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

合集下载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相对复杂,常常会受到岩溶发育不确定、具有较强隐蔽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较困难,勘察的难度较大,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山体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问题,所以要充分研究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确保该区域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安全性、可靠性。

一、引言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岩溶地质,这种较为特殊的地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建设工程的实施,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岩溶地区实施了勘测以及研究,了解到了岩溶的发育情况,同时收集到了相应的地质数据,为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安全提供了保证,所以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工程成为了勘察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随着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岩溶地区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地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发展勘察方法,使得勘察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1.工程地质调查以及测绘此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岩溶地区的地层岩性、水文情况等内容实施测量和实验,从宏观层面了解岩溶的具体分布以及特点,将其作为基础实施深入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此种方法相对简单且实用,可以直观获取野外工程地质资料。

2.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此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方式确定出溶洞内部填充物、岩溶塌陷堆积物工程地质性质以及地基土承载力等内容。

此种技术措施应用相对简便,并且施工成本低,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进入到我国已经有几十年时间,其中航空遥感、热红外遥感、地球资源卫星遥感、侧视雷达遥感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些技术所具有的重复性好、调查面积大等优势能够在岩溶层组划分、地貌形态构造等方面获取较好成果,可以广泛应用在岩溶地区地质勘察方面。

此技术主要用在大型工程选址方面,而在普通的民用建筑方面应用相对较少。

4.管波探测法此种方法主要就是在钻孔中通过管波实施探测,能够获取孔旁范围内部溶洞、溶蚀裂隙、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通过桩位中心的勘察钻孔进行管波发射,通过对管波反射信号的采集记录来探测整个桩位范围内的岩溶、软弱夹层及裂隙带的发育和分布情况,同时能够对嵌岩桩基桩持力层的完整性实施评定分析。

岩溶地区勘察规范---要点

岩溶地区勘察规范---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溶勘察4.1. 5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4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 6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4.1.8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1 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2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3 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4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5 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 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l/4~l/2;2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1. 10 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3 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为使岩溶地区工程修建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本文进行分析在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岩溶地区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面变形、土洞、岩洞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筑工程的建设,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促进当地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主要是指可溶性岩石,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比如石灰岩、石膏等,其在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蚀之后,受到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在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形状,比如洞穴、石林、溶洞等。

这种地貌地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多存在于广西、贵州等地区。

岩溶地貌的出现与地下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侵蚀息息相关,在水流的冲击下,岩石被溶蚀,从而形状不一的沟壑、峡谷等。

岩溶的出现导致地质更加脆弱,对于建设在岩溶地区的建筑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所以在岩溶地区开展建筑工程的时候,需要进行地质研究,了解当地岩溶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

1、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1.1岩溶地基不稳定在岩溶地区,在厚厚的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并且岩体也可能存在暗河、溶洞等地貌,因此建筑物的地基处于不够均匀的状态。

而且上覆土层由于下部岩溶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水侵蚀而产生塌陷,最终形成土洞。

而且土洞的塌陷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土洞的出现地方多为地下岩溶发展区域。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直接到达地面10m以下。

所以建筑物的地基和上覆土层进行接触,甚至也会接触到下伏基岩。

岩溶地区的土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层厚度过高,土层空隙过多等。

所以地基非常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的地基出现倾斜,破坏甚至破坏。

1.2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常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的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所导致岩溶地表出现塌陷的主要原因为施工过程中抽取地下水或者施工不慎导致地下水位明显提升,导致原本的岩溶水流向或者形态出现变化,进而导致土层承受能力下降,导致岩溶地表的脆弱程度加深,出现土体塌陷的现象。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目前我国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各种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作了分析。

【关键词】岩溶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岩溶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

岩溶区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型的、重要的工程项目,岩溶会带来许多特殊的不良建筑条件和工程稳定性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晦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

喀斯特岩溶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专家在这个领域的关注。

要掌握针对岩溶地区基本可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就需要了解岩溶发育的规则和特征,以针对不同岩溶的特点和形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手段。

1.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分析方法及岩溶探测技术,除了常规的钻探手段外,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或手段。

1.1工程地质勘察和测绘勘察项目包括喀斯特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水文地质调查,试验和测量等实地调查,以在宏观上掌握岩溶分布特征,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地质勘探工作。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方便实用,可以直观地获取基本工程地质领域的数据。

