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精神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精神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精神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学艺术和文化精神的国度。

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刻智慧的理论,以及浓郁的哲学思想,吸引和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民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精神,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传统中国的美学和思想。

文学艺术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之一是诗歌。

诗歌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5000年前的夏朝时期,诗歌就开始流行。

《诗经》则是中国早期诗歌的经典之一。

《诗经》里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两种:礼歌和民歌。

礼歌大多是向君主致意的颂歌,而民歌则是带有人民生活感觉和情感色彩的诗歌,涉及各种主题,如农事、爱情、乡村生活和战争。

此外,古代中国的戏剧也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

戏曲起源于唐朝时期,而且产生了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昆曲、京剧和越剧。

古代戏曲的演出往往伴随着音乐的演奏和舞蹈的表现,也有很多戏剧演员通过其活跃的表演风格而成为著名的明星演员。

绘画是另一种古代艺术形式,在唐朝时期和宋朝时期被认为是艺术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画通常按照其表现风格、颜色和题材进行分类。

常见的画技术包括线条勾画和水墨画法,而画家通常注重色彩的平衡、笔触的优雅和作品整体的对称性。

文化精神“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

这条思想理论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个人行为和哲学思考的方式,鼓励人们遵循公正和诚实的原则,同时展现出这种思想模式的行为方式。

此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及其伦理道德,强调人类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强调规范化和传承。

儒教强调通过修养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或女子。

同时,儒家思想认为,这种思想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善社会关系并促进人类进步。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及其运作方式,追求精神信仰和平衡。

道家思想认为通过追求平衡和和谐,可以改善自身状态,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对自己的公众生活负责。

古代诗歌中蕴含民族精神

古代诗歌中蕴含民族精神

古代诗歌中蕴含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中国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走到宋词,先人们运用他们的智慧与才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精神财富,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这些诗歌经过历代的传颂,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蕴含着一种民族精神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言志·情性中国古代有许多言志的诗歌。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反复申诉修明法度、举贤受能、联齐抗秦的政治理想。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漫步东篱,悠悠吟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逸之志。

陈子昂一声长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尽抒力挽狂澜的伟大抱负。

二、明道·观风中国儒学传统强调正统诗人必须以诗载道。

言志明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始终是一条明晰的主线。

1. 国身通一国身通一精神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动脉。

在中国历史上中,没有职业的诗人,真正的诗人,首先应该是志士仁人,他的身心性命,无论做官与否,都应该与国家、民族、文化共存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不仅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应该在国家危难的当口,以身殉国,以身殉职。

这就是国身通一的内涵。

国身通一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文化史上,体现国身通一精神的第一位大诗人是屈原。

体现国身通一精神的最后一位诗人是王国维。

在诗歌中弘扬国身通一的爱国精神,在南宋,可以说是整整一代诗人。

这类诗歌表现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民胞物与这一类诗歌主要表现为爱人及物,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描写田园山水,歌颂美好事物。

浅谈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

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一、尽气、尽才的精神二、尽心、尽情的精神人生要尽气、尽才、不舍弃的精神有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

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

我看唐代人对唐代人的诗歌评论,也是推崇尽气的精神,譬如盛唐诗人任华《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脾、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

”可见我们不是无根据的。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表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

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

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这就要说到晚唐。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

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是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

上学期我去复旦大学参加杨明教授的博士论文答辩会,有一博士生写晚唐诗的论文,提出晚唐诗人有一种诗歌写作的崇拜,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风,就从那里出来的。

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情。

每一首古诗古词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时代精神,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歌颂时代等方式,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本文将从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词的独特之处。

一、文化内涵古代诗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文人雅士们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借助文字和音韵的组合,使诗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古代诗词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哲学思想贯穿于诗词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古人对人生、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其次,古代诗词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境,如山水、花鸟、月夜等。

通过精妙的描绘和抒发,诗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表现出了古人对于壮丽的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古代诗词还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人情、爱情的感悟和沉思。

许多古代诗词都包含了对于友情、爱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和审美情趣。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二、时代精神古代诗词不仅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背景。

