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法习题学习资料.doc
荧光法习题

荧光分析法一、选择题1、为了提高分子荧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合适的办法就是A、增加待测溶液的浓度B、增加激发光的强度C、增加待测液的体积D、另找能与待测物质形成荧光效率大的荧光化合物2、下列结构中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就是A、苯酚B、苯C、硝基苯D、碘苯3、荧光分析中,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就是A、对有π→π*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对有π→π*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减小C、溶剂粘度增大,荧光强度减弱D、溶剂粘度降低,荧光强度减弱4、荧光分析中,当被测物质的浓度较大时,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其原因可能就是A、自熄灭B、自吸收C、散射光的影响D、溶剂极性增大5、在下列哪个pH值时苯胺能产生荧光(苯胺以分子形式产生荧光)?A、1B、2C、7D、146、硫酸奎宁在0、05mol/L H2SO4中,分别用320nm与350nm波长的光激发,所制得的荧光光谱A、形状与荧光强度都相同B、形状与荧光强度都不同C、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D、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7、荧光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光谱干扰就是A、激发光B、溶剂产生的拉曼散射光C、溶剂产生的瑞利散射光D、容器表面产生的散射光8、对分子荧光强度的测量时,要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就是由于A、荧光就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B、只有在与入射光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才有荧光C、为了消除透射光的影响D、克服散射光的影响9、荧光法中,荧光效率Φ的计算式就是A、Φ=发射荧光的电子数/吸收激发光的电子数B、Φ=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荧光的光量子数C、Φ=发射光的强度/吸收光的强度D、Φ=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光量子数10、A、钨灯B、氢灯C、元素灯D、溴钨灯λ=256nm)可用作光源。
(1)光度法测乙醇中苯(m ax(2)荧光计采用作光源。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用作光源。
(4)光度法测定KMnO4溶液的浓度可用作光源。
11、处于第一电子单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辐射光量子的形式回到单线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种发光现象称为A、分子荧光B、分子磷光C、化学发光D、拉曼散射12、三线态的电子排列应为A、全充满B、↑C、基态D、↓↑↑13、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A、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C、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D、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14、在荧光分析中,以下说法错误的就是A、激发态分子通过碰撞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B、荧光光谱的形状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改变C、荧光激发光谱相当于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D、测定任何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时都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15、荧光光度计中第一滤光片的作用就是A、消除杂质荧光B、得到合适的单色激发光C、消除激发光产生的反射光D、消除瑞利散射,拉曼散射16、荧光分析中,滤光片选择的原则就是A、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B、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与最低的荧光背景C、消除散射光的影响D、消除杂散光的影响17、 萘胺在酸性中形成铵盐离子,影响荧光的测定,这种影响就是A、共存物质的影响B、荧光的熄灭C、溶液pH对荧光的影响D、溶剂的影响E、温度的影响18、为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激发光足够强B、吸光系数足够大C、试液浓度足够稀D、仪器灵敏度足够高19、如果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调不到零,荧光分析的计算公式就是A、C x=C s(F x—F0)/F sB、C x=C s(F x/F s)C、C x=C s(F x—F0)/(F s—F0)D、C x=C s(F s—F0)/(F x—F0)20、荧光测定时,观察荧光要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其原因就是A、只有在入射光垂直方向上才有荧光B、各个方向都可观察到荧光,为减少透射光的影响C、荧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小D、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21、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的形状就是A、相同B、相同且重叠C、对称D、相似且成镜像E、以上都不就是22、比较荧光物质激发光谱的波长与其发射光谱的波长A、相同B、不同C、前者稍长D、前者稍短E、以上都不就是23、在同一电子激发能态内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就是A、内部转换B、外部转换C、体系间跨越D、振动驰豫24、比较荧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A、前者稍长B、前者稍短C、相同D、不同E、以上都不就是25、光电荧光计的单色器就是A、棱镜B、光栅C、滤光片D、凸透镜26、荧光物质的分子一般都含有A、离子键B、共轭双键C、氢键D、金属键E、配位键27、可以改变荧光分析的灵敏度A、增强光源强度B、改换溶剂C、降低温度D、以上三种措施都28、物质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以幅射形式放出的能量,称为:A、磷光B、荧光C、化学发光D、电子光谱29、在荧光分析中,利用较短的激发光进行激发,可以避免的干扰A、拉曼光B、瑞利光C、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胶粒的散射光30、荧光物制裁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有关A、该物质的吸光能力B、照射光强度C、荧光效率D、与上述三者都31、下列哪种光的峰位与激发光波长无关A、瑞利散射光B、拉曼光C、仪器表面的散射光D、荧光32、下列哪种因素会使荧光效率下降A、激发光哟度下降B、溶剂极性变小C、温度下降D、溶剂中含有卤素的金属离子33、激发光波长固定后,荧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A、吸收光谱B、激发光谱C、分子光谱D、荧光光谱34、物制裁分子吸光后,发出的荧光就是从什么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产生的A、不同的电子激发态的各种振动能级B、不同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C、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