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

合集下载

2010—201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法、途径

2010—201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法、途径

2、实验操作型活动
• 分为两种:教师演示实验和幼儿操作实验。 • 三种参考的实验类型:演示—操作式、自 由—引导式、猜想—验证式。
3、科学讨论型活动
• 参观调查——汇报交流式, • 收集资料——共同分享式, • 个别探究——集中研讨式。
(1)感知游戏: “奇妙的口袋”、“听一听谁在 叫” (2)排列游戏 (3)分类游戏 (4)配对游戏 (性游戏 (8)棋类游戏
科学游戏的指导要点
(1)游戏的科学性。 (2)游戏的趣味性。 (3)游戏的活动性。 (4)游戏的规则。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分类与测量
1.分类 是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 的过程,即抽取同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进 行抽象和概括。 幼儿的分类是指帮助幼儿把具有某一个 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 过程。
内容: (1)植物类,如树木、花草、蔬菜、水果、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 (2)动物类,如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鸟 类、鱼类、昆虫等。 (3)常见物品,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玩 具、服装、食品等。
观察法的类型
• 1.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 • 2. 比较观察 • 3.长期系统观察
1.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
(1)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 (2)观察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两者关系。 (3)观察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4)观察个别物体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2.比较观察
(1)在比较观察中发现自然物和科技产品的相似 处与不同处。 (2)要求幼儿学会以两样物体的相应部分和整体 性进行比较观察。 (3)要求幼儿以一种认识过的物体与新的观察对 象进行比较观察。 (4)对两种新的自然物或科技产品进行比较观察。
二)教师扮演的角色分析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友喜欢吃的水果,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上来摸一 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老师就把这个 水果送给你。
5、给水果宝宝穿衣服 果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宝宝
都没有了颜色,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愿意 帮助别人,现在我们帮水果宝宝穿上衣服,好不 好?(小朋友给水果轮廓涂色,老师指导)
一.小班幼儿通过观察,需要知道几种水果的基本特征:名称、 颜色、形状和味道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和途径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目录
01. 观察法 03. 制作法 05. 游戏法
02. 实验法
04. 讨论法
1.观察法
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眼、耳、 鼻、嘴等感觉器官,通过看、听、闻、 尝、触等感知觉,开展科学学习的方法
1
观察法
个别观察 比较观察
观察
1.观察法—— 个别观察
指幼儿对单个物体或现象的观察。通过有目的地运用 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来了解其外形 特征、属性、习性等。
形状 颜色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大小
要求幼儿获得有关个别物体和现象的以下信息:
(1)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 (2)观察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两者关系 (3)观察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4)观察个别物体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据已有经验充分发言。
2、鼓励幼儿练习剥香蕉、桔子皮等,并品尝多种美味 的水果。 (1)说说水果的吃法 提问:这些水果怎么吃?
(2)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桔子并品尝多种美味水 果 (3)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品尝了什么水果?是什么 味道的?
(4)教育幼儿多吃水果身体棒 (5)教育幼儿不乱扔果皮、果核
4、游戏:摸水果 引导语: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盒,里面装着小朋

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方法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科学教育方法则是提供给学前儿童去探索世界、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探索性学习、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

一、观察实验观察实验是学前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实验,孩子们能够直接参与到实验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来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观察花的生长过程,让他们亲自培育一盆花,并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能够学习到植物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等科学知识。

二、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前儿童科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给出一些探索性的任务,鼓励孩子们主动观察、思考和实践。

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孩子们观察雨水的流动路径,让他们亲自探索并总结出水流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学前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前儿童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如“为什么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会先掉下来,而重的则后掉下来?”通过这个问题,孩子们能够思考重力、空气阻力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于学前科学教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作学习,孩子们能够与他人互动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例如,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一项科学实验,每个小组成员分担不同的任务,并最终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通过合作学习,孩子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中学到更多。

总结: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探索性学习、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通过启发、探索和实践等方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

为了有效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创设富有科学氛围的环境为了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可以在幼儿园内创设一个富有科学氛围的环境。

例如,在教室里摆放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装饰品,如太阳系模型、植物标本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同时,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实验室,在这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寓教于乐的科学活动学前儿童喜欢玩耍和探索,因此可以通过玩耍的方式来进行科学教育。

