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一、电气设备安全1.检查所有电气设备是否有明显的损坏或老化,如插头、插座、开关等;2.检查所有电气设备是否安装到位,是否有稳定的接地;3.检查电气设备是否有合格的绝缘保护措施;4.检查所有电气设备的电线是否有断裂现象;5.检查电气设备的电线是不是过载现象。
二、消防设施安全1.检查所有消防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如灭火器、喷淋系统、报警器等;2.检查消防设施是否有合格的维护记录;3.检查所有应急出口是否畅通无阻,标示是否清晰可见;4.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可以迅速响应火灾报警;5.检查消防设施是否有保持在合适温度和湿度的环境。
三、水、气、热系统安全1.检查水、气、热系统的管道是否有泄漏现象;2.检查水、气、热系统的管道是否有冻裂或老化现象;3.检查水、气、热系统的管道是否有合格的维护记录;4.检查水、气、热系统的阀门是否正常运行;5.检查水、气、热系统是否有合格的压力控制措施。
四、建筑结构安全1.检查建筑结构是否有明显的裂缝、变形或腐蚀现象;2.检查建筑结构是否有合格的维护记录;3.检查建筑结构的承重梁、柱是否有达到极限承重的迹象;4.检查建筑结构的防水层是否有损坏或老化现象;5.检查建筑结构是否有防震措施。
五、设备设施安全1.检查所有设备设施是否有明显的损坏或老化,如工具、机器等;2.检查所有设备设施是否安装到位,是否有稳定的支撑;3.检查所有设备设施是否有合格的维护记录;4.检查所有设备设施是否有良好的防护措施,避免误操作;5.检查所有设备设施是否有合格的使用培训。
六、环境卫生安全1.检查工作环境是否有足够的通风和照明;2.检查工作环境是否有异味、污染源或有毒物质;3.检查工作环境是否清洁整齐,有无杂物堆积;4.检查工作环境是否有合格的垃圾处理方法;5.检查工作环境是否有防止跌倒和绊倒的危险源。
七、安全教育与培训1.检查是否有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2.检查员工是否接受了安全教育和培训;3.检查员工是否了解应急逃生程序;4.检查是否有完善的安全守则和标识;5.检查是否进行定期的安全巡视和评估。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
√
33
项目作业现场及周边重大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未列入管理范围
√
√
34
未制定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措施)、未组织教育、演练、配备应急资源
√
√
√
35
安全
费用
未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或安全投入不足
√
√
36
安全费用未设财务账目或账目不清
√
√
37
管理
系统
未及时建立管理系统、落实系统管理员
√
√
38
未及时、全面录入各项管理活动信
√
√
√
21
资料未按标准及时填写或分类不规范、内容虚假
√
√
22
临时用电、电缆布设、避雷针安装等不符合标准要求
√
√
√
23
施工设备、工器具陈旧落后达不到安全要求
√
√
√
24
机械设施安全防护、临舍和卫生不符合标准规定
√
√
√
25
消防器材配置数量及质量不合格,消防通道不畅
√
√
26
现场未设置警示牌或设置数量较少
√
√
27
现场管理混乱,物料摆放、施工区与办公、生活区的布置等不符合标准的要求
√
√
√
28
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不到位、不正确使用或未达到标准要求,
√
√
√
29
未按要求对现场扬尘、噪音等进行控制、无记录
√
√
√
30
“三违”现象检查,
√
√
√
31
未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相关活动等
√
√
最新版隐患排查项目任务清单

√
38
是否建立职业危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
√
√
√
39
是否建立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台账及维护保养记录。
√
√
√
√
40
是否建立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处置记录。
√
√
41
是否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申报。
√
√
42
相关方安全管理
是否审核相关方有关安全资质和能力。
√
√
43
是否与承包商等相关方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安全管理责任。
√
√
44
是否定对相关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监督管理等。
√
√
是否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发放记录。
√
√
32
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备案(保留备案回执)。
33
是否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记录、演练总结。
√
√
√
√
34
是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台账及维保记录。
√
√
√
√
35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是否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
√
√
√
36
是否建立职业危害作业点台账。
√
√
37
是否按规定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来自√√8
目标计划
是否建立年度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
√
9
是否建立年度安全指标分解及考核,安全指标分解必须分解至各部门。
√
√
10
教育培训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接受培训,并按规定取证,且证件在有效期内。(证件按规定进行再培训教育,培训教育学时足够。)
√
√
11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向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
√
39
④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将治理方案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整改治理结束 后,应当将治理效果评估报告报有关部门备案。
√
√
40
①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
41
②中型规模以上的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 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
6
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⑤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 议,会议应当有书面记录。
√
7
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确定),应 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
√
③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
35
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
√
√
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36
①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确定排查出的风险点的危险性风险等级,并采取相 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
√
37
②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开展事故隐患自查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 自纠。
√
√
查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
38
查
③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积极整改安全检查 发现的问题,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落实“五定”(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4-7(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
领导按期参加承包单位(点)的安全活动。
按要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和事故警示教育,定期公开曝光安全生产违章违规行为的;
按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按规定计提、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按规定将本单位具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纳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 算;
不得将列入计划和财务预算的安全投入挪作他用。
√
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分配工作岗位时告知其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工作过程中 个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
√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需进行公告;
√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如实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
按要求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和作业环节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7
职业健康管 理
职业病危害监测 与控制
职业健康体检与 个体防护
职业健康体检与 个体防护
应急预案
8 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应急处置
9
事故管理
事故上报及工伤 管理
10
三同时管理
安全和职业卫生 三同时管理
11
生产运行安 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
作业安全分析 (JSA)
12
施工作业过 程安全控制
√
岗位员工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
√
建立考核机制,并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特种 作业人员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安全设施和设备管理、职业病防治管理、安全生产检查、直接作 业管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奖惩、事故报告、应急管理)。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6.2与承建方签订安全协议
√
6.3对承建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
√
7.个体防护装备
7.1按规定采购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防护用品
√
7.2按时发放个体防护用品
√
7.3按规定对个体防护装备实施有效管理
√
9.应急管理
9.1成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
9.2制定应急预案,并备案
√
9.3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并进行评估和总结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排查内容
排查标准
综合性检查
1.资质证照
1.1有证照
每季度/商场级
1.2不超范围经营
√
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2.2按要求设置安全管理人员
√
3.安全规章制度
3.1按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
3.2按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
3.3按规定制定、完善安全操作规程
√
3.4制定的制度或文件规定编制、发布、修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安全培训教育
4.1主要负责人有安全管理证书
√
4.2安全管理员有资格证书
√
4.3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
4.4一般从业人员经过安全教育培训
√
5.安全投入
5.1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专项费用
√
5.2安全生产专项费用管理规范
√
5.3为员工参加工伤保险并有相关记录
√
6.相关方管理
6.1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的承建方具有合法资质
√
9.4配备应急装备、物资
√
10.隐患排查治理
10.1按规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工作
√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A4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度应以正式文件下发, 17 符合法律法规。
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应有经过单位主要负责人 18 批准的机构成立正式文件;人员任命文件。
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加职业健康专题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对职 19 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的劳动者,要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劳 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 卫生培训。
20 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申报。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 21 素检测。
组织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 22 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劳动者。
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如实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 23 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欺骗。
编号
排查项目
序
号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
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
日常排查
岗位 (班 组)级
车间级
专业 排查
专业 级
综合排查
矿区 级
公司 级
1
证照
1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真实合法,并在有效期内。
H
H
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的专职安全生
9 全员培训: 所有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 20 小时。 特种作业人员: 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全部经过安监部门或者专业机构培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
对应急演练的效果进行评估。