每一首古诗古词都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思考和写照,通过诗词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面貌。

首先,先秦时期的诗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思想。

先秦时期的诗歌主要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

例如屈原的《离骚》中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我国文化中的诗意的文化意义

我国文化中的诗意的文化意义

我国文化中的诗意的文化意义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中充满了诗意,这种诗意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诗词之中,也深刻地融入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诗意贯穿着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它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诗意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我们文化的精神底蕴。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诗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诗中融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于世界的理解,将其融入到句句诗句之中,通过抒发情感、叙述事物来传递他们自己的文化观念。

诗歌中的这种精神气息犹如一股清流,在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地滋润和培育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其次,诗意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唐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到宋朝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再到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作,都反映了诗人们对于自然与人、时间与空间的感受和思考。

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不仅记录着一个个文学巨匠的成长历程,也揭示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形态的演进脉络。

在这些古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想法、生活和文化习惯的变化和演变,进而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最后,诗意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中国古代诗歌对于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从审美上还是文化交流上,都表现出了其对世界文化的吸引力。

尤其在唐宋时期,中国诗歌被翻译成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诗人们,他们不仅进行了翻译,还仿效中国的必然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诗歌发展也不断地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它们相互融合并共存,不断地拓宽着中国诗歌的思想和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意的文化意义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桥梁。

总之,诗意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贯穿着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是我们文化的精神底蕴,也反映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的意义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的意义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的意义中国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一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中国古诗的意义,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中华古诗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丰富的诗歌体系。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和明清诗词,每个时期的诗人都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氛围。

这些古诗作品以其简短精练、意境深远、表达生动等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

二、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中国古诗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中常常涉及到各种自然元素、风景和传统文化符号,这些形象与概念的特殊表达方式增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例如,在《静夜思》一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这样简洁而巧妙的表达方式,诗人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清新雅致的追求。

三、个人成长与审美情趣提升文化传承中国古诗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和欣赏古诗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诵读和品味古诗,可以培养个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古诗透过语言的视觉与音感特性,达到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人们通过阅读古诗,进一步了解自己和世界,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哲理。

同时,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古诗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中国古诗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古诗,可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其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源泉。

唐诗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这种精神在唐诗中随处可见,下面将详细阐述。

首先,唐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凝华。

在唐代,文化繁荣和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追求文学艺术成为主流。

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创作的隆盛,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唐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唐诗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诗歌的表达,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多种关系自然结合,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

唐诗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强调诗人要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唐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思想宝库。

唐人诗歌以情感表达为主,其情感风景外显,内在体现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抒发。

唐诗中有很多诗人通过对往事、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寄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对人生思考的影响。

唐诗有很多的养生之诗,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身心合一”的养生观念,把诗歌作为医养身心的良药,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保养身心的价值观和养生哲学。

第四,唐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现。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和感悟,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文化遗产,蕴含了博大的文化价值。

唐诗中的思想道理和文化背景,不仅具有古代美学价值,而且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至情至性、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等,这些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唐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底蕴,又反映了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诗歌精神

中国诗歌精神

仁,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精神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升华着,也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品格和智慧等。

仁,中国古代诗歌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

按儒家的精神“天地之大德为生”,“生之性便是仁也。

”《诗经》所具有的“仁”的精神,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源头和根本。

在中国诗歌史上,“仁”的根本精神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具体精神。

1、民胞物与的精神优秀的诗人总是用诗歌表现着这种对人对物的爱心——民胞物与精神。

民胞物与精神(“民胞物与”出自宋代张载《西铭》)就是人民是我的同胞手足,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参与其中,人应该爱人、爱物、爱自然。

杜甫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出于这种“仁爱之心”,也写下了“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子”等诗句。

民胞物与精神本是一种情怀,在诗歌中,它体现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它所导向的不仅是“仁爱”,更是一种真、善、美。

2、国身通一的精神“国身通一”的精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大动脉。

“国身通一”的内涵也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体现“国身通一”的诗人屈原,他一生以追求美政理想和个人品质纯洁高尚为宗旨,而在《离骚》中反复强调的正是这种将祖国与理想融为一体的思想。