1.2地球物理勘探用于供水水文地质的物探一般采用电测井方法,通过电测井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划分咸水、淡水分界面,研究含水层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如涌水量、地下水自然渗透速度及相互补给关系等。

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探地雷达GPR (地质雷达)、层析成像(CT)技术等在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确定岩溶溶洞、土洞及塌陷等的分布、形态和充填情况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针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复杂,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采用监测地面沉降、地面和房屋开裂的方法来监测塌陷,效果并不好,而采用地质雷达等直接监测和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的动态变化传感器自动监测的间接监测技术来监测塌陷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常见工程地质现象之岩溶

常见工程地质现象之岩溶

碳酸盐中的孔隙非常少,岩石的透水性主要
取决于其裂隙性,褶皱轴部、断层附近、构 造复杂地带等裂隙发育区,是岩溶发育相对 强烈的区域。还必须指出,碳酸盐的溶解速 度是非常缓慢的,我国即使在岩溶作用最为 强烈的广西中部地区,水对岩石的溶蚀速度 也仅有12~30mm/百年。目前存在于地球上 的岩溶形态和景观乃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 的岩溶作用结果。
+ CO2 + H2O= Ca2+ + 2HCO3 纯水对碳酸盐的溶解度很低,而当水中含有 侵蚀性CO2时,水对碳酸盐的溶解能力就会 大大提高,水中侵蚀CO2的存在对碳酸的溶 蚀起决定性作用。水中侵蚀CO2含量越高, 其溶蚀碳酸盐的能力越强。水中CO2主要来 自于土壤和大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aCO3
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地表的土壤受动植物活
三、岩溶发育条件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即可溶性的岩
石、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和良好的地下水循环 交替条件。
具有溶蚀能力的水 可溶性的岩石 岩溶 良好的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
1、可溶性岩石
这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的水溶
性岩石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和岩盐 等。在这几种可溶性岩石中,以岩盐的溶解 度为最大,石膏次之,石灰岩和白云岩的最 小。但是就分布面积来看,石灰岩和白云岩 的分布极为广泛,而石膏和岩盐则极小,岩 溶主要也分布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中。因 此,一般情况下岩溶主要是指由石灰岩和白 云岩构成的地层中的发育的岩溶。
岩性以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质灰岩、大
理岩等,地层年代多属于泥盆系和石岩系。 岩溶发育程度不均匀,以肇庆地区最为发 育,溶洞形态十分复杂,千姿百态,局部 构成一座座复杂离奇的地下迷宫,著名的 肇庆七星岩、封开旅游区,即是由岩溶地 貌构成。近年来,广东省建设的广(州) 肇(庆)高速公路、广(州)梧(州)高 速公路、广(州)清(远)高速公路、广 (州)佛(山)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均不 同程度地位于岩溶地区。

dz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

dz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97—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对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定。

内容包括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象的应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与长期观测、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特殊岩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本规范适用于已进行l∶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水文地质普查的地区。

对城市、矿山、工业建设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时使用。

2 引用标准ZBD14001—89(DZ/T0095—94)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 ZBD14002—89(DZ/T0096—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l∶20万)3 总则3.1 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3.1.1 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3.1.2 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3.1.3 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

3.2 1∶2.5万~l∶5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3.2.1 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评价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

* 原专业标准ZBD14003-89改为行业标准DZ/T0097-19943.2.2 查明各类岩、土体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工程地质分类,评价其工程地质特征。

3.2.3 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评价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单海平项目负责人:时坚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设计书的编制 (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后记 (45)附录1 (47)附录2 (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

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

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

岩溶地区岩溶勘察报告

岩溶地区岩溶勘察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的“**”位于**,建筑面积约28840m2,拟建大楼为地上19层,设有2层地下室,地下室停车位197个,±0.00=1083.5m,地下室底板标高为1075.8m,地下室总高度为7.7m,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个建筑平面呈矩形展布,长边呈东西向展布,长为60.7m,短边为57.9m,本工程塔楼最大柱荷重为21000kN ,对差异沉降敏感。

拟建筑物由**设计。

受**委托,我公司接受了该工程的主体及基坑边坡(报告另出版)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充分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及邻近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为二级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及内容根据设计要求及勘察委托,本次勘察内容和要求为:(1)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特征。

