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CT、MRI诊断

合集下载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

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它们能够提供对颅脑结构和功能的详细展示,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和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比于CT,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包括脑组织、血管、神经等。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MRI能够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的脑出血、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等损伤情况,提供更详细、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MRI还能够通过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提供被损伤脑区的功能状态和代谢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预测康复情况。

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软组织损伤的敏感性较高,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诊断信息,对于复杂和严重的颅脑损伤有重要帮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来获取人体结构影像的检查技术。

相比于MRI,CT对于颅骨和颅内出血的显示效果更好,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伤等损伤情况。

而且CT检查速度快,成本低,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紧急诊断十分适用。

CT还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提供对颅内血管病变和血管损伤的显示,有助于评估患者颅内损伤的程度和严重性。

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颅骨和颅内出血的敏感性较高,检查速度快,适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紧急诊断。

虽然MRI和CT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颅内出血的不同时期在MRI上的表现

颅内出血的不同时期在MRI上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3 2.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第二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出血后血肿内成分的变 化依次是氧合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 蛋白、含铁血黄素。这种 变化在MRI信号上可以表 现出来。
新鲜出血时,血肿为与全血类似的红细胞悬 液,内含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 分,红细胞内主要含有氧合血红蛋白,它不具 有顺磁性,对T1、T2弛豫没有影响,但由于 血肿初期蛋白含量相对较低,质子密度较高, 或者由于血肿内水分增加,可使血肿T1、T2 弛豫时间稍长于脑组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高中场强MR机成像时,因血肿的T2弛豫时间 长和质子密度甚高,可能会抵消T1弛豫时间 延长的作用,所以T1WI表现为等信号,T2WI 表现为高信号。在低场强的条件下,由于其对 蛋白质的作用较敏感,可明显缩短T1弛豫时 间,所以在T1WI上呈明显的高信号。
基底节区脑出血亚急性期
a.T2WI周边低信号,其内为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 b.T1WI表现为环形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
A.T1WI显示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为等信号 B.T2WI显示血肿周边水肿高信号,中心为低信号
病变继续发展,进入慢性期早期阶段,此 时红细胞已完全溶解, T1WI和T2WI仍为 高信号,和亚急性期相同。而在T2WI外围 出现一圈低信号环是血肿进入慢性期的标 志,这一低信号环是血肿内壁沉积的含铁 血黄素和铁蛋白引起的磁化率的改变,引 起T2弛豫时间的缩短,呈现低信号,而T1 弛豫不受影响,呈等信号。 血肿进入慢性期晚期时,血肿内的铁被吞 噬细胞运走,只剩下胆红素,在T1WI上表 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

经验交流199头颅CT 和MRI 有什么不同蒋剑波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民医院 620460头颅是我们身体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其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当头颅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进行检查。

目前,在我国医疗领域,存在多种头颅检查方法,CT 与MRI 是其中最为常见,也会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对两种检查方法具有准确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对头颅进行检查。

1 什么是头颅CT头颅CT 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检查方式之一,指的是利用CT 设备对头颅进行检查,以扫描出头颅中的病灶,对头颅上的疾病进行诊断提供帮助。

总体上讲,CT 对人体硬组织的显像要比软组织的更好。

头颅CT 检查对于颅内、颅骨、头皮的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包括外伤、肿瘤、炎症、血管病变、中毒、变性和代谢性疾病等)。

颅脑CT 检查正常值:颅内无发生病变者,各项颅内检查数据正常。

颅脑CT 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在头部外伤时CT 是最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新鲜出血敏感性高,并能显示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继发脑疝等重要病变;颅脑CT 也适宜诊断头颅骨折的检查,尤其是凹陷骨折和颅底骨折。

2.可明确显示颅内肿瘤的数目部位、大小、轮廓密度、瘤内出血、钙化以及扩散程度,定性诊断的可能性高达70%~80%的。

3.对脑血管疾病诊断准确,并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4.对颅脑损伤可分辨血肿的大小、形态、范围数目及其邻近脑组织压迫情况。

诊断准确率可达98%以上,可作颅脑损伤的常规检查。

一般情况下,婴幼儿不能拍摄CT,同时在检查前4小时,不能饮水与进食。

若检查过程中,发生头晕、冒汗等症状,是由于血糖低造成的,适当饮用一些糖水即可。

通常来说,下述几种人群适用于CT 检查:(1)颅内肿瘤;(2)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烟雾病等;(3)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及颅缝分离等;(4)颅内炎性病变,如脑肿瘤、肉芽肿、脑炎、脑膜炎等;(5)脑寄生虫病;(6)脑退行性病变:(7)先天性畸形;(8)手术与放射治疗后检查等。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急性颅脑损伤(ACI)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外力作用于脑部,引起的一种以脑功能障碍和颅内损伤为特征的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ACI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情况。

