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探讨岩溶区域环境的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岩溶地质环境,然后从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失稳、岩溶水库坝址的渗漏、地面塌陷、地表失水和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六个方面来分析岩溶地区的水文工程地质问题。

关键词:岩溶;水文工程地质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为适应人类的需要,在岩溶区域不断地进行着自然地质环境的改造,由于人们工程活动而引起的水文工程地质环境的改变,只注意到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忽视那些以后才显出来、或逐渐重复或积累才发生作用的地质环境,纵然达到预期目的,也会给该地区带来或多或少的环境问题,重则会使环境恶化,生态不平衡,危害人身健康,危害工农业生产,导致自然环境水文工程地质灾害的加剧。

1岩溶地质环境概述大陆壳约有75%的地区是沉积岩,沉积岩中有15%是由碳酸盐岩组成。

据统计,全世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约4000万平方公里。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分布广、发育好、类型最多的一个国家,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遍及二十一个省(区),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

地表出露的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复盖和埋藏的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黔、桂、滇东、湘西、川东、鄂西等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

岩溶发育或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具有可溶性的岩石和侵蚀性的水,其影响和控制岩溶发育的因素则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

岩溶地区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诸如大型水库的修建引起的诱发性地震;边坡失稳;水库坝址的渗漏;铁路隧道和地下工程开挖造成地表地下水源的枯竭;矿井突水和疏干使地面产生塌陷;城市和工矿区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造成地面开裂、塌陷以及水质污染等等无不与水文工程地质因素有关。

岩溶地质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总的来说,受气候、水文、可溶岩石的性质和结构、地质构造、植被、地形地貌以及地壳运动等诸因素控制,其中主要受气候、岩性和结构所决定。

2若干水文工程地质问题2.1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地震)岩溶地区的水库地震,主要是因水库蓄水,使库区及附近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恶化而产生。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班级:08土木1班学号:**********姓名:刘*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是指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或在岩层的表面形成奇峰异石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地区,并因此得名"喀斯特"。

1966年5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岩溶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分布区有广西桂林、阳朔、柳州以及云南东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

这些奇异的景观都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区。

整个西南石灰岩地区连成一片,面积共达550000km2;全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1300000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

就整个岩溶地区来说,地貌的发育与地下水面有密切关系,而地下水面又随当地河流或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岩溶地区地貌发育的基面是河流或海平面,但就岩溶地区地下岩溶来说,其发展深度是以可溶性岩石底板为下限。

因此,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基面。

假定有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且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如下:开始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

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优势。

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

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

岩溶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溶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溶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岩溶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具有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征。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些特征,不然将会引发区域石漠化现象以及由于施工引起的地陷等现象。

岩溶对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岩溶所导致工程建设的经济损失,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本文中介绍了岩溶地质发育的条件特征,论述了岩溶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对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标签:岩溶地质;工程建设;影响引言岩溶也称喀斯特,它是一种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是典型的例子。

它是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它的形状往往比较奇特,像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甚至峭壁等地貌。

此种地貌,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广西、云南和贵州是典型的分布地区。

喀斯特按出露条件可划分为:裸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可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可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岩溶的发育和形成给建筑物、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各种工程时必须对岩溶进行地质研究,预测并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2 岩溶发育条件与特征2.1 岩溶发育条件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可溶物质、流动性、具溶蚀能力的水流以及可供水流运动的通道。

针对碳酸盐岩岩体来说,水流通道、运动的水流、水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当然也受到大气、土壤、地球深部及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使碳酸盐岩岩体产生破裂、形变,提供水流运动的地理位置和通道;其次,是大气降水和气温的演变过程,提供水源和水流运动的梯度场等;再次,各种来源的CO2,溶入水之后变为碳酸,发生岩溶作用;再次,运动的水流加速岩溶过程,并使碳酸盐岩岩体产生“碳、水、钙”物质循环;最后,各种因素和作用综合集成,形成碳酸盐岩岩体岩溶的发育。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地处岩溶地貌发育区的地区。

