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MR的诊断总结

合集下载

脑出血的CT与MRI表现

脑出血的CT与MRI表现

CT诊断脑出血原理
• CT诊断疾病主要根据不同组织成分对X线吸收系数的不同而 产生不同的密度对比。 • 血液中形成密度影像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对X 线的吸收系数高于正常脑组织,因而在CT图像上密度较脑组 织高。
CT表现
• 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高 密度灶, CT值约50-80Hu,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 为水肿带,血肿及水肿有占位效应,造成脑室沟池受压及 中线结构移位,可并发脑疝。占位效应一般在出血后3-7 天达高峰,此时为脑水肿的高峰期。 • 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又明显到逐步减 轻;水肿周边吸收,中央仍呈高密度,出现融冰征,增强 扫描呈环形强化,呈现靶征。 • 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灶较 大者呈囊性低密度区。
注:HBO2(含氧血红蛋白),DHB(脱氧血红蛋白),MHB (正铁血红蛋白)
MRI诊断脑出血原理
• MRI成像主要取决于组织内质子质量及其在磁场中运动情 况。 •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的基础不仅仅是血红蛋白本身, 更主要的是其内所含铁的性状。 • 脑出血后其血肿内血红蛋白及其所含铁的性状随时间延长 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其过程大致为:氧合血红蛋白→脱氧 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 • 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可分为:超急性期、急 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脑出血的CT与MRI表现
病理改变
• 1.超急性期(≤6小时):血肿内红细胞完整,主要含氧合血 红蛋白,3小时后出现灶周水肿。 • 2.急性期(7-72小时):血凝块形成,红细胞明显脱水,萎 缩,棘突红细胞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逐渐变为脱氧血红蛋白 ,灶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 3.亚急性期(3天-2周):亚急性早期(3-6天)从血肿的外周 向中心发展,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 ,亚急性晚期(1-2周)红细胞皱缩、溶解,正铁血红蛋白被 释放到细胞外,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有巨噬细胞沉积, 灶周水肿、占位效应减轻。 • 4.慢性期(2周后):血块周围水肿消失,反应性星形细胞增 生,巨噬细胞内含有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坏死组织被清除 ,缺损部分由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 ,血肿大则遗留囊腔,成为囊变期。血红蛋白产物可长久残 留于瘢痕组织中,使该组织呈棕黄色。

颅内出血的不同时期在MRI上的表现

颅内出血的不同时期在MRI上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3 2.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第二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出血后血肿内成分的变 化依次是氧合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 蛋白、含铁血黄素。这种 变化在MRI信号上可以表 现出来。
新鲜出血时,血肿为与全血类似的红细胞悬 液,内含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 分,红细胞内主要含有氧合血红蛋白,它不具 有顺磁性,对T1、T2弛豫没有影响,但由于 血肿初期蛋白含量相对较低,质子密度较高, 或者由于血肿内水分增加,可使血肿T1、T2 弛豫时间稍长于脑组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高中场强MR机成像时,因血肿的T2弛豫时间 长和质子密度甚高,可能会抵消T1弛豫时间 延长的作用,所以T1WI表现为等信号,T2WI 表现为高信号。在低场强的条件下,由于其对 蛋白质的作用较敏感,可明显缩短T1弛豫时 间,所以在T1WI上呈明显的高信号。
基底节区脑出血亚急性期
a.T2WI周边低信号,其内为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 b.T1WI表现为环形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
A.T1WI显示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为等信号 B.T2WI显示血肿周边水肿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
病变继续发展,进入慢性期早期阶段,此 时红细胞已完全溶解, T1WI和T2WI仍为 高信号,和亚急性期相同。而在T2WI外围 出现一圈低信号环是血肿进入慢性期的标 志,这一低信号环是血肿内壁沉积的含铁 血黄素和铁蛋白引起的磁化率的改变,引 起T2弛豫时间的缩短,呈现低信号,而T1 弛豫不受影响,呈等信号。 血肿进入慢性期晚期时,血肿内的铁被吞 噬细胞运走,只剩下胆红素,在T1WI上表 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急性外伤性颅内出血低场强MRI的诊断与分析

