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壤圈

合集下载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 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  土壤圈
⑥土壤干湿度 ⑦新生体
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物体。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 可判断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⑧侵入体
10.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的有机整体。 ①土壤矿物质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基本上来自于成 土母质,母质又起源于岩石。
④富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土体脱硅与铝铁富集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 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 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且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
⑤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季节性 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 中基本上未发生移动,而最活跃的钙镁元素发生淋溶和淀积,并在土体中下 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④地形因素 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 响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了能量交换。 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 太阳幅度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还影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物质易受淋溶,土壤颗粒粗,土层薄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山地或台地上部主要为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为坡积 物,山前冲积平原为洪积物和冲积物。 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地壳的上升、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都会导致 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发生,引起水文和植被发生变化,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使
9.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质地 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③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胶结情况。土壤结构由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 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
气候带 植被带 北极 苔原
土壤带 冰沼土带
温度
湿度
蒸发 量
低小 小
亚寒带 针叶林
灰壤
寒温带 针阔混交林 生草灰化土带
温带 阔叶林
灰色森林土带
暖温带 森林草原
温带干旱 区
荒漠草原
热带 常绿阔叶林
黑钙土带
栗钙土、灰钙土、漠钙 土带
红壤带

较大 较小 小 大大
2、土壤资源的特性
1)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2)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 3)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4)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5)具有不可替代性
与科技有关 提高肥力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土壤侵蚀的危害 3、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4、土壤盐渍化 5、土地沙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6、土壤污染
1、母质 风化产物,直接影响土壤成分和肥力
2、气生物 有机质
4、地形 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5、时间 成土年龄
发育程度
6、人类活动 耕作与放牧等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三、耕作土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一)中国土壤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属、土种和变种7类。 (土壤分类检索系统可逐级检索)
1、土壤概念:土壤,俗称泥土,是地球陆地 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特性。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及热量 的能力 。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圈与生物圈 2、土壤圈与水圈 3、土壤圈与大气圈 4、土壤圈与岩石圈 5、对人类社会

第六章土壤学

第六章土壤学
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 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 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其中矿物 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 壤孔隙之中。
2.1土壤的形态
土壤单体形态
•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土壤剖面是指从 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 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土壤单体(pedon)。
•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 岩的矿物。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 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矿物、辉石与 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 灰石类。原生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 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
•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后重新形成 的新矿物。土壤次生矿物分为三类:简单 盐类、次生氧化物和次生硅铝酸盐类。
土壤质地
2.2土壤的固相组成
• 2.2.1土壤的矿物质 • 2.2.2土壤的有机质 • 2.2.3土壤的固相诊断特征
• 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 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形状 和功能具有巨大影响。按照发生类型可将 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 溶性矿物三大类。
• 土壤水分: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土壤水分含量对于土壤形成发育过程 及肥力水平高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土壤水分状况,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 迁移转化,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 性质。根据成土环境及其土壤特征,可以 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以下类型:淋溶型 与周期淋溶型,非淋溶型、渗出型、停滞 型,冻结型。
孔隙结构进行物理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 表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 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和净化功 能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土壤从地表垂直向下可划分为六个土壤发生层。 1)有机层
指未分解和部分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2)腐殖质层
指腐殖质化所形成的有机层。
3)淋溶层 4)淀积层 5)母质层 6)母岩层
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采用芒塞尔土 色卡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一般土壤质 地分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准确的测定要在室内用机 械分析方法来进行,但在野外常根据用手指研磨土壤的感 觉近似的判断。
3)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间的胶结接触关系,有团粒结构、块状结 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4)土壤松紧度
指土壤坚实或疏松的程度,一般用小刀插入土中所用 力大小来衡量,分为紧实、稍紧实、疏松等。
5)土壤孔隙 指土壤颗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6)土壤干湿度 指土壤干湿程度,反映土壤水分含量多少。野外考
2)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分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
化学组成和构造经过改变而与原生矿物有所不同。它 是土壤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性质。
2、土壤有机质 1)概念 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 质。它包括非特殊性有机质以及土壤腐殖质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基本上有两个过程。
凝结,主要损耗于蒸散植物吸收、渗漏与径流。
3)类型 吸湿水: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分子。
毛管水:指毛管空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
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
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4、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Hale Waihona Puke 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的混合物。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土壤圈

