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完整版
新结构经济学介绍

VNM
MAR ATG
EMTLHI
MDG
7
8
9
10
11
12
Capital stock per worker 1980-2011
-4
-2
0
2
4
IRN
KAZ
SAU
SGP
EGY
AZE
KWT
KGZ
ARM
BEL USA
UZB
SYR PAK
TJK MDA PRYBIH
VEN
TTO
ARG
CHL BRB
BULKRR
IRL CNALND R战略之路
• 注释 :活动——产品、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管理、分工……. 禀赋——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软硬基础设施……
两种不同发展思路的比较
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
同样的例子:最优创新结构
6
6
4
2
0
IRN
Ratio of innovation to imitation
7
举例
Comput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p.47)
Comput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p.48)
失败
引领经济政策或 决策以达到预期
目的
3
发展理论急需反思
亚洲四小龙的成功: 出口导向
新结构经济学

经济学术语
01 何为“”
03 同行评价 05 定位
目录
02 理念 04 释义 06 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倡导的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 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 决定因素和影响。其主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从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有 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何为“”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倡导的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主张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 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 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其主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从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迈克尔·斯宾塞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伯克利讲席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世界银行一直致力于实现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在(《新结构经济学》)这部杰出的著作中,其首席经济 学家林毅夫,设立了一个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的经济路线图。他认为,中国的成功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取得;并 明确有力地说明了哪些结构性转型是必需的,政府能够而且必须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书将成为重新思考发 展问题的一座里程碑。此前多年,“华盛顿共识”引导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开发机构;如今其已丧失 信誉,而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替代。
新结构经济学

6
THE STRUCTURAL ECONOMICS
A
7
Introducing…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 Application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 changing economic structure in development
• The sustainable income growth is a result of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well as structural changAe
9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ew England, 1900s
A
2
WHY DO WE NEED TO RETHINK DEVELOPMENT
A
3
Economic Crisis and Crisis in Economics
Rethinking Economics
Economic Theory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ailure to:
Explain Observed Economic Phenomena
A
1
Overview of Presentation
• Why do we need to rethink development
• The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 Industrial Policy and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An applic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新结构经济学_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第10卷第1期2010年10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0,No 1October,2010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林毅夫*摘 要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在二战后刚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时,结构主义的观点占主流,认为经济结构外生决定,强调市场失灵及政府在改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由于结构主义所主张的以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失败,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转而以华盛顿共识为主流,强调政府失灵,片面侧重市场的作用,并且忽视了对结构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
本文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认为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并倡导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以及政府、市场在此过程所起的作用,以弥补当前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世界银行。
笔者在2009年6月2日到任世界银行一周年时举行的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部第四次资深经济学家研讨会上阐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其缩减版本曾发表于2009年10月19日至20日墨西哥银行举办的 促进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战略!研讨会,论文初稿则分别于2009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年10月15日在伦敦英国国际发展部,2009年11月5日在开罗大学,2009年11月16日在日本J ETRO 研究院,2009年12月8日在巴黎OE CD 总部,2009年12月20日在韩国发展研究院,2010年1月19日在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研究院(U NU WIDER),2010年1月21日在斯德哥尔摩转型经济研究院等处进行了公开报告和研讨。
Celestin M onga 为本文的准备提供了许多帮助;本文也同样获益于Gary Becker,Otaviano Can uto,H a Joon Chang,Lu iz Pereira Da Silva,Augusto de la Torre,C hristian Delvoie,Asli Demirg Kunt,Shantayanan Devarajan,H inh T.Din h,S hahrokh Fardoust,Ariel Fisz bein,Robert Fogel,Alan Gelb,Indermit S.Gill,Ann H arrison,J ames H eckman,Aart K raay,Augu ste Tano Kouam e,Norman V.Loayz a,Fran k J.Lysy,Sh iva S.M akk i,W illiam F.M a lon ey,M ustapha Kamel Nabli,Vikram Nehru,H oward Pack,Nadia Piffaretti,Claudia Paz Sepu lveda,M artin Ravallion,M ohammad Zia M.Qureshi,Sergio S chmu kler,Luis Ser ven 和Harald Uhlig 等学者的评论。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经 济 学 季 刊 $ % & ' () * + ' + , & *. ( / 0 1 / 2 3
4 + 2 5 ! "6 + 5 ! 7 * 0 + 8 1 / # " ! "
新结构经济学
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林毅夫 !
摘 要 " 经济 发 展 本 质 上 是 一 个 技 术 产 业 不 断 创 新 结 构 不 断变化的过程 发展 经 济 学 在 二 战 后 刚 成 为 现 代 经 济 学 中 的 一 个 分 支时 结构主义的 观 点 占 主 流 认 为 经 济 结 构 外 生 决 定 强 调 市 场 失灵及政府在改 变 经 济 结 构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由 于 结 构 主 义所主张的以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升 级 的政 策在发展 中国 家 普 遍 失 败 到了 # " 世纪 9 " 年 代 以 后 发 展 经 济 学 转 而 以 华 盛 顿 共 识 为 主 流 强调政府失灵 片 面 侧 重 市 场 的 作 用 并 且 忽 视 了 对 结 构 及 其 变 迁 问题的研究 本文 提 出 新 结 构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框 架 认 为 经 济 结 构 内 生决定于要素禀 赋 结 构 并 倡 导 以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的 方 法 来 研 究 经 济 结构及其变迁 以 及 政 府 市 场 在 此 过 程 所 起 的 作 用 以 弥 补 当 前 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 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 可能远比危机本身更加持久 &
新结构经济学

