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症状 • 中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的治疗 •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分类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
注意事项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中风症状的变化,如出 现加重或反复,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
中风恢复期较长,患者需耐心坚持 治疗,不可轻易放弃。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中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等,加强护理和观察。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疗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 如手工艺、日常生活技能 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 指导,帮助患者重返工作 岗位。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危险因素
02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 增加中风的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01
02
03
04
突然昏倒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
,出现突然昏倒的症状。
口眼歪斜
中风时,面部肌肉失去控制,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如
嘴角下垂、流口水等。
言语不清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症状 • 中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的治疗 •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分类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
注意事项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中风症状的变化,如出 现加重或反复,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
中风恢复期较长,患者需耐心坚持 治疗,不可轻易放弃。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中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等,加强护理和观察。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疗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 如手工艺、日常生活技能 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 指导,帮助患者重返工作 岗位。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危险因素
02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 增加中风的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01
02
03
04
突然昏倒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
,出现突然昏倒的症状。
口眼歪斜
中风时,面部肌肉失去控制,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如
嘴角下垂、流口水等。
言语不清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为治法,方用左归丸合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合理搭配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控制脂肪和 糖分的摄入。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 查。
保持良好心态
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 免情绪波动。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言语治疗
言语治疗是一种针对中风后言语障碍的治疗方法。通过言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 表达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CHAPTER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合理饮食, 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
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的 风险。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手段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对于中 风患者,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患 者,作业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 半胱氨酸血症等血液成分 异常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 因素。
生活习惯
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中风的 危险因素。
CHAPTER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突然昏倒
中风患者可能出现突然 昏倒的现象,失去意识, 短时间内无法自行恢复。
口眼歪斜
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口 眼歪斜的症状,表现为 口角下垂、流口水、讲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 查。
保持良好心态
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 免情绪波动。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言语治疗
言语治疗是一种针对中风后言语障碍的治疗方法。通过言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 表达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CHAPTER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合理饮食, 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
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的 风险。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手段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对于中 风患者,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患 者,作业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 半胱氨酸血症等血液成分 异常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 因素。
生活习惯
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中风的 危险因素。
CHAPTER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突然昏倒
中风患者可能出现突然 昏倒的现象,失去意识, 短时间内无法自行恢复。
口眼歪斜
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口 眼歪斜的症状,表现为 口角下垂、流口水、讲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常用药 ❖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中医内科学——中风
23
2 风阳上扰证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医内科学——中风
21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常用药 ❖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中医内科学——中风
23
2 风阳上扰证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医内科学——中风
21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中医内科学中风课件

五.辨证论治•类证鉴别
中风: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醒后留有后
•
遗症。
痫证:昏迷,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异常叫声,
醒后如常。
厥证: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
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
痉证: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
见昏迷,但无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
五.辨证论治•类证鉴别
中风后遗症:中风病史,半身偏废。 痿证:起病慢,进行性,多表现为双下肢
相关脏腑:脑,心、脾、肝、肾。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真中(风):由外邪侵袭引发,又称外 风。相当于周 围性面瘫。
类中(风):无外邪侵袭而发病,又称 内风。相当于 急性脑血管 意外。
2.中经络:无神志改变,轻,病位在血脉 经络。
中脏腑:神志不清,重,常累及脏腑。
的痿辟不用。
五.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病中脏腑,急当救逆。 病中经络,分型论治。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中经络
《金匮要略》:提出中风病名。
1. 脉络空虚(真中风) ——大秦艽汤 4积损正衰:肝肾阴虚,气虚。
痰涎壅盛: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 茯苓。 加减:汗出不止:黄芪、龙骨、牡蛎、山萸肉。
加减: 2五志过极:情志所伤。
水岭。 刘河间:肾水不足,心火暴盛。 李东垣:形盛气衰,本气自病。年
龄体质因素有关。 朱丹溪:湿痰化热生风。地理气候
有关。
元代·王履:“真中”、“类中”。 明·张景岳:“非风”,“内伤积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闭证、脱证。 清·叶天士:肝阳化风。 喻嘉言《医门法律》:预后——难治重证。 清·王清任:气虚血瘀立论——补阳还五汤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中医内科学中风概述 3 中医内科学中风的症状和体征 4 中医内科学中风的治疗方法 5 中医内科学中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 6 中医内科学中风预防和保健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内科学中风概述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操作。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风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按摩和 穴位刺激来达到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推拿治疗具有安全、无创、无痛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 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合其 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中风的症状和体征
中风的症状表现
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 语言不清或不能说话 视力模糊或丧失 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
中风的体征表现
半身不遂:中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或无力 语言障碍: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不清或失语的情况 口角歪斜:中风会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出现口角向一侧歪斜的现象 感觉障碍: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的症状
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
康复目标: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中风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指导
心理护理:关注患 者情绪变化,给予 心理支持和安慰, 帮助患者树立康复 信心。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中医内科学中风概述 3 中医内科学中风的症状和体征 4 中医内科学中风的治疗方法 5 中医内科学中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 6 中医内科学中风预防和保健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内科学中风概述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操作。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风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按摩和 穴位刺激来达到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推拿治疗具有安全、无创、无痛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 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合其 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中风的症状和体征
中风的症状表现
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 语言不清或不能说话 视力模糊或丧失 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
中风的体征表现
半身不遂:中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或无力 语言障碍: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不清或失语的情况 口角歪斜:中风会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出现口角向一侧歪斜的现象 感觉障碍: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的症状
