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的作用

合集下载

对比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比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比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比手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概念、观点、现象等进行比较,从中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劣、关联等关系的表达方式。

其作用和效果如下:
作用:
1. 突显特点:通过对比,可以突显出事物的特点,使之更加醒目。

2. 归纳总结:对比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事物归纳总结,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分类,方便观察和分析。

3. 明确思路:对比可以使人们思路更加明晰,分析问题更加深入。

4. 强化印象:对比可以使人们对比较对象产生深刻而强烈的印象。

表达效果:
1. 鲜明表现差异:对比可以表现事物之间的差异,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的不同之处。

2. 强化论点:对比可以使文章的论点更加坚定,让读者更容易被说服。

3. 提高文章质量:对比可以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有说服力,提高文章的质量。

4. 增强文笔风格:对比可以使文章看起来更加严谨、简洁生动,增强文笔风格。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常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在诗歌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

一、对比的基本原理对比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以凸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对比可以是事物的对立,也可以是事物的相似。

通过对比的方式,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

二、对比的形式和手法1.形象对比形象对比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形象描写进行对比,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例如,在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时,可以将花朵与荆棘进行对比,以凸显花朵的美丽与荆棘的狠厉。

这种形象对比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

2.情感对比情感对比是通过对比不同情感的表达来加深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可以通过将爱与恨、欢乐与悲伤等情感进行对比,来凸显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明亮的阳光与内心的黑暗来表达矛盾的情感。

3.时间对比时间对比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情境来达到表达诗人思想的目的。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青春与衰老等,可以凸显时光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这种对比方式常常能够引起读者对时光流转的深思。

4.语言对比语言对比是通过对比不同语言风格的运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华丽的修辞手法和简练的语言风格,揭示出不同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比方式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三、对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项1.合理使用对比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不能滥用。

对比需要和主题相符合,不能为了对比而对比。

只有在凸显主题和情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时,才能运用对比手法。

2.注意平衡对比中的两个事物或情感需要平衡,不能过于偏向其中一个。

这样可以使对比更加鲜明,而不会造成偏颇的印象。

3.巧妙过渡在运用对比手法时,需要巧妙地过渡以避免过于生硬和突兀的感觉。

过渡可以通过其他修辞手法,如对比、补充或对比等来实现。

四、示范篇章夕阳之下,群山若黛。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广义的写作手法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饰方法等,而狭义的写作手法一般指写作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多指表现手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铺垫、卒章显志这8种。

1.对比:把两种完全相反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对比是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方法。

如高尔基的《海燕》就用了这种方法。

在暴风雨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骄傲而勇敢地飞翔;而套笨的企鹅则四处躲藏。

通过对比,比出了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海燕的形象更为光辉夺目、撼人心魄。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某一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常常与对比放在一起使用。

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正衬和反衬。

如《爱莲说》中的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突出莲花高洁的品质,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作用: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借景抒情:带有强烈的主要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

也叫做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9种景物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渲染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一方面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使感情更加富有感染力。

4.象征: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祖国。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的“星星”“诗”“蜜蜂”“睡莲”“春天”“鸟”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等象征冰冷的现实世界。

作用:含蓄深刻地表达某种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托物言志: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使得这个事物成为作者志趣、理想的寄托者。

如刘禹锡《陋室铭》借“陋室”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事物、概念等的异同点,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对比手法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中,例如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等。

首先,对比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被对比的对象。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它们的特点和内涵。

比如,在一篇描述两个城市的文章中,对比手法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城市在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对比手法可以加强作者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或优势,并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其独特性或优越性。

比如,在一篇议论文中,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论据的优劣,作者可以更有力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此外,对比手法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本内容。

由于对比突出了事物的差异性,这种对比性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区分和记忆文本中的各个要点。

比如,在一篇说明文中,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功能,读者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每个产品的特色和用途。

总的来说,对比手法在文本中起到了增强描述效果、加强说服力和帮助读者记忆等作用。

通过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文本中。

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展现作文观点的独特性

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展现作文观点的独特性

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展现作文观点的独特性当我们写作时,展现观点的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比与对照手法,可以有效地突出我们的观点,并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展现作文观点的独特性。

一、对比与对照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对比与对照手法是指在文章中将两者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一个观点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比和对照,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1.对比相似之处通过对比相似之处,可以突出相对性、重要性和特殊性。

例如,在讨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时,我们可以指出它们共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从而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2.对比不同之处通过对比不同之处,可以突出差异性和特色。

例如,在讨论两种不同的政策时,我们可以指出它们的不同目标、实施方式和效果,以突出它们的独特性。

3.对比过去与现在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可以展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从而突出观点的独特性。

例如,在讨论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对比过去传统教育和现在网络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以突出网络教育的独特性。

三、对照手法的运用1.对照优缺点通过对照优缺点,可以突出观点的独特性和相对优势。

例如,在讨论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时,我们可以对照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以突出观点的独特性和可行性。

2.对照利弊通过对照利弊,可以突出观点的独特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讨论某种新技术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对照其带来的益处和可能的风险,以突出观点的独特性和价值。

3.对照案例通过对照案例,可以突出观点的独特性和可行性。

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对照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效果,以突出观点的独特性和必要性。

四、对比与对照手法的运用技巧1.合理选择对比和对照对象,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2.使用恰当的比较词语和连接词,如"相比之下"、"与此相反"、"而"等,使文章的逻辑清晰。

3.注意适度使用对比和对照手法,以免过多过滥,影响文章的流畅性和阅读体验。

第九讲 对比的判断和作用

第九讲 对比的判断和作用

第九讲对比的识别和作用学有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

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被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三组对比:一组是北平冬天的风声与济南冬天没有风声进行对比,第二组是伦敦的冬天没有阳光与济南的冬天有阳光进行对比,第三组是热带的阳光毒与济南冬天的阳光温和进行对比,通过这三组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对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也就当之无愧了。