急性外伤性颅内出血低场强MRI的诊断与分析
8 3 0, C na 31 0 hi
[ sr c]O jcte T rve a d a ay e a s to Ab ta t b otv o e iw n n lz e fMR1 sq e cs f r s e ii i g s sg f a u ey e u n e o p cfc ma e in o c tl
FLAI R EPI nd a DW I f O M RI c e e e w ih lgia s lc i s an s qu nc s t o c l e e ton.
【 y wo d ]ma n t e o a c i u i ee r lh mo r a e s a n n e u n e Ke r s g ei rsn n e n r y cr b a e rh g cn i g sq e cs c ] l
t a ma r u he r h g n c a i m . mo r a e i r n u 纽 o s To s S e n a n t m C1 . 5 M R1 d u e i me s M g e o 0 3 T wih c r u a t ic lr
The Di agnos i and Anal se ofTr tc y aum a Hem at encephal on on Low i d M RI F el
YA G i xn C N We -ig, U La g e l C M R o ,T eSx h A r utr ii o s i lo uiq i ,W uiq ij n N u — i , HE n j n S N i , ta T/ IRo m n h i t g i l e D vs n Ho pt fW j u C t c u i a a y j u X ni g a a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颅脑外伤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和MR在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中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CT和MR在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中各有优势和劣势,具体应用场景和诊断准确性有所差异。

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患者,根据具体临床病情和需要,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诊断策略。

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以评估这两种影像学技术对于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的优劣势。

通过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策略,从而提高颅脑外伤性出血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基于对CT与MR检查的对比研究,指导医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检查选择及诊断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最终目的是全面了解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独特优势及局限性,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CT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CT检查可以快速获取横断面图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密度,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血的类型和性质,例如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CT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CT检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性,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在急诊情况下,CT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为急救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CT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创伤,常常导致颅内出血。

在评估颅脑外伤患者时,CT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磁共振)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CT和MR检查对于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

CT检查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急性颅内出血诊断的影像学方法。

它具有检测出血灶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CT可以捕捉到血液在脑组织中的积聚,从而及时发现出血灶。

CT 还可以帮助评估出血灶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以及出血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这有助于医生判断出血灶对脑组织的影响程度,指导后续治疗的选择和进行预后评估。

CT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CT不能显示出血灶的年龄和其他组织学改变。

这对于判断出血灶的病因和进展的重要信息来说是缺乏的。

CT对于一些微小的出血灶可能不够敏感,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由于CT扫描过程中需要使用射线,因此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群体,如妊娠妇女和儿童,CT可能会带来较高的辐射暴露风险。

与CT相比,MR检查对于颅内出血的诊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MR利用磁场和无辐射的方式来生成图像,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是更加安全的检查方法。

MR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组织对比和解剖信息,有助于检测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出血灶。

MR可以帮助判断出血灶中是否存在血凝块、血浆分离或嗜酸性纤维蛋白的沉积等特征。

MR还可以检测出血灶周围的水肿和炎症反应,这对于评估出血的影响范围和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MR也存在一些限制。

MR检查费用较高且耗时较长,不适用于急诊情况。

MR对于金属物质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对于患有金属植入物或其他金属异物的患者来说,MR可能会产生伪影或无法正常进行检查。

由于MR检查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静止不动,因此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如儿童或焦虑患者,MR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CT和MR检查是用于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的两种常用影像学方法。

CT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及时发现出血灶并评估其影响程度。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目的探讨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例脑出血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可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

结论MRI是较为敏感的和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方法,特别是脑出血表现为额顶叶单纯小血肿。

标签:脑出血核磁共振成像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

急性期CT检查迅速,诊断准确性高,吸收期需与胶质瘤、脑脓肿、脑梗死鉴别;MRI上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具有特征性信号改变,易于鉴别。

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较之CT有独到之处[1]。

如果说血肿从出现到吸收在CT上是从高密度到等密度到低密度的转变过程的话,则MRI基本是从低信号到高信号再到低信号,恰可与CT形成互补。

现对临床收治的30例脑出血的患者的MRI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

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4.1岁。

入院时有明确高血压史者25例,入院血压18~30/11~18Kpa,平均血压26/14.7Kpa,就诊时间发病后1h~3d。

1.2 MRI检查方法采用磁共振仪。

进行颅脑矢状、冠状、轴位扫描。

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

增强扫描的对比剂采用肘静脉注射磁显葡胺溶液(GdDTPA)0.2mL/kg。

2 MRI表现MRI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

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故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可明确出血原因。

