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专题2第1单元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
明考纲要求 1、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 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 学平衡及其常数的影响。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 掌握利用Q与K的关系判断 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理主干脉络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 浓度 、 温度 、
SO2(g) ΔH>0 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 仅改变图中横坐标 x 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 y 随 x 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 )
选项 A
x 温度
y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B
C D
CO的物质的量
SO2的浓度 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
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平衡常数K CO的转化率
(3)不论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容器,加入稀有气体,平衡皆 发生移动。 (× )
提示:恒温恒容,加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
(4)起始加入原料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各种原料的转化率一定 相等。 ( × )
提示:由于转化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故转化率不一定相等。
(5)通过改变一个条件使某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一定 增大。 (× )
压强 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 改 变 ,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 旧平衡 向 新平衡 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
3.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 正反应 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不 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 方向移动。
COCl2 转化率的是 A.①②④ C.②③⑤ B.①④⑥ D.③⑤⑥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

此条件下进行到什么时候达到了这个反应的限度? 此时的反应是否停止了?此时3种物质的浓度相等吗? 此时浓度比=系数之比是平衡状态? 此时SO2所占有的百分含量是多少? 50min、60min、70min时O2所占有的百分含量一样吗?
17
应中,下列情况属于平衡状态的是( )
A.N2O4不再分解 B.NO2的浓度与N2O4的浓度之比2:1 C.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D.v(N2O4):v(NO2)=1:2
2.在一定温度下,反应I2(g)+H2(g)
标志是: B
2HI(g),达到平衡的
A. v(HI) =2v(H2)
B.H2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1.用同种物质表示,生成速率或消耗速率相等
V正=V逆
2.用不同种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时必须满足: 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体现出正逆两个反向. 注意:速率之比 = 系数比,不能判断达到平衡
(2)各浓度不再改变
22
2、间接标志: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质量分数、物质 的量分数、体积分数等)
如何正确理解浓度不再改变
或各组分的含量不再发生改变?
注意: ①浓度不变≠浓度相等
浓度相等,不一定平衡. 不相等也可能是平衡状态
②浓度比=系数之比时,不一定平衡.
所以:
不能根据浓度相等、或者浓度比=系数比 时判断是否为平衡状态,
当浓度不变是才为平衡状态
18
如何理解V(正=V(逆)?
一定条件下,N2+3H2 2 NH3对该可逆反应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 c(I2) =c(H2) =c(HI)
24
3.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专题2 第1单元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当 堂
预 习
吗?
达 标
•
•
探 新
【提示】 不能。任意时刻,NH3 与 CO2 的分子数之比始终为 2∶1。
固 双
知
基
(4)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吗?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攻 重
下,反应物 Fe3+ 未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即可逆反应具有一定的 限度 。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2.可逆反应
当
主
堂
预
(1)概念
达
习
标
• 探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 固
新
双
知 的反应。
基
合
(2)表示
作
探
用“ ”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
究
• 攻
(3)特点
重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固 双
知
基
C.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合 作 探 究 • 攻 重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D [改变外界条件可以使得旧平衡破坏,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该过程 中化学反应的限度将改变。]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难
返 首 页
自 主
3 . CO 和 H2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可 以 合 成 乙 醇 : 2CO(g) + 4H2(g)
自
当
主 预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堂 达
习
标
• 探 新
(1)2H2O=通==电==2H2↑+O2↑与 2H2+O2=点==燃==2H2O 互为可逆反应。(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响的限度教课方案【篇一:化学反响限度教课方案】化学反响的限度讲课人:一、三维目标知识和技术:认识可逆反响的观点,知道可逆反响的特色。
认识化学均衡的成立,能够描绘化学均衡状态的特色。
过程和方法:经过实验演示,指引学生察看实验,研究实验原理,进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趣。
经过情形的创建,加深入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的实例的联系,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化学原理中的有关现象和生活中案例的比喻,表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教课理念。
要点:可逆反响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均衡状态下的特色。
难点:化学反响均衡的判断。
教课方法:解说法,实验法,多媒体协助法二、教课过程环节一:回首旧知,引入新课【回首旧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响速率,它是描绘化学反响的快慢的。
同时也经过实验研究化学反响的影响要素。
那么能否只需我们改变了化学反响的条件,化学反响都会进行完整的?【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同学们举得例子都很到位,我们知道化学反响有些是能够反响完整的,比方碳酸钙是盐酸的反响,碳酸钙在盐酸过度的状况下,是会完整反响的。
同时也有很多反响是不可以完整进行的。
我们先联合两张图片回想一下上个学期我们所学的一个知识点。
氯水的有关性质了。
【剖析观点】:我们一同看看 ppt 上放的两张图片。
同时思虑下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
氯水拥有漂白性(这说明它里面包括次氯酸),同时氯水是表现黄绿色的(说明它此中含有氯气)。
我们知道氯水少许的氯气溶解在大批的水中形成的,同时氯气和水会发生化学反响生成次氯酸。
但是即便氯气和水发生反响了,氯气仍旧能够存在于氯水中,这说明氯气和水的反响是不完整的。