D、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35、下列哪种因素不可能减少散射光对荧光的干扰A、改变激发光波长B、改换溶剂C、升高温度D、以上三种措施都可以减少散射光的干扰36、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浓度为0、030μg/ml的罗丹明标准液的荧光强度为60,样品的荧光强度为50,空白液的荧光强度为10,则样品中罗明的浓度为μg/mlA、0、020B、0、025C、0、026D、0、02437、一般荧光峰的浓度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A、而兰移B、而变短C、而增大D、并无变化38、就是显著的荧光熄灭剂A、CCl4B、CHCl3C、CO2D、O239、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多半就是A、级性有机化合物B、非级性有机化合物C、复杂之机物D、含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40、荧光波长固定后,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A、荧光光谱B、激发光谱C、发射光谱D、吸收光谱41、VitB在440~500nm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激发光,其目的就是A、克服溶剂的瑞利散射光B、避免拉曼散射光的干扰C、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的干扰E、消除磷光干扰42、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激发光足够强B、试液足够稀C、吸光系数足够大D、仪器足够灵敏E、增大试液浓度43、下列物质中荧光强度最强的物质就是A、环己烷B、苯C、萘D、联苯E、苯甲酸COOH44、荧光就是在下述条件下产生的A、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B、原子外层价电子的能级跃迁C、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D、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E 、 分子从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45、 下述化合物在荧光分析中产生的荧光效率最大的就是A 、B 、C 、D 、E 、46、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 本身分子结构与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B 、 激发光的波长C 、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D 、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E 、 温度高低 47、 在荧光分析中,哪种说法就是正确的A 、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B 、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C 、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D 、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48、 温度升高时,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与荧光强度A 、 降低B 、 增大C 、 不变D 、 无法确定49、 某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有两个不同强度的吸收峰,当分别用两个最大吸收波长作激发光时,所得到的该物质的荧光光谱A 、 形状与荧光强度都相同B 、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C 、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D 、 形状与荧光强度都不同50、 荧光法中,固定激发光波长与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 荧光光谱B 、 激发光谱C 、 吸收光谱D 、 发射光谱51、 进行荧光分析时,固定激发光波长与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umB 、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C 、 absorption spectrumD 、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52、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 激发光足够强B 、 试液足够稀C 、 吸光系数足够大D 、 仪器足够灵敏53、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 、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最低振动能级分布B 、 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布C 、 基态的振动能级分布D 、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振动能级分布54、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 本身分子结构与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B 、 激发光的波长C 、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D 、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55、 Vit 、B 在440~500nm 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 激发光,其目的就是:A 、 克服溶剂的Rayleigh 散射光B 、 避免Raman 光干扰C 、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干扰56、 荧光法测定核黄素,采用硅镁吸附剂就是为了A 、 保持核黄素稳定B 、 使核黄素转变成具有荧光的物质C 、 将样品浓缩D 、 使杂质与核黄素分开57、 如果使激发光的波长与强度保持不变,让物质发生的荧光通过单色器,依次测定荧光强度,然后以荧光强度对波长作图,该曲线叫做A 、 荧光激发光谱B 、 荧光光谱C 、 吸收光谱D 、58、 荧光物质的分子可以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光。
分子发光光谱练习

荧光分析法一、选择题1.下列化合物中荧光最强、发射波长最长的化合物是( )。
A. B.C. D.2.所谓荧光,即指某些物质经入射光照射后,吸收了入射光的能量,从而辐射出比入射光( )。
A. 波长长的光线;B. 波长短的光线;C. 能量大的光线;D. 频率高的光线3.下列化合物中可产生荧光的化合物是( )A BC DNN N N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荧光发射波长永远大于激发波长B 荧光发射波长永远小于激发波长C 荧光光谱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D 荧光光谱形状与激发波长有关5.下列化合物荧光最强的是( );磷光最强的是( )。
Cl BrA BIC D二、1.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谱的形状,常形成。
2.一般情况下,溶液的温度,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或荧光量子产率越高。
3.荧光分光光度计中光源与检测器呈角度。
这是因为。
4.紫外分光光度计与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是(1)。
(2)。
5.荧光分光光度计中,第一个单色器的作用是,第二个单色器的作用是。
6.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回到基态时常有、去活化过程。