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地,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了解科学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游戏,如水的变态实验、磁铁吸铁实验等,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科学。

三、运用故事和绘本进行科学教育幼儿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可以编写一些以科学为主题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科学知识。

同时,可以选用一些科学绘本,让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来学习科学知识。

通过故事和绘本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

四、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应该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可以提供一些科学问题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科学展览,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科学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加强家园合作,共同推进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内进行的,家庭也是很重要的教育场所。

因此,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推进科学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参与一些科学教育活动,如家庭科学实验、科学探究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幼儿的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创设富有科学氛围的环境、开展寓教于乐的科学活动、运用故事和绘本进行科学教育、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加强家园合作等方式来实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通过合适的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以下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1、生活实践中的科学教育: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日常生活实践,让幼儿接触到自然环境和科学现象,了解自然规律,从而逐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2、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例如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观察生长过程等。

3、故事中的科学教育:通过精心编写的科普故事,让幼儿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阅读能力。

4、参观体验中的科学教育:通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和科技成果,了解科学实践和科技发展的历程,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以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造,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幼儿的未来科学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1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韦华来源:《活力》2018年第12期[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索精神;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这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科学、人才的竞争。

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国家要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科技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都必须要从小抓起。

陶行知先生说:“想要造就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培植造就科学的幼儿,由此才有科学的中国。

”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科学素养的早期引导与培养;而通过户外活动和有效地开展科学游戏是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学并不神秘,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科学不是公式、定义,它是身边的花草鱼虫,是常见风雨雷电,是不经意的发现,是兴趣活动。

户外科学活动可拓宽儿童的活动空间和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是学前儿童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有利时机。

在大自然中,儿童受到周围环境的许多新异刺激,使好奇心进一步发展,并且锻炼了感知和观察力。

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游戏,体、脑共同活动,与同伴团结合作在趣味盎然、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玩科学游戏,既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又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听了幼儿园老师设置的“捉影子”游戏一课,深受儿童的欢迎:在游戏中,儿童积极动脑筋、创造多种方法捉影子,从中他们亲身体验了“光和影子”的关系,满足了身体运动的需要。

游戏中儿童玩得愉快,获得了科学经验,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二、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幼儿探索意识的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一般都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一些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还能够不断地完善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观察这些科学活动和进行这些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在儿童3-6岁的阶段,通过各种科学活动、实验、游戏等方式,培养儿童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探索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既可以帮助儿童在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有助于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呢?
首先,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科学体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儿童探索、观察、发现和掌握科学知识。

比如,带领儿童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等,参加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

其次,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和实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让儿童参与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如观察花儿生长的过程、实验水的沸腾过程等。

再次,以游戏和趣味化的方式提供科学知识,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

比如,通过故事、游戏、绘本等方式,向儿童介绍科学知识,增加儿童的科学知识储备。

最后,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理解科学原理。

比如,鼓励儿童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问题的答案,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寻找答案。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认知能力等因素,采用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方式,让儿童在科学探究和实践中不断发现、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
力。

第十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课堂PPT)