岩溶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水文和工程地质方面的特殊问题。

岩溶地貌特点决定了水城地区的水文问题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岩溶地貌的特点之一是地下水系统发育较为复杂,由于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洞穴、峡谷和地下河系,这些地下结构对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水城地区来说,研究地下水的储量、水质以及流动规律等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地表水的径流规律以及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也是必要的。

岩溶地貌的特点还决定了水城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的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发育裂隙、孔洞等地质缺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面塌陷等。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使地下空洞发育程度较高,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研究岩溶地貌下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工程设计措施,对于保障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进行以下研究工作:对水城地区的地下水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预测地下水开采量、水质变化等。

研究地表水的径流规律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分析其对地下水质量和水量的影响。

对水城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预测地质灾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结合岩溶地貌特点,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确保工程安全稳定。

在开展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可以为水城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岩溶地貌地区的水文和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贵州水城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岩溶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随着工程地质活动的开展,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特点1.地质条件贵州水城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其地质构造主要由石灰岩、大理岩和石英砂岩等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在长时间的水攻击下,形成了大量的岩溶地貌,如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2.水文特点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特点主要表现在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地下水蕴藏量大、水质优良、水利潜力巨大。

地下水循环体系十分复杂,包括岩溶水文美学、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3.水资源利用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对当地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1.工程地质灾害贵州水城地区岩溶地貌对工程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地下水的存在和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如地陷、塌岩、崩塌等。

2.地下水开采与保护由于地下水资源的丰富和利用的不当,导致贵州水城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3.水利工程建设为了更好地利用岩溶水文资源,贵州水城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岩溶地貌的制约和影响,如水库围湖、渗漏、岀水等问题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挑战。

1.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加强对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探索其形成机理和规律,建立合理的预测和评估模型,为工程建设和水文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水资源管理针对贵州水城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实施地下水保护工程,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针对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地貌特点,需要发展适合的工程建设技术,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增强工程抗灾能力,保障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为使岩溶地区工程修建的安全性得到提升,本文进行分析在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岩溶地区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面变形、土洞、岩洞等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筑工程的建设,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促进当地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主要是指可溶性岩石,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比如石灰岩、石膏等,其在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蚀之后,受到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在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形状,比如洞穴、石林、溶洞等。

这种地貌地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多存在于广西、贵州等地区。

岩溶地貌的出现与地下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侵蚀息息相关,在水流的冲击下,岩石被溶蚀,从而形状不一的沟壑、峡谷等。

岩溶的出现导致地质更加脆弱,对于建设在岩溶地区的建筑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所以在岩溶地区开展建筑工程的时候,需要进行地质研究,了解当地岩溶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

1、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1.1岩溶地基不稳定在岩溶地区,在厚厚的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并且岩体也可能存在暗河、溶洞等地貌,因此建筑物的地基处于不够均匀的状态。

而且上覆土层由于下部岩溶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水侵蚀而产生塌陷,最终形成土洞。

而且土洞的塌陷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土洞的出现地方多为地下岩溶发展区域。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直接到达地面10m以下。

所以建筑物的地基和上覆土层进行接触,甚至也会接触到下伏基岩。

岩溶地区的土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层厚度过高,土层空隙过多等。

所以地基非常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的地基出现倾斜,破坏甚至破坏。

1.2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表塌陷常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的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所导致岩溶地表出现塌陷的主要原因为施工过程中抽取地下水或者施工不慎导致地下水位明显提升,导致原本的岩溶水流向或者形态出现变化,进而导致土层承受能力下降,导致岩溶地表的脆弱程度加深,出现土体塌陷的现象。

浅谈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摘要:岩溶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影响甚大。

在可溶岩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通过勘察手段充分了解场地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发展趋势,以评价场地建设的适宜性,分析工程建设地基基础选型,采取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