三、计算题1.用荧光法测定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含量时,取供试品20片(每片含炔诺酮应为0.54~0.66 mg,含炔雌醇应为31.5~38.5 μg),研细,用无水乙醇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5.00 mL,稀释至10 mL,在λex285nm和λem307 nm处测定荧光强度。
已知炔雌醇对照品乙醇溶液的浓度为1.4 μg/mL,在同样测定条件下,测得荧光强度为65,则合格片的荧光读数应在什么范围内?2.用酸处理1.00 g谷物制品试样,分离出核黄素及少量无关杂质,加入少量KMnO4,将核黄素氧化,过量的KMnO4用H2O2除去。
将此溶液移入50 mL 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吸取25 mL放入样品池中以测定荧光强度(核黄素中常含有发生荧光的杂质叫光化黄)。
(完整版)荧光分析法练习题

the presence of heavy atom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olution
the temperature of solution
none
答案:C
X型题
1.下列关于分子荧光分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检测灵敏度高
B、用量大,分析时间长
A、光源
B、光路
C、单色器
D、检测器
E、吸收池
答案:B
12.激发态分子经过振动弛豫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经系间窜越转移至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弛豫降至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发出光辐射跃迁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这种光辐射称为()。
A、分子荧光
B、分子磷光
C、瑞利散射光
D、拉曼散射光
E、原字荧光
答案:BDE
10.可以改变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的措施是()。
A、增强激发光源强度
B、降低溶剂极性
C、增加检测器的灵敏度
D、升高测量温度
E、增加溶剂极性
答案:AC
11.下列哪些取代基会减弱芳香化和物的荧光强度()。
A、-NH2
B、-NO2
C、-OH
D、-COOH
E、-NR2
答案:BD
2.13
知识点:基本原理S2
C、荧光波长比相应的吸收波长稍长
D、荧光光度计有两个单色器,可以更好地消除组分间的相互干扰
E、分子荧光分析线性范围更宽
答案:B
3荧光量子效率是指()。
A、荧光强度与吸收光强度之比
B、发射荧光的量子数与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之比
C、发射荧光的分子数与物质的总分子数之比
第三章 紫外 荧光 习题

第三章、紫外、可见及荧光光谱法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1) 荧光光谱的最短波长和激发光谱的最长波长相对应(2) 最长的荧光波长与最长的激发光波长相对应(3) 荧光光谱与激发光波长无关(4) 荧光波长永远长于激发光波长2. 按一般光度法用空白溶液作参比溶液,测得某试液的透射比为10%,如果更改参比溶液,用一般分光光度法测得透射比为20% 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则试液的透光率应等( ) (1) 8%(2) 40%(3) 50%(4) 80%3. 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π*,π→π*,σ→σ*跃迁的化合物是( )(1) 一氯甲烷(2) 丙酮(3) 1,3-丁二烯(4) 甲醇4.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是( )(1) 试样吸收与参比吸收之差(2) 试样在λ1和λ2处吸收之差(3) 试样在λ1和λ2处吸收之和(4) 试样在λ1的吸收与参比在λ2的吸收之差5. 在吸收光谱曲线中,吸光度的最大值是偶数阶导数光谱曲线的( )(1) 极大值(2) 极小值(3) 零(4) 极大或极小值6. 在紫外光谱中,λmax最大的化合物是( )7. 用实验方法测定某金属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ε,测定值的大小决定于( )(1) 配合物的浓度(2) 配合物的性质(3) 比色皿的厚度(4) 入射光强度8.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1) 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2) 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3) 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4) 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9. 下列结构中哪一种能产生分子荧光?( )10. 有下列四种化合物已知其结构,其中之一用UV 光谱测得其 max 为302nm ,问应是哪种化合物 ( )11. 许多化合物的吸收曲线表明,它们的最大吸收常常位于 200─400nm 之间对这一光谱区应选用的光源为 ( )(1) 氘灯或氢灯(2) 能斯特灯(3) 钨灯(4) 空心阴极灯灯12. 所谓真空紫外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 ( )(1)200~400nm (2)400~800nm (3)1000nm (4)10~200nmOHNO 2COOHI (1)(2)(3)(4)CH 3CH CHCOCH 3CH 3CH 3(4)(3)(2)BrOHOOCH 3CH 3CH 3(1)13. 下列四种波数的电磁辐射属于可见光区的是( )(1)980cm-1 (2)2.0³104cm-1 (3)5.0cm-1 (4)0.1cm-114. 波长为500nm的绿色光其能量( )(1)比紫外光小(2)比红外光小(3)比微波小(4)比无线电波小15. 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光区出现两个吸收带者是( )(1)乙烯(2)1,4-戊二烯(3)1,3-丁二烯(4)丙烯醛16. 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1)波长变长(2)波长变短(3)波长不变(4)谱带蓝移1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呈高斯分布的是( )(1)多普勒变宽(2)自吸现象(3)分子吸收特征(4)原子吸收特征18. 指出下列哪种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 )(1) 硅碳棒(2) 激光器(3) 空心阴极灯(4) 卤钨灯19. 指出下列哪种不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检测器( )(1) 热电偶(2) 光电倍增管(3) 光电池(4) 光电管20. 指出下列哪种因素对朗伯-比尔定律不产生偏差?( )(1) 溶质的离解作用(2) 杂散光进入检测器(3) 溶液的折射指数增加(4) 改变吸收光程长度21. 分子荧光过程是( )(1) 光致发光(2) 能量源激光发光(3) 化学发光(4) 电致发光22. 在分子荧光测量中, 在下列哪一种条件下, 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比? ( )(1) 荧光量子产率较大(2) 在稀溶液中(3) 在特定的激发波长下(4) 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23. 下列哪种方法的测量灵敏度高? ( )(1) 磷光分析法(2) 荧光分析法(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4) 目视比色法24. 已知相对分子质量为320的某化合物在波长350nm处的百分吸收系数(比吸收系数)为5000, 则该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为( )(1)1.6³104L/(moL·cm)(2)3.2³105 L/(moL·cm)(3)1.6³106 L/(moL·cm)(4)1.6³105 L/(moL·cm) 25. 在310nm时, 如果溶液的百分透射比是90%,在这一波长时的吸收值是( )(1) 1 (2) 0.1 (3) 0.9 (4) 0.0526. 