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课件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 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
免疫调节作用:一些天然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 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抗菌作用:一些天然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真 菌等微生物,对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 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
抗肿瘤作用:一些天然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或杀灭 肿瘤细胞,对治疗癌症有一定的帮助。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 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
配伍禁忌:某些药物搭配使 用会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
饮食禁忌:服用中药期间需避 免食用某些食物,以免影响药
效
体质禁忌:不同体质的人应选 择不同的药物,避免产生不良
反应
PART FIVE
植物药:草药、木本植物药、菌藻类等 动物药: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 矿物药:金属、非金属、化石等 其他类:微生物、海洋生物等
智能化生产技术:引入智能化 生产技术,提高中药与天然药 物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研发创新:加强 中药与天然药物 的基础研究和临 床试验,提高药 物疗效和安全性。
技术创新: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 如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提高中 药与天然药物的 研发效率和质量。
抗肿瘤: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炎抗过敏:中药具有抗炎抗过敏的功效,能够缓解炎症和过敏反应 引起的各种症状。
抗炎作用:天然药物中的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 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天然药物与中药研究

未来天然药物与中药在 预防保健领域的应用将 更加深入,为人类健康 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 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然药物与中药 的安全性和质量 控制研究
天然药物与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必要 性:确保药物安全、 有效、可控
评价方法:临床前 研究和临床研究
安全性评价指标: 不良反应、毒性反 应、禁忌症等
安全性与质量控制 的关系:严格的质 量控制是保障药物 安全的重要措施
天然药物与中药的质量标准制定
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确保天然药物与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成分、含量、纯度、药理活性等方面的规定 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基于大量的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文献资料 质量标准的更新和完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质量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天然药物与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质量控制标准: 制定和完善天然 药物与中药的质 量控制标准,确 保药物安全有效。
生产过程监管: 加强生产过程中 的质量控制,确 保生产流程符合 标准。
成分分析:采用 现代分析技术对 天然药物与中药 的成分进行深入 分析,确保药物 成分明确。
安全性评估:对 天然药物与中药 进行系统的安全 性评估,确保药 物无毒或低毒。
细胞实验:利用 体外培养的细胞 系,研究天然药 物与中药对细胞 增殖、凋亡、自 噬等过程的调控 作用。
临床试验:通过 严谨的临床试验, 验证天然药物与 中药在人体内的 疗效和安全性, 为药物研发提供 科学依据。
毒理学研究:对 天然药物与中药 进行毒理学评价, 确保药物安全可 控,降低不良反 应的风险。
天然药物与中药在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天然药物与中药在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 药物的分类1.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2).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 阿司匹林, 奥美拉哇半合成药:蒿甲, 头抱氨节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⑵.生物制品汗扰素, 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 人参皂苛制剂2.(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 黄花蒿(青蒿)3.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⑴冲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住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2) .草药:黄苓茎叶(清热解毒)民族药: 藏药, 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770 220年, 《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木草》收药844种;宋代, 《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 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中药的药性2.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等3.中药的四气(四性)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 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 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 治疗热性病用热药, 治疗寒性病用寒药, 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甘酸:、甘、搬、泻降示如人连如黄黄清热燥湿风寒黄证下的香疗红花行气行血中药作用的标志。
补益、和中。
固涩。
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 五倍子涩肠止泻燥湿、4.中药的五味咸: 软坚、泻下。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药和天然药物是指通过植物、动物或矿物等天然物质提取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中医和民间医学中。
它们在千百年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药学学科。
尽管现代医学的发展引入了许多化学合成药物,但中药和天然药物仍然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与天然药物的价值、应用以及与现代药学的结合。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医疗作用,还包括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保护价值。