三、土壤形态
•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 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 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
• •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 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 如用颜色命名的 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红壤,黄壤,黑土, 等。
• 土壤质地
• •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 3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 4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条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 51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转化及动态变化, 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转化及动态变化,土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 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 2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 ,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 包括土壤资源区域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现代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 土地退化, 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 ;土地退化 性开发与管理, 性开发与管理 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 ,土壤 及环境效应。 及环境效应。 ,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 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特性,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 特性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土 ,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功能等。 构,功能等。

第六章 土壤圈..

第六章    土壤圈..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土壤圈

土壤圈
可以分为土壤植物区系和土壤动物区系: 土壤植物区系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
藻类,以及生活于土壤中的高等植物器官 (根系)等;
土壤动物区系包括至少有部分生活史
是在土壤中度过的所有动物,种类极 其繁多。
土壤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
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根据水分在
土壤中的存在方式,通常可分为吸湿水、

4、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在正常范围内,植物对土壤酸碱性 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土壤pH值影响土壤 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各种 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
(1)氮在pH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pH在 小于 6 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 8 时,硝 化作用受到抑制; ( 2 )磷在 pH6.5~7.5 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 pH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 性降低,在pH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 钙;
气明显不同。
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由于不易于交换,
局部孔隙之间的空气组成往往不同。
土壤空气一般含水量高于大气。在土壤含水
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中CO2
,O 2和
N2含量不同于大气。这是
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残体 的好气性分解,消耗了土壤孔隙中的 O2,同时 产生大量CO2的缘故。
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
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
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
85-90%。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
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
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
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五)时间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的成熟度增大。
三、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 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固相物质 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以及一些活的微生物。 (一)土壤矿物 1、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 (二)土壤有机质 1、非特殊性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供应营养元素 2、保持养分 3、提高无机磷酸盐的溶解性 4、活化土壤微量元素 5、调节土壤酸碱性 6、形成团粒结构 7、调节温度
地质大循环:岩石风化——碎屑物质——搬运、堆积、 成岩——……岩石风化。
生物小循环:岩石碎屑中的矿物成分被生物利用合成有 机物的组成部分,微生物将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矿物质。
生物作用使有机质积累、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发生发 展了土壤肥力,形成了土壤。
四、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在岩石表面或风化物上微生物生存,积累有机质,为高
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灰化过程
铁、铝等物质和腐殖质的淋溶、淀积,二氧化硅残留的 过程。 (3)黏化过程
粘土矿物生成和聚积的过程,或粘土矿物淋洗并在土体 中下部聚积的过程。
(4)富铝化过程 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脱硅与铝铁富集的过程。 (5)钙化过程 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过程 (6)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积过程 (7)碱化过程 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30%以上,土壤呈碱性反应。 (8)潜育化过程 还原环境中,有机物分解产生较多还原物质,形成还原层。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性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水稻土、灌淤土、菜 园土。其特征是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诊断层,厚度 >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且多蚯蚓、土壤动物及砖 块、瓦片等土壤侵入体。 (一)水耕人为作用 (二)旱耕人为作用
三、灰土
土壤质量的内涵
土壤质量包括三部分:分别是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 康质量,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就像一个三 脚凳的三条腿。 (1)肥力质量:土壤充分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提 高生物产量的能力。 (2)环境质量:土壤容纳、吸收、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 的能力。 (3)健康质量:土壤无污染、洁净,生产的食品无公害, 保障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的能力。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在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 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四、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是在自然土壤分布的基础上受人为活 动影响所形成的规律性。包括:
