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北京医院)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营养评定(nutritionalassessment)是通过人体组成测定、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临床检查及多项综合营养评定方法等手段,判定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及程度,估计营养不良所致后果的危险性,并监测营养支持的疗效。
一、人体组成的研究可采用“五水平模式”,即将人体分为原子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进行评价。
1、原子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整体水平。
2、分子水平——水、蛋白质、糖原、脂肪和矿物质等。
公式1:总体脂肪(TBF)=体重-去脂组织(FFM)公式2:FFM=总体水(TBW)/0.7323、细胞水平——细胞、细胞外液体(ECF)和细胞外固体(ECS)体细胞群(BMC)=(总体钾/150)×(1/0.80),或BMC=总体钾×0.00834、组织-系统水平——由主要组织和器官组成。
5、整体水平——评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及人体组成测定,如总体密度、双能源X线吸收法(DEXA)及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等。
二、人体测量1、体重测定时必须保持时间、衣着、姿势等方面的一致性。
体重计的感量不得大于0.5 kg,测定前须先标定准确。
(1)现实体重占理想体重(IBW)百分比(%)=现实体重÷IBW×100%(2)体重改变(%)=【通常体重(kg)-实测体重(kg)】÷通常体重(kg)×100%(3)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体重减少是营养不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应结合内脏功能的测定指标。
当短期内体重减少超过10%,同时血浆白蛋白<3.0 mg/dl时,可判定病人存在严重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2、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正常参考值男性为8.3 mm,女性为15.3 mm。
实测值相当于正常值的90%以上为正常;介于80~90%之间为轻度亏损;介于60~80%之间为中度亏损;小于60%为重度亏损。
缺铁性贫血的检验指标解读

▪缺铁性贫血的检验指标解读▪▪更新时间: 2010-11-23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见于各年龄段的妇女和儿童。
实验检测血液学指标对明确缺铁的分期和缺铁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实验指标主要有: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各项指标的意义如下:1.血红蛋白:最常见最熟悉的指标。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即是贫血。
贫血可由很多原因引起。
血红蛋白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不能排除缺铁的可能性。
贫血是严重缺铁的最终结果,因此血红蛋白浓度是缺铁的晚期指标。
2.铁蛋白:公认的反映储存铁是否充足的最敏感指标。
在缺铁早期,体内储存的铁含量减少,即可导致铁蛋白降低。
此时,还没有缺铁的红细胞生成,更没有血红蛋白的减少。
此时如能及时纠正缺铁,对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可能存在铁缺乏的妇女和儿童,应经常监测铁蛋白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铁蛋白也是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增高,因此判读铁蛋白结果时应注意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铁蛋白和铁储存之间的比率关系还没确定。
估计新生儿(1 μg/L血清铁蛋白约等同于2.7mg储存铁)低于成人(1 μg/L血清铁蛋白约等同于8-10mg储存铁)。
3.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是表达于需铁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作用于铁向细胞内转运的过程中。
当细胞得不到足够铁时,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的合成会上调以使其能更有效地从环境中竞争得到铁。
幼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逐渐经水解被释放入血清而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含量的多少与骨髓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缺铁的程度以及体内铁储存状况密切相关。
双连法检测便潜血的临床意义

[ 2] Man del J S, Ch urch TR, Bond JH, et al . Th e eff ect of f ecal occultblood s creen ing on the in cidence of col orectal cancer[ J] . N E ngl JMed, 2000,
比例为5.4:1, TF法最低检出量为10ng/ml,即使出血量大也不易导
致前滞反应;对柏油便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检测结论更可靠。
当出现柏油样便时为大
量出血,血红蛋白浓度
≥2 000μg/ ml 检测范围,
出现前滞反应,造成假阴
性结果,此时用转铁蛋白
免疫法检测试纸仍然可
以 出 现 阳 性 反 应 。
精选课件
双连®
推荐
结 论
●便隐血实验连查
3
次,提高诊断准确性,防止
假阴性结果出现。
●双连®试纸检测,显著提高了便隐血试验的阳性
检出率与准确率,交叉假阳性率极低真正实现了全
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定性筛查。
精选课件
30
双连®
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免疫法(血红蛋白)检测法:
血红蛋白法利用抗人血红蛋白抗体,通过检测大便中
单纯的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
便隐血试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十
二指肠及胃以上部位的上消化道出血
则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血红蛋白
在消化道存留时间过长,可能被胃酸
或肠道内细菌分泌的酶所降解或破坏,
使其免疫原性减弱或出现假阴性的结
果[9-11],此时应增加样本浓度检测
或者连续检测3 次,并结合临床进行
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价值

■OQ3身临O阐明。
由于近年来发病率的明显升高且很多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延误了治疗,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所以加大对糖尿病早期筛查力度和效果迫在眉睫。
最近的研究发现叫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h血糖,反映的都是检测当时的即刻状态,检测结果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干扰,如患者可能有使用过胰岛素,或者抽血时间的不同和患者饮食结构的不同,都会影响检测值的准确性,从而干扰诊断结果,同时检测结果的波动性较大,也会限制临床应用价值。
也有研究显示眄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的一种酶促反应产物,形成过程稳定且缓慢,在红细胞生存期中连续形成。
