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西藏自治区林芝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

西藏自治区林芝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

西藏自治区林芝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

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

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

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

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

2018 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

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

基础知识积累运用(浙江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基础知识积累运用(浙江专用)(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1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2022秋·浙江金华·九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ráo)______”,正迎接五洲宾客;今天的中国人,踔厉奋发,在空(kuàng)______的原野上,勇毅前行。

今天的中华儿女正在恪.尽职守,心无旁(wù)______地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

历史将继续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分外妖②空③心无旁(2)文段中加点的“恪”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gèB.kè【答案】(1)娆旷骛(2)B【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

①分外妖娆:fèn wài yāo ráo,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注意“娆”的部首。

②空旷:kōng kuàng,地方平坦宽广,并且没有树木及建筑物等的遮挡。

③心无旁骛:xīn wúpáng wù,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注意“骛”的结构。

(2)本题考查字音。

恪尽职守:kèjìn zhíshǒu,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故选B。

(2022秋·浙江杭州·九年级校联考期中)请阅读以下文字,回答小题。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

从妙手回春的抢险救灾前线,到形势严峻的疫情防控一线;从尽显风流的奥运赛场,到保家卫国的shù边哨卡。

或在广mào田野上艰苦奋斗,建设美丽乡村;或在碧海蓝天间翱翔天宇,捍卫空海主权。

新时代青年,恪尽职守、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箴言,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还是奋斗□大国之jué起,呼唤青春之力量。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考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考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考联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A.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B.乔布斯的生活片断被无限放大,他的话受到人们的热捧,甚至“不要为别人而活’’这样的话也被一些年轻人断.章取义...,奉为“创业宝典”。

C.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D.关于如何举办好今年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刚才大家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来谈几点想法,就算抛砖引玉....吧!2.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①②④⑤③B.②①④③⑤C.②⑤④③①D.⑤④③①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兴起的射电天文学成了天文学中最有活力的新领域,60年代出现的四大发现就是在射电天文学观测中做出的。

B.生活中常补充益生菌不仅能提升有益菌的战斗力,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增进肠道蠕动,还能改正细菌所在的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

2024年贵州黔西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

2024年贵州黔西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

2024年贵州黔西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全卷共8页,共24道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

2.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书写水平(5分)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岁月铸就荣光,时间见证不凡。

zhuī①溯历史,长征的画卷在奋进中舒展,红军像一条奋飞的红飘带,辗转于贵州。

贵州青年踊跃参军,从四渡赤水到强渡乌江,再到乌蒙山大迂回……一路chí ②骋,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彰显了贵州高贵而刚劲的风骨!而今,时代的华章在砥砺中续篇,从西部大开发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贵州大地捷报频传。

贵州儿女kè shǒu ③初心,拼搏奋斗,迈着稳健的步伐,以昂扬的姿态传递出摧枯拉朽的力量。

思所从来,才能知所将往。

我们将赓续红色血脉,明确心中方向,以非凡的气概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1.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的2.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A. 可歌可泣B. 捷报C. 摧枯拉朽D. 气概3.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③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④……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⑤无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⑦《饮酒(其五)》中,描写黄昏时分,群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四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

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

”其外,有西方语言的,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

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此多的磨难。

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困难。

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

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但是,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更让人忧心忡忡。

()。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饱经磨难冲击祸起萧墙延续B.饱经磨难打击祸在旦夕继承C.历尽沧桑打击祸起萧墙延续D.历尽沧桑冲击祸在旦夕继承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B.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C.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D.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2024年浙江省金华婺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浙江省金华婺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学年第二学期调研抽测试题卷九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全卷共五项活动,21小题,满分为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人间最美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欢迎你参加九(1)班“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研究活动!活动一了解“之江好书节”(10分)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2024“之江好书节”如约而至。

第一小组打算做一个读书活动研究,请你一起参与。

第一部分研究目标了解“之江好书节”的活动内容和意义,推动同学们主动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浸润身心。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涉及浙江省新华书店官方网站、特色活动展览,主要内容记录如下:【官方网站资源】1.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而书店是城市的窗口,传递守护着文化的温度。

今年之江好书节,浙江省新华书店以“城市阅读基因”为主题,各地新华书店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呈现能代表当地读书文化、文人特色的展示活动,焕醒浙江读者的城市阅读“DNA”。

南孔圣地衢州将举办儒学讲堂,侠骨潮城海宁对话百年金庸,文润山海临海开办朱自清文学节,人文水乡桐乡挖掘丰子恺、茅盾、木心等文人气韵,嵊州带你重走浙东唐诗之路……充分彰显“以城化文、以文养城”的交融之美。

读者还可参与“一城一本代表作”城市书单推介,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代表作”。

这些活动让浙江各地的人文底蕴变得“可阅读”,擦亮一颗颗地域文化明珠。

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做出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表达是“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的意思,所以“荟萃”一词中有错别字。

B. 因为表达是“有使之觉醒”的意思,所以“焕醒”一词中有错别字。

C. 因为表达是“深入开发,探求”的意思,所以“挖掘”一词中有错别字。

D. 因为表达是“事物的交汇融合”的意思,所以“交融”一词中有错别字。

2024学年韶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韶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韶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卷(一)(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导向、坚定价值追求,对包括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只有“和”才能促成“和乐如一”的和谐局面。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处理日常伦理关系提升为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也就是《尚书》所说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再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向往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理想天下场景,它成就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讲求调和、保持谦和、崇尚平和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大一统王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

也正因此,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就必然是维护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就必然是巩固防守、抵御入侵,而绝不是主动进攻、向外扩张、对外殖民。

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价值观,必然不是以奴役、殖民其他文明为前提的,而是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和平相待,在平等互鉴中共同发展的。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

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

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

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

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

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

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

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

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

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

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

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

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

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

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

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

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

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

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

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

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

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

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

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北大、清华、复旦三校联合而成,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大批“人杰”。

B.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迄今为止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很不够。

C.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

D.张曼菱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从落后的云南走出来的游子,寻找到了灵魂回归故土的方式。

E.中科院那位只想着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

解析:A.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B.西南联大本身具有历史价值,我们对它本身的价值发现不够,不是对联大的历史发现不够;E.“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是张曼菱批评年轻人思想狭隘时给他讲的道理,并非对他的批评。

答案:CD
2.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

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

③西南联大师生传承了5000年文明的文化精神。

3.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

综合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第二问: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4.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

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

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

https://同意。

“人生识字孤独始”就是人生识字始孤独。

当一个人识字读书有了知识,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就有了思想,有了感情,有了或大或小的理想和理念,开始对人生、社会、世界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感知自然、社会、自己和周围的人,如何不孤独,如何不油然而生忧患意识?!张曼菱不拒绝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并努力回报社会,正是最好的例子。

(答案必须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