MRI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因。

血肿及周围脑组织MRI表现较复杂,主要受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影响。

(1)超急性期(3周):长T1、长T2信号。

3 讨论脑出血或称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约占脑卒中病人的20%,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炎症、肿瘤等引起。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精准度、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供临床医生更科学的诊断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CT检查在快速排除颅脑外伤性出血上具有优势,而MR检查在微小出血灶的诊断方面更为敏感。

综合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劣,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未来,结合CT与MR检查的优势,将有望开发出更精准的诊断工具,提升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选择指南,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CT、MR、颅脑外伤、出血、诊断、研究、比较分析、方法、结果、临床应用、前景展望、结论、总结、检查、价值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短:颅脑外伤是指头颅及脑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的损伤。

颅脑外伤性出血是颅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水肿等严重后果。

准确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T和MR成像技术在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T检查通过对头部进行X线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出颅脑结构,对于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而MR检查则利用磁场和脉冲波的结合,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对于一些复杂的颅脑外伤性出血病例有着独特的诊断优势。

目前对于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劣势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劣势,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找出更适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诊断依据,进一步提高颅脑外伤性出血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脑出血的MRI信号一般演变规律

脑出血的MRI信号一般演变规律

脑出血的MRI信号一般演变规律脑出血的MRI信号一般演变规律一般可以把脑内血肿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亚急性中期、亚急性晚期、慢性期。

(一)超急性期是指出血的即刻,漏出的血液尚未凝固。

实际上该期仅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临床上极少遇到。

超急性期尚未凝固的血液表现出血液的长T1、长T2特性,因此在T1WI上表现为略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

(二)急性期一般为出血后2天内。

在这一期红细胞的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内的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变成脱氧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的顺磁性效应,造成局部磁场的不均匀,加快了质子失相位,因此血肿T2值明显缩短,在T2WI或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

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对T1值的影响较小,因此该期血肿在T1WI上信号变化不明显,常表现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

(三)亚急性早期一般为出血后第3天到第5天。

该期红细胞的细胞膜仍保持完整,细胞内开始出现正铁血红蛋白,因此该期也被称为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期,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的出现一般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发展。

由于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具有较强的顺磁性,使血肿的T1值缩短,因此在T1WI上血肿从周边向中央逐渐出现高信号。

该期血肿在T2WI上不表现为高信号,一般仍为低信号。

双可分为亚急性血肿早期和晚期。

①亚早期(72h- 几天):脱氧血红蛋转变下铁血红蛋白,由于血块内缺氧,上述改变先从血块的外周向中心发展。

②亚晚期(1周左右):血块周围血红蛋白氧化,RBCs皱缩、溶解,并将正铁血红蛋白释放到细胞外。

血块灶周水肿减轻,血块肿块效应减轻。

血吸周围、血管周围出现炎性的反应,并有巨噬细胞沉积。

(4)慢性血肿:又可分为慢性血肿早期和晚期。

①慢早期:血块周围蛋白水肿消失,炎性开始消退。

血管增生,血肿缩小。

灶周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还有细胞外下铁血红蛋白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含有2种储铁物质,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等。

②慢晚期:血肿囊变明,边缘有致密的胶原包膜,包括新生毛细胞血管、血管纤维基质、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急性期:右侧脑室旁出血, T1WI成等低信号,T2WI成高 信号,DWI线状低信号
T 1WI
T 2WI
DWI
红细胞还是完整的,含 有氧合血红蛋白
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血肿已凝为血块,红细胞内主要为脱氧 血红蛋白,高场中T1WI血肿仍呈等信号, T2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血肿周围水肿 带表现较前明显,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 DWI呈全部低信号。
慢性期:T1WI低信号,T2WI高 信号周围低信号环,DWI低信号,
T 1WI
T 2WI
DWI
形成周围有含铁 血黄素的软化灶
T1WI 等低信号
T2WI 高信号
DWI 线样低信号
变化
超急性期 (<6h) 急性期 (6h~72h) 亚急性早期 (3d~6d) 亚急性中期 (7d~10d) 亚急性晚期 (11d~2W) 慢性期(2W 以后)
超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新鲜出血时,血肿为与全血类似的红细胞悬液,内含红细
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红细胞内主要含有氧 合血红蛋白,T1WI成等低信号(与皮层信号相似),T2WI 成高信号(等于或稍高于皮层信号 ),DWI为细环状低信 号(细环状低信号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厚,即低信号由外周向 中心推移)
急性期:右侧枕叶出血,T1WI 成低信号,T2WI成低信号。 DWI低信号
T 1WI
T 2WI
DWI
红细胞还是完整的,氧合 变脱氧
亚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第6 天。该期红细胞的细胞膜仍保持完整, 细胞内开始出现正铁血红蛋白,因此该 期也被称为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期,细 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的出现一般从血肿周 边向中心逐渐发展。因此在T1WI上血肿 从周边向中央逐渐出现高信号。该期血 肿在T2WI和DWI上一般仍为低信号。
亚急性早期:T1WI成周围高中 间低信号,T2WI成低信号。 DWI低信号
T 1WI
T 2WI
DWI
红细胞还是完整的,脱氧变正 氧,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发 展,主要反映在T1WI上。
亚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亚急性中期:一般为出血后第6天到第10 天。该期红细胞的细胞膜开始破裂,正 铁血红蛋白溢出到细胞外,因此该期也 称为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期。红细胞的 破裂一般也是从血肿周边逐渐向中心发 展。该期血肿在T1WI上仍表现为高信号, 在T2WI上表现为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 蔓延的高信号。
低信号
亚急性中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T 1WI
T 2WI
红细胞破裂,脱氧变正氧,正 氧流出,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 渐发展,主要反映在T2WI上。
亚急性期脑出血MR影像学表现