糖化血红蛋白包括很多种成分如HbAQ、HbAib、HbAe,其中HbA.c由于含量最高在临床检验中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冏。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不可逆,且不会受客观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和时间等,所以能够反映较长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因此与空腹血糖或餐后2h血糖相比,其检测更稳定,能够准确反映过去120d的平均血糖浓度,对临床糖尿病诊断带来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针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餐后2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性(P<0.05),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不明显(P>0.05)o综上所述,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不明显,餐后2h血糖与之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血糖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对临床评估血糖水平、提高糖尿早期筛查效果以及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刘红霞,杨飞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4):110-111.[2]丁胡,陈静静.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餐后1h血糖和餐后2h血糖检测的相关性分析[J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208-209.[3]韩雅娟.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耳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4):128-129.[4]刘静,李阳,罗茜.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实验诊断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2):43-44.[5]吴利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CD]冲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1):165、168.[6]赵文生.胰岛素血清学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0):134、136.(收稿日期:2020-04-13)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价值陈尧:张梦兰1朱穆善I周丰良2(1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蚌埠233000)(2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摘要】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和转铁蛋白(Tf)联合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价值。
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联合检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

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联合检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法(OB)、转铁蛋白法(TF)和联合法检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 944例临床标本分别使用转铁蛋白法、血红蛋白法和联合法进行潜血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随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率转铁蛋白法为9.62%,血红蛋白法为5.76%,血红蛋白法与转铁蛋白法联合检测时为11.11%。
其中,TF法、联合检测法与OB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TF法与联合检测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转铁蛋白法是检测大便潜血试验敏感的方法,血红蛋白法的敏感度最低。
应用转铁蛋白法可以提高大便潜血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F assay, OB assay and combination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digestive hemorrhage. Methods 1 944 specimens were went on detection of fecal occult blood teats by TF assay, OB assay and combination method, the detected results of three methods were went 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Results Among all the subjects, the positive rate of TF assay was 9.62%, the positive rate of OB assay was 5.76%,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combination methods was 11.11%. TF assay and combination methods compared with OB assay, the positive rate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1), TF assay compared with the combination methods, the positive rat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TF assay is a sensitivite method to detect the digestive hemorrhage.Using of TF assay is helpful to diagnosis the disease of digestive hemorrhage[Key words] Fecal occult blood teats;Immunoassay;Transferrinsassay;Hemoglobin便隐血试验(OBT)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少,肉眼不见血色,而且少量红细胞又被消化分解,以至显微镜下也无从发现的出血[1-3]。
便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慢性肾衰患者消化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例 慢 性 肾功 能 衰竭 患 者 和 1 0 0例 健 康 成 人 粪 便 标 本 分 剐采 用血 红蛋 白法 、 转 铁 蛋 白 法 检 测便 隐血 。结 果 在 慢 性 肾 衰伴 随 上 消 化道 出血 患者 中, 便 血 红 蛋 白 和 转 铁 蛋 白 阳性 率 分 别 为 5 5 . 2 和 6 8 . 8 ; 在慢 性 肾衰伴 下 消化道 出血 患者 中, 阳性 率 分 别 为
常 用 内镜 和 隐血 试 验 检 测 消 化 道 出 血 。其 中 隐 血 试 验 的 常 用 方法是血红蛋 白( Hb ) 单 克隆 免疫法 , 血 红 蛋 白 单 克 隆 免 疫 法