在第三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产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发展 中国家如何实现“起飞”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在第四章中,作者制度与国际竞争 的问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国家繁荣。
本书的目录虽然简洁,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和思路,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 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句话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那么这种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和企业应该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阅读感受
《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是林毅夫先生的杰作,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之作,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决定因素和作用。在 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体验。
这句话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更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实现经 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 效率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和鼓励。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林毅夫教授对经济发展和结构变革的独特见解。在第一章 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以及与 发达国家的差异。这为作者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第二 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了利用本国资源禀赋 和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新结构经济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还为我们在实践中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研究产生深远的 影响。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讲稿摘要一、为什么要对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任何理论,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其目标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现象,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因果关系。
这样的理解能为政府、企业或个人做各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达到目标。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理论就必须进行反思。
同样,如果根据这个理论所制定的政策或做出的选择不能帮我们达到我们所要的目标,这个理论也必须进行反思。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从报纸到学术会议,“反思”在经济学界很常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现有理论在危机前未能预测,危机后未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反思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新分支,二战后才独立出来,在过去的近3/4个世纪,发展经济学本身一直在反思。
最早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即发展经济学思潮的第一波(或称第一版),由当时一批“结构主义”经济学家提出。
为什么称为“结构主义”,因为当时那些经济学家看到发达国家非常先进、富裕,发展中国家非常落后、贫穷,他们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两者差距乃经济结构差异所致。
发达国家有洋枪大炮等重工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很高,而发展中国家以农业、自然资源为主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很低。
所以,从这个理解出发,第一版发展经济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以改变两者之间的结构差异作为出发点,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洋枪大炮等重工业和现代化产业。
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和现代化产业?第一版发展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市场失灵,即发展中国家结构僵硬,市场无法配置资源。
因此相应的发展建议就是政府积极干预,直接配置资源去支援先进产业或重工业优先发展,提出的政策就是进口替代战略,鼓励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自然资源等,以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品。
推行的结果是,在开始的几年,发展中国家受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5年、10年后经济危机不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新结构经济学 ppt课件

Market based economies with proactive role for government
Rethink Development
Structuralist Approach Focus on Market Failures: 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
• Sustainable income growth is a recent phenomenon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 1000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13 1950 1973 2001
Western Europe Western Offshoots Eastern Europe Former USSR Latin America Japan Asia excl. Japan Africa
• The sustainable income growth is a result of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well as structural change
9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ew England, 1900s
Export Orientation and Market Friend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