本文以两个工程案例讨论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岩溶发育;地基处理;岩土勘察;处理措施前言:我国幅员辽阔,岩溶地质现象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岩溶发育格局特征。

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其主要地质问题表现为:由于岩溶作用造成了地下结构架空,破坏了场地下伏基岩的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透水性。

岩溶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沉降,岩溶坍塌、基坑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

因岩溶发育的隐蔽性及不规律性,在岩溶地区的进行工程建设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重点主要是通过多种勘察手段,以查明场地下伏基岩中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及发展趋势,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岩溶场地的地基处理措施需要根据场地下伏基岩的埋藏深度以及基岩中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而确定,对岩溶裂隙的主要处理措施包括加固、跨越等方式。

本文以徐州市两个工程案例讨论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徐州市位于华北地台东南缘、徐州断陷褶中段,东距郯庐深大断裂带100km。

徐州市内发育有数十条断层,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为废黄河断裂带,它由三条NW向正断层组成,走向290°,倾向SW。

市区下伏基岩多以可溶性的石灰岩、泥质灰岩及页岩等组成。

基岩内岩溶裂隙多有发育,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徐州市高铁站附近拟建一住宅小区,拟建建筑包括11幢22F高层住宅,-1F地下车库及其他配套设施。

拟建工程设计±0.00为国家1985高程基准的42.50m,地下室底板标高37.70m。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岩溶区是指由于地下水与石灰岩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地貌,其地质特征复杂多变,常常伴随着岩溶洞、地下溶洞和地下水流等地质灾害问题。

在岩溶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存在许多特殊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将重点讨论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勘察难度大1.地质调查难度大岩溶地区地下水信息复杂,地下水位变化大,常常需要时刻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动情况。

在勘察中需要进行地下水调查,确定地下水位、水质等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安全措施。

2.洞穴勘察难度大岩溶区常常伴随着洞穴地貌,洞穴的数量、规模和分布不规则,对勘察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勘察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洞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勘察的难度。

3.地质灾害隐患难以检测岩溶区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表下可能存在地下导水通道、地下水土流失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勘察手段进行检测和监测,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以上问题使得岩溶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难度较大,需要勘察人员具备专业的地质知识和技术能力,以确保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勘察技术需创新1.地下水位监测技术针对岩溶区地下水位变动大、水文条件复杂的特点,需要引入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水质和地下水流动情况,为勘察提供准确的地下水数据。

常用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包括井内测压法、压力式测井仪和电测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勘察人员及时了解地下水情况,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安全措施。

2.洞穴勘察技术针对岩溶区的特殊地质条件,需要开发适用于洞穴勘察的专业设备和技术。

如地下雷达勘察技术、地下视频勘察技术和洞穴勘察机器人等,可以帮助勘察人员更准确、更安全地进行洞穴勘察,提高勘察效率和勘察质量。

以上创新的勘察技术可以提高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地质数据和技术支持。

三、勘察方案需科学2.安全的勘察措施针对岩溶区常伴随的地质灾害问题,需在勘察开始前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勘察过程中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
摘要:为避免和减少岩溶地区工程修建所引发的建筑物安全与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对岩溶地区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类总结。

结果表明,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建筑物基础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岩溶地基的不稳定性;在地表主要表现为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面变形、岩溶地面开裂、岩溶渗漏突水;在地下水方面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流失、水质污染。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1 引言
岩溶也成喀斯特(karst),是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它往往呈现奇特的形状,如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甚至峭壁。

此种地貌地区,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典型的分布地区有广西、云南和贵州。

岩溶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类岩石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岩溶的发育和形成致使建筑物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大为恶化。

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各种工程时必须对岩溶进行地质研究,预测并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2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2.1 岩溶地基不稳定
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岩体内部有暗河、
溶洞,建筑物的地基通常是很不均匀的,上覆土层因下部岩溶水的潜蚀作用而塌陷,形成土洞。

