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6:第3课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2.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3. 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3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2.背景资料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剧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3、初步分析人物个性.【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概述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1.哈姆莱特在船上找到公文后,采取了什么措施?这表现了他什么个性?2.哈姆莱特是怎么样捉弄奥斯理克的?这一情节并非剧情发展必须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3.哈姆莱特比剑结局如何?这种结局他是否能避免?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个性?4.仔细阅读哈姆莱特比剑这一片段,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纵观全文情节的发展,谈谈你对哈姆莱特的看法。
二、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当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
我就鲁莽行事。
2.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中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3.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工夫;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的一刹那之间了结。
可是我很后悔,好霍拉旭,不该在雷欧提斯之前失去了自制;因为他所遭遇的惨痛,正是我自己的怨愤的影子。
4.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
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三、多维探究1.《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2.奥斯里克是一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
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3.在课文节选的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你怎样看待这种结局?四、审美与鉴赏《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导学案高二语文

哈姆雷特导学案高二语文《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导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哈姆雷特导学案》的阐述,旨在帮助高二语文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著名的戏剧作品。
二、哈姆雷特的背景及主要人物《哈姆雷特》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丹麦王国,主要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展开。
哈姆雷特是一位充满矛盾和思考的人物,他在社会、家庭以及内心深处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矛盾。
除了哈姆雷特之外,本剧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人物,如克劳狄斯国王、波洛尼斯、吉尔登斯特恩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心路历程,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冲突。
三、主题及意义探讨《哈姆雷特》是一部探讨人性、权力、背叛、复仇等主题的重要作品。
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复杂多维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思考。
此外,复仇是《哈姆雷特》的重要主题之一。
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杀后,决心为父亲复仇,然而在复仇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考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复仇这一主题也引发了对正义、家族荣誉以及人性黑暗面的探讨。
四、文学风格及艺术手法《哈姆雷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为成功的悲剧之一,其文学风格极具特色。
在剧本中,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了夸张、隐喻、讽刺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此外,莎士比亚还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他还通过对话、独白等形式,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注目。
五、学习与思考通过学习《哈姆雷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莎士比亚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更可以深入探讨悲剧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在理解和解读《哈姆雷特》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复仇的意义以及良知与罪恶的边界等重要问题。
总之,《哈姆雷特导学案》旨在帮助高二语文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阅读、思考,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导学案1

3.《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学习重点】目标3、4【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作品简介《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
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三、剧情概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导学案(1)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品味戏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独白认识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与冲突,进而理解戏剧主题。
通过对白认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二人的戏剧冲突与爱情悲剧。
4、文化传承与启示: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第一课时【自学指导】①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
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②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知识提炼】环节一:知人论世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第一幕主要是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5:第3课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及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特点。
2.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及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注音、释义)(1)注音枭(xiāo)下藩(fān)属(shǔ)棕(zōng)榈(lǘ)戕(qiāng)害蟊(máo)贼山鹬(yù)(2)释义蟊贼:指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卤莽: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
藩属:封建王朝的属地或属国。
孟浪:鲁莽草率。
恭聆大教:恭敬地聆听别人的教诲,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宿怨:旧有的怨恨。