在ACI的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它们不仅对ACI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MRI和CT在ACI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MRI和CT影像学检查的原理和特点。

MRI是利用人体内水分子具有的磁共振信号来获得图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它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软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软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很高的敏感性。

而CT是通过X射线的吸收能力来制作断层图像,它对于颅骨的损伤和出血等病变有很高的分辨率,尤其在急诊情况下,CT能够快速获取颅内出血和颅骨骨折的信息,对于ACI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MRI和CT对于ACI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在MRI中,其高对比分辨率和多种成像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尤其是对于脑干、小脑和脑膜瘤等部位的损伤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而在CT中,其快速成像和清晰的颅骨显示特点,使得它在颅骨骨折和出血等急诊情况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I和CT在对比剂和成像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和灌注情况,对于ACI伴随的脑缺血和脑梗死等病变也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MRI和CT也在ACI的鉴别诊断方面各有所长。

在MRI中,由于其高对比成像和多种序列的显示特点,可以更好地显示慢性颅内血肿、脑积水和脑膜炎等疾病,有助于与ACI进行鉴别诊断。

而在CT中,其对于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的显示效果更好,对于外伤性ACI和急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MRI和CT在ACI诊断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发表时间:2020-06-09T08:50:01.001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3期作者:赵德诚[导读] 头颅CT就是利用CT检查头部病变,包括外伤、炎症、肿瘤、血管病变、中毒、变性、代谢性疾病等(崇州二医院四川崇州611230)小区里王大妈前几天突发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紧急入院后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是脑梗塞,医生建议再进行MRI检查。

王大妈家人产生疑问:头颅CT和MRI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检查方法更好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头颅CT?头颅CT就是利用CT检查头部病变,包括外伤、炎症、肿瘤、血管病变、中毒、变性、代谢性疾病等。

头颅CT检查时,患者通常选择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最后行横断位扫描。

扫描时以听眦线或听眉线为基准,两侧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

一般情况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疾病采用5mm薄层扫描。

此外,冠状位扫描也比较常用,是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层厚一般为2-3mm。

鞍区、颞叶、小脑幕交界处,以及大脑半球凸面病变,均要冠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出病灶特点。

总结起来,头颅CT可以诊断的疾病有:颅内低压综合征、脑梗死、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多房棘球蚴病、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

2.什么是颅脑MRI?颅脑MRI就是对脑部进行MRI检查,观察脑部有无病变,明确疾病是否是脑结构改变引起的。

正常脑组织MRI成像可见灰质、白质的界限清楚,T1WI上白质信号高、灰质信号低;T2WI上灰质信号高、白质信号低;脑叶、脑沟、脑裂、脑池、脑室的形态自然,没有变形、增大、缩小等情况,中线结构居中。

颅脑MRI检查时,是利用外磁场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成像,高能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

总结起来,颅脑MRI可以诊断的疾病有:痴呆、分水岭区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多系统萎缩、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Machado-Joseph病、肺炎球菌脑膜炎、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等。

颅脑超声及颅脑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颅脑超声及颅脑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颅脑影像学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一、概况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疾病,是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尤其是早产儿(胎龄<37周)。

颅内出血在新生儿中发生率为2%~4%[1],ICH的发生会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者常常有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比如出现脑积水、偏瘫、癫痫或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ICH的危险因素复杂,包括了八大类[2]:出血性脑卒中(包括大的局灶性血肿)、早产相关出血、出血倾向、遗传因素、感染、创伤相关出血、肿瘤相关出血以及血管畸形。

郭艳莉等人[3]研究表明胎龄、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为新生儿ICH的影响因素。

何力等人[4]研究表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g、宫内窘迫、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按照出血的部位分为以下几种[5]: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IVH)(简称脑室内出血,IVH)、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以及小脑、丘脑、基底核出血等。

其中由于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出血动脉多来源于脉络丛,并且超过一半的足月儿ICH是特发性的,生发基质出血罕见,因此其最常见的是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 6]。

而IVH是早产儿常见且最具特征性的ICH,由于早产儿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存在富含毛细血管网的胚胎生发基质,同时由于生发基质处新生血管相对脆弱,血管生长较快,导致新生血管多且不成熟,在感染、窒息等外因使脑血流波动时压力变化就容易引起ICH,因此早产儿中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出血常见[5-7]。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多呈进行性恶化,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意识障碍、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部分患儿症状较轻,颅高压以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仅表现为惊厥和昏迷等[1]。