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吸收光度法的灵敏度( )(1) 高(2) 低(3) 相当(4) 不一定谁高谁低2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决定于( )(1)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 分子的电子结构(3) 原子的电子结构(4) 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间跃迁28. 分析线和内标线符合均称线对的元素应该是( )(1)波长接近(2)挥发率相近(3)激发温度相同(4)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相近29. 指出下列不正确的说法?( )(1) 分子荧光光谱通常是吸收光谱的镜像(2) 分子荧光光谱与激发波长有关(3) 分子荧光光谱较激发光谱波长长(4) 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呈正比30. 下列哪一种分子的去激发过程是荧光过程? ( )(1) 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2) 分子从第二激发单重态的某个低振动能级过渡到第一激发单重态(3) 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非辐射跃迁至三重态(4) 分子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31. 下列哪种说法有错误? ( )(1) 荧光分子的激发光谱与发射波长无关(2) 荧光分子的激发光谱的荧光强度是激发波长的函数(3) 在分子荧光光谱法中吸收与激发光谱常可以互换(4) 得到荧光分子的激发光谱方法与常规吸收光谱方法是两种基本相同的方法32. 在荧光光谱中, 测量时, 通常检测系统与入射光的夹角呈( )(1) 180°(2) 120°(3) 90°(4) 45°33. 某荧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为2.0³105L/(mol⋅cm),当用激发光强度为50(随机单位)去激发该荧光物质, 若吸收池为1.0cm, 化合物浓度为5.0 ³10-7mol/L,测得荧光强度为2.3(随机单位), 则该化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约为( )(1) 0.2 (2) 0.46 (3) 23 (4) 2.334. 某化合物在λmax=356nm处, 在乙烷中的摩尔吸收系数εmax=87 L/(mol⋅cm), 如果用1.0cm 吸收池,该化合物在已烷中浓度为 1.0 ³10-4mol/L,则在该波长处, 它的百分透射比约为( )(1) 87% (2) 2% (3) 49% (4) 98%35. 某化合物的浓度为1.0 ³10-5mol/L,在λmax=380nm时, 有透射比为50%, 用1.0cm吸收池, 则在该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εmax /[L/(mol⋅cm)]为( )(1) 5.0 ³104(2) 2.5 ³104(3) 1.5 ³104(4) 3.0 ³10436. 在分光光度计的检测系统中, 以光电管代替硒光电池, 可以提高测量的( )(1) 灵敏度(2) 准确度(3) 精确度(4) 重现性37. 基于吸收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1) 原子荧光光谱法(2) 分子荧光光度法(3) 光电直读光谱法(4)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38.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 强度大且光谱区域广的光源是( )(1) 钨灯(2) 氢灯(3) 氙灯(4) 汞灯39. 欲分析165~360nm的波谱区的原子吸收光谱, 应选用的光源为( )(1)钨灯(2)能斯特灯(3)空心阴极灯(4)氘灯40. 在光学分析法中, 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1)原子光谱(2)分子光谱(3)可见分子光谱(4)红外光谱41. 荧光分析是基于测量( )(1)辐射的吸收(2)辐射的发射(3)辐射的散射(4)辐射的折射42. 荧光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光路(2) 光源(3) 单色器(4) 光电倍增管43. 用于测量荧光辐射的检测器是( )(1)光电池(2)热导池(3)热电偶(4)光电倍增管44.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是( )(1)试样与参比吸收之差(2) 试样与参比吸收之和(3)试样在λ1和λ2处吸收之差(4) 试样在λ1和λ2处吸收之和45. 常用的紫外区的波长范围是( )(1)200~360nm (2)360~800nm (3)100~200nm (4)103nm46. 下面哪一种电子能级跃迁需要的能量最高? ( )(1) σ→σ*(2) n→σ *(3) π→π* (4) π→σ*47. 化合物中CH3--Cl在172nm有吸收带,而CH3--I的吸收带在258nm处,CH3--Br 的吸收带在204nm ,三种化合物的吸收带对应的跃迁类型是( )(1) σ→σ*(2) n→π* (3) n→σ *(4)各不相同二氧六环=295nm,该吸收峰的跃迁类48. 某化合物在乙醇中λmax乙醇=287nm,而在二氧六环中λmax型是()(1) σ→σ* (2) π→π* (3) π→σ* (4) π→π*49. 一化合物溶解在己烷中,其λmax 己烷=305 nm ,而在乙醇中时,λ乙醇=307nm ,引起该吸收的电子跃迁类型是( )(1) σ→σ * (2)n →π * (3) π→π * (4) n →σ *50. 在紫外-可见光谱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是 ( )(1) CH 3-CH=CH-CH 3 (2) CH 3-CH 2OH(3) CH 2=CH-CH 2-CH=CH 2 (4) CH 2=CH-CH=CH-CH 351. 在254nm 时,如果溶液的百分透射比是10%,其吸光度值为 ( 〕(1) 1 (2) 0.9 (3) 0.1 (4) 0.0552. 某化合物在己烷中(λmax =220nm )的摩尔吸收系数εmax =14500L/(moL·cm),若用1.0cm吸收池,1.0³10-4mol/L 的该化合物在该波长处的百分透射比为( )(1) 5% (2) 3.5% (3)10% (4)50%53. 对某特定的仪器,其透射比的标准偏差为0.006,对某溶液测得的透射比T =0.015 时那么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是 ( )(1) +2.5% (2) +5.0% (3) +9.5% (4) +12.5%54. 对某特定的仪器,其透射比的标准偏差为0.006,当测得溶液的百分透射比T =64.8%时,则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是 ( )(1) +6.6% (2) +4.2% (3) +3.4% (4) +2.1%55. 对某特定的仪器,其透射比的标准偏差为0.006,当测得溶液的吸光度A =0.334时, 则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是 ( )(1) +0.6% (2) +1.7% (3) +3.5% (4) +7.6%56.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UV -VIS 光谱λmax 大小 ( )(1)a>b>c (2)c>a>b (3)b>c>a (4)c>b>a57.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UV -VIS 吸收波长的位置(λmax ) ( )(C)CH 3OCH 3O C (b)COOH O Cl(a)O(1) a>b>c (2) c>b>a (3)b>a>c (4)c>a>b58. 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下列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物质是 ( ) CH 3CHO N(CH 3)2 (a)OH O Cl CH 3COOC 2H 5(b)COOHCl (CH 3)2N (C)59. Fe 和Cd 的摩尔质量分别为55.85g/mol 和112.4g/mol ,各用一种显色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同样质量的两元素分别被显色成容积相同的溶液,前者用2cm 吸收池,后者用1cm吸收池,所得吸光度相等,此两种显色反应产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为( )(1) ε Fe ≈2ε Cd (2) ε Cd ≈2ε Fe (3) ε Cd ≈4ε Fe (4) ε Fe ≈4ε Cd60.