王裔贵胄: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
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理解,也比喻其它繁琐多余的事项。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片言只语当作自己的话。
2.文学常识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问题探究]1.概述《哈姆莱特》(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主要人物有哪些?2.《哈姆莱特》(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些矛盾冲突?3. 品读剧中哈姆莱特的台词,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
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
⑴忧郁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忧郁之深深刻洞察力----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
继续探索----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C.忧郁之久忧郁----贯穿剧目的始终。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因而,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⑵犹豫A.犹豫原因敌强我弱----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B.犹豫表现拙于行动----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C.犹豫结果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主要人物:克劳狄斯、奥菲利娅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
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的特点,性格发展的阶段性,延宕问题,精神分析学解释的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情节的生动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多种艺术成分的融合。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莱特》是英国巨匠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其中所塑造的哈姆莱特王子的形象深刻到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此剧以哈姆莱特王子的复仇为线索,具体描述了自父亲死后,他为澄清父亲死亡的真相及夺回王权尊严的种种搏斗。
他历经种种磨难,但无一不昭示着过人的智慧和机敏。
一般认为,《哈姆莱特》的中心冲突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善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恶的冲突。
如果说,哈姆莱特是整场社会悲剧的经历者,那么,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无疑便是整场悲剧的缔造者。
雨果在《莎士比亚论》中指出:“莎士比亚倾其力于对偶之中……莎士比亚的对称,是一种普通的对称;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照”无疑,在《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是最为突出的人物对比。
克劳狄斯是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这位阻碍哈姆莱特实行种种报复,并将人文主义一并扼杀的王叔一直是以阴险、毒辣、狡诈、伪善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评论中。
克劳狄斯口蜜腹剑,人面兽心,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作假者。
他制造了老哈姆莱特被蛇螫死的假象,就此来掩盖他杀兄娶嫂的罪恶事实。
这一事件成为后来所有作假活动的缘起,也成为哈姆莱特复仇的根本动因与直接目标。
克劳狄斯瞒天过海、阳奉阴违、对于知晓事实真相的哈姆莱特采取假保护、真放逐,将各种卑鄙的手段用尽。
但是,莎翁在他在罪恶的人性中恰当的加入了各种复杂的性格因子,让我们看到的克劳狄斯绝非苍白单一的。
在人物数次激烈的心理交锋和内心独白中,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克劳狄斯作为一个强大的反面人物的丰富性和他性格中巨大的容纳力。
他求生意识之强烈,笼络人心之高明、对外战略上审时度势,对内治理时井井有条,在成王之路上更是机关算尽步步为营,他极端的个人自私主义却与当时人文主义所宣扬的精神在一定层面上有扭曲的契合度,而他疯狂的冒险主义也是一种值得多方定位的性格特征。
歌德曾说“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动人的”,在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莎士比亚也擅于运用各种不同场合的矛盾,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独白,以及合乎身份的指示动作来加重人物性格的分量。
克劳狄斯作为一个君王,他在杀害自己的兄长之后顺理成章地成功继任丹麦的新国王,他使用的手段极其卑劣无耻,是违背了伦理道德、理智情感的下策。
但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在卑劣人品中充满着理性、机智、修养和内才的国王,这是他能够胜任的充分条件。
在所有大臣心中,克劳狄斯有着蜜一般的语言和春风一样低的姿态,他的关心和替人着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成为虚伪,但是至少对于前朝的功臣他有着平等的尊重,这也是在丹麦历经一个巨大的宫廷变故大臣却依然衷心的神奇力量。
克劳狄斯一出场,便友好地致谢于各位大臣:“这一次婚姻事先征求各位的意见,多承你们诚意的赞助,这是我必须向大家致谢的。
”而对雷欧提斯更是关怀备至:“丹麦国王乐意为你父亲效劳,正像双手乐于为嘴服役一样。
你要什么,雷欧提斯?”数句话,对于一个下级来说,已经是受宠若惊了,也为之后国王劝说他和哈姆莱特比剑埋下了伏笔。
而对帮他调查事情的官员伏提曼德和考尼律斯,他更是亲自接尘:“你们远道跋涉,不辱使命,很是劳苦了,先去休息休息,今天晚上我们还要在一起欢宴。
欢迎你们回来。
”种种的言语描写都流露莎翁所赋予他表面极高的修养和慈悲情怀,而作者更是用这种外在的美感让他的大臣们对于他没有戒心;在对于国家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第二场克罗狄斯对于挪威的福丁布拉斯在国内征募壮丁讨伐丹麦开始了同样卑劣,但却有条不紊的处理,他从侧面包抄,派遣使臣告诉挪威国王此事,让国王自己予以定夺。
他对于雷欧提斯的引诱,对奥菲莉娅的劝慰,暗度陈仓的暗杀等等,他多样而善变、狡诈而温和的形象性格,在“窃位国王”这样一个定位中体现得很完整。
作为哈姆莱特的叔父,他是全剧的一个平衡点,既要将哈姆莱特斩草除根,还要隐瞒自己的罪行,更要让所有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更是一个擅于周旋谋事大局的人。
在他周密精致的布局中,哈姆莱特是孤立的、弱小的,而更是由于父亲的死和母亲再嫁,不但让哈姆莱特的身心归属感信任感慢慢减少,更让他开始摒弃任何人对他的好,当真相一步一步浮出水面之时,也让他离众人越行越远。
在剧中,克罗狄斯对哈姆莱特的态度是一直变化发展的,在他认为哈姆莱特不知真相之前,他对于哈姆莱特依然是以说服为主,并不希望将他除掉,他歌颂哈姆莱特的天性的纯笃过人,告诉他:“固执不变的哀伤,是一种逆天驳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
”不但这样,他还做了各种努力,包括向波洛涅斯询问,及时了解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或是派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探求秘密:“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安静的生活吗?”而当哈姆莱特用伶人表演将克罗狄斯的秘密昭告天下的时候,无疑,他就成了国王不得不除掉的对象。
而国王一来假放逐真杀害、二来煽风点火,再者让雷欧提斯同哈姆莱特比剑、赐饮毒酒,剑上涂剧毒等隐晦的手段,终于借他人之手将哈姆莱特置于死。
可是,王子仇恨的火焰依然烧到了国王的头上,最后的巅峰时刻,哈姆莱特用毒剑刺杀了他,也完成了整个王族的悲剧。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人的塑造上趋于复杂和立体,那么就不得不看到克洛狄斯作为人的深层内涵。
人性的一分为二赋予了克洛狄斯在人文主义大环境下的种种矛盾之处,他崇尚非善,至少是对于依然发生的事件而言。
因为有了杀兄的前提,他无法真心实意地劝慰哈姆莱特,所有好心的说服都带着伪善和悖论、正如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而对于有同样际遇的雷欧提斯,他的劝慰却能陈述出自己真实的观点:“一切事情都不能永远保持良好,因为过度的善良反会摧毁它的本身。
”;由于自私,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者,他要的就是“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让人不由得折服于他立竿见影的成功,他说:“我们人类没有了理性,不过是画上的图形,无知的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