中药它们历经千年的实践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很多中药所含的活性成分经过研究证实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
例如,中药黄芩中的黄芩甙在中国医学中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如消化不良、感冒等。
另外,中药还有许多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治疗方式,如针灸和推拿等。
这些传统疗法通常结合中药使用,旨在改善身体健康和平衡能量。
然而,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效研究和临床应用还存在着一些挑战。
中药复杂的成分组成使其药效机制难以解析,限制了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此外,粗放的采集和制备过程容易导致质量不稳定和不可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药学引入了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分析等,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作用成分的可控性。
与此同时,还发展出了中药注射剂、口服液和固体制剂等现代化的中药制剂,使中药更加方便使用和管理。
中药和天然药物已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治疗模式。
在临床实践中,不少医生将传统的中药疗法与现代药物相结合,以取长补短。
中药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起到了辅助治疗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减轻放化疗引发的副作用,还可以增加患者的免疫力。
除了医疗领域,中药和天然药物也在其他领域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中药成为了化妆品行业中的热门原料。
许多中药植物中的提取物被用于护肤品中,具有抗氧化、舒缓皮肤和改善肤色的功效。
此外,中药在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是人们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常常选择的两种药物类型。
中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天然药物则是指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的药物,具有天然成分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与特点。
首先,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主要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组成,其中的有效成分经过炮制、配伍等多种方式提取,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的疗效适应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很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常常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其次,天然药物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天然药物源于自然界,不含有化学物质和合成物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对人体没有副作用。
天然药物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不会添加高温、高压等人为因素,因此保留了原有植物或动物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吸收利用更加方便。
另外,从使用方面来讲,中药和天然药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药的服用方式主要是煎服、泡服、炖服等,需要一定的炮制工艺。
而天然药物一般直接食用或外敷,则更加方便快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天然药物来源于自然,但并不代表它就一定安全无害,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最后,中药与天然药物都有着发展的空间。
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
而天然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很多新的药物正在被发现和应用。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结合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与天然药物会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中药和天然药物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希望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和天然药物能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药与天然药物

药性的升降沉浮还受配伍或炮制的影 响。例如升浮药在众多沉降药中,便随之 下降;沉降药在众多升浮药中,也能随之 上升。
有些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 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这都说明药物 的升降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制约 ,相互转化。
久泻脱肛 子宫下垂 气虚下陷
风寒 表证
沉
大芒 黄硝
降
石 决 明
牡 蛎
肠燥便秘 实证
肝阳上亢 头晕 头痛
病变部位与病势
㊀
㊉ 升 浮
㊀
病势
㊉
上逆
㊀ ㊉
沉降
㊀
㊉
病势
下降
药物作用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气味及质 地轻重有一定的关系。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阳性的药物, 大多升浮;
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阴性药物,大 多沉降。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
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全面传入以后,为 了与西药加以区别,而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 总称出现的。
的中 药药物是。指不在论中是医单药味理药论还指是导复下方认药识物和,使都用有 与中医药学理论相适应的特征,即性味、归 经、升降沉浮、功效、配伍规律并按中医理 论指导其应用。
(二) 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
例如,麻黄与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 具有发汗解表的共性,但麻黄性温,适用于 风寒表证;薄荷性凉,则适用于风热表证。
又如黄连与生地黄同为寒性药,具有清 热共性,但黄连苦寒,苦能燥湿,而生地黄 甘寒,甘能养阴生津,能治阴虚发热证。
由此可见,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的药物, 其作用也不相同,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 的全部性能,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使用药物。
咸软
气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 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性来治疗阴阳 偏胜偏衰的病变。