第十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课堂PPT)
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 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幼儿探究活动的步骤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阶段一: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幼儿关注问题,进入探究的情 境之中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 疑问并产生了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
4
教师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描述探究发现的过程,使幼儿在复述和 回忆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澄清他的思维过程,明确意识到事物间的关系, 影响的主要因素等。
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1.使不明显的关系直观化; 2.提供类似的经验,使幼儿注意到事物的关系。 阶段四:记录、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它们转换成证据——幼儿学习对
7
统计性记录是用各种表格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表格、简单的柱状 图和曲线图等。(P149)
探究不同阶段的记录方式 探究前:将幼儿在活动前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的 预想记录下来。
探究中:幼儿在探究(主要是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 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记录,也可以是 教师预先设计好方便易行的表格,幼儿填写。
实例: 当幼儿想到“迎春花泡在水里能长大”时,她拿来容器,把小花放在里
面,接上水,每天观察,期待着小花长大。这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问 题的方式。
幼儿尝试接亮小电珠……,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欢乐球爆炸与芦柑水的酸的关系”等等。
皮亚杰强调:学习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主体依据假设、设 想和理论——“认知结构”来对新的经验做出解释,主体通过作用于外部世 界(实际操作)以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关于现实的知 识经验,这些知识又促使认知结构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进行试验和观测——幼儿学习获得事实依据和实证材料 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可以按 自己的想法操作解决问题;也可以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尝试着用别人 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实例: 当幼儿想到“迎春花泡在水里能长大”时,她拿来容器,把小花放在里 面,接上水,每天观察,期待着小花长大。这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问 题的方式。 幼儿尝试接亮小电珠„„,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欢乐球爆炸与芦柑水的酸的关系”等等。 皮亚杰强调:学习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主体依据假设、设 想和理论——“认知结构”来对新的经验做出解释,主体通过作用于外部 世界(实际操作)以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关于现实的 知识经验,这些知识又促使认知结构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二)为幼儿建立一个科学发现区,支持幼儿的自由探究与发现 科学发现区的特点: 1.属于所有儿童。 2.以一种容易接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提供充分的材料。 3.起到资源库和图书馆的作用。 4.提供一种安全有序的工作场所。 5.激发探究的过程和情感态度。 1.空间的选择与布置 科学区空间的大小与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班级活动的面积、朝向、 班级幼儿人数等因素来确定,要兼顾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的需要,要兼 顾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需要。 室内面积较大:可以分光影区、沙水区、电磁区等主题创设科学区; 室内面积较小:可以把科学区与自然角相结合,也可以把科学区、 数学区、语言区通整为益智区;
第十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 探究式技术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各种区域中的科学活动;表演游 戏与文学作品等。
第一节
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 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 科学的思维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阶段二:推测与讨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应鼓励幼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 经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讨论,得出自己或小组有依据的 预测,并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幼儿进行推测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支持和鼓励他 们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对观察和实验的 想法和做法。 注意事项:教师要引导幼儿有依据地进行推论,而不是瞎猜乱想。同 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幼儿同伴间观点的相互碰撞,有时可以让幼儿进行 小组讨论,形成小组一致的设想,最后形成预测并记录和表征。 教师要耐心、真诚地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接纳和支持幼儿 的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即使对于幼儿错误的想法,也不要急于评判幼儿的 对错,不要急于告诉幼儿正确的答案。 教师除了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想法外,有时还需要摆出矛盾 的事实,使幼儿看到更多的方面。 如:“分辨生熟鸡蛋”(P14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 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幼儿探究活动的步骤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阶段一: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幼儿关注问题,进入探究的情 境之中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 疑问并产生了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 进入探究情境的途径: 1.对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交易价值的判断,即顺应-生成途径; 2.创设既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教师将儿童引入情境, 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即预成-转化途 径。 如:“探究蚂蚁”(P140)
二、自然角和种植园 (一)自然角和种植园的核心价值 1.生命的多样性
最基本的区别是植物和动物,植物直接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动物则消 耗植物合成的高能量食物。 2.生命体的特性 动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植物需要空气、阳光、水分和养分。每种 植物和动物都有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服务于生长、生存和繁殖等不同功 能。生命个体的行为受到内部提示(如饥饿)和外部提示(如环境的变化 ),生命体都具有帮助它们检测内部和外部提示的感官。 3.生命体的生命周期 植物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繁殖和逐渐死亡。 4.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及其对环境的依存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物种都与其他物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植 物为其他有机体提供食物、住处和巢穴。
统计性记录是用各种表格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表格、简单的柱状 图和曲线图等。(P149) 探究不同阶段的记录方式 探究前:将幼儿在活动前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的 预想记录下来。 探究中:幼儿在探究(主要是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 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记录,也可以是 教师预先设计好方便易行的表格,幼儿填写。 探究后:记录活动的结果和发现;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现的新现 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记录方式: 小班:生动、直观、具体,有时可以使用实物作为记录材料。 中、大班:逐渐使用概括程度高一些的记录方式。
阶段五:表达和交流——幼儿学习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 教师的作用:1.倾听、鼓励并重复幼儿的关键陈述; 2.发现并引导幼儿关注自身探究结果的矛盾和不一致; 3.发现并引导幼儿关注同伴间的差异、矛盾、使他们懂得 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老师提出质疑,但争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 据。 4.教师要引导幼儿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 从而改进原有的想法。 5.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最终的结论。 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活动和经 历才能实现。 具体做法:1.教师要善于支持和引导幼儿运用操作结果,依据所做的记 录,得出结论和形成解释; 2.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醒幼儿注意到操作结果与预想的结果相 同或一致,来强化和扩展幼儿的经验; 3.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幼儿注意到操作结果与预想结果不同或 不一致来促进幼儿调整原有的认识,重建新经验; 4.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条件和场合,让幼儿运用所 发现的关系和获得的经验。
第二节
区域活动
区域是幼儿自由发现和探索的场所,在于科学相关的不同区域,幼儿 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方式,按自己的兴趣、根据学习 特点与进程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游戏。 科学活动发生较多的区域有:专门的科学发现区、自然角与种植园、 其他相关区域(如美工区、沙水区)等等。 1.活动区的活动的独特价值 ①幼儿自主发起、自主进行 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水平 ③幼儿的交往更加活跃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儿童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 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实践表明,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在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探 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儿童的科学思 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促进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 极好的作用。
④幼儿的操作机会更多
2.幼儿在活动区时教师的指导策略 ①提供适宜的材料
②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
③适宜的介入和引导 ④丰富相应的生活经验 一、科学发现区 (一)幼儿需要自由发现的机会和条件 1.准许幼儿熟悉材料。 2.准许幼儿自己开展观察和发现,并对活动有积极良好的感受。 3.通过幼儿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建立自我评价。 4.提供无所谓对或错的答案,因而没有失败。 5.提供无威胁的学习时间。 6.活动依据每个幼儿自己的学习进程展开。
二、有关幼儿探究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探究可以在科学与技术两种活动中进行; 2.探究应成为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与其他方式相互补充;
3.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过程、发展相应的能力和形成相应的关键概念应 统一在同一个或同一系列活动之中;
4.兴趣性和有益性(或发展性)的统一; 5.探究式科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探究的各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
X
X
X