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是 ( )(1)光源的个数 (2)单色器的个数 (3)吸收池的个数 (4)单色器和吸收池的个数61.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所致,CuSO 4 溶液呈蓝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的 ( )(1) 蓝色光 (2) 绿色光 (3) 黄色光 (4) 红色光62.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 ( )(1) 向长波方向移动 (2) 向短波方向移动(3) 不移动,但最大吸收峰强度降低 (4) 不移动,但最大吸收峰强度增大63. 某金属离子X 和R 试剂形成一有色配合物,若溶液中X 的浓度为1.0³10-4mol/L , 用1cm 吸收池在525nm 处测得吸光度为0.400,则此配合物在525nm 处的摩尔吸收系数为( )(1) 4.0³10-3 (2) 4.0³103 (3) 4.0³10-4 (4) 4.0³10464. 以下三种分析方法:分光光度法(S )、磷光法(P )和荧光法(F ),具有各不相同的灵敏度,按次序排列为 ( )(1) P<F<S (2) S=F<P (3) P<S<F (4) F>P>S65. A 和B 二物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如下:物质 λ1时的摩尔吸收系数 λ2时的摩尔吸收系数/[L/(moL·cm)]A 4,120 0.00B 3,610 300若此二种物质的某溶液在λ1时在1.00cm 吸收池中测得A =0.754,在λ2时于10.0cm 吸收池中测得A =0.240,问B 的浓度是多少?( )(1) 0.64³10-5mol/L (2) 0.80³10-5 mol/L (3) 0.64³10-4mol/L (4) 0.80³10-4mol/L66. 分光光度法中,为了减小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配制的试样溶液的透射比应控制在什么范围? ( )(1) 小于1% (2) 1%-10% (3) 30%-50% (4) 90%-99%67 K I O 4法氧化Mn 2+到MnO 4-,然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选择合适的空白为( )(1) 蒸馏水 (2) 试剂空白 (3) 除K I 外的试剂空白 (4) 不含K I O 4的溶液空白68. 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的入射光为( )(1)白光 (2)单色光 (3)可见光 (4)紫外光69. 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的入射光为( )(1)白光 (2)单色光 (3)可见光 (4)紫外光70. 邻二氮菲亚铁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 ,如用光电比色计测定时应选哪种滤光片? ( )(1)红色 (2)黄色 (3)绿色 (4)蓝色71. 分子运动包括有电子相对原子核的运动(E 电子)、核间相对位移的振动(E 振动)和转动O(1)(2)(3) (4)(E 转动)这三种运动的能量大小顺序 ( )(1) E 振动>E 转动>E 电子 (2) E 转动>E 电子>E 振动 (3) E 电子>E 振动>E 转动 (4) E 电子>E 转动>E 振动72. 现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互干扰的A 和B 两组分,它们的最大波长分别为λA 和λB ,若用双波长测定A 组分的含量,则下面哪一种选择λ1和λ2的方法是正确的?( )(1)使λ1和λ2分别等于λA 和λB (2)选λ1等于λA ,选λ2使B 组分在λ2的吸光度和它在λ1处的吸光度相等 (3)选λ1等于λA ,选λ2为A ,B 两组分吸收峰相交处的波长 (4)选λ1等于λB ,选λ2使A 组分在λ2的吸光度和它在λ1处的吸光度相等73. 某化合物在乙醇中的λmax =240nm ,εmax =13000L/(moL·cm),则该UV -VIS 吸收谱带的跃迁类型是( )(1) n →σ * (2) n →π * (3) π →π * (4) σ →σ *74. 在分子荧光法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1)激发过程中的电子自旋虽不变,但激发态已不是单重态(2)激发态电子的自旋不成对,此状态称为单重态 (3)激发三重态能级比相应激发单重态能级要低一些(4)单重态到三重态的激发概率高于单重态到单重态75. 在分子荧光分析法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分子中π电子共轭程度越大,荧光越易发生,且向短波方向移动(2)只要物质具有与激发光相同的频率的吸收结构,就会产生荧光(3)分子中π电子共轭程度越大,荧光越易发生,且向长波方向移动(4)非刚性分子的荧光强于刚性分子76. 在分子荧光分析法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1)荧光发射光谱不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而改变(2)荧光发射光谱要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而改变(3)荧光激发光谱与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互为镜像对称关系(4)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形状相似且波长位置也一样77. 在分子荧光分析法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1)吸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2)将一个高原子序数的原子引入到π体系中,使荧光减弱(3)与π电子体系作用小的取代基引入,对荧光影响不明显(4)给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78. 化合物(1)的烯醇式乙酰化产物可能是(2)和(3),它的紫外吸收λmax 为238nm(lg εmax =4.2)。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一、选择题1.荧光分析法是通过测定( )而达到对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A、激发光B、磷光C、发射光D、散射光2.下面( )分析方法不属于分子发射光谱法。
A、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B、荧光分析法C、磷光分析法D、化学发光分析法3.荧光发射光谱含有( )个发射带。
A、1B、2C、3D、不一定4.下列关于荧光光谱的叙述错误的是()A、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的波长无关B、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一般是对称镜像C、荧光光谱属于分子的受激发射光谱D、荧光激发射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重合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荧光光谱的最长波长和激发光谱的最长波长相对应B、荧光光谱的最短波长和激发光谱的最长波长相对应C、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波长无关D、荧光波长大于激发光波长6.激发态分子经过振动弛豫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经系间窜越转移至激发三重态,再经振动弛豫降至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发出光辐射跃迁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这种光辐射称为( )。
