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女娲补天》教案
二年级下语文《女娲补天》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二年级下语文《女娲补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理解女娲补天的神奇过程,感受女娲的勇敢和智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天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女娲补天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主认读,并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五)观察图片,发挥想象1.教师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根据图片,展开想象,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七)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实践: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发挥想象,创作一篇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词,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观察图片、发挥想象环节,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女娲补天》生字词:灾、熔、炼、补、拯救、贡献课文概括:女娲发现天空破了一个大洞,为了拯救人类,她炼石补天,最终成功补好天空,使大地恢复平静。
《女娲补天》精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补天》精品教案适用年级:二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培养学生朗读、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女娲补天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故事情节、图片等。
2. 准备故事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3. 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2. 讲解故事按照PPT上的情节,分段讲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学生朗读学生跟随PPT上的文本,一起朗读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 讨论交流提问学生:女娲为什么要在天上补洞?她是怎么补天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拓展总结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强调女娲勇敢、智慧、善良的品质。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让学生谈谈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让学生收集其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复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并体会女娲的勇敢、智慧和善良品质。
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女娲补天故事中的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故事中的元素,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七、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回顾与细节探讨。
2. 女娲形象的分析与讨论。
3. 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解读。
4. 创意写作或绘画活动。
《女娲补天》教案(6篇)

《女娲补天》教案(6篇)《女娲补天》教案篇1【教学目标】1、生疏“措、混”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依据起因、经过、结果的挨次表达“补天”的过程,感受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
3、抓住人物描写,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急,抑制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英勇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生疏本课的字词。
(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依据起因、经过、结果的挨次表达“补天”的过程,感受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
(重点)3、抓住人物描写,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看图激趣1、同学们,还记得他么?(出示盘古图片)他就是盘古。
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形容他么?(顶天立地、力大无穷)是呀,他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能够开天辟地,有着特别奇异的本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丰富的想象制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神话传奇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是本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于是,在导入时,我出示了本单元第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中的人物盘古,让学生回忆人物的特点,简短的谈话,唤起了学生对神话特点的生疏,很顺当地进入了下一环节。
】2、她,大家生疏么?(出示女娲图片)女娲。
今日,教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和她有关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依据学生答复提炼(1)女娲是谁?(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b、女娲怎样补天?师:下面,教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秀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背景、人物介绍女娲是谁?利用查找到的资料一起沟通。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1.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和原因的思考。
2.通过“女娲补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如何克服的?”等问题,让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品质。
3.针对“女娲补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3.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生词的含义。
3.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
4.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关注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则谜语“五彩斑斓空中挂,一根长绳系天下”(谜底:彩虹)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彩虹的传说吗?
2.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彩虹的传说,教师趁机引入今天的新课——《女娲补天》。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落实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本案例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勇敢、智慧、无私奉献等品质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关爱他人的价值观,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育人功能。
《女娲补天》教案

《女娲补天》教案《女娲补天》教案(通用16篇)《女娲补天》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等15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奇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词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女娲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可贵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霞图片、生字新词、句子、《女娲补天》动画片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谈话。
师:你们喜欢欣赏天边美丽的彩霞吗?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2、课件出示彩霞图片,生欣赏。
3、谈话。
师:太阳、月亮、星星、白云是我们在天空中能够常常见到的事物,可我们却偶尔才能看到彩霞,面对彩霞,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彩霞是如何形成的?)。
师:对呀,彩霞是如何形成的呢?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人看到彩霞,也产生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并试图寻求出问题的答案,于是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和彩霞有关的美丽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4、板书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理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读不流利的词语、句子要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合作学习。
(1)轮流分段读课文,互相正音。
(2)组内互相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
(3)在组内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途径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留在班上解决。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生字及词语表中的词语,以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在组内理解不了的词语,先由其他组同学说说,再由教师补充。
《女娲补天》优秀教案

《女娲补天》优秀教案《女娲补天》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女娲是怎样把天补好的。
2、为了补天,女娲在找五彩石和炼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教学重难点:1、了解女娲在补天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
2、了解女娲是怎样找齐五彩石补天的。
教具准备:录音磁带、图片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人类有史以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美丽的神话故事。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可以反映人类共同的、美好的愿望,能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心态。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女娲补天》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神话故事。
女娲,我国古代神话中炼石补天的神。
二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看一看可以分成几部分。
(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学习后汇报。
三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图片)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讲了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点)学生发言。
教师肯定并引导:天塌了,可了不得,给人类带来那么多灾难。
我们看看听到巨大的响声,女娲是怎么做的?找到表示动作的词语。
学生学习后汇报。
2、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放录音,学生跟读,体会感情)(1)女娲看见天塌了,怎么办呢?分小组议论议论。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为什么说冒着生命危险补天呢?怎么补天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学生说。
教师引导:五彩石找齐了,能补天吗?又怎么办呢?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说。
教师总结:女娲为了补天,克服了重重困难。
先是费尽力气找齐五彩石,然后是用了五天五夜炼石,最后是把炼石的液体泼向大窟窿,把天补好了。
3、齐读第三部分,说一说这一部分的意思。
学生说。
教师总结:对。
天塌下来,给人民带来那么大的灾难,女娲把天补好了,只见金光四射。
反映出人们共同的、美好的愿望。
所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板书设计女娲补天创造人类欢歌笑语突然巨响急忙起跑看天塌一大块地裂(灾难)大火洪水决定冒危险补天找五彩石终于挖放炼石装端泼补好金光四射五彩霞云传说五作业设计1、写出近义词。
《女娲补天》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补天》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对女娲补天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2. 引导学生对女娲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参考资料: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及相关文化背景资料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女娲补天神话传说,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女娲补天》,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女娲形象。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女娲补天故事的情节,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2. 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如勇敢、智慧、无私奉献等。
3. 讲解女娲补天故事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女娲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分析女娲补天故事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勇敢面对困难、无私奉献等。
2.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女娲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三、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补天故事的教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了解其文化背景。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女娲补天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女娲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女娲补天故事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同和践行情况。
《女娲补天》优秀教案

《女娲补天》优秀教案《女娲补天》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
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瞧,大家多精神,老师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一定会给在座的的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信心吗?生:有。
师:好,上课。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最近看电视了吗?你们知道最近哪个地方发生灾难了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生:讲述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些连老师都不知道。
不过老师也看到了一个悲惨的状况,那是在20xx年5月27日那天,印尼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有近5800人在地震中丧生,34万人无家可归,地震还使33000人受伤,3倒塌不计其数,灾区的状况真是惨不忍睹啊!各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这手,给灾区人民送来温暖,并全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另人震撼的灾难!那又是谁伸出了援助之手呢?生:女娲。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31.《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的神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30页,老师非常想把这个故事再一次读给大家,你们欢迎吗?生:欢迎。
师: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配乐朗读)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女娲补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1
2.女娲补天
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
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女娲补天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
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
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
”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
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
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
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
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齐读课文,小结。
十、作业。
1.回答课后第二题。
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12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
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