我们也就称这个反响是有限度的。
【学生活动】:此刻大家先在底稿纸上写下氯气和水的反响方程式。
环节二:观点剖析,形象解说【教师活动】:下边我们在一同看看刚才我们提拿出来的两种物质在氯气的这个反响充任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氯气是反响物,次氯酸是生成物。
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件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判断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达到化学反应 的限度或化学平衡状态,直接依据就是其本质和特征,即 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注:指同一种物质的生成和消 耗的速率,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 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各组分浓度是否不变,含量是否 不变。 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解析:此题列出了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 各种可能情况,应从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 (1)v(正)=v(逆),(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①符合特征(1);②表示的都是正反应方向;③说明了反应 中各物质的转化量的关系;④NO2是红棕色气体,颜色不 变时说明NO2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特征(2);⑤中若是恒 容条件,则ρ始终不变;若恒压条件,则ρ随反应而变;故 ①④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选A。
答案:A
名师点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1)v正=v逆。 (2)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或体积分数、物质 的量分数保持不变。 (3)全是气体参加的且前后化学计量数改变的可逆反 应,压强保持不变。
(4)全是气体参加的且前后化学计量数改变的可逆反 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5)对于有颜色的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颜色 不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5.变:当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变化时, 则原平衡被破坏,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就会发生变 化,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平衡。
解析: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可逆反应中的各种成分 是不能完全转化的。所以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0< c(X)<0.2 mol·L-1,0<c(Y)<0.6 mol·L-1,0<c(Z)<0.4 mol·L-1,故A、C错,B正确;当Z为0.1 mol·L-1时,Y为 0.45 mol·L-1,故D错;答案为B。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的限度ppt课件

知识 导学
(1)化学平衡的建立。
浓度
速率
反应物
生成物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反应起始状 态
_最___大__
_最___小__
_最___大__
_最___小__
栏
随着反应的 进行
最终状态
逐__渐___减__小_ 逐__渐___增__大_ 逐__渐___减__小_ 逐__渐__增___大_
不___变___
D.Z为0.1 mol·L-1时,Y为0.4 mol·L-1
典例 精析
解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可逆反应中的各种成分
是不能完全转化的。所以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0
<c(X)<0.2 mol·L-1,0<c(Y)<0.6 mol·L-1,0<c(Z)
栏
目
<0.4 mol·L-1。而当c(Z)=0.1 mol·L-1时,c(Y)=0.45
(5)对于有颜色的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颜色不 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典例 精析
(6)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 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
栏 目 链 接
典例 精析
►变式应用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 2HI(g)
状态的是_②__⑥___⑨__。
H2(g)+I2(g)一定达到平衡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H2 的同时生成 n mol HI
A.反应停止了
B.正、逆反应的速率都为0
C.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栏
目
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链
接
2.欲提高合成氨:N2+3H2
2NH3反应的反应速率,下列措施可
行的是( D )
① 采用高温 ② 采用高压 ③ 使用催化剂 ④ 增大N2的浓度 ⑤
化学反应的限度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氯水呈浅绿色
溶解的Cl2只有一部分
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专题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课时2 化学反应限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 。 2.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及化学反应限 度的建立,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正反应方向速率为v正
• v正(N2): N2的消耗速率; v正(H2): H2的消耗速率; • v正(NH3): NH3的生成速率;
数量关系:v正(N2): v正(H2):v正(NH3)=1:3:2
逆反应方向速率为v逆
• v逆(NH3): NH3的消耗速率; • v逆(N2): N2的生成速率; v逆(H2): H2的生成速率;
√
(3)O2的生成速率与NO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
√
(4)O2的生成速率与NO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
×
(5)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的状态
×
(6)单位时间内生成O2的物质的量与消耗O2的物质的量相同 √
(7)NO2的质量分数不变 √
(8)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
(9)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
不属于,反应条件不同
典例解析
例1.下列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C ) 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 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NH3,同时NH3又可分解为N2和H2 C.电解水生成H2和O2,H2和O2转化为H2O D.SO2溶于水和H2SO3分解
二、化学平衡状态
N2+3H2
化学反 应速率
高中化学_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内容。
本节课选取了平衡速率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是高考的难点和高频考点。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课中心线是根据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的移动因素的考察有个初步全面、系统的认识。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考察上处于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模块只学习了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能力有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共同提高。
极大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思想有一定提高。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