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四、和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 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症: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 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3、护理方法:
1.饮食宜忌。
2.注意饮食要配合药物。
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
4.注意服药时间,注意病情观察。 5.防止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时产生副作用。
清法、消法、补法。 2、能准确复述汗法、下法、温法的护理要点。
理解: 1、辨时给药的原理。 2、以上用药方法的原理及禁用要点。
应用:
1、能根据辨时给药的理论因人制宜为病人实施用药护理。 2、能指导病人如何预防中药中毒,能明确如何为乌头、
半夏中毒的病人实施急救。
辨时给药法:
3.服温中祛寒药,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 并避免外感。
4.灵活应用给药方法。 5.注意病情观察。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演示文稿

护理方法
1.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
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 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 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代 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第16页,共34页。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 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 有利于静心养病。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 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 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 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 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第27页,共34页。
3.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 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 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 昏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两 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 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 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若肿消热退, 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对势 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 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演示文稿
第1页,共34页。
优选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第2页,共34页。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第3页,共34页。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 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 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 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 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 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中医常用的治法较多,除了辨证立法,选用内服的方药之外,还有针灸、刮痧、贴敷、熏洗、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论述按辨证论治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及施护。
(一)补法,亦称补益法。
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
1、应用要点(1)补气:适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仓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
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2)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
代表方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3)补阴:适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4)补阳:适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2、施护要点(1)补益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护理上重在扶正。
由于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在用补法时适当辨明,然后进行调护。
(2)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护理上应根据阴、阳之虚不同,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护理。
(3)煎服药护理:补益剂多质重味厚,煎药时要放水久煎才能出汁,采用饭前服下。
对阿胶、龟板、红参、白参等贵重药品应品应另煎或冲服。
(4)中医历来重视食补的重要性。
在药补的同进应做好饮食调护。
对阳虚、气虚证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大枣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血燥者应选用银耳、淡菜、甲鱼等清补等物,忌辛辣,炙煿之品。
(5)情志护理:虚证病人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由于病程长,加上疗效不甚理想,常易产生急躁、悲观、忧虑等情绪,应做好开导和劝慰等工作。
(6)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很易受外邪所侵,要做好气象护理。
中医常用的治法较多,除了辨证立法,选用内服的方药之外,还有针灸、刮痧、贴敷、熏洗、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

用法选择
根据药物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 的用药方法,如煎服、泡服、冲
服等。
注意事项
注意用药时间和频次,避免过量 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 生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患者 用药后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
PART 03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解析
REPORTING
解表药类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
副作用小
中医用药以天然草药为主,副作用相 对较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轻。
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不仅关注疾病治 疗,还注重预防保健,帮助患者增强 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标准化程度不高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缺乏统一的 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和医 疗机构之间存在差异。建议加强 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操作流 程和规范。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中医用药及八法 护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国际化推广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未来有望在国际上得 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副作用小
相比西医药物治疗,中医用药 通常副作用较小,对患者身体 的损伤也较小。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和八法护理不仅可用 于治疗疾病,还可用于预防保 健,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疾
病的发生。
PART 02
中医用药基本原则
REPORTING
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共38页

谢谢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 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 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 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 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 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 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 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 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 用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 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 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 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芦呕 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 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 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 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 止之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 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017年整理】中医八法及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二、把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中医用药“八法”是清朝程钟龄依照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一般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通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以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医治方式。
中医护理人员把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令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动气通天论篇第三》:“……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躯体发烧犹如燃烧的炭火,汗出以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罢了……,其未满三日者,可汗罢了”。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能够用发汗的方式来医治;而未满三日,那么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能够用汗法医治。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令人出汗为目的,主若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因此,汗法除要紧医治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能够用汗法医治。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顺畅的外邪束表;头脸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式: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而且在短时刻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假设与麻黄、葛根同历时,那么一样不需啜热粥。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