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道家的法律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

(4)对民众,应限制人民的才智和欲望。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法自然”:
首先,对于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甚“指极 端,”奢“指奢侈,”泰“指过分。反对厚敛,主张薄 税;反对暴政苛刑,主张减少刑罚;反对穷兵黩武,主 张和平稳定;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其次,对于被统治的的民众,必须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他们
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而失去”有为“的社会 条件。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绝圣弃智”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二、反对礼治、法治,否定人定法的意义
仁义礼智等原则是失去了道的社会家族不和、尔虞我诈、 秩序混乱的病态反应。人类社会是从治到乱,每况愈下 的。 强调”唯道是从“,反对依靠具体的法令治理国家。主 张秘而不宣,反对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天网恢恢,疏 而不失“。 主张”利而不害“,反对滥施刑杀。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无能子:唐末思想家。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只 留下“无能子”别号。据称他自少年时起,即博学寡欲, 擅长哲学思辨,似曾游宦,并授徒讲学。后避黄巢起义 战火,四处漂泊,生活艰难。光启三年(887),游寓 左辅(今陕西东南部)隐居民间时,著《无能子》一书, 指责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气和坐忘修 炼法,并宣扬儒家的宿命论、仁义道德和近似佛教禅宗 思想的“无心”。
译文:用斗斛来测量所量之物,他会连斗斛一起偷走,用秤来秤 量所量之物,他会连秤一起偷走,用符和玺来立信用,他会连符 和玺都一起偷走,用仁义来矫正这种盗窃行为,他会连仁义一起 偷走。为何知道会这样呢?
第四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圣人兴起的目的,本是为了惩恶扬善。现在偷窃像衣带 钩这样不值钱的东西,都必遭刑戮,而公然劫持别的国 家,成功后反而成了诸侯,这说明圣人的教化是虚伪的, 并不能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因此诸侯们不过是假借仁 义的幌子.行他们窃国之实罢了。因此那些效法大盗, 连仁义、斗斛、权衡、符玺一并偷窃的人,即使赏赐他 们以高官厚禄.也不会使他们受到鼓励而感到满足;即 使用严刑峻法威胁他们,也不会使他们感到恐怖而停止 作恶的行动。而这种使强盗得利而无法加以禁止的灾 难.其实是由圣人的过错造成的。

道家思想 PPT课件

道家思想 PPT课件
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一).道法自然
1.宇宙自然 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 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来,依照某种规律旋转这、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 是宇宙,便是大自然。 2.“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 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 命。”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 “道”所产生的。 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得的。无论 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 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这说明 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 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道 家 思 想
•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
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 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 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 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 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 家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的创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 身功法等各方面。

道家思想ppt 课件

道家思想ppt 课件

社会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行为准则应以自然 主义为指导。
生态保护意识
道家强调人类应当具备生 态保护意识,珍惜自然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道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主张在满足当代人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 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保意识觉醒
道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平衡身心
道家思想提倡平衡身心,即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在现代生活 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道家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自 然规律,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遵循道家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 高生活质量。
ERA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 。
背景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反 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道家思 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 一。
庄子
老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 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 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行
干预。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发展 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 不违背自然法则。
守柔处弱
道家主张守柔处弱,认为柔弱 胜刚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 谨慎的态度。
反朴归真
道家追求反朴归真的人生境界 ,认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

道家思想PPT课件

道家思想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3
三、无为政治
▪ 《老子》的政治指导思想可称之为“无为政 治”。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二章)。
2020年9月28日
14
无为政治的内容和实现的手段
▪ 《老子》的无为绝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 望,而是一种政策,用作实际叫做“为无为 ”。在《老子》看来,当时人们都是沿着“ 有为”的道路行事,这就是“有争”、“有 欲”、“有知”等等,这些正是产生祸乱的 根源,“为无为”首先要把这一切铲除。
▪ 老子认为,一切所谓“有生”之物,都违背 了自然之道,他主张复归于“静”,复归于 “无”。
2020年9月28日
7
▪ 老子认为人道与天道是相背的,《七十七章 》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 大道是以暧昧不明、清静无为为宗旨,即所 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老子》四十 一章)。而人总是有所欲求,以进取为满足 ,以有为为能事,他们“不足知”、“可欲 ”、“欲得”、好声色走马之乐,结果,破 坏了大道,导致了祸咎及身、“多藏”而“ 厚亡”的悲剧。
▪ 道家讲“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 核心范畴。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 为的境界。因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 家的基本主张。
▪ 法自然(或因道)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特点
2020年9月28日
2
第一节 老子
▪ 老子与《老子》一书,是学术界争讼不决的 疑难问题。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楚。司马迁作 《史记》,虽给老子列传,但从内容上看是 含混不清的。