A、分子荧光B、分子磷光C、瑞利散射光D、拉曼散射光7.关于振动弛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振动弛豫只能在同一电子能级内进行B、振动弛豫属于无辐射跃迁C、通过振动弛豫可使处于不同电子激发态的分子均返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D、振动弛豫是产生Stokes位移的原因之一8.荧光寿命指的是( )。
A、从激发光开始照射到发射荧光的时间B、受激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所需的时间C、从除去激发光光源至分子的荧光熄灭所需的时间D、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激发时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9.关于荧光效率,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长共轭的π→π﹡跃迁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荧光效率B、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荧光效率越大C、顺式异构体的荧光效率大于反式异构体D、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不同,对荧光效率的影响不同10.采用下列( )措施可使物质的荧光效率提高。
荧光习题

一选择题1.芳香族荧光物质中,稠环数目最多的化合物的荧光()A.最弱 B 最强C中等D无法判断2.苯环上的吸电子基,如—Cl,使荧光()A减弱B增强C无法判断D不变3.某大环共轭化合物是具有刚性结构的分子,则()A不发生荧光B易发生荧光C无法确定D刚性结构消失时有荧光4.通常情况下,增大溶剂极性,共轭芳香族荧光物质光谱()A向短波方向移动B不变C向长波方向移动D无法判断5.荧光物质,随溶液的温度降低,其荧光量子产率将()A减小B不变C增强D无法判断6.2,2’-二羟基偶氮苯的结构式如右图所示,它的两个羟基可以和Al3+离子配合物结合形成稳定的1:1配合物,与原化合物相比,其荧光强度将()A减小B不变C增强D无法判断7.苯环上的给电子基团如—NH2,使荧光()A减弱B不变C无法判断D增强8.8-羟基喹啉-5-磺酸是一种常见的荧光试剂,其结构如右图所示,它的羟基氧和环上的氮可以和二价镁离子发生配合。
与原化合物相比,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将()A减少B不变C增强D无法预测9.荧光物质2-苯胺基-6-萘磺酸的水溶液和乙腈溶液相比,其荧光光谱将()A蓝移B红移C无法预测D不变10.在进行固体表面室温磷光分析时,样品不慎接触了潮湿的空气,则测定结果将()A偏低B偏高C不变D无法预测11.激发态分子经过振动弛豫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经系间窜越转移至激发三重态,在经振动弛豫降至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发出光辐射跃迁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这种光辐射称为()A分子荧光B分子磷光C瑞利散射光D拉曼散射光12.下列关于荧光发射光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B 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在任何情况下都呈对称镜像关系C 发射光谱位于激发光谱的左侧D 发射光谱是分子的吸收光谱13.荧光寿命指的是()A 停止光照射到分子的荧光熄灭所需的时间B 受激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所需时间C 荧光衰减到原来的1/e开始到完全消失所需要的时间D 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激发时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14.关于荧光效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具有Π-Π*跃迁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荧光效率B 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其荧光效率越小C 具有苯环的分子一定比没有苯环的分子效率高D 芳香环上的取代基位置不同,对荧光效率的影响也不同15.下面各化合物中,荧光效率最低的是()A 苯B氯苯C溴苯D碘苯16. 荧光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是()A 空心阴极灯B氙灯 C 氘灯D硅碳棒17.一般要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观测荧光强度,这是由于()A 只有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才有荧光B 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在垂直方向上可减小透射光的影响C 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大D 荧光发射波长比透射光波长长18.荧光分析法是通过测定()而达到对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分子荧光分析法习题

分子荧光分析法
1、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第一个单色器的作用是,第二个单色器的作用是,其比色皿为。
2、荧光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为,单色器为的作用包括
和。
3、关于分子荧光光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源仅提供可见光
B、激发光单色器与样品池成直角
C、可以获得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D、测量原理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相同
4、苯、联苯、氯代苯、苯酚四种物质,按荧光效率由小到大顺序排列为( )。
A、苯酚<联苯<苯<氯代苯
B、氯代苯< 苯酚<联苯<苯
C、苯酚<联苯<苯<氯代苯
D、联苯<氯代苯<苯<苯酚
5、用分子荧光分析法测定食品中的V B2时,依次取0.00、2.00、4.00、6.00、8.00 mL 2.00 mg•mL-1 V B2标准溶液,分别测得荧光强度列于下表。
准确称取2.00 g 样品,制成50.00 mL 待测液。
从中取10.00 mL待测液的荧光强度F=0.46。
(1)绘制F-c标准曲线。
(5分)
(2)求样品中V B2含量(mg•g-1)。
(4分))。
荧光检测练习题

荧光检测练习题荧光检测是一种常见的科学实验方法,它通过测量物质对激发光的吸收和发射来检测物质的特性和浓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与荧光检测相关的练习题,以帮助您加深对于这一技术的理解。
练习题一:激发光与发射光考虑以下荧光物质的特性:荧光物质激发光波长(nm)发射光波长(nm)物质A 300 400物质B 400 500请回答以下问题:1. 物质A在受到300 nm波长光的激发后,能否发射可见光?为什么?2. 物质B在受到400 nm波长光的激发后,能否发射可见光?为什么?3. 是否存在一种波长的激发光,可以同时激活物质A和物质B?练习题二: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荧光检测常用于测量物质的浓度。
假设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荧光物质,其发射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以下是该物质在不同浓度下的荧光强度数据:浓度(μM)荧光强度0 010 5020 10030 15040 2001. 请绘制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图,并根据所得图像描述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2. 如果我们希望测量未知样品的浓度,该如何利用已知浓度和荧光强度数据来估计?练习题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一种利用荧光物质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来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或分子间距离的方法。
