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一)病证不同,同一季节加相同时药
临床上病证很多,在同一季节,因其所 处的气候环境大体相同,所以,在辨治 本病的同时,应加相同的季节性时药。
(二)病证相同,不同季节加不同时药
除一些季节性很强的疾病外,大多数病 证在四季内皆可出现,单因发病所在的 季节不同,虽然是同一病证,却要加不 同的时药。
3、护理方法:
1.生活起居及一般护理。
2.补益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
4.情志护理
5.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 色素、体重等情况;若遇外感,应停 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6. 指导患者坚持用药。
辨时给药法
教学目标
识记: 1、以下概念: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四、和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 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症: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 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3、护理方法:
1.饮食宜忌。
2.注意饮食要配合药物。
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
4.注意服药时间,注意病情观察。 5.防止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时产生副作用。
清法、消法、补法。 2、能准确复述汗法、下法、温法的护理要点。
理解: 1、辨时给药的原理。 2、以上用药方法的原理及禁用要点。
应用:
1、能根据辨时给药的理论因人制宜为病人实施用药护理。 2、能指导病人如何预防中药中毒,能明确如何为乌头、
半夏中毒的病人实施急救。
辨时给药法:
3.服温中祛寒药,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 并避免外感。
4.灵活应用给药方法。 5.注意病情观察。
《中医学》辩证论治 第三章 八法

第三章八法八法,是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基本治疗方法。
通过全面检查,将复杂的证候分析归纳,根据表、里、寒、热、虚、实,决定治疗方法。
由于疾病变化多端,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如内服、外敷、针灸、按摩,等等。
这里只讨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内服药物疗法。
内服药物根据方剂的组合(方剂组合原则见药物篇),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是根据证候的阴阳属性和表、里、寒、热、虚、实的鉴别来应用的。
汗法的应用和禁忌汗法是组合各种发汗药物逐邪外出的方法。
外感风寒,病在肌表,证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都可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
这种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的初期。
运用汗法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必须具有表证才能使用。
表证里面由于感受不同的外邪、不同的体质,出现的证状又有表寒表热的区别。
属于表寒的,应用辛温发散;属于表热的,应用辛凉解肌。
同是邪在表,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或素有痰饮,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在初期病情表现复杂的,就要灵活地配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治疗:阴虚的体质,在发表剂中配入滋阴药品;阳虚的体质增加固气药品;兼痰兼湿的也应该随证配合祛痰除湿的药物,才能适应复杂的病情,把病治好。
凡遇剧烈吐下以后,以及素有淋疾、疮疡、失血的病人,都不可轻易发汗,如果确有表证存在,也应配合益气滋阴养血的方法,适当治疗。
暑天气候炎热,皮肤疏松,容易出汗,辛温发表的方剂,也应该慎用。
病不在表,或久病气血两虚,都不是汗法的适应证。
吐法的应用和禁忌凡停留胸膈的有形病邪,如痰饮、水、食,既不应该发汗,又不是攻下的适应证,使用有涌吐作用的药物,引导有害病邪从口吐出,以缓和病势,叫做吐法。
吐法大都应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积结的实证。
如痰涎雍盛、阻塞咽喉、气息急迫的喉风、喉痹、乳蛾等证,或中风痰厥、顽痰停滞胸膈、痰声像拉锯、不省人事,或食积胃中、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都可使用吐法。
吐是一种急救的方法,用的得当,收效迅速;用的不当,最能损伤人的元气。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3097ef02768e9951e738df.png)
一类特制
5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 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 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 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 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 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 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中医用药“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一类特制
2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 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 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 证施护顺利进行。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 呕吐物,以便化验。
一类特制
13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 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 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治邪正俱实之证。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 别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
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 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 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 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食疗、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和气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种方法的相关内容。
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物来治疗,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止咳化痰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为原料,采用煎煮、研磨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且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温通、化湿、利窍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
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等目的,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拔罐是通过烧火将气压降低,使罐子附着在皮肤表面,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筋骨受伤、痛经、感冒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是使用一种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活血化瘀,从而调理气血,消除疾病。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感冒、发热、头晕等常见病,对于疏通经络、排除寒湿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绒或者艾炷燃烧后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祛病。
艾灸疗法主要用于一些寒湿病、气滞等病,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体内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机体功能。
气功疗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气血不足等疾病,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八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

用法选择
根据药物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 的用药方法,如煎服、泡服、冲
服等。
注意事项
注意用药时间和频次,避免过量 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 生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患者 用药后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
PART 03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解析
REPORTING
解表药类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
副作用小
中医用药以天然草药为主,副作用相 对较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轻。
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不仅关注疾病治 疗,还注重预防保健,帮助患者增强 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标准化程度不高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缺乏统一的 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和医 疗机构之间存在差异。建议加强 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操作流 程和规范。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中医用药及八法 护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国际化推广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未来有望在国际上得 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副作用小
相比西医药物治疗,中医用药 通常副作用较小,对患者身体 的损伤也较小。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和八法护理不仅可用 于治疗疾病,还可用于预防保 健,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疾
病的发生。
PART 02
中医用药基本原则
REPORTING
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八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下面的八种治疗方法:
1. 解表法:主治表浅的热病,如感冒、发烧等。
通常采用辛凉发汗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2. 祛风法:主治风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疼痛等。
通常采用祛风透疹、活血通络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3. 祛湿法:主治湿邪困滞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水肿等。
通常采用祛湿利水、化湿化痰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4. 清热法:主治内热外热等热病,如疮疡、热淋等。
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5. 消积法:主治脾胃虚弱造成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
通常采用健脾开胃、消积化滞的药物。
6. 止血法:主治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通常采用收敛止血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7. 安神法:主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症等。
通常采用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的药物、针灸疗法和气功。
8. 补虚法:主治各种气血亏损引起的虚证,如贫血、萎缩性疾病等。
通常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添精的药物和养生保健措施。
以上八种治疗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延伸出的中医“十法、十二法、十六法”,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 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 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 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