亚急性晚期:一般为出血后10天到2周。 该期红细胞完全崩解,血肿内主要以正 铁血红蛋白为主,但血肿的周边的巨噬 细胞吞噬了血红蛋白并形成含铁血黄素。 因此该期血肿在T1WI、T2WI上均为高信 号,DWI上呈高信号,再继续发展在 T2WI上血肿周边出现低信号环。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的基础不仅仅 是血红蛋白本身,更主要的是其内所含 铁的形状。 脑出血后,其血肿内血红蛋白及其所含 铁的形状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氧合血红 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 正铁血红蛋白 含铁血黄素


血刚从动脉里流出来,红细胞还是完整的,里 面藏着氧合血红蛋白,这叫超急性期;红细胞 还坚挺着没破,氧却给丢了,血红蛋白成了脱 氧的,谓之急性期。红细胞还是没有破,脱氧 血红蛋白倒撑不住了,被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 ,这是亚急性早期。红细胞终于饿死了,支离 破碎,正铁血红蛋白跑了出来,自由的正铁血 红蛋白是亚急性晚期的突出特点。最后,在慢 性期,经过铁蛋白,正铁血红蛋白转化为含铁 血黄素沉积了下来,经年累月后都可以一直看 到
脑出血MRI诊断
liu
脑内出血的病因
脑 内 出 血
外伤性 非外伤性 (原发性或自发性) 高血压 脑血管畸形 颅内肿瘤出血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出血性脑梗死 炎症性疾病和血管炎
动脉瘤破裂
恶性肿瘤
血恶液质和凝血障碍
其他
临床表现

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血肿 大小相关。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 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 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神经 系统损害。非功能区小量出血为头痛及 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大量及深部出血, 丘脑、脑干出血可迅速昏迷,几小时内 死亡。
脑出血的分期
超急性期:出血后6小时内。 急性期:出血后7~72小时。 亚急性期:出血后3天~2周。 亚急性早期:出血后3~6天。 亚急性中期:出血后7~10天。 亚急性晚期:出血后10天~2周。 慢性期:出血2周后。 慢性期早期:出血后2周~30天。 慢性期晚期:出血后超过30天。

MRI诊断脑出血的原理
氧合血红蛋白
低信号
低信号
低信号
脱氧血红蛋白
周围高中间低 低信号
低信号
正铁血红蛋白, 细胞未破
大部分或全部 周围高中间低 低信号向高信 正铁血红蛋白, 高信号 号转变 细胞已破 高信号 高信号(可有 高信号 低信号环) 高信号伴低信 低信号 号环 正铁血红蛋白, 细胞已破,含 铁血黄素出现 软化伴含铁血 黄素
亚急性晚期:T1WI、T2WI成高 信号,DWI呈高信号
T 1WI
T 2WI
DWI
血肿内主要以正 铁血红蛋白为主
T 1WI
T 2WI
DWI
血肿内主要以正 铁血红蛋白为主, 可有含铁血黄素 环
慢性期脑出血MR影像表现

一般为出血2周仍至数月以后。血肿逐渐 吸收或液化,病灶周边的巨噬细胞内有 明显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因此该期血肿 逐渐演变为软化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 在T2WI上为高信号;周围的含铁血黄素 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环,DWIb1000 呈低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