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主要内容摘选
青岛

第一章青岛的自然环境1.1基本情况青岛建置于1891年,昔称胶澳。
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唠山、城阳、黄岛等七区)面积1159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等五市为9495平方公里。
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838.6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为535.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9%;乡村人口为302.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 1%。
青岛作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是山东半岛发展的经济龙头。
2008年,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生产总值4436.18亿元,增长率为13.2%,占全省总量的14.3%。
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较快,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62亿元,增长12.1%,家电电子、汽车机车、造修船、海洋工程、石油化工等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区域发展方面,青岛市提出“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路和构筑“一主三辅多组团”现代化城市框架构想。
根据规划,青岛市区不再布局工业项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城阳、黄岛两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即墨、胶州、胶南、平度和莱西五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县域服务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奥运城市的特色,经济总量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前10位。
1.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119°30′—120°00′E、35°35′—37°09′N之间,市区将胶州湾环抱其中且依水而长,即墨、胶州和胶南三市濒临海岸,平度和莱西两市处于内地。
海岸带大陆陆域总面积5965.46k㎡,其中,市区面积为 110 k㎡,,所辖胶州、即墨、胶南三市面积为4863.4k㎡。
大陆岸线长730.64km,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岸线资源非常丰富。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新城市规划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
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篇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青岛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规定,按照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青岛市城市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阶段,其内容及深度要求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
1.3 本规定是《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的配套文件,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必须执行本规定,本规定实施以前制定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不一致,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篇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第一章城市用地的适建与相容范围2.1.1 青岛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1.2 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对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应根据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确定建设适建性,并符合《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见附表一)的规定;未列入《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核定适建范围。
2.1.3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1.4 建设用地的相容性一般分为相容性和可相容性两种情况;相容性为用地性质用途可直接由规划编制与审批部门确定;可相容性是与原用地性质用途的相容,须经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的。
2.1.5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
第二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2.2.1 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一般按表2.2-1 的规定执行。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表2.2-1注: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设基地计算,混合用地按不同性质用地比例折算。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
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其中,全域统筹结合功能区的设置,把全域的海陆资源、城市发展资源统筹在一个大的城市群框架下、突破各区市行政界线,在全域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乡协调,构建以新型功能区为特征的全域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第二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目标 (6)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任务 (10)第一节规划范围与期限 (10)第二节指导思想 (10)第三节规划原则 (10)第四节主要任务 (11)第五节规划依据 (12)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4)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二节规划目标 (14)第三节主要调控指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第一节调整与优化原则 (18)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0)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2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第三节区、市土地利用调控 (31)第六章保护与合理利用农用地 (33)第一节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3)第二节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 (35)第三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36)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7)第一节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断优化 (37)第二节保障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用地 (39)第三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0)第四节加强建设用地集约挖潜 (41)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第八章土地生态环境保育与建设 (44)第一节完善结构性生态保育空间 (44)第二节强化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5)第三节全面实施绿化建设工程 (46)第四节加强管护稳定湿地生态系统 (47)第五节加大海岸带土地保护 (48)第九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49)第一节建设用地布局及发展方向 (49)第二节建设用地规划及控制指标 (49)第三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3)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3)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56)第一节完善逐级控制管理体系 (56)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目标管理 (56)第三节加大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管控 (56)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经济措施 (57)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 (57)附 表附表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基础数据表(2005年) (58)附表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指标表 (59)附表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调整表 (60)附表4各区、市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 (61)附表5各区、市园地、林地面积预期指标表 (61)附表6全市及各区、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表 (62)附表7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表 (63)附表8各区、市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表 (63)附表9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 (64)附表10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表 (65)附 图附图1青岛市区位图附图2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附图3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4青岛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5青岛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附图6青岛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7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2006-2020年)附图8青岛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附图9青岛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前 言青岛市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特色城市。