(1)同心圆式分布 (2)阶梯式分布 (3)棋盘式分布 (4)框式分布
五、世界土壤分布
1、欧亚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生产的能力、净化环境 的能力和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圈的地位 位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交汇处。与岩石
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2、土壤圈的作用 (1)土壤圈与地球生命活动 (2)土壤圈与人类的生存条件 (3)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4)土壤圈与全球环境变化 (5)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变化,热量和水分条件也随之发生
变化,植被类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发生变化,因而 导致土壤类型随着海拔高的变化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山地土壤个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成为土壤的垂直带谱, 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三、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土壤形态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1、土壤剖面: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
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2、土壤发生层次 (1)自然土壤(六层)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耕作土壤(四层)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二)土壤的理化性质 (1)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3)土壤结构 (4)松紧度 (5)孔隙度 (6)含水量 (7)新生体 (8)侵入体 (9)酸碱度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成土母质 1、定义: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作为土壤发育 的物质基础,称为土壤母质,简称母质。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具有铁铝鳌合淋溶作用、表土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 的土壤。
成土环境: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 针阔叶混交林。
成土过程:灰化过程。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灰化层、灰化淀积层。
四、火山灰土
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成土环境:主要分布在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成土过程:火山灰被水解风化成无定形铝硅酸盐,表层 有机质积累产生腐殖质化作用形成无机—有机络合物。
(三)土壤溶液 1、定义 2、土壤溶液的组成 3、土壤溶液的作用 (1)土壤的酸碱反应 (2)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3)土壤的缓冲作用
表6-5 按pH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类 强酸性土
酸性土 中性土
pH <4.5 4.6~6.5 6.6~7.5
土类 碱性土 强碱性土
pH 7.6~8.5
>8.5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三)土壤水分 1、土壤水分来源及损耗 2、土壤水分平衡 3、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 毛管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 重力水(凋萎系数) (四)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的概念 2、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相比)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含量
五、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机械组成 1、土壤质地的概念 2、土壤质地分类 3、土壤质地的影响 (二)土壤胶体 1、定义 2、种类 3、性质 4、土壤的离子交换
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布,由东而西土壤类型为:湿草原土、 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
东部因南北走向山体不高土壤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分布, 由北至南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9)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地下水浸润、氧化还原交
替,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 (10)白浆化过程
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土体表层铁 锰还原淋溶、脱色形成白浆层。 (11)腐殖质化过程
生物作用下土体中,尤其是土体表层进行腐殖质累积过 程。
(12)泥炭化过程 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地表积水的沼泽地段,湿生植物残
体因缺氧而不能彻底分解,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积累的过程。 (13)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
人类对土壤进行合理培肥,使土壤肥力向着提高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
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与土地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问题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1) 定义:通过比较土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外部形态和 内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土壤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 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地变化,导致 地带性土壤大致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全球性的, 二是区域性的。 2、干湿度带性分布规律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布大致呈带状分布,因而土壤也 具有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变。
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分类原则: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 量化、标准化为特点。借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 《世界土壤图》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根据我国土壤性质 作修改补充。建立了灌淤表层、水耕表层、干旱表层、低活 性富铁层、草毡表层、冻融特征等诊断层。 (2)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 系6级分类。
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地方性)规律,是指广域地带范围 内土壤与中、小地形及人为耕作影响、母质水文地质等地方 性因素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指在中地形条件下,地带性土类与非地带性土类按不同 地形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一般有枝形、扇形和盆形 三种组合形式。 (二)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五、铁铝土 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 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铁铝土纲中的砖红壤、赤红壤、 红壤和黄壤。 成土环境: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森林植被下。 成土过程:强脱硅富铝化过程,生物富集过程。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铁铝层是该土壤的主要诊断层,铁 铝层具有一些特征(p356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