道家思想课件ppt

道家思想课件ppt

道家的文学观
1 2
文学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道家认为文学是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能够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家认为文学具有启迪智慧、弘扬道德的作用, 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3
文学的审美标准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含蓄的审美标准,认为文 学应该表达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过于追求 形式和辞藻。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哲学进行对话,为人类思考宇宙、生命和存在提供
独特的视角。
02
生态保护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现代生态保护提供了理念基础。
03
平衡个人与社会关系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有助于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CHAPTER
05
道家的艺术与审美
道家的音乐观
音乐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01
道家认为音乐是表达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的一种方式,能够达
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音乐的社会功能
02
道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
和谐与道德修养。
音乐的审美标准
03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质朴的审美标准,认为音乐应该表达内
崇尚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的美,人类 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道家的道德观
宽容
道家主张宽容,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以达到和 谐共处的境界。
谦逊
道家倡导谦逊,认为人应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要自以为是、 骄傲自大。
诚实
道家认为,诚实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人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要虚伪矫饰。
无为而治的应用与实践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历史上曾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纳,如 汉初的黄老之学、唐代的道家思想等。其应用范围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践上强调与自然 和谐相处,减少过度的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 规律发展。

道家思想PPT课件

道家思想PPT课件
【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 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 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 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 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 个名字叫做“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 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 自然。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 子,隐君子也”。
老子的名字与长相 老子的籍贯与工作 老子为什么写作《道德经》
点击播放
B、《道德经》
传说中《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聃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道家思想的经典
《道德经》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传,主要是因为它的篇幅 很短,加上言语古朴精练。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 )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 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 和谐体。
பைடு நூலகம்
道的作用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
无为而治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 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 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 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 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道家思想PPT课件

道家思想PPT课件
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大曰逝(大道的
运行指向遥远的时空), 逝曰远(遥远的时空无比深远),远曰反(大道运行到遥远的时空又会周
行而反,回到原点)。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
目关于”道”的内涵
13
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意识形态,还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政 治模式,即小国寡民。
•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道德经》八十章)
• 不妄为,不折腾
14
庄子
•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 286年),战国时代楚国 蒙地(今蒙城)人,战国 哲学家、文学家。他的代 表作品为《庄子》,其中 的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
哲学思潮,其实质是以道家为本、杂糅儒家思想
学 的哲学流派,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三
玄为理论支柱。
22
魏 前期玄学家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本,以
名教为末,主张人性自由发展;

中期阮籍、嵇康是玄学中的激进派,提出
玄 越名教而任自然;

后期向秀、郭象将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名教就是自然,应安命乐性,任之而不互羡,
——《道德经》 道: 不可道之物; 宇宙的本源; 以自己为法则。
8
道是宇宙本体,是宇宙和人类万物的终极本源,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规则,
它遵循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模式循环运行: 有物混成(有一种东西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寥兮(寂寥旷大),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而不停止), 可以为天下母(她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勉强给它一个名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人生的境界,必须从 “外”“内”两方面进行克制和修养。
A.对外的克制;就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各 种欲望的自觉克制。
B.修炼内功——内修。这是庄子人生哲学 的另一面。做到坐忘,心斋,达到死而不亡。
21
魏 战国后期严遵的《老子指归》,其深刻的逻辑形 晋 式上推理开魏晋玄学的先河。 玄 魏晋玄学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创的
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演 变 1、道家学说
2、鬼神崇拜 3、神仙之说与方术
25
➢ 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
➢ 魏晋时有葛洪、葛玄等;
道 ➢ 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改革道 教,形成宫观式道教;
教 ➢ 唐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得到了充