2020年青岛城市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传承和延续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坚持“环湾布局、生态间隔”的规划理念,形成“三城联动”的空间组成架构。
依托以胶州湾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固化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发展规模,统筹旧城更新与新区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东岸城区做优做美、北岸城区做高做新、西岸城区做大做强,构建功能复合、生态宜居、内生活力的海湾集合型中心城区。
青岛新闻网3月4日讯201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新版总体规划划定了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按照“三主、五副、多层级”网络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将青岛分成: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
详细规划各中心区的定位,将青岛打造成“三城联动、组团发展”的海湾型中心城区。
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216.8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2.48%,人均35.55平方米。
【城市主中心】:东岸浮山湾中心区、西岸唐岛湾中心区、北岸红岛湾中心区 浮山湾中心区:是青岛市的行政服务、金融商务、商业旅游服务中心。
范围为延安三路、敦化路、燕儿岛路及浮山湾围合的区域,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唐岛湾中心区:是西海岸新区的行政服务、商务商贸、金融信息、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中心。
范围为太行山路、香江路、衡山路及唐岛湾围合的区域,以及朝阳山周边区域,面积约4.24平方公里。
红岛湾中心区:是青岛市的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科技研发、旅游服务中心,由红岛的国际会议、文化旅游中心,智力岛的科技研发中心,河套的商务会展、体育医疗中心共同组成,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城市副中心】:李沧、崂山、城阳、青岛湾老城区和辛安五个城市副中心 李沧副中心:是胶州湾东岸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对于完善青岛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细规划)》文本主要内容摘选第一章总则1、规划背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优化、完善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系统,构建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控规对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导道路设施建设,编制本规划。
2、规划范围和年限(1)规划范围: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道路网与即墨、胶州、临空经济区等外围组团的路网及干线公路紧密衔接,故研究范围扩大至这些区域。
(2)规划年限:至2020年,考虑远景需求。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策略1、规划目标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道路网络连通性,贯通骨干网络,加密次支路网,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均衡、内外衔接的一体化道路网络。
2、规划策略(1)落新政策、行新理念;(2)组团通连、新老融合;(3)结构完整、快慢有序;(4)功能协调、容量匹配;(5)尺度适宜、绿色优先;(6)规划统筹、管控高效。
第三章道路网络系统规划1、中心城区路网整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5716km,密度为7.69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39%。
其中规划高快速路总长423km,密度为0.57km/km2,规划形成“区域一体、高快衔接、六横九纵、环湾放射”的高快速路网络。
(1)六横轴:胶州湾西路—嘉陵江路—胶州湾隧道—胶宁高架—银川路;疏港高速—胶州湾第二条机动车隧道—杭鞍高架-辽阳路;青兰高速—胶州湾大桥—大桥接线;胶州湾高速(湾底段)—仙山路;扬州路—正阳路;中心城区北部快速路。
(2)九纵轴:滨海公路快速路;青银高速—青新高速;山东路—重庆路—龙青高速;环湾大道—双元路;胶州湾大桥红岛接线—华中路;青威快速路;机场高速;机场西快速路—胶州湾高速(西岸段)—江山路、昆仑山路;沈海高速。
东岸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2237km,密度为8.84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27%。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09•【文号】国函〔2024〕169号•【施行日期】2024.11.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6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青岛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青岛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4.1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68.7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705.00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84.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27.69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1.68%;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2.11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主要容摘选总则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示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全域统筹、海陆统筹、城乡一体、集约紧凑发展的要求,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市行政区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市、莱西市和平度市,陆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指市区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区,包括胶州湾东岸的市南区、市北区、沧区和崂山区,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胶州湾西岸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心城区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中胶州湾东岸面积为581平方公里,胶州湾北岸面积为553平方公里,胶州湾西岸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6143平方公里,包括陆域面积436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面积1783平方公里。
陆域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面积为3230平方公里;鳌山卫街道办事处、温泉街道办事处、田横镇、金口镇,面积为510平方公里;胶州市毗邻胶州湾的九龙街道办事处相应区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胶东街道办事处、哥庄镇(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为420平方公里。
近岸海域包括:胶州湾,面积365平方公里;自海岸线向海15米水深线所围合的区域,面积1418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围绕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发展战略1.区域协作战略依托辐射陆、联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战略区位和海港、空港资源优势,提升在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推进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构筑国家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的示平台。
2.空间拓展战略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全域围按照“中心城市-外围组团-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空间体系结构,坚持职住平衡、产城共融、高效配置资源,引导人口在全域城镇体系中合理分布,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发展。
