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育发展态势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行业,有着其必然的行业专业性。作为行业主体的教师,其工作也就必然具有专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归类,将教师明确界定为“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教师的发展必须自觉地向专业化靠拢。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二是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三是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概而言之,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对教育事业来说,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及由此带来的学生整体的变化,都在无时无刻地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自我造就与自我发展的要求

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的实现,主要依靠的也是教师个人主体作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发挥,也就是能让教师自我造就、自我发展。

教师的自我造就、自我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成长的需求、意识和动力,自觉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方向的调控等,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目的。

对于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其自我造就、自我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1.学生的成长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地寻求自我发展与自我造就

费德里科·马约尔曾说过:“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教育本身而言,这既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师的进步。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现代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而教师如果不能做到自我发展、自我造就,只是墨守成规,又怎么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呢?

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造就,不断完善自我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

行为上都要实现较大的突破和转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

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而应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业,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表现在教学方面,教师已不能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由一名“灌输”者转变为一名“引导”者,由重“教”转变到重“学”上来;同时,学生也并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也同样拥有教师所未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这也需要教师能转换角色,做到与学生“教学相长”,实现共同发展与提高。而这些观念在具体行动上的落实,靠的也必然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课程改革带来了教材体系的新变革,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开放性大为增加,对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知识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既拥有较为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开阔教学视野,为学生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常识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适应这一要求,加快自己知识储备的更新换代,而不能满足于自己拥有“一桶水”,应不断吸收新知识使自己拥有常流不竭的“自来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大规模运用,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师而言,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其功能和使用也日趋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习,熟练掌握,这样才不能为时代所淘汰,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高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强化宣传,创设机制,学用一体,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要顺利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大宣传,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确保教师的主动参与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教师将专业化发展视为自身的切实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学习与发展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氛围的营造,引导教师纠正错误观念,树立起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

首先,是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认识。我们应当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对教师的传统观念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冲击,让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不仅能从教师专业性事实角度去认识,而且能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去看待;不仅能从教育发展的总体上去对待,更能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在宣传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不仅要讲清教育发展大背景的要求,还要析透其与教师个人的利害关系。让教师认识到积极参与专业化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形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个人利益得到保障的需要。

其次,是提高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感。我们应当强化对当

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分析,从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层面、专业发展制度层面、专业组织层面等解读,让教师认清自己与专业化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还没有达到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水平;这种专业性的缺欠,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教师持续发展的瓶颈,而专业化发展正是突破“瓶颈”的有利途径。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感到危机感和压力感,从而增强其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再次,提高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认同感。一些教师之所以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这些教师片面认为教师职业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专业发展只是经验的积累;还有的教师由于过于看重晋级、评优等而导致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没有静心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其专业学习成效也不大,从而导致出现了“专业学习无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角色定位较低,仅仅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匠”的角色,认为专业发展距离自己较远,从而导致其并不热心于专业发展。对此,我们除了要引导教师认清自己与课程改革要求之间的差距外,还要更多注重典型案例的推介,让教师从他人的专业发展历程中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使其在心理上认同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突出制度保障,确保教师的有效参与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树立起参与意识这一内力外,还必须通过外在的刚性制度予以保障。这些制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