√√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 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等内容的安 全教育和告知,并由专人带领。
√√ √√
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
(3)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
√
建立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
按相关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
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
定期组织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行训练。
√√
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重点作业岗位有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
√√
根据有关规定将应急预案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
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并进行修订和完善。
√
按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
√√
对应急设施、装备和物资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
按规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
9
序号
10
应急救援
日常 检查
每日 /
班组 级
综合性检查
车间 公司 级级
每月
每季 度
专业(专项)检查
电气 消防 设备 每季度/安全 管理部门
节假 日前 检查 公司
级
节日 前
季节 性
检查
公司 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人员签名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表
*****化工有限公司
4.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5.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
6.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7.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8.重大危险源评估和安全管理制度;
9.变更管理制度;
10.应急管理制度;
11.安全事故或者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12.防火、防爆、防中毒、防泄漏管理制度;
13.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1.生产经营单位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2.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3.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4.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5.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6.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9
相关方安全管理
企业是否严格执行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表现评价、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建立合格承包商名录和档案;企业是否与选用的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企业是否对承包商的作业人员进行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发放入厂证,保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进入作业现场前,作业现场所在基层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进入现场前安全培训教育,保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2.企业是否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企业是否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并满足以下要求: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2.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来自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企业是否对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企业是否制定了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并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是否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并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
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是否有记录并归档。
7.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8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企业是否根据接触毒物的种类、浓度和作业性质、劳动强度,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器具,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企业为从业人员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超过使用期限。
是否及时、如实变更申报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内容;
10
变更管理
企业是否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并满足:
1.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1)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2)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3)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2.是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4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企业是否根据化工工艺、装置、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下列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安全生产例会等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2.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3.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6.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7.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
8.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安全投入保障情况,参加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的情况;
7
应急管理
1.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是否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是否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3.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4.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5.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竣工验收报告;
(6)备案文件。
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外,是否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是否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是否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卫生机构对全部接害从业人员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是否根据查体情况对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
是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机构对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测;是否对检测结果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结合实际情况立即进行整改;
企业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按有关规定参加安全培训教育,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复审。
企业是否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保证本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录培训考核情况;
企业管理部门、班组是否按照月度安全活动计划开展安全活动和基本功训练。班组安全活动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学时。班组安全活动应有负责人、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企业负责人应每月至少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基层单位负责人及其管理人员应每月至少参加2次班组安全活动。
安全生产的费用应当按照以下范围使用: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2.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
3.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
4.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
5.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
6
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是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费用,并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
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式按照以下标准平均逐月提取:
1.营业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的,按照4%提取;
2.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至1亿元的部分,按照2%提取;
企业是否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企业是否对新上岗的从业人员等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方能安排上岗作业。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从业人员在本企业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是否重新接受车间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表
排查时间: 频次:2次/年 编号:LH006
序号
排查项目
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
排查情况(是否符合)
不符合情况记录
处置记录
1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属于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办理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许可证、备案证明是否在有效期内;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在隐患治理方面,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1.企业是否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是否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2.企业是否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是否包括:
2.企业是否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厂级、车间级分级管理,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的职责;
企业是否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了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企业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是否按照规定报政府有关部门备案;是否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后,是否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是否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是否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教育,经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取得安全资格证书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14.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吊装、高处、盲板抽堵、动土、断路、设备检维修等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16.职业健康相关管理制度;
17.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18.承包商管理制度;
19.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定期修订制度;
5
教育培训
企业是否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从业人员是否接受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对有资格要求的岗位,是否配备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4)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