(2)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的划分。

(3)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提供不良地作用防治工程所需要的计算指标及参数。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5)判断建筑场地类别和地基土类型。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结合拟建物结构、荷载特征和场地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主要研究的问题如下:(1)拟建物地基持力层选择及其强度问题;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及发展趋势预测;(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三)使用的标准、规范及依据本次勘察评价根据委托、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规范及业主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勘察技术要求》,结合以往勘察经验及当地建筑经验开展勘察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

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

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
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

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

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同而又有明显的差异。

影响补、迳、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受地形地貌、即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地形切割程度及水文网配置格局所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

据此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
地层顶板覆盖层的隔水或透水性,其与土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水头差。

岩溶调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岩溶地层的出露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将其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三种。

如下表:
岩溶区工程地质类型
矿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以调查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各组成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特别注意对岩溶、软弱岩土体、活动性断裂和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调查。

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矿山建设急需的重点区域,应结合矿山建设规划的实际需要开展某些专门问题的研究。

区域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岩土体类型及性状、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类型与动力条件等地质作用发育程
度进行调查区分级,划分如下:
岩溶调查方法
调查中要充分利用遥感、物探、原位测试、同位素地质、示踪及计算机等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调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体现出重点调查内容。

具体如下表:
岩溶调查内容
地形地貌与岩溶调查
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

2)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

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
和成因。

3)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

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碳酸盐岩调查
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调查单元划分岩溶层组类型。

根据代表性岩样的化学分析、物性试验、薄片鉴定和溶蚀试验成果,对各主要岩溶层组成的溶蚀性能做出评价。

岩溶发育程度调查
岩溶发育程度受可溶岩的层组类型、气候、地质构造、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岩溶层组类型是其基本的物质条件。

因此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以岩溶层组类型为基础,结合考虑其出露条件和地表地下的岩溶现象,并参考有关的特征性指标,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目前我国对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未完全统一,不同的单位及规范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划分为强、中、弱三级。

我国有关岩溶发育程度划分如下: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第6.6.2条:岩溶场地可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表
表岩溶发育程度
注:①基岩面相对高差以相邻钻孔的高差确定
②钻孔见洞隙率=(见洞隙钻孔数/钻孔总数)×100%
③线岩溶率=(见洞隙的钻探进尺之和/钻探总进尺)×100%
2)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
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中第5.4.3条岩溶发育程度调查划分为强、中、弱三级,见表。

表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分级标志
注:钻孔岩溶率是指地表下100m或基岩面下50m以内孔段统计数;对于孔深100m以上全孔岩溶率,指标减半。

调查岩溶区发育的红粘土、软土及岩溶堆积物
1)红粘土是指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残余堆积物经湿热风化作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而形成的红、黄色粘性土,其特征是一般具有高分散度(粘粒含量一般
达50%以上)、高塑性(液限达50%以上)、高孔隙比(e≥0.9)、低压缩性、高含铁铝氧化物、裂隙发育、上硬下软,且往往具有强缩弱胀的胀缩性。

调查时注意调查红粘土的岩性结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着重调查红粘土的粒度、矿物及化学成分,孔隙和裂隙发育特征、厚度变化规律等;红粘土的胀缩性、崩解性及软化性等,注意调查红粘土在剖面上其强度随含水量和塑性状态的变化情况。

红粘土中土洞、塌陷、地裂的情况,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2)软土是指与岩溶发育有关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类土,按其形成有如下类型;发育于岩溶湖、塘、洼地中的地表近代或现代沉积软土,覆盖岩溶区发育于隐伏岩溶漏斗、洼地、槽谷等负地形中的埋藏软土,红粘土底部基岩面附近的软流塑状粘性土,土洞塌陷中充填的软土等。

主要调查描述其岩性结构,组成成分、成因和时代、厚度、产状与工程地质性状。

3)溶堆积是指经岩溶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包括地表的灰华沉积,岩溶角砾岩堆积,岩洞的化学或机械堆积。

主要调查描述其成因类型成分与结构,分布与产状,形成时期,古生物和古文化遗迹,注意采集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

可测制代表性剖面图,并采取代表性的孢粉、同位素年龄和古气候环境的测试样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