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共40页文档
农村土地利用与资源保护

农村土地利用与资源保护农村土地利用与资源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民们谋生的根基,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农村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好农村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的重要生产资料,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土地资源被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目前,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土地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频发。
二是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种植业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造成了林地、草地的持续减少。
三是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许多土地被荒废或随意利用,浪费了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
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目前,农村土地资源面临多方面挑战。
一是土地资源碎片化严重,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土地的综合利用。
三是农村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措施。
四、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要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应加大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五、加强农村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农村土地资源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保护的认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工作。
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共识下,才能真正做到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加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农村土地资源是珍贵的资源,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管理。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引言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进行探讨。
二、土地利用1.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土地资源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
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保障人们的粮食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用地的利用应包括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土地的优势,实现最高效的农业生产。
2.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的规划与布局对于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用地的利用需遵循环保、高效能源利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3.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涵盖了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
在土地利用中,合理规划和管理建设用地,能够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生态用地包括了湿地、水域、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这些用地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土地保护1. 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侵蚀、污染和退化,优化土壤质量,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等措施都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手段。
2.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对于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保护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加强水资源的监管与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
3. 植被保护植被是土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植被,加强植被的治理和保护,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等都是植被保护的关键措施。
4. 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自然资源的特定区域实施严格保护的地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地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1. 科学规划用地布局科学规划用地布局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
通过明确土地的各种用途,合理划分农业、工业、居住等用地,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
例如,在农业领域,要合理划定土地用途,将粮食作物种植重点区域与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相结合,实现粮食生产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是有限资源,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率和供水可靠性;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农田水利效益。
此外,应加强农田的综合治理,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增加农田产出。
3. 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
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1. 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管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管工作,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关键举措。
通过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确权制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建立土地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土地的利用状况和变化趋势,加强对违法用地和非法占地行为的打击。
2. 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护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耕地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以及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要加强对土壤的保护与治理,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
3.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方面。
最新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1、全球土地资源概况:
类型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 自然条件恶劣土地
其中:永久冰盖地 沙漠、干旱地
岩石、沼泽、严寒地
合计
面积 75.20 74.80 24.20 18.60 32.00 150.00
占总土地面积% 50.2 49.8 16.1 12.4 21.3 100.0
水土流失 :
– 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所发生的各种破坏、移动 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
– 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 – 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土流失
严重 – 土地资源破坏必然带来的后果
中国近年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6%。农田 面积的三分之一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
平方公里。
据监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 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监测结果显 示,沙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均有分布,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 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四川、山东10个省(区)占全国沙化 土地总面积的97%。与1994年第一次沙化土地普查相比,沙化土地面积 大的省主要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东, 共扩展2.29万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 :
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土质恶化,有机物质 下降,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 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 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1999年, 我国共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1995 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04万平方 公里。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3436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
社区福祉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 升社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文化传承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土地遗产,有利于传承 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社会公平
平等公正地分配土地资源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区 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众参与
增强公众在土地资源利用决策中的发言权和监 督力度,有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矿产资源的开采与保护
矿产资源开采
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利用大型机 械设备,在远离城市的荒野地区 进行大规模的露天开采作业,这 需要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
地下矿产开采
一些矿产资源需要通过地下采矿 方式开采,这需要更加精密的工 艺和设备,同时也存在更多安全 隐患。
矿产资源加工
开采出的矿产资源需要进一步加 工提纯,这涉及复杂的化学和机 械加工过程,对环境也有一定影 响。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平衡发展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在满足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 兼顾生态 环境保护,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利用
通过土地复垦、再利用、生态修 复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 资源的价值,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 用。
未来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既满足当前的需求, 又考虑到长 远的发展, 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利 用的资源。
精准管控
依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土 地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土地资源利用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 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 模式。
城乡融合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土地利用差距,实 现城乡土地资源的协调配置。
土地资源与保护利用

土地资源与保护利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土地资源与人类生存土地资源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粮食和背景能源等必需的生活物质,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空间。
农田、森林和草原等土地资源为生命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此外,土地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和矿石等,它们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量的农地被转化为城市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同时,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
二、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土地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首先,土地保护可以保持农田的稳定供应,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