中药、生药与天然药物化学

• 经发芽制成大豆黄卷,具清热利湿、发汗解表 之效。
第二章 物化学
中药、生药与天然药
4 理化鉴定 • 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生药(及其制剂)中所含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DNA分子鉴定
四、生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 德国Martius是生药学(Pharmakognosie,Pharmacognosy) 1 传统的本草学时期 2 近代商品生药学时期 3 现代生药学新时期
识的一门科学。 一、中药的药性 药性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
二、中药的四气五味 1.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药性 • 石膏、黄连寒凉药性-治疗热性病 • 附子、干姜温热药性-治疗寒性病 2. 五味:辛、甘、酸、苦、咸 • 味:药物作用的标志 • 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
中药的概念
• 药物性能的表达 • 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 • 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 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 作用。
• 生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 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物。
• 植物生药人参 动物生药斑蝥
• 我国天然药用种类6000种左右,药典等收载中药材约500种。
• 我国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主要的有龙胆、柴 胡、甘草、五味子、半夏、何首乌、天麻等。
• 药用植物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方面发挥了作用。如 生津安神大补元气的 人参 ,治疗小儿麻痹症的特 效药石蒜 碱。
• 另外,从植 物中寻找和研制能高效杀虫、杀菌的 低浓度农药的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
矿物生药朱砂
(二)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
7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讲解

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药物的分类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3. 民族药: 藏药,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中药的药性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2.中药的四气(四性)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3.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
辛:发散、行气、行血。
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与天然药物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药物的分类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3. 民族药: 藏药,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中药的药性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2.中药的四气(四性)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3.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
辛:发散、行气、行血。
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
如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药性酸:收敛、固涩。
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五倍子涩肠止泻苦:燥湿、泻降。
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下咸:软坚、泻下。
如海藻、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中药的气和味要综合应用,气味相同作用类似,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则作用也不相同。
如麻黄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具发汗解表作用。
麻黄性温,用于风寒表证.薄荷性凉,用于风热表证。
4.中药的升降沉浮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又将药物分为升降沉浮。
升是升提,降是下降,浮有上行发散之意,沉有下行泻利之意。
升浮的中药(属阳)具有发汗,升阳,散寒,催吐等作用。
用于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降的疾病的治疗。
如黄芪,升麻能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下陷疾病;麻黄,桂枝能治疗风寒表证。
沉降的中药(属阴)具有降逆,清热,泻下收敛等作用。
用于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疾病。
如石决明,牡蛎能治疗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
大黄,芒硝能治疗肠燥便秘等疾病。
药性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气味及质地轻重有一定关系。
味属辛甘,气属温热,大多升浮;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大多沉降。
花,叶等质轻药物大多升浮;种籽和矿物等质重中药大多沉降。
药性的升降沉浮还与配伍或炮制有关。
升浮药在众多沉降药中便随之下降;沉降药在众多升浮药中便随之上升。
有些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5. 中药的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
如寒性药物都有清热作用,但有的偏清肺热,有的偏清心热,有的偏清肝热,有的则偏清胃热。
再如同为补药,也有补心,补肺,补脾,补肾之区别。
6. 中药的炮制对原药材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称炮制。
经加工炮制的中药称中药饮片。
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等含有强烈刺激性物质,浸泡之后,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
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痛等。
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士的宁(疗效好)和马钱子碱(毒性强)。
炮制方法:沙烫或油炙炮制温度:200~260℃分解温度:马钱子碱 178℃士的宁 286~288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等症。
主要含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等。
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就可造成中毒,其半数致死量为3~4mg。
经炮制后,少部分二萜双脂类生物碱随水流失,大部分则转变成毒性大大降低的二萜单酯型生物碱。
二萜单酯型生物碱的毒性只有二萜双酯型生物碱的1/2000。
2、转变药物的功能如麻黄为辛温解表药,主要含有两类成分,挥发油和生物碱。
其中前者主要用于辛温解表,治疗感冒等症。