排 除 了动 物 血 和 药 物 氧 化 引 起 的 假 阳性 _ 2 ] , 具 有 较 高 的 灵 敏 度 和特异性 , 但 是 Hb易 于 被 胃肠 道 细 菌 分 解 或 在 黏 膜 消 化 酶 作 用下变性 , 亦 或 由于 抗 原 抗 体 反 应 的后 带 现 象 , 而 出现 假 阴性 。 因此 , 单纯利用血红蛋 白( Hb ) 单 克 隆 抗 体 试 验 不 能 良好 地 反 映 慢 性 肾 衰 患 者 消 化 道 出血 情 况 。 有 报 道 指 出 , 联 合 应 用 便 转 铁蛋 白( T f ) 免 疫 法 对 消 化 道 病 变 的 诊 断 具 有 较 高 的 应 用 价 值l 3 。本 研 究 探 讨 了便 Hb和 T f 联 合 检 测 在慢 性 肾衰 患 者 消 化道病变诊 断中的价值 。
消 化 道 出 血是 慢 性 肾 衰 患 者 常 见 并 发 症 之 一 , 据 相 关 文 献 报道其发病率 为 3 ~7 [ 1 ] , 尤其 是接受血 液透析 的患者 , 晚 期 出血 量 大 常成 为 持 续 性 血 透 患 者 的重 要 死 因 。 因 此 提 早 判 断 慢 性 肾衰 患 者 的 消 化 道 病 变 情 况 在 临 床 上 尤 为 重 要 。 目前
转铁蛋白联合血红蛋白检测粪便潜血的分析

转铁蛋白联合血红蛋白检测粪便潜血的分析
杨丽华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7)006
【摘要】目的:研究血红蛋白(Hb)和转铁蛋白(Tf)联合在检测粪便潜血中的意义。
方法统计连续10 d 733例住院患者(其中消化科189例)的粪便潜血结果,分别统计血红蛋白和转铁蛋单阳性及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阳性的标本例数,对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血红蛋白单阳性率8.59%,转铁蛋白单阳性率17.59%,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双阳性率7.5%,总阳性率18.14%。
结论转
铁蛋白检测粪便潜血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红蛋白检出率,血红蛋白联合转铁蛋白检测粪便潜血能够提高粪便潜血的阳性检出率。
【总页数】2页(P809-810)
【作者】杨丽华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检验科,陕西西安 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双联胶体金法检测胃内容物潜血分析 [J], 范志广
2.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联合免疫法检测便潜血在临床中的应用 [J], 马晓露;李艳莲
3.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双联胶体金法检测胃内容物潜血分析 [J], 张松;常利;高继书;樊锡凤;武湘云
4.粪便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筛查中的意义
[J], 肖凤静;郑善銮;郝晓柯
5.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价值 [J], 陈尧;张梦兰;朱穆善;周丰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

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临床诊断和检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有一项重要的常规检查项目是粪便潜血试验,普查和筛选消化道肿瘤也经常使用潜血试验,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以往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化学法,传统的化学方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假阳性结果。
虽然用血红蛋白检测不会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却容易表现假阴性。
为了弥补这种因素影响的缺陷,临床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利用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进行检测,避免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比较准确,准确性显著提高。
标签: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联合检测消化道出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
据相关文献报道,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达到了3%~7%,其中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发病率比较高,晚期出血量大非常容易导致持续性血透患者死亡[1]。
因此医学上认为在临床上尽早判断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消化道病变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有非常大的作用。
目前检测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是内镜和隐血实验。
血红蛋白单克隆免疫法是经常使用的隐血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排除動物血和药物氧化所导致的表现假阳性的结果,这种方法的灵敏度非常高。
但是黏膜消化酶会导致血红蛋白变性,而且胃肠道细菌容易分解血红蛋白,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可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这些影响因素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医学上发现采用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有效避免这些不利于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本文对使用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诊断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某医院随机选取500例本院住院及门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粪便制成标本送入检测部门进行详细的检测。
这些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伴上消化道出血、伴下消化道出血和无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便于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还要对本实验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应该选取本医院经过体检后没有明确病史的健康成人大约100例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隐血联合免疫法在检测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王大光,杨晓枫,张进华(卫生部北京医院检验科北楼化验室,100730)
【摘要】目的: 评价血红蛋白免疫法与转铁蛋白免疫法在检测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用血红蛋白免疫法与转铁蛋白免疫法对40例健康人及81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粪便进行检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2例,胃癌6例,下消化道溃疡34例及直、结肿瘤9例。
