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学校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能力的体现是创造性思维。
在目前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它们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为此,我们必须认真专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与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2、问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
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显得至关重要,本人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显得至关重要。
下面就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几点看法。
一、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这要求老师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所有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视为“导演”,而不是“主演”把学生看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外部条件。
只有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
学生的创新靠教师的引导,其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应设置一些学生感到困难但力所能及的的问题,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感到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这样会激发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发展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可设置如下问题串:(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8×8=64 5×5=25 12×12=1447×9=63 4×6=24 11×13=143(2)已知25×25=625 那么24×26=?(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从上述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这样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感会继续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新问题。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思考中前进着。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去尝试,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中生根长叶。
如我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利润问题时,多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问题为引题,让他们在熟悉问题中去理解进价、售价、利润之间的关系。
这样给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氛围,他们才可能有兴趣去学习知识。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
而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使学生能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复杂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同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如:我在讲有理数计算:1—2+3—4+5—6+6—7+……4999—5000的值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做了如下的设计:师:这道题如果从左至右依次计算时的计算量是否很大?生:是。
师:那么有规律可找吗?生:应该有。
师:好,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寻找好吗?生:好。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个小组中去。
师:找到规律了吗?生:找到了,1—2=—1,3—4=—1,5—6=—1,这样依次下去到4999—5000=—1,一共有2500个—1,因此结果是—250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某班要举办一次联欢会,准备买些水果让同学们吃,哪类水果同学最喜欢吃?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收起来进行统计,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解决问题。
二、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还需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实际练习。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件商品,如果按定价出售,每件可获利润80元,现在降价出售,结果销售量增加了1倍,而获得的利润增加了50%,问每件商品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百分之几?”这题直接列式求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启发学生能否可设具体值帮助进行解答。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的解法:设降价前售出这件商品为10件,这样可获利润:80×10=800(元)。
降价后售出的商品则为:10×2=20(件),利润则为:800×(1+50%)=1200(元)。
所以可得,降价后,每件商品可获利润为:1200÷20=60(元)。
因此可得,降价后,每件商品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80-60)÷80=25% 。
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
其中改革课堂教学又是教师必经之路。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1、恰当地运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必能使学生深入浅出,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产生全新的思想。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模型展示的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函数内容、解几内容,通过恰当的课件演示,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思想去认识现实世界;同时,在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创造的火花。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变静止为动态,增强形象性。
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轨迹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轨迹的形成过程,可以增强知识发生过程的形象性,具体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化抽象为具体,增加直观性。
把代数问题,以一定形式加以演示,变抽象为具体,通过数形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
二、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
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文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艺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抓住心理特征。
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
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三、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
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四、寻找素材时机。
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创新思维。
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8671a1d1f34693daef3e71.png)
浅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构筑思维的基石;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善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即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探索,善于发现,学会创新,以便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数学教学只有向着这个方向不断改革创新,才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构筑思维的基石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过分的情绪压抑和紧张的师生关系,以及单调的学习模式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消极学习,甚至厌恶学习。
由此看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显得极其重要。
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激发想象,善于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做成长中的人看待,以诚相待,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师爱。
其次,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水平赢得学生的信赖。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偶像,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经)做好航道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资料收集工作。
工程竣工后,竣工结算审计工作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最后环节。
因此要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阶段各有关方面结算资料的归集整理,主要包括工程的造价依据、费用定额、计量标准、签证制度、会议纪要等结算资料,工程竣工审核依据的落实完善,为竣工结算审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多会议纪要,等结算资料,工程,竣工审核,依据,落实完善,支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8-01
随着素质教育大潮的涌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
佩斯太洛奇也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发展思维就是要有所创造,有创新,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作法。
以往的“填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法,谈谈我的认识。
一、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着力开动学生的大脑,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同一个问题
有不同的见解,对解决问题时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习总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进行启发式的提问,通过学生的想象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 2.125:8.5 ”时,我这样提问:要把这个小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把小数点去掉,如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进行化简,想一想,怎样去掉小数点呢?学生都可能说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前、后项同时扩大100倍然后再化简。
首先要肯定这种作法,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可以乘800、400、200、80、40等等。
有的同学说前后项同时乘8最简单。
每种作法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得出的,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畅通,个性得以发展,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而与生活贴近的开放题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性提出了更多的可能。
如例题:放假了,甲、乙、丙三人合乘一辆出租车回家,三人商量好,车费由三人分摊。
甲在行到6千米的地方下车,乙在行到12千米的地方下车,丙在行到18千米的地方下车,共付车费36元。
请问他们三人各应分摊多少车费?这是一道非常贴近生活的开放题。
在解决问题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通过总结,学生自己得出三种解法:
解法一:租车时,不计路程,那么就应三人分摊。
36÷3=12(元)
解法二:按各人乘车的路程分摊,甲乙丙三人所行路程的比是:6:12:18=1:2:3。
甲:36×=6(元)乙: 36×=12(元)
丙: 36×=18(元)
解法三:如出租车完全按路程收费,不计人数,那就该按路段分摊。
第一段路三人分摊,每人36÷3÷3=4(元),第二段路费乙丙两人分摊,每人36÷3÷2=6(元),第三段由丙一人承担36÷3=12(元)。
甲4元乙4+6=10(元)丙4+6+12=22(元)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把学生的单一思维推向了发散思维,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启发创造想象。
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兴趣,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一切
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比如这样一道操作题:将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纸片,请你根据这四个三角形纸片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并画出来。
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学具(等腰直角三角板、纸张、剪刀等。
)自己动手拼贴。
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四种图形。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带着疑难,自己动手操作解决,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在求知的欲望中,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创造着生活的真谛。
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分层次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深浅实行分层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才能更好的激励学生发挥其特长,调动其思维,创造出最佳成果。
学生的成长环境及个性的先天形成原因,造就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及时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别,积极评价他们的创新,从而建立了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激发了创造兴趣,增强了创新精神,也就对数学的学习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