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综述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着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海尔管理理念、案例

1、我们的企业文化海尔企业文化层次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创新2、我们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海尔人真诚到永远。
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是创新。
追求卓越表现了海尔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
能体现海尔精神的两句话:● 把别人视为绝对办不到的事办成;● 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案例A、三小时抢订单——把别人视为绝对办不到的事办成了“订单就是命令单”,海尔人就是用这种意识,使海尔产品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1999年1-9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117%。
德国经销商史密斯先生与海尔人做了一笔生意,改变了他十几年来的一种信念。
“嘟……”海外推进本部的电话又急促地响起来。
这是德国经销商史密斯先生打来的订货电话,电话要求“必须两天之内发货,否则订单自动失败。
”两天内发货实际意味着当天下午所要货物就必须装船,而此刻正是星期五下午2:00,如果按海关等有关部门5:00下班计算的话,时间只有3个小时了,而按照一般程序,做到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
“订单就是命令单,海尔人决不能对市场说不。
”几分钟后,一个大胆的决定产生了:船运、备货、报关几项工作要齐头并进,一定要确保货物在当天下午发出。
时间在渐渐逝去,一分、两分、十分……空气仿佛变得凝固起来,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调货的、报关的、联系船期的……订单面前,海尔人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发挥到了极至。
当天下午5:30,当史密斯先生得到了来自海尔“货物发出”的消息后,发来一封感谢信:“我做家电十几年了,还从没有给厂家写过感谢信,可对海尔,我不得不这样做!”1、我们的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体现了海尔人的市场观念,以迅速快捷的态度对待市场,绝不对市场说“不”。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推荐下载】海尔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

海尔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下面是一篇海尔企业标杆管理案例,企业新闻网讯,海尔的“OEC”管理不但以自身的先进管理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学习标杆,而目提供了防止标杆管理中战略趋同的创新理念。
海尔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新闻网讯,海尔的“OEC”管理不但以自身的先进管理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学习标杆,而目提供了防止标杆管理中战略趋同的创新理念。
这套管理系统方法学习先进企业基本管理理念,以海尔文化和日清日高为基础,以订单信息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它激励员工创造并完成有价值的订单,使员工人人对用户负责,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新飞跃。
并且在学习标杆战略的基础上,突出其企业自身优势,利用海尔的文化创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在学习标杆技术的基础上,海尔进行自身技术创新。
海尔以技术创新为本企业实力的坚强后盾,在策略上,着眼于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除在国内建立有独立经营能力的高科技开发公司外,还在国外建立了海外开发设计分部,并与一些世界著名公司建立了技术联盟。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寻找最佳管理标杆,向行业典范学习是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谭老师推出标杆管理培训课程,旨在帮助经理人掌握标杆管理的技能、并系统讲授了组织实施标杆管理的过程与方法,详细介绍了标杆管理准备,标杆项目选择、标杆团队组建、标杆伙伴选择、标杆数据收集,标杆数据分析、标杆项目实施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经理人将从中了解到实施标杆管理的具体知识,切实提高标杆管理和项目实施能力,最终为企业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标杆管理,70年代末由施乐公司首创,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
企业标杆管理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
标杆管理的基本环节是以最强的竞争企业或那些行业中领先和最有名望的企业在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绩效及实践措施为基准,树立学习和追赶的目标,通过资料收集、比较分析、跟踪学习、重新设计并付诸实施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序。
管理学展示-海尔的成功