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邈、王玄览、马承祯、吴 筠等人;
202444/9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46
2024/9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 养、外养、房中术。

28
外养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 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 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 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 以羽化升仙。
内养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 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 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 ,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感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自己走上
轨道),我无事而民自富(自求多福),我无欲而民自 朴(自然朴实)。”《老子·五十七章》
2)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用行政、法律等办法加以消除。 经济上:“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章) 法律上:“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 精神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 制造禁区,使人不敢为欲求利:“罪莫大于可欲。” (四十六章)“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七十四章)
第二,是规律性的“道”。
“反者,道之动。”(四十章)
①对立转化的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 章——塞翁失马)
②返本复初——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 点。
“有物混成……周行(与‘返’和‘复’同义)而 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2)“道”的法律特点
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 法律理想的最后归宿。因而,“道”也是一个融哲学、伦理、
法律为一体的概念。 “道”中的法律世界有以下特征:
A.混沌 这种混沌和“忠”、“孝”、“仁”、“义”、“法令” 以及各种规范形成鲜明的对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 章》) B.法律与自然的一体化
因自然、因道,即因循、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 无为法律。
2.无为法律:少扰民与愚民
《老子》的法律思想的主旨 ——“无为法律” ”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 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 无为决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 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无为无不为”(三十七章、三十八章、四 十八章)
• 四是知足。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 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 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 身退,天之道也。 ”
• 五是见微。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 于其细。”
4.理想的治道
• 老子虽轻社会而重个人,但并非不主张人和法律 毫无发展,他实际上于消极中寓积极。
• 在政府施政的程序上,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又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就是说:既然要为民众 服务(欲上民),就必须处处以民众的需求着想 (言谈举止都离不开民众的需求——言下);要 领导民众前进(欲先民),在利益面前的“索 取”、“取得”之上,必须把民众的利益摆在政 府的前面(身后)。
• 一是濡弱。老子认为,柔弱足以自全,而 刚强必折,不争可以致胜。
• 二是谦下。老子认为,若以谦下用于政事, 则安内和外,均可稳操胜券。若以谦下用 于外交,其利亦大而至确。因为国际纠纷 之起是由于大国挟势以凌小,弱国负气以 抗强。苟能互以谦下,则相安无事。
• 三是宽容。彻底奉行宽容之术,甚至私人 恩怨好恶,权利义务亦不要加以计较。
“无为法律”内容
1)统治者减少活动 总的原则是“三去”——“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具体要求: 薄税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 十五章) “朝甚除(朝廷非常败坏),田甚芜,仓甚 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饱足)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强盗头子)。” (五十三章) 轻刑罚:“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慎用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 尚节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要治,二要谨慎
1)“道”的概念:多层次性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为一切存在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曰大。”(《老子·二十五以成,命之曰 道。”《管子·内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 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 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远,远曰反。”
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 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 式和处世的方法了。
当“道”落实、作用于万物,而内化形 成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这是“德”; 同样,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 则的“道”,也是“德”。
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 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 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
• 老子思想中的理想政体倾向于“虚君民治”。
• 老子所推崇的治道中仍有宗法法律和原始 部落民主制的影子,这恐与老子受周之宗 法制和楚之部落文化影响有关。
(二)庄子的法律思想
• 庄子,名周,宋人。公元前369——前286年之间, 战国时期著名隐士。他曾做过漆园吏,有时又以 编织草鞋为业。
•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明显的春秋楚文化特 征,楚之早期为一种部落制组织,组织松 散。老子不仅反对专制主义,还反对西周 宗法制社会。
• 不过,老子对需要自由乃人之天性,反对 政府对人之本性的发展予以过多的限制,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处世之道
•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将“反”之 原则应用与人生处事,可得以下之五术:
第四讲 道家及阴阳五行家 的法律思想
一、先秦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宋人, 后迁楚地。 曾担任过周守藏室史。与孔子论 过礼。后避官隐去,不知所终。 在隐逸前,曾受关令尹之邀, 著书《道德经》,又称《老子》。
1.道与法律
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法律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 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所以, “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 了他的社会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