考虑以下情况:一个荧光物质A可以发射橙色的荧光,而另一个荧光物质B可以发射绿色的荧光。
当A与B靠近时,B的荧光会被A吸收导致绿色荧光减弱。
1. 针对这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现象,可以设计一种实验来检测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请简要描述实验步骤。
2. 当A与B的相对距离增加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解释原因。
练习题四:荧光标记的细胞成像荧光标记已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以下是一组关于荧光标记的细胞成像练习题:1. 什么是细胞荧光标记?请简要介绍常用的细胞荧光标记方法。
2. 在细胞成像实验中,为什么需要进行背景校正?3. 当使用荧光染料观察细胞时,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激发光波长,会有什么影响?4. 如果想要观察细胞内多个不同的蛋白质,有什么方法可以同时进行荧光标记?通过完成这些练习题,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荧光检测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分析法一、选择题1.为了提高分子荧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合适的办法是A. 增加待测溶液的浓度B. 增加激发光的强度C. 增加待测液的体积D. 另找能与待测物质形成荧光效率大的荧光化合物2. 下列结构中能产生荧光的物质是A. 苯酚B. 苯C. 硝基苯D. 碘苯3. 荧光分析中,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是A. 对有π→π*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 对有π→π*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减小C. 溶剂粘度增大,荧光强度减弱D. 溶剂粘度降低,荧光强度减弱4. 荧光分析中,当被测物质的浓度较大时,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其原因可能是A. 自熄灭B. 自吸收C. 散射光的影响D. 溶剂极性增大5. 在下列哪个pH值时苯胺能产生荧光(苯胺以分子形式产生荧光)?A. 1B. 2C. 7D. 146. 硫酸奎宁在0.05mol/L H2SO4中,分别用320nm和350nm波长的光激发,所制得的荧光光谱A.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相同B.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不同C.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D.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7. 荧光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光谱干扰是A. 激发光B. 溶剂产生的拉曼散射光C. 溶剂产生的瑞利散射光D. 容器表面产生的散射光8. 对分子荧光强度的测量时,要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是由于A. 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B. 只有在和入射光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才有荧光C. 为了消除透射光的影响D. 克服散射光的影响9. 荧光法中,荧光效率Φ的计算式是A. Φ=发射荧光的电子数/吸收激发光的电子数B. Φ=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荧光的光量子数C. Φ=发射光的强度/吸收光的强度D. Φ=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光量子数10. A. 钨灯 B. 氢灯 C. 元素灯 D. 溴钨灯λ=256nm)可用作光源。
(1)光度法测乙醇中苯(m ax(2)荧光计采用作光源。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用作光源。
(4)光度法测定KMnO4溶液的浓度可用作光源。
11. 处于第一电子单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辐射光量子的形式回到单线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种发光现象称为A. 分子荧光B. 分子磷光C. 化学发光D. 拉曼散射12. 三线态的电子排列应为A. 全充满B. ↑C. 基态D.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C.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D.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14. 在荧光分析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激发态分子通过碰撞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B. 荧光光谱的形状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改变C. 荧光激发光谱相当于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D. 测定任何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时都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15. 荧光光度计中第一滤光片的作用是A. 消除杂质荧光B. 得到合适的单色激发光C. 消除激发光产生的反射光D. 消除瑞利散射,拉曼散射16. 荧光分析中,滤光片选择的原则是A. 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B. 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和最低的荧光背景C. 消除散射光的影响D. 消除杂散光的影响17. 萘胺在酸性中形成铵盐离子,影响荧光的测定,这种影响是A. 共存物质的影响B. 荧光的熄灭C. 溶液pH对荧光的影响D. 溶剂的影响E. 温度的影响18. 为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吸光系数足够大C. 试液浓度足够稀D. 仪器灵敏度足够高19. 如果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调不到零,荧光分析的计算公式是A. C x=C s(F x—F0)/F sB. C x=C s(F x/F s)C. C x=C s(F x—F0)/(F s—F0)D. C x=C s(F s—F0)/(F x—F0)20. 荧光测定时,观察荧光要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其原因是A. 只有在入射光垂直方向上才有荧光B. 各个方向都可观察到荧光,为减少透射光的影响C. 荧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小D. 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21. 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的形状是A. 相同B. 相同且重叠C. 对称D. 相似且成镜像E. 以上都不是22. 比较荧光物质激发光谱的波长和其发射光谱的波长A. 相同B. 不同C. 前者稍长D. 前者稍短E. 以上都不是23. 在同一电子激发能态内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A. 内部转换B. 外部转换C. 体系间跨越D. 振动驰豫24. 比较荧光的波长和入射光的波长A. 前者稍长B. 前者稍短C. 相同D. 不同E. 以上都不是25. 光电荧光计的单色器是A. 棱镜B. 光栅C. 滤光片D. 凸透镜26. 荧光物质的分子一般都含有A. 离子键B. 共轭双键C. 氢键D. 金属键E. 配位键27. 