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小石滩与城天寺夜游异同比较1.同1相同遭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同为“天涯沦落人”,命运都相同,都遭到贬官降职: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托讽,以诽谤新法罪逮捕入狱。
次年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345文体线索“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览行踪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描写方法1.比喻修辞:《小》“斗折蛇行”喻溪水曲折,《记》“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喻月的皎洁。
2.正面、侧面结合:《小》正面写水,侧面写鱼,突出水的清澈透明;《记》正面写月,侧面写竹柏,突出月的冰清玉洁。
3.动静结合:《小》一“倘徊欢”,一“m尔远逝”,一动一静;《记》一“空明”,一“交横”,一静一动。
6情感复杂――《小》既有寄情山水的暂得欢乐,更有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记》既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又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抱怨。
2.异1不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主题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情感)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的特殊心境。
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个性易伤感:寄情山水,得到了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
借景抒情乐观旷达:在贬谪中能随缘自适,从自然美景中能获得精神的安宁。
234抒情方式格调借景抒情(间接)+直抒胸臆(直接,结尾处议论)哀伤凄凉闲适旷达《唐朝的烟尘》和《宋风》历经数千年,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两位文人。
他们受到了政治上的嘲弄。
他们有为国家服务的雄心壮志,而且才华横溢,但他们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独行。
请比较分析

文言文比较一.《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1、甲、乙两文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绘景物,极为传神,试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2分)甲文写景运用比喻修辞,“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子。
这样一字未提“月”字,却字字在写“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创设一个疏影摇曳、空明澄澈的艺术境界;乙文也运用侧面描写,一字未提“水”,却字字在写水的清澈透明。
2、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山水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内涵不相同。
乙文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与民同乐、人民的快乐。
2.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3.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甲段:悲凉/萧然(1分) 乙段: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5.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8、①门②精巧,精妙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答案)

《小石谭记》阅读训练题(答案)一、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8分)(1)悄怆幽邃()(2)斗折蛇行( )(3)乃记之而去 ( ) (4)潭中鱼可百许头()(5)以其境过清() (6)不可名状()(7)伐竹取道()(8)佁然不动()2.用现代汉语写出两个句子的意思。
(14分)(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21.《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答案: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

《⼩⽯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较阅《⼩⽯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较阅读阅读⽐较⼀⼀、《⼩⽯潭记》中“⽇光下彻,影布⽯上”和《记承天寺夜游》中“⽔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有何不同?答:“⽇光下彻,影布⽯上”中的“影”是通过鱼的影⼦来突出⼩⽯潭⽔的清澈;“盖⽵柏影也”是通过写⽵柏的影⼦来表现⽉⾊的澄澈透明,展现⽉光下的美好意境。
⼆、《⼩⽯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说柳宗元易伤感,⽽苏轼较旷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答:同意。
《⼩⽯潭记》中柳宗元从⾃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四⾯⽵树环合,寂寥⽆⼈”的环境中顿觉“凄神寒⾻,悄怆幽邃”抒发了⾃⼰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绪;《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从美好的⽉⾊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境的安宁。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表现了作者安闲⾃适、随缘⾃适、⾃我排遣的⼼情。
阅读⽐较⼆【甲】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节选⾃柳宗元《⼩⽯潭记》)6.解释句⼦中的⿊体字(4分)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就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可:⼤约以:因为7.翻译下⾯的句⼦。
(4分,每题2分)(1)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哪⼀夜没有⽉光?哪⾥没有⽵⼦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啊。
(2)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
中考备考课内文言文之“记”“说”文体

课内文言文之“记”文体复习记(古代的一种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能够记叙描写,也能够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主旨:《小石潭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是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特别心境、《桃花源记》: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串连起来。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岳阳楼记》:文章叙述了作者应友人之托为重修岳阳楼之事作记,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友人的规箴和慰勉之意。
《醉翁亭记》:本人通过醉翁亭记秀丽风光(琅琊山)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乐”是实质,“醉”是表象)背景特点:《小石潭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差不多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小石潭记》阅读真题与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真题与答案《小石潭记》阅读真题与答案《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小石潭记》阅读真题与答案,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一、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8分)(1)悄怆幽邃 ( ) (2)斗折蛇行( )(3)乃记之而去 ( )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5)以其境过清 ( ) (6)不可名状 ( )(7)伐竹取道( ) (8)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4分)(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B. 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 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D. 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以物喜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阅读比较一
一、《小石潭记》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
答:“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中的“影”是通过鱼的影子来突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盖竹柏影也”是通过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色的澄澈透明,展现月光下的美好意境。
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旷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同意。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从美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
阅读比较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6.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就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可:大约以:因为
7.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8.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旷达之情。
9.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
(3分)
甲文:月下漫步月下景物月下感受
乙文:潭中游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三.《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异同对照表解1.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