土洞的塌陷作用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土洞的出现地区往往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区域。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范围多在地面以下10m左右。

所以,建筑物的地基涉及上覆土层,也涉及下伏基岩。

岩溶地区的土层特点是厚度变化大,空隙比高。

因此,地基很容易产生不均匀下降,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甚至破坏。

2.2 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地表塌陷大多数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分布地区,人为活动引起岩溶地表塌陷的成因主要是施工抽排地下水或工程引起地下水
位壅高,破坏了原有的岩溶水的赋存和径流状态,改变了水、气的压强差和土体的自重力、浮托力,加大了地下水渗透比降,机械冲刷、潜蚀和吸蚀作用的结果使上覆的岩体、土体塌陷。

岩溶地表塌陷给城市建筑物、道路以及其它建筑设施构成了很大的危害,它不仅影响着生态景观结构、地形变化、水动力条件及地下水污染,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

2.3 岩溶地面变形
岩溶地面变形产生于塌陷之前,在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内产生,它的影响范围广,分布面积大。

主要是由地下工程开挖以及疏干排水使地层初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和土体发生固结沉降引起的。

岩溶地面变形对地面建筑的稳定性和交通工程的结构等造成了严重影响。

2.4 岩溶地面开裂
岩溶地区围绕塌坑,常常有一些环状裂缝,是完整连续的地表岩体或土体,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

岩溶地面开裂是沉降和塌陷的伴生物,它们随塌陷而产生,有时成为塌陷的前兆,预示着塌陷即将产生。

2.5 岩溶渗漏突水
岩溶地区的岩体中有许多裂隙、管道、溶洞,在进行水库、大坝、隧道、基坑等工程时,由于岩溶活动,如存在承压水并有腹水优势断裂作为通道,则可能会遇到地下水突水而导致基坑、隧道等工程的排水困难甚至淹没,也有可能因岩溶渗漏而造成水库无法蓄水。

2.6 水资源流失
在修建地下工程时,如果措施不当,开挖区将成为集水廊道,将大范围地下水吸引至开挖区中排泄,使地下水流场发生巨大变化,破坏区域地下水均衡,引起井泉枯竭,河溪渗漏甚至断流。

地下工程的疏干排水改变了岩溶水文系统内的平衡状态,造成岩溶水资源的衰竭,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井断流干涸。

2.7 水质污染
地下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均有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施工阶段抽排出来的大量地下水;盾构施工时需要使用大量的辅助材料(如油脂、泥浆添加剂等),这些辅助材料可能发生遗漏,从而进入地下水中;在明挖及盾构始发地要进行局部注浆处理,这些
都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施工设备漏出的油污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也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采用化学灌浆来实施加速护壁措施或堵漏处理也易污染地下水。

化学灌浆材料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特别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环氧树脂、乙二胺、苯酚等),它们毒性复杂,不论在制备、配制,还是在施工灌浆中,作业人员都要接触这些有毒物质;此外,在浆液注入构筑物裂缝与地层空隙后,通过溶滤、离子交换复分解沉淀、聚合等反应,都会导致灌浆液中的化学物质进入地下水中,进而污染地下水。

运营期地下工程给地下水水质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地下工程的结构之间所发
生的化学反应,也就是地下水腐蚀混凝土结构从而影响地下水水质。

由此可见,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岩溶地区进行各种工程时需要从岩溶地基的不稳定性、岩溶地表塌陷、岩溶地面变形、岩溶地面开裂、岩溶渗漏突水、水资源流失、水质污染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黄醒醒,许模,周洋. 岩溶地区城市地下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初探[j]. 人民长江. 2011,42(10):13-16
[2] 李苍松,王石春,陈成宗. 岩溶地区铁路工程地质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2005,12:357-363
[3]光耀华.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研究[j].红水
河.1998,17(2):60-63
[4]陈国亮.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5]袁道先. 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生态环境[j].南方国土资源.2003,1:2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