后者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管炎等。
麻黄蜜炙后挥发油降低1/2,而生物碱含量基本不降,使其辛散作用降低,治咳平喘作用增强。
3、增强疗效如款冬花枇耙叶经蜜炙后,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元胡中的主要止痛成分是生物碱。
未炮制的元胡用水提取,其生物碱的提取率为25%。
而用醋炙后,元胡用水提取,其生物碱的提取率为%(形成了有机酸盐,增加了水溶性)。
白芥子具有温胃散寒,助消化,温肺化痰等作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如黄柏为清下焦湿热药,酒炙後借酒力上行,清上焦之热。
5、易于粉碎,适应调剂或制剂的需要如龙骨,石决明炮制后质地酥松,易于粉碎,并有利于药物的溶出。
6、保证药物的净度7、有利于药物的储藏,保存,且有矫味,便于服用的作用如紫河车、蛇类、动物类含有三甲胺等腥味成分,酒炙后可除去这些腥味成分。
第二节天然药物化学一.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性质和讲授的内容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民间用药,通过各种途径发现的新药等。
植物药如人参,甘草,黄连,灵芝动物药如地龙(清热定惊,平喘,利尿)、龟甲(益肾强骨,补药)矿物药如石膏(清心镇静 CaSO4)、珍珠(安神定惊,解毒生肌)民间用药如核桃皮,猪苦胆,青蒿新发现的药如人参茎叶,紫杉,长舂花中药:中医传统用药或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物草药:民间用药或未经药政部门批准的药物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合成途径。
二.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目的1. 创制新药(1). 新药研究开发的目的意义制药产业是由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为一体的产业,也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群体.同时也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5类产业之一和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之一.世界经济强国美,日,英,德,欧共体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98年国内医药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96-98年年递增%,高于“九五”计划15%,后五年增长速度12%.“九五”以来,国际药品市场增长%,98年全球药品销售额3029亿美元(出厂价,不含国内大陆市场),当年增长约7%.后五年年增长为8%.2002年为4000多亿美元,2005年为5000多亿美元. 研究开发新药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附:98年前十名企业销售额默克公司亿美元Aventis 亿美元葛兰素威康公司亿美元阿斯特拉捷利康亿美元辉瑞公司亿美元布迈施贵宝亿美元诺华亿美元礼莱亿美元强生亿美元罗氏亿美元单品种销售额(亿美元)品种 99年 2002年公司奥美拉唑阿斯特拉捷利康辛伐他丁默克氟西丁礼莱氨氯地平辉瑞依那普利默克绿霉他定先令普劳阿伐他丁华纳兰伯特伟哥辉瑞普伐他丁布迈施贵宝1949-1981年我国共研制新药104种。
其中,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和结构修饰物61种占%,创制新药64种,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18种。
另外还有一些结构修饰物如蒿甲醚,β-甲基地高辛,溴化异丙东莨菪碱等。
各国政府对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新药都非常重视。
(2).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A. 直接从天然药物中发现新药B. 以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C.从有效部位中开发五类新药(3).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一般过程临床有效药物、经筛选有活性的药物、民间用药(药效学确证)后,制成原料药,进行粗分、活性测试,找出可能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活性组分,分出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活性测定,合成先导化合物,进一步进行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得到创新药物。
2.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使中药早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中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疾病谱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得到逐步接受.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每年来我国接受正规培训的中医药人员达9000多人次.法国目前约有2800个中医诊所,45个协会,参加人数万人,每年消耗中药万吨.英国也准许经营中医业,仅伦墩就有600家中医诊所.美国于1994年颁布了“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近期又专门制定了“植物药研究指南”开始接受中药作为治疗药。
受“回归自然”潮流的影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已占30%,国际植物药市场已达300多亿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据估计美国每年的中药流通量达30多亿美元.化学合成药开发周期长(8-10年),费用高(3-5亿美元),副作用大.对疑难病症和慢性病尚无良好的治疗办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中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为血瘀实证则用“桃仁承气汤”,虚证则用“当归芍药汤”.感冒则有风热风寒之分)。
存在的挑战与问题主要有:医药市场国际化和洋中药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冲击;中药知识产权面临的威胁;农残,重金属问题;质量均一性问题。
对策:(1). 开发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五类中药新药(2).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科学化用药等。
3.为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的质量取决于化学成分.产地,气侯,环境, 采收季节等均可影响化学成分4.扩大药源三. 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和进展1.我国是最早进行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家1769年瑞典化学家,药师K. W. Schelle 合成酒石酸。
1575年《医学入门》(李挺着),《本草纲目》中记录由五味子提取没食子酸1711年《集验方》(李遵着)樟脑的制备方法,由马可勃罗将这一方法传到西方2.结构测定和发现新化合物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波谱技术如 NMR,2DNMR,MS,Hr-MS等和分离技术如HPLC,反相填料,分子筛等的飞速发展,使天然药化的研究速度大大加快时间发现的新生物碱1952年以前 950个1952-1962年 1107个相当于前100年的总数1962-1972年 3443个相当于前10年的3倍1972-1989年 6000个过去确定结构需做化学降解,衍生物制备等,消耗大量样品.现在分子量<1500,2mg样品数天就可确定结构,并可确定相对构型.X-衍射(X-ray crystal analysis),一粒单晶,数天就可确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