又如,范仲淹的诗词,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

其中“礼义”即是“国身通一”的精神。

在弘扬诗歌的“国身通一”的精神中,南宋整整是一代诗人。

如,李清照、陆游、文天祥等。

3、天人合一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含义为人与自然在生命本体上的合一。

儒家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与诗歌的一大特征。

比如,李白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而唱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心声。

杜甫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保持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与自强不息、进取精神相对的另一面,则是所谓的“乐天安命”的豁达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科 目:中国诗学概论 教 师:钱锋 姓 名:景 建 峰 学 号:20152013050 专 业:安全工程领域 类 别:专 业 型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 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 (签名) 重庆大学中国是诗的大国,中国文化是诗性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皆曾以诗歌为载体。

从周代到“五四”,传统诗歌绵延发展了三千年。

从《诗经》开始、《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产生了极其辉煌而又互不重复的成就。

作为她最杰出的代表诗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

甚至在今天,传统诗歌仍然在参与着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体现于日常、政治、哲学方面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文化精神。

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对现实生活、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都说明诗歌不仅是文学现象,而且是最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现象。

三大文化精神在诗歌中既分别落实,又相互融汇,在思想感情的根源之地,三大精神汇归为一,成为三千年诗歌发展史的中轴。

一、儒家以仁为根本的精神在中国诗歌史上,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对现实生活、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都说明诗歌不仅是文学现象,而且是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现象。

仁,是人性人道,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根本精神。

“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没有仁的精神,便没有传统诗歌的生命。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写恋爱、劳动,还是写政治、战争,无不以善良的情感和愿望为根抵。

《关唯》,写恋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之可爱,不仅因为她美,而且因为她善。

由此又可见得男子之向善。

以水鸟起兴赞美女子,则人对自然万物之亲切亦隐然可见。

唯好善才能憎恶,唯憎恶才能好善。

《柏舟》,不论是写“仁人不遇,小人在侧”(《诗小序》),还是写“妇人不遇其夫”(《诗集传》),那怨愤之情的底蕴,乃是择善固执。

《硕鼠》,诅咒沉重的剥削,向往乐土、乐国,郑笺云:“乐土,有德之国。

”有德则为人心所向,无德则为人心所弃,此诗的意义,平实而又深刻。

《采薇》及《六月》、《出车》,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诗中写战争,绝不渲染杀伐流血,其主要意蕴,仍是对和平的渴望。

直到唐代,中国边塞诗仍然保持了这些体现人性、人情味的特色。

这与古希腊史诗如《伊利亚特》中习见的杀人流血场面的描写,便成鲜明对比。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无邪就是不失本来的善。

人性的善,最容易发舒流露于日常人生。

《诗经》的意境,便总是落实于日常人生,而不象古希腊史诗多描写战争英雄及神。

《诗经》的精神,就是仁的精神。

正是在这一深层意义上,《诗经》是传统诗歌的源头。

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派,道家学派是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的著名学派。

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悠闲自得,返朴归真。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中解放一方面指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在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道家的思想也占有浓重的一笔。

1老庄认为素朴最美,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确立“自然”“素朴”为最高审美原则。

老子说“无言”,庄子说“得意忘言”,使得文学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人总是在自然中,人感情的喜怒哀乐也是与自然运动变迁相辅相成的。

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的辉煌,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

其创作空间是“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框架内,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中国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敏锐的洞察力与捕捉自然与人在刹那间的交流。

“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念天地之悠悠”;必须要“抬头望”过了“明月”才能“低头思故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而“问君能有几多愁”,也必须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中国的诗歌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来自曹操的《短歌行》的著名诗句,无人不晓其丰富的饮酒意象,现代社会的商家甚至利用这两句诗来为酒做广告,同时也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

这两句饮酒诗显现了曹操的要求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伟大抱负,感叹人生苦短,招揽海内人才为己用的志向。

另外,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把酒问青天”所表现的是苏轼饮酒时表现的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

还有阮籍的《咏怀诗》,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整整的出路,于是他为他设计了精神的出路,那就是游仙和隐居。