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 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 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 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 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 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护理方法
1.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 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 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 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 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 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 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4.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 饮水、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5.苦寒滋阴药久服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 添加醒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 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
七、消法与护理
消法,亦称消导法。 主要是消导,用来消除肠胃壅滞,例如食 积内阻,脘腹胀满,治以消化导下。 其次是消坚,多用于凝结成形的病证,如 癥瘕积聚和瘰疬等。 再次是消痰。利水亦在消法之内。水湿以 走小便为顺,如果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走 大便而成泄泻,应予利导,使之从小便排出, 一般称为利尿,亦叫淡渗。
(2)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4.逐水:
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 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代表 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1)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 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情况。
(2)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 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药兼有 利尿作用。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之 症。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所以 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 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必要时给予 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 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 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护理方法:
1.清法用于热证,饮食、室温、衣被、服药 等均宜偏凉,病室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环 境安静,可根据病情调节室温。
2.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因药物不同,煎 药方法亦应有区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 打碎,用武火先煎15分钟,后入其它诸药, 改用文火,煎至粳米熟;普济消毒饮中的薄 荷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应后下以减少有效 成分挥发或分解破坏而损失药效。凡清热解 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 法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
六、清法及护理
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 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 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 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 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 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 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 它药同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 宜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 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 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 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1)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 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中医用药“八法” 及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 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 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 证施护顺利进行。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 呕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 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 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治邪正俱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 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 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 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 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 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5.攻补兼施:
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代表方有 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1)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 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 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四、和法及护理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 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 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 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 在驱邪外出。
见虚不补,势必日久成损,更难医治,然 而不需要补而补,也能造成病变,尤其余邪 未尽,早用补法,有闭门留寇之弊。
温法包括兴奋作用,有些因阳虚而自汗 形寒,消化不好,气短声微,肢软体怠,小 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症,都需要温法调养。
护理方法:
1、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 因时 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对于阴 寒太盛,或真寒假热证,服本方药入口即吐 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热药冷服, 以免病势拒药而不纳。
3.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 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 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 现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 气营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 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 采取救治措施。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 程中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 则应切开排脓;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 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护理方法: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 及辛辣之品。
2、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 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
五、温法及护理
温法常用于寒性病,即《内经》所说 “寒者热之”。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区别, 但从温法来说,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温中为 主要治法。例如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泄泻, 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脉象沉伏迟微,均为 温法的对象。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 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 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 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 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 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 诸症消失。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 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 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 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 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 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 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 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 迟。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 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 之食品。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 的衣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 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 别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 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 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 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 不止,宜给予和解热镇痛药, 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 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 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 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 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 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 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 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