2.记录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 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
如:“沉浮”、“哪种桥结实”等。(P146) 3.记录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有助于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 如:“磁铁不同部位吸物记录” 吸起的物品 磁铁红色一端 磁铁中间部位 磁铁蓝色一端
铁夹子
螺母
科学区最好临近水源、光源和电源,或者有特别的装置。另外,科 学区的探索活动需要幼儿专注、投入、动脑筋思考,因此科学区最好与 表演区等相对吵闹的区域有一定间隔。
(二)材料的选择与提供 1.材料的一般要求 ①安全,不要用有区角,有毛刺、不卫生的物品。 ②可操作性强,富有变化。 ③经济、实用,多选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 ④提供纸笔,并提供空间展示幼儿的记录,便于幼儿交流和分享。 2.材料的呈现 科学区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对于幼儿来讲,一次呈现的材料去不 是越多越好。呈现材料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 次递进,不要一股脑地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同时,材料与材料 会构成一定的关系,引发不同方向,甚至不同性质的活动。 3.材料的来源 废旧材料:“百宝箱”、“宝贝展示区”等
(二)自然角和植物园的基本特征 1.自然角里的动植物需要生动而有序地呈现 (1)由幼儿的疑问或争议引发的指向适宜教育目标的种植活动和对动物 的观察与饲养; (2)生长变化明显的植物,使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了解植物从种子——果 实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3)各不相同的植物进行有序的组合,使幼儿感觉植物物种繁多; (4)建立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2.幼儿与动植物的接触要富有探究和发现 关键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和验证,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问 题的答案,自己得出结论。
4.基本设备(P166) (三)科学区的管理 1.科学区应该是开放的。 2.科学区的材料应该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3.让幼儿参与科学区的材料搜集、环境布置活动。 4.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科学区规则的制定,共同维护科学区环境。 (四)科学区活动指导 1.科学区的活动应与主题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密切联系。 2.科学区活动指导应该以观察为前提。 3.科学区活动指导有明显指导和隐性指导两种。明显指导是以教师直接给 予幼儿教导、建议、要求等方式出现;隐性指导可以是教师平行、平等参 与幼儿的活动,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提供材料、改变材料的 组合方式等。 4.组织幼儿讨论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