3.经济发展战略以建设我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电子信息、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家电等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为核心,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体系,助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4.城市安全战略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完善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立有利于城市安全的空间发展格局。
加强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防治,实施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制度。
5.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村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海洋经济示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军民融合创新示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沿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外围组团和各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总体规划中划定。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协调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按照《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要求,发挥城市群的空间职能作用,加快构建省域“双核、四带、六区”的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带动区域发展的胶济沿线城镇发展带、烟威青城镇发展带和沿海城镇发展带,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产业协调发展引领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的创新发展,率先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点。
提升在省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统领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体系。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机场,发挥区域性航空枢纽作用;加快建设董家口第四代物流贸易港,优化完善前湾港等港群建设,提升港的国际地位和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济青高铁、青日连铁路及疏港铁路系统,完善现有陆路交通主干路网及重大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提升在国家铁路、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水资源、能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围的统一调配力度,在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河流、海湾、山体等跨区域生态资源的协作保护工作,建立跨域污染治理协商机制。
协调保护以胶州湾、崂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等为核心的区域整体生态格局;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北胶莱河、潍河、白马河、潮河、大沽河、五龙河等跨界河流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河流沿岸的污染排放;加强与市、潍坊市、日照市的陆地和海域接壤地区(丁字湾、莱州湾、棋子湾及吴家)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严格保护海湾资源。
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全市划分为5类生态功能区:山地生态功能区、水系及湿地生态功能区、海域及海岛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生态功能区。
空间管制要素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湖湿地、滨海防护林、基本农田和水源保护区。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8%。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全域统筹在全域(陆域、海域)围,统筹海域(海岛)、流域、山体等各类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与永续利用;统筹交通市政设施、社会民生事业、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带动城市组团(群)的有序发展,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
2.三城联动东岸城区是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着力加快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病”问题,走涵式发展道路。
北岸城区是市域城镇布局的空间中枢,以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合理控制开发时序,为建设市未来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心预留发展空间。
西岸城区是国家批复的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域,是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主体空间,引领和带动市产业的升级转型。
3.轴带展开轴是指大沽河生态中轴。
通过流域整治,统筹大沽河两岸的生态恢复与城镇建设,构建未来大都市区的生态脊梁。
带是指东岸烟威青综合发展带、西岸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和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
以轨道交通为引领,连接各个城市组团中心,形成沿交通走廊轴带展开的多中心集合型城市群。
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依托国家开放口岸和航运优势,对接东北亚,打造海上经济带。
4.生态间隔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建设,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城市资源管理和清洁能源使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要求,促进低碳发展,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河道治污截污、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
5.组团发展遵循“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统筹全域城镇体系布局和城市组团空间布局。
立足全域,完善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骨架、以重点镇和一般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群体系,形成特色突出、职住平衡、运行高效、联系紧密的空间布局。
西海岸新区的城市组团群在功能上应突出职能特征,以各城市组团的整体功能协同来承接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
即墨组团、胶州组团借力与中心城区的紧密型空间关系做强做大;平度组团、莱西组团重点发挥地域中心功能作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的能力。
高标准打造新机场空港组团、董家口第四代物流贸易港城组团。
突出海洋科技特色,建设鳌山湾蓝色硅谷海洋科技组团。
加快平度新河综合化工组团和莱西姜山先进制造业组团的建设。
在保护胶州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严格筛选、稳妥有序地推进胶州滨海区域建设。
积极推动重点镇发展,把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全面提升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水平,辐射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市域城镇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1.一轴大沽河生态中轴,加强流域生态保护,设置大沽河河口湿地保护区,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和现代农业集聚带,控制和引导流域城镇与村庄的有序开发,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区。
2.三城胶州湾东岸城区、北岸城区和西岸城区,功能相对完善、相互依托、各具特色,形成以胶州湾为核心的市中心城区。
3.三带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在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前提下,依托滨海大道、青连铁路等交通廊道,立足国,面向东北亚,集中布局港口、滨海旅游、行政商务中心、蓝色硅谷等核心战略空间。
东岸烟威青综合发展带:突出城市功能的提升与优化,依托青荣城际、青龙高速等交通廊道,布局多个城市副中心、重点产业园区和客运交通枢纽,带动莱西市发展,辐射市、威海市。
西岸济潍青综合发展带:突出城市空间拓展和战略性产业的布局,依托胶济铁路、青兰高速等交通廊道,促进胶州湾西岸城市空间向北拓展,带动平度市发展,辐射潍坊市及半岛陆腹地。
4.多组团按照组团式发展格局,强化中心服务功能,完善多组团布局,加强各组团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交通走廊和枢纽,提升组团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市域城镇体系及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外围组团-重点镇-一般镇”4级城镇等级结构,包括:1个中心城市(500-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即由胶州湾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组成的中心城区)、11个外围组团(3座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2座20-50万人的I型小城市,6座10-20万人的II型小城市)9个重点镇(5-10万人,6个重点镇和3个镇级市)、26个一般镇(5万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