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试题一、单项选择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 D.①②④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4.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一般是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A.44个B.45个C.46个D.47个6.下列行政建制中,属于国家法律明确界定的民族自治地方是A.民族乡B.民族镇C.自治县D.自治市7.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9.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正式成立,它是A.张家川回族自治县B.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C.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D.陕甘宁边区定边县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多项选择1.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规C.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D.地方性的自治法规2.《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和宗旨是A.在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当家作主B.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发展繁荣C.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5.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A.民族成份B.民族分布C.民族关系D.历史状况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有A.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C.文化因素与历史因素的结合D.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7.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A.理论依据B.实践依据C.国情依据D.民族特点9.中国在选择保证少数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上,没有走前苏联式的民族共和国道路,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在下面哪些方面的国情不同?A.两国历史不同B.两国经济基础不同C.民族分布不同D.革命发展模式不同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A.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B.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区内辖有一个或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C.在民族自治区内辖有的民族乡D.以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11.下面哪些权利属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自治民族事务的权利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的,有民族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报请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
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

电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 0分)1. (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 理论和政策兼纳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睿2. 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A. 夷狄B.族类C. 夷族D.蛮夷3.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 氏族B.部落 C 部落联盟 D.民族4.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的关系。
A. 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5. 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A. 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 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6.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A.7B.8C. 11D. 147.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 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 自治权的行使D. 自治机关的民主化8. 1950 年11 月24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9. 21 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
A.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 平等、团结、互助C.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0. 我国少数民族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种。
A. 12B. 13C. 14D. 15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1.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宪法第四条第三款第一句的直接引用,而这一条又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有三层意思:一是汉族居住的地方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方也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三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不同于脱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同于与解决民族问题无关的一般地方自治。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和行政地位的高低确定的。
3、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是宪法第四条第三款最后一句的直接引用。
它是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条根本原则。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国家,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同于联邦国家的加盟共和国或邦,没有分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要求是民族共治。
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处理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课题。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原则,以确保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以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标题,详细介绍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方式。
一、平等团结原则平等团结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我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排斥,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推动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平等团结原则,我国构建起了一个民族和谐的社会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权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我国划定了五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广泛的自治权力。
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和管理权,制定本地区的自治条例和规章,保障了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的权益。
三、发展优先原则发展优先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政府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之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扶贫政策、教育援助等措施,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四、文化传承原则文化传承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积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通过文化传承原则,我国不仅保护了各民族的文化权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五、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和充分发展的自主权。
这一制度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功走向繁荣和富强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原则和实践,以及该制度对于我国多民族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一、背景和原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则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为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决策的背景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国际上的民族自治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利;坚持统一自由,即在统一大局下,尊重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利和特殊需求;坚持依法自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自治事务决策和管理;坚持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进步。
二、实践与成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机关建设和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上。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了自治机关,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治。
自治机关的成立和发展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管理事务的平台,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例如,实施了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提供了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多民族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多民族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和谐发展,有助于避免民族冲突和分裂的发生,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4.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2.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引入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论讲解(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即国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有特殊权力和自治事权的条件,使其享有自治权利,管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保障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 基本原则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团结、互助、保护、融合等。
4. 实施情况教师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自治权的保障等。
5.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6. 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实现祖国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全面贯彻自治原则的保证,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实行自治,独立管理国家和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和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加深,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被提出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方案》,其中规定:“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落实蒙古族回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族自治区。
”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古工作政策的批示中指出:“目前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地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但不能提出独立自主的口号。
”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内蒙古自治区,为今后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少数民族的人口和区域规模设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被明确写入历次宪法,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