颅内血肿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颅内血肿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颅内血肿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1.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诊断颅内血肿的影像学方法。

血肿在CT图像上呈现为不同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区域。

根据血液的密度变化,颅内血肿分为以下几类:① 新鲜血肿:表现为高密度,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较高的铁离子。

② 亚急性血肿:表现为较高密度,密度逐渐降低,与降解的红细胞内的铁离子减少有关。

③ 慢性血肿:表现为较低密度,与红细胞降解产物的吸收和水分的增加有关。

在对颅内血肿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与其他颅内病变进行区分,包括肿瘤、脑梗死、脑梗塞、脑脓肿等。

通过以下特征可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①血肿的局部形态和位置可以与肿瘤进行区别,血肿通常具有边缘清晰且临近外部或内部颅骨的特点。

② 血肿病因相关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可以帮助与脑梗死、脑梗塞和脑脓肿进行区分。

③ 脑血管CTA、MRA等血管成像方法可以排除血管病变导致的血肿。

血肿的位置与其病因有关,常见的血肿类型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血肿等。

通过CT图像可以确定血肿的具体位置和形态,有助于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血肿的变化和发展:CT扫描可通过不同时相的图像来观察血肿的变化和发展。

新鲜血肿在早期表现为高密度,然后在几天内逐渐变为亚急性和慢性血肿。

2.MRI扫描颅内血肿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之一是MRI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生成具有很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观察颅内血肿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①T1加权图像:在T1加权图像上,新鲜血肿呈现为高信号区域,与周围脑物质对比明显;亚急性和慢性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区域,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较低。

通过T1加权图像,可以确定血肿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②T2加权图像:在T2加权图像上,新鲜和亚急性血肿呈现为高信号区域,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比更为明显;慢性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区域。

通过T2加权图像,可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类型和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5-2 发病后四小时
病例6
胼胝体、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
女52岁,突然昏迷6小时,血压222/140mmHg
病例7(脑积水)女性72岁,突发昏迷8小时
脑积水:交通性 梗阻性
病例8
脑出血吸收后囊性变
病例10
亚急性出血MRI表现
男76岁,其女儿 发现突然“糊涂、忘 事”。答非所问,烦 躁、多动,反应迟钝, 四肢肌力正常
不同时期MRI表现(前述过)
病例1
脑干出血(出血量)男性,84岁,渐起记忆力下降、易怒年余
病例2-1
女58岁,突然倒地昏迷11小时,既往有高血压史3年
病例2-2
脑室引流4天后及9天后复查
病例3
男77岁头痛伴恶心呕吐5天
病例4
男65高血压病史1年 血肿大小8.4x5.0x6.0cm
病例5
男65, 右肢体无力1h(南方2-4度)
• 1 定义
高血压伴发的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小动脉破裂出血,是脑内出血最 常见的原因,虽发病率次于脑梗死,但死亡率居首位。
• 2 临床与病理 • 病理基础:小动脉玻璃样变或微小动脉瘤
• • • • • •
• •
常见部位:基底节、丘脑、内囊、桥脑、大脑半球
分急性期、吸收期 、囊变期 急性期 新鲜血液 吸收期 血肿内红细胞破坏 囊变期 修复→大血块(囊腔)
临床上常以情绪激动、过度疲劳为诱因,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几分钟意识障碍, 24h达到高峰。
• 3 影像学表现
• 1)不同时期的CT表现
• • • • • 急性期 ﹤1 周 高密度80Hu 有占位效应 吸收期 2周-2月 →向心性缩小 减轻 囊变期 ﹥2 月 → 小→愈合 大→残腔 无占位效应
• 2)
病人发病已经四天
病例11-1(平+增)
11-2
11-3
11-4
病例12
硬膜下、硬脑膜外、蛛网膜下腔出血
男性,1岁,持续低热1周,今天早上 出现呕吐、嗜睡。 有血友病史,无明显外伤史,但右下 颌部可见淤斑。
16-1
硬膜外血肿(横窦破裂)
16-2
病例17-1 蛛网膜下腔出血
17-2
蛛网膜 下腔出血
颅内出血CT、MRI诊断
青海大学医学院
郭红
颅内出血概述

• •

原因
颅内出血分外伤性及非外伤性 非外伤性出血:
高血压性、动脉瘤破裂、A-VM、 脑梗死(栓塞)、脑肿瘤伴发出血等

• •
部位
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时间
急性期 吸收期 囊变期
(一)
高血压性脑出血Leabharlann 18-1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因头痛_精神行为异常7天住院
• 18-2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病例19-1
• •
1左颞叶血肿 2左颞硬膜下血肿
病例19-2
复习
1
2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