可以改变荧光分析的灵敏度A. 增强光源强度B. 改换溶剂C. 降低温度D. 以上三种措施都28. 物质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以幅射形式放出的能量,称为:A. 磷光B. 荧光C. 化学发光D. 电子光谱29. 在荧光分析中,利用较短的激发光进行激发,可以避免的干扰A. 拉曼光B. 瑞利光C. 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胶粒的散射光30. 荧光物制裁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有关A. 该物质的吸光能力B. 照射光强度C. 荧光效率D. 与上述三者都31. 下列哪种光的峰位与激发光波长无关A. 瑞利散射光B. 拉曼光C. 仪器表面的散射光D. 荧光32. 下列哪种因素会使荧光效率下降A. 激发光哟度下降B. 溶剂极性变小C. 温度下降D. 溶剂中含有卤素的金属离子33. 激发光波长固定后,荧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A. 吸收光谱B. 激发光谱C.分子光谱D. 荧光光谱34. 物制裁分子吸光后,发出的荧光是从什么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产生的A. 不同的电子激发态的各种振动能级B. 不同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C.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D.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35. 下列哪种因素不可能减少散射光对荧光的干扰A. 改变激发光波长B. 改换溶剂C. 升高温度D. 以上三种措施都可以减少散射光的干扰36. 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浓度为0.030μg/ml的罗丹明标准液的荧光强度为60,样品的荧光强度为50,空白液的荧光强度为10,则样品中罗明的浓度为μg/mlA. 0.020B. 0.025C. 0.026D. 0.02437. 一般荧光峰的浓度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A. 而兰移B. 而变短C. 而增大D. 并无变化38. 是显著的荧光熄灭剂A. CCl4B. CHCl3C. CO2D. O239. 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多半是A. 级性有机化合物B. 非级性有机化合物C. 复杂之机物D. 含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40. 荧光波长固定后,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A. 荧光光谱B. 激发光谱C. 发射光谱D. 吸收光谱41. VitB在440~500nm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激发光,其目的是A. 克服溶剂的瑞利散射光B. 避免拉曼散射光的干扰C.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的干扰E. 消除磷光干扰42.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试液足够稀C. 吸光系数足够大D. 仪器足够灵敏E. 增大试液浓度43. 下列物质中荧光强度最强的物质是B. 苯A. 环己烷C. 萘D. 联苯E. 苯甲酸COOH44. 荧光是在下述条件下产生的A. 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B. 原子外层价电子的能级跃迁C. 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E. 分子从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45. 下述化合物在荧光分析中产生的荧光效率最大的是A. B. C.D. E.46.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本身分子结构和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B. 激发光的波长C.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D.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E. 温度高低47. 在荧光分析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B.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C.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D.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48. 温度升高时,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A. 降低B. 增大C. 不变D. 无法确定49. 某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有两个不同强度的吸收峰,当分别用两个最大吸收波长作激发光时,所得到的该物质的荧光光谱A.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相同B.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C.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D.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不同50. 荧光法中,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荧光光谱B. 激发光谱C. 吸收光谱D. 发射光谱51. 进行荧光分析时,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umB.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C. absorption spectrumD.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52.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试液足够稀C. 吸光系数足够大D. 仪器足够灵敏O O OH COOH C OCOOHC OCOOH C NO 2O COOHC OH O C 353.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最低振动能级分布B. 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布C. 基态的振动能级分布D.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振动能级分布54.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本身分子结构和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B. 激发光的波长C.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D.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55. Vit.B在440~500nm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激发光,其目的是:A. 克服溶剂的Rayleigh散射光B. 避免Raman光干扰C.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干扰56. 荧光法测定核黄素,采用硅镁吸附剂是为了A. 保持核黄素稳定B. 使核黄素转变成具有荧光的物质C. 将样品浓缩D. 使杂质与核黄素分开57. 如果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让物质发生的荧光通过单色器,依次测定荧光强度,然后以荧光强度对波长作图,该曲线叫做A. 荧光激发光谱B. 荧光光谱C. 吸收光谱D.58. 荧光物质的分子可以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