结果血红蛋白免疫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6.9%、66.7%、32.3%、77.8%;转铁蛋白免疫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71.9%、83.3%、47.1%、88.9%;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其中任何一项阳性即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7.5%、100%、55.9%、100%。
结论: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同时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进而提高消化道出血及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
便隐血试验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匿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实验,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便隐血试验是美国最常使用的结直肠癌筛查试验,也是目前唯一通过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以降低结直肠癌所致死亡危险的检查,危险下降可达15%-33%。
欧洲国家研究显示,实施每年粪便隐血检查可以降低30%的死亡率。
近年来,便隐血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众所周知,化学法(匹拉米洞法)检测便潜血灵敏度低、特异性差且受饮食影响;血红蛋白单克隆免疫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不受饮食影响被广泛采用(1)。
但血红蛋白由于受到肠内细菌作用及大肠黏液成分影响而容易变性,出现假阴性结果。
转铁蛋白在肠道内抗菌能力强、性质稳定,且其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同时测定粪便标本中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可显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检出率(2)。
为探讨转铁蛋白在临床的应用价值,作者随机选择本院81例经内窥镜检查诊断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及40例健康人进行粪便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检测。
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受检对象:我院81例经内窥镜检查有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2例,胃部肿瘤6例,下消化道溃疡及肿瘤43例,健康人40例。
1.2 试剂与方法①单克隆血红蛋白检测法:“消康保”便隐血检测试纸(胶体金法),批号20070805,万华普曼公司制造。
②单克隆转铁蛋白检测法:“消康保”转铁蛋白诊断试纸(胶体金法),批号20070912,万华普曼公司制造。
2.结果
健康人与消化道出血病人粪便中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检出结果的比较,见表1
表1 健康人与消化道出血病人粪便中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同时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3.1 从表1中可以看出,40例健康人中有一人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检测均阳性。
据Herzog 和Cameron等研究(6),正常人24小时胃肠道生理性出血量为0.6ml,若每日大于2ml,则属于病理性出血。
由于免疫学方法的高度敏感性,又由于有正常的生理性失血,如此高的灵敏度,在某些正常人特别是服用刺激胃肠道药物后可能造成假阳性(7)。
3.2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32例病人中,血红蛋白法阳性15例,阳性率46.9%,约有40-50%的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检出。
原因是:①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经过消化酶降解或消化殆尽,已不具有原来的免疫原性;②过量大出血而致反应体系中抗原过剩出现前滞现象;③病人血红蛋白的抗原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4)。
转铁蛋白法阳性23例,阳性率71.9%;联合检测(其中任何一项检测结果阳性即为阳性)阳性28例,阳性率87.5%。
转铁蛋白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在健康人粪便中几乎不存在,而在消化道出血中大量存在。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的比值为51.2/1,而粪便中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的比值为5.4/1。
转铁蛋白在肠道内抗菌能力强,稳定性高于血红蛋白。
研究表明转铁蛋白与粪便混悬液在37℃孵育4小时后,其抗原活性无明显变化,而血红蛋白抗原活性已丧失65%。
由于转铁蛋白在肠道内的自身稳定性及抗菌能力都强于血红蛋白,所以可以克服被检标本中的血红蛋白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而被分解或破坏后出现的“假阴性”结果,提高阳性检出率(5)。
3.3 对于下消化道溃疡的病人,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及联合检测阳性率较低。
一方面可能受肠内细菌的作用,一些血红蛋白被分解。
另一方面下消化道溃疡的病人,出血呈间断性,而且与标本的采集方法密切相关,溃疡部位的出血不均匀地分布在粪便内,病人在留取标本时没有多部位取便而漏掉了有血的部位。
因此,欲提高阳性率,必须遵照操作规程连续3天采集标本,病人要多部位取便;实验室对标本要多点采样进行检测。
数据显示,对下消化道出
血的病人,用转铁蛋白及联合检测还是能提高阳性检出率。
3.4 对于胃部肿瘤及直、结肠肿瘤的病人,应用联合检测阳性率均达到了100%。
如此高的阳性率是作者没有预测到的。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选取的病人处于中晚期,肿瘤部位持续出血。
另一方面,对于血红蛋白法检测阴性的标本应用转铁蛋白法和联合检测法有效的提高了检出率。
试验过程发现,胃部肿瘤组及直、结肠肿瘤组各有一份的标本转铁蛋白阴性而血红蛋白阳性,这符合有资料表明约10%的病人呈现转铁蛋白值较低的现象(3)。
已知遗传性无转铁蛋白血症、各种恶性疾病、炎症为主的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转铁蛋白低下,所以与血红蛋白同时检测可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转铁蛋白于血红蛋白同时检测消化道出血.临床检验杂志2003.21(2).83-84
2.内田夫,他. 关于免疫学便潜血反应的基础研究[J]临床检查仪器试剂,1988,11(2).167-172
3. 寇丽摘临床基础检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1-151
4. 冼永明三种类便隐血试验的比较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0,29(4):232 .
5.石品,赵连爽,祁虹,等便潜血单克隆抗体法与联苯胺法的对比试验[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225
6.Finlay A,Macrac and D,James B, et al.Rolationship botwoon ptters of Bleeding and Hemoccult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s or Adenom
[J],Gastroenterology,1991,82: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