阮籍赞美神仙隐逸,体现出道家的回归原野自然中的思想。

嵇康的《游仙诗》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隐逸归山、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

三、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在我国 ,人们总把中国文化视为儒家文化之统治。

实际上 ,中国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已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混合体,是这三种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繁荣。

它们之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大至治国方略,伦理道德,小至为人行事,修养治身,都无不体现出三教的影响。

因此,我国著名的佛学家赵朴初先生说: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 ,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

”季羡林教授也说过: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抛开消极的方面不讲,积极的方面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

它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 ,促其发展 ,助其成长。

”具有佛道思想的诗歌,既包括僧人道士的作品,也包括文人学士乃至帝王贵胄之作。

佛道二教的兴衰起落 ,直接影响着各朝各代的诗歌创作。

佛道两教既有统治者的提倡或扶持,又有众多的信仰者,它必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必然要用自己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来予以表现,这就自然形成了佛道诗歌创作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一些僧人和道士为了宣传教义、表达信仰、反映修炼生活 ,他们要写诗;而崇道信佛的文人学士或与佛道思想有相通之处的人也要写诗。

加上其他种种原因 ,佛道诗歌就普遍兴盛起来。

隋唐时期 ,是佛道诗歌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唐代以诗歌取士 ,写诗成为时尚,因此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佛道诗也同时大量产生,其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的。

《全唐诗》录有诗僧 115家 ,诗 45卷。

《唐才子传》提及的诗人有398名,诗僧占53名。

诗僧的代表人物有: 王梵志、丰干、寒山、拾得、义净、慧能、怀素、录一、护国、皎然、江照、玄览、清江、江振、法振、灵彻、项斯、无可、泠然 ,贯休、处默、方丁、可止、齐己等。

他们的诗歌成就 ,虽不能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抗衡 ,但却有自己的风格 ,且饶有韵味 ,与一般名家不相上下。

唐代佛教的发展处于高潮鼎盛时期,宗派林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禅宗,它与诗的关系最为密切 ,并直接推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禅宗六祖慧能虽然只留传下来一首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 ,但他的修行理论却与诗歌的创作有共通之处 ,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慧能之后出现的有影响的诗僧便是寒山、拾得了。

《全唐诗》中存寒山诗二百余首 ,拾得诗近百首。

寒山诗大多写禅理禅趣和禅境 ,极能紧扣佛家“虚静空”之要义。

在中国诗歌史上佛道诗的作者及其作品源源不断 ,涉及面甚广 ,数量很多 ,是有其诸多原因的。

第一 ,人们追求极乐世界 ,希望长生 ,甚至希望成仙成佛。

第二 ,人们处在矛盾或痛苦的生活中 ,为避免旦夕祸福 ,希望“出世”。

第三 ,僧人道士有着特殊的充满诗意的生活环境。

“天下名山僧占多” ,于是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曾说: “诗为至清之物。

僧中之诗 ,人境俱夺 ,能得其至清者。

故可与言诗 ,多在僧也。

” (见《南雷文定》 )第四 ,诗的创作强调澄心净虑、出神入化、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得意忘言 ,这与佛道的修炼有着相通之处 ,尤与禅宗契合。

禅宗的“渐悟”、“妙语” ,与诗的构思颇为相似。

第五 ,历代许多理论家和诗人,肯定并宣传禅与诗的关系,也促进了诗的创作,如严羽、苏轼、陆游等 ,都把创作诗歌的过程看作参禅一般。

总之,佛道思想一直影响着古代诗歌,与古代诗歌一同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

四、总结诗歌,实为传统人文创造的一大归宿。

我们用不着说中国诗是中国文化的产儿,或中国文化是中国诗的土壤。

中国诗与中国文化除了这样的关系之外,他们彼此间还有另外一种契合,一种感应,一种最能适应对方的性格,一种强烈的融汇于对方之中的愿望。

测定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与其说是从科学、哲学上,莫如更重要的是从文学、艺术上去衡量。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人文创造的一大归宿,她的启示性,乃指向人类生活的未来。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