案例分析——海尔的腾飞
(二)蓄势腾飞 当许多厂家把眼光全放在扩产上, 质量不再成为 热点, 更谈不上售后服务。海尔则不然, 它既不放松质量, 又重点抓了服务。张瑞敏突然决定将本厂所有产品提价 10% 出, 海尔却冷静地坚守名牌战略, 制定了“ 先进入 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创出名牌后, 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市场。海尔这一举措成功了。1991 年海尔集团公司 正式成立, 随着产量的稳步增加, 海尔更注重正确处理规 模扩张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 产生 了“ 日日清” 及海尔特色的OEC 管理模式, “ 竞争上 岗、三工轮换” 的科学用工制度, “计效联酬” 的分配 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及体系。
从领导重要性进行分析
管理者领导: ——参与型领导方式: 鼓励下属参与任务目标决策并解决具体问题。
管理者决策
• 服务与质量两手抓 • 所有产品提价10%出厂
OEC管理方法分析
• 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 • 其内容: 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 (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 (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 “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 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 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海尔的OEC 管理模式, 由全方位目标系统、日 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系统三方面构成, 它立 足于海尔的三项制度改革, 使海尔的各项制度 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囊括了企 业管理的诸项要素: 目标、责任、考核、奖惩、 监督、分配、晋升等。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 理, 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 开发其智慧, 发挥 其创造力。这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良 性循环的精细化管理方法, 达到了企业管理的 一种高境界, 是海尔文化的核心内容。
【推荐下载】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海尔

[键入文字]
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海尔
标杆管理做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公司运用,今天商学频道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海尔。
企业标杆管理案例分析--海尔
海尔的“OEC”管理不但以自身的先进管理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学习标杆,而目提供了防止标杆管理中战略趋同的创新理念。
这套管理系统方法学习先进企业基本管理理念,以海尔文化和日清日高为基础,以订单信息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它激励员工创造并完成有价值的订单,使员工人人对用户负责,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新飞跃。
并且在学习标杆战略的基础上,突出其企业自身优势,利用海尔的文化创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在学习标杆技术的基础上,海尔进行自身技术创新。
海尔以技术创新为本企业实力的坚强后盾,在策略上,着眼于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除在国内建立有独立经营能力的高科技开发公司外,还在国外建立了海外开发设计分部,并与一些世界著名公司建立了技术联盟。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寻找最佳管理标杆,向行业典范学习是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谭老师推出标杆管理培训课程,旨在帮助经理人掌握标杆管理的技能、并系统讲授了组织实施标杆管理的过程与方法,详细介绍了标杆管理准备,标杆项目选择、标杆团队组建、标杆伙伴选择、标杆数据收集,标杆数据分析、标杆项目实施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经理人将从中了解到实施标杆管理的具体知识,切实提高标杆管理和项目实施能力,最终为企业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标杆管理,70年代末由施乐公司首创,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
企业标杆管理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
1。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第一篇: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海尔的奥秘一、东方神话“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
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
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
“海尔号”有多大?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
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
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
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
海尔案例分析完整资料

•
LOGO
• • • • • • • •
海尔的发展历史简介: 1984-1991,青岛电冰箱总厂 ,琴岛-利勃海尔牌电冰 箱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 厂组建琴岛-海尔集团 1992年导入CIS 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 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电器,海尔牌洗衣机 1996年,西湖电子,进入黑色家电,海尔牌电视机 1997年以后,快速发展进入多个领域,108亿 2000年以后,实现国际化,2001年实现602亿
LOGO
海尔案例分析
主讲:郑红星
组员:马洋、蔡江南、王现纪、黄铭、王帅
一、海尔集团相关介绍
LOGO
海尔企业介绍
• • •
海尔集团总部在中国青岛。是中国第一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 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二十五、2007年度名列二十八。 海尔将U-Home(智能家居)集成作为重点,掌控专利标准的话 语权,进一步发展全球营销网络创造更多的用户资源。同时,以 “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整合全球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创 造全球化品牌。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7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 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8 万多名员工、2011年营业额1509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 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 (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LOGO
海尔集团的组织流程改造
原有结构问题 • 企业内部官僚 主义作风 • 对外部市场反 应日益迟缓
改革目标 • 创造激励创新 的氛围 • 强化顾客导向 和市场反馈
设计思路 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 起点,逆向组织企业的营销、生 产和科研开发活动,以市场价值 链创造的方式贯穿整个企业的经 营活动,并以此确定相应的报酬 激励制度。以流程为导向的方法 创造出集团自身的竞争优势,提 高企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