其次,保护土地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保护农田和森林等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为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该加强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例如,可以制定相关规定,明确农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开垦耕地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还可以建立土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耕作方式,保护土地资源。
三、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土地利用的合理化是实现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合理的土地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等多个因素,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领域,我们应该促进科技进步,推广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使用精细化农业技术,合理利用化肥和水资源,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还可以发展土地综合利用,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土地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其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护土地,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1.农业利用:农业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利用方式之一。
合理的农业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并保障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
应鼓励科学种植技术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2.工业利用:工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工业活动也会对土地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因此,应该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推动工业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转型,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3.城市化利用:城市化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趋势之一。
城市的扩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巨大,但过度的城市化开发也会导致土地荒漠化、水源枯竭等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用地浪费。
三、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利用1.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和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保护:水是土壤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基本需求。
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减少土地的退化和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四、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管理制度,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2.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其保护与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更加突出。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是指通过有效手段,保护和维护土地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土地资源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政策支持要保护土地资源,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引导和管理。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土地保护法规,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并且对于严重破坏土地资源的恶性案件进行打击和惩罚。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宣传,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土地资源保护中来。
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在人类影响下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或者更好的状态。
生态修复可以以植被恢复、生物修复或者化学修复等方式进行,而相关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
这些技术在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3.节约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变得更加关键。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也为了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需要对土地使用的结构与规模进行调整,实行节约用地。
减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实际上是保护过程的延续。
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准确地把握土地资源的特征和优势,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文化以及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
1.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是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需要,同时还能够保护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资源。
2.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改变经济活动的模式和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的经济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 :
– 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所发生的各种破坏、移动 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
在地球5.1亿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只有 225亿亩,人均只有4.2亩。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仅15 亿亩。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仅约13亩,而世界人均 约为41亩。在中国的国土中,平原面积只占12%,因 此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仅为1.4亩。在人口密度方面, 我国110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草原
3.3 1.8
5.1 3.4
热带 稀树 草原
5.8 20.0
25.8 17.3
合计 草 原 面积 %
18.0 12.1
10.1 6.8
3.8 38.3 25.7 2.4 19.2 12.9
26.2 17.6 28.7 19.2
8.5 5.7
6.2 149.0
4.2
100.0
2、我国土地资源
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中国的 基本国情。
年份
1982 1990 1993 2019 2019
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
121 136 179 163 165
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
44.4 53.0 59.0 66.9 90.0
土地侵蚀的类型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据统计, 全球有各种盐渍土约9.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广泛 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由于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全球盐渍化面积还在迅速增加。土壤盐渍化的发展,带来了严 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来自世界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 统计表明,全世界灌溉土地约有一半不同程度遭受盐渍化危害, 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因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废弃。盐渍化 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仅次于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风蚀和水蚀), 成为荒漠化第三大成因和表现形式。
– 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 – 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土流失
严重 – 土地资源破坏必然带来的后果
中国近年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6%。农田 面积的三分之一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程度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面积为43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72%。长江上游水 土流失面积为35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35%
一、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全球土地资源概况:
类型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 自然条件恶劣土地
其中:永久冰盖地 沙漠、干旱地
岩石、沼泽、严寒地
合计
面积 75.20 74.80 24.20 18.60 32.00 150.00
占总土地面积% 50.2 49.8 16.1 12.4 21.3 100.0
全球土地条件分类面积比例(106km2)
新疆是中国的荒漠化大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盐土区,盐渍 土面积1100万公顷,约占全国盐渍土面积的1/3和新疆土地面 积的6.6%,现有耕地1/3次生盐渍化,成为农业低产的主要因 素之一。由于新疆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物质在区内循 环,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并通过土壤灌 溉,导致次生盐渍化的迅速发展。由于盐渍土面积大、种类多, 新疆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世界盐渍土博物馆”。
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却十分 有限。人均耕地1.5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 国的六分之一,俄罗斯的八分之一,加拿大的十五分之一。 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年代
汉代 唐代、明代
1900年 1949年 1957年 1980年 1990年 1993年 2019年
世界土地的分布(106km2)
地带
极地带 亚极地
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副赤道带
荒漠 和半 荒漠 18.0
7.0 7.4 17.0
苔原
森林 苔原
森 林
5.6 4.5
24.2 7.6 3.4 8.7
赤道带
8.5
面积
49.4 5.6 4.5 52.4
比例% 33.1 3.8 3.0 35.2
森林草 原及高
耕地 (万m2)
36.16 44.45 56.52 97.87 111.80 99.34 95.67 95.
(m2)
5649.0
6401
5291.9
8400
36681.0
1540
54167.0
1807
64653.0
1729
98705.0
1006
114333.0
全国土地资源调查
从1980年准备试点,1984全面开展调查,一直到2019 年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和《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技术》专 著,《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利用图》等十项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编写任务,历 时近二十年,耗资十几亿元人民币。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10月31,中国有耕地19.51 亿亩,园地1.50亿亩,林地34.14亿亩,牧草地39.91亿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1亿亩,交通用地0.81亿亩,其余为 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 自然的原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土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 水蒸发逐渐富集于地表而形成的。
– 人为的次生盐渍化:
由于大面积土地利用中灌溉制度与方式等的失误而造成。
据有关数据,全世界灌溉耕地约有近2亿公顷,而每年平均有12万 公顷由于次生盐渍化而丧失其生产能力。
灌溉农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引起一系列的负面的环境效应,其中沼 泽化和盐碱化这两项所谓的“双重威胁”,对作物生产的危害最为严 重。在天然排水能力有限的地区过量灌水造成土地的沼泽化,由于植 物自土壤中吸收淡水,并自土壤表层蒸散,将土壤剖面上、灌溉水和 地下水中的可溶盐分留在土壤中,随之而来的即是土壤的盐碱化。根 据报告(FAO,1990 )这一“双重威胁”使世界上24%的灌溉面积丧失 了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世界粮农组织估计约有 2000-3000 万公顷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的严重危害,还有6000-8000 万公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表1 中数据指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一些 灌溉发展迅速的国家都广泛存在土壤盐碱问题。
836
118517.0
805
121121.0
784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
地力衰退 :
– 全球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 据普查,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1.5%,其中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