2、两体对比如邓刚的《迷人的海》将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打捞海参的工具,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对比着进行描写,显示出这两代人的不同特征,借以表达作者社会进化、新旧替代的哲学思想。

对比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二)“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

试举鲁迅《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为例:“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一种在文章写作中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更准确和深入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对比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它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展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和信息。

例如,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者不同的解决方案,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并使之更加有说服力。

其次,对比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层次和结构。

通过对比,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段落和部分,在层次上更加清晰明了。

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对比也可以帮助读者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和对比,提高整体阅读体验。

第三,对比手法可以丰富文章的语言表达。

通过对比,可以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例如对比句法、比喻、对偶等,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比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感知力。

此外,对比手法还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和特点的理解。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它们的本质和特征。

对比可以使我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对比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比,可以直观地展现不同观点的优劣和得失,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同时,对比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使其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自主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综上所述,对比手法在文章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突出主题和中心思想,增加文章的层次和结构,丰富语言表达,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并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和批判性思维。

掌握对比手法,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力,更好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思想。

因此,对比手法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种修辞技巧。

对比手法叙述中的运用

对比手法叙述中的运用

学术论文中的对比手法
在学术论文中,对比手法常用于比较不同研究方法、实验条件或数据结果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更准 确的结论。
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准确率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的差异。
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条件或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学术论文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推动学术研 究的进步和发展。
06
对比手法运用的误区与纠正方法
对比过度,喧宾夺主
总结词
过度使用对比手法会导致文章主旨被削弱, 读者注意力被分散。
详细描述
在运用对比手法时,应避免过于强调对比而 忽略了文章的主题。过度对比会使文章显得 杂乱无章,读者难以抓住重点。纠正方法是 在使用对比时,要适度控制,确保对比服务 于主题,突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总结词
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夸大或缩小事实,导致对比失真 。
详细描述
在运用对比手法时,应基于真实情况,避免夸大或缩 小事实。失真的对比会误导读者,影响其对事物的认 知。纠正方法是确保对比的依据是真实可靠的,不夸 大、不缩小,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
THANKS
感谢观看
广告文案中的对比手法
01
广告文案中,对比手法常用于 突出产品的优势和特点,与竞 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从而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02
例如,一款新手机的广告可能 会强调其相机性能比其他品牌 更优秀,拍照效果更清晰、更 自然。
03
通过对比,广告文案能够让消 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的优 势和特点,提高消费者对产品 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
戏剧中的对比手法
角色对比
01
通过设置不同性格、身份和命运的戏剧角色,形成角色之间的
对比,推动剧情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手法的作用
内容摘要:对比手法作为文学作品的常用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其作用: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比手法艺术作用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对比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文学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后,其作品主题更加突出,其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思想情感更加深刻,能够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先说中国古代的。

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曹刿和庄公两个人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曹刿的智谋和胆略。

中国亚圣孟子是运用对比手法的高手,其政论性散文借助对比手法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把“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当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论述得让人无可辩驳。

出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把秦王的“不悦”“怫然怒”等“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与“色挠”“长跪而谢”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进行对比,突出了唐雎的有胆有识和正气凛然。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把渔人的背信弃义和桃源人的淳朴好客进行对比,让人们看到世人心之险恶,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一—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则现身说法,把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求学经历与同乡后辈马君则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倍加珍惜,一心向学,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不但把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生活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而且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动作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妙笔生花般的对比,使其前倨后恭、欺贫惧富的性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牢牢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中国近代和现代的。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我是这样认为的),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孔已己》,《故乡》,《社戏》,《药》,《祝福》,《阿Q正传》等等小说无不使用对比手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小说的主题鲜明深刻;其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对比,突出了对“儿童喜欢自由的天性要倍加呵护”这一主题;《藤野先生》把日本“爱国青年”狭隘的民族偏见与藤野先生对作者正直热忱的关怀进行对比,使藤野先生的人格力量更加具有感人的魅力。

其杂文《纪念刘和珍君》更是把反动政府的凶残虐杀与“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进行对比,无情地揭露了反对政府的毫无人性、卑鄙无耻,高度赞扬了刘和珍的坚定与执着,如同投枪和匕首,直戳敌人的心脏。

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运用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对比,把主人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备受煎熬的车夫生活描绘得让人感同深受,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把北京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存在与衰落进行对比,流露出一种伤感和无奈。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著名诗歌《有的人》,全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憎爱分明的人生态度,对反动的腐朽的人生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给予了热情讴歌。

我们再从中国放眼世界,先看看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普鲁士士兵占领了法国小城阿尔萨斯之后,学校出奇的安静气氛与此前的喧闹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懵懂少年小佛朗士的人生自此开始转折。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之所以把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谄上欺下、出尔反尔、寡廉鲜耻的性格描写的栩栩如生,正是巧妙运用对比手法造成的奇效。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把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陵寝和莎士比亚的石棺与之进行对比,突出了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更让读者对墓主人的淡泊无争产生无限崇敬之情。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如果不运用对比手法,不把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呻吟、恐惧的丑态与海燕进行对比描摹,怎么能够使海燕那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呢!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斗鲨》(节选自《老人与海》)中如果只写老人在精气神十足的状态下勇斗鲨鱼,战胜鲨鱼,能够把小说的主题——“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吗?只有把“一次次跟鲨鱼,跟群鲨顽强不懈地搏斗,即使筋疲力尽也不屈服”这些情节描绘出来,与精神十足时杀死鲨鱼的情节进行对比,人物形象才会更丰满、更感人,小说主题也才会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有心人不妨再找找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