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
康复目标: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中风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指导
心理护理:关注患 者情绪变化,给予 心理支持和安慰, 帮助患者树立康复 信心。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02 中风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内 服治疗方案。常用的中药方剂包 括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中药外用
将中药煎煮后,用毛巾蘸取药液 进行局部热敷或熏蒸,以缓解中 风引起的肌肉疼痛、关节僵硬等 症状。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常用的穴 位包括百会、神阙、曲池等。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对中风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 解、诊断技术的改进以及治疗方法的创新。
中风研究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新型药物和康复技术,以及研究中风 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中风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中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 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深浅,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
诊断标准
中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方式、伴随症状等。同时,医生会 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CT或MRI等,以明确诊 断。
感谢您的观看
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 言语不清等症状,伴有头晕、恶心。
病例分析与讨论
01
02
03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既 往病史,考虑诊断为脑梗 塞。
鉴别诊断
需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等鉴别。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溶栓 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措施。
治疗方案总结与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 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 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3
沿 革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 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 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9
病势:
有 无 神 昏
痰火瘀热
闭证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脱证
根据有 无热象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后遗症
气虚血瘀
10
诊查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 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 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 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 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18
中经络——风痰入络
•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 ,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 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 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16
2、治疗原则
•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 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 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17
3、证治分类
• 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 风动证 •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 、痰浊瘀闭证)、脱证(阴竭阳亡) • 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阻证、肝肾 亏虚证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 气逆、气滞)、血(血瘀)
7
病机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聚湿生痰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8
• • • • •
中 风
1
目的要求
• 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历史沿革及其研究 进展。 • 熟悉中风的病名概念, 证候特征和调护。 • 掌握中风的病机要点、诊断、鉴别诊断、辩
证要点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2
概 念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 歪斜等症状。
大体范围
•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 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
病
因
•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 息失宜 •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 度 •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 劳紧张、素体养盛 •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 侵;痰湿素盛
4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 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 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 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 素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 ,“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 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 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 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风, 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风半 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补 阳还伍汤”。 5
13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及CT、MRI
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 中脏腑 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 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12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 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 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 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 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 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 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 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15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鼾 、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 ,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11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 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 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 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 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3
沿 革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 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 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9
病势:
有 无 神 昏
痰火瘀热
闭证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脱证
根据有 无热象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后遗症
气虚血瘀
10
诊查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 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 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 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 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18
中经络——风痰入络
•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 ,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 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 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16
2、治疗原则
•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 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 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17
3、证治分类
• 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 风动证 •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 、痰浊瘀闭证)、脱证(阴竭阳亡) • 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阻证、肝肾 亏虚证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 气逆、气滞)、血(血瘀)
7
病机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聚湿生痰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8
• • • • •
中 风
1
目的要求
• 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历史沿革及其研究 进展。 • 熟悉中风的病名概念, 证候特征和调护。 • 掌握中风的病机要点、诊断、鉴别诊断、辩
证要点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2
概 念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 歪斜等症状。
大体范围
•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 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
病
因
•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 息失宜 •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 度 •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 劳紧张、素体养盛 •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 侵;痰湿素盛
4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 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 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 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 素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 ,“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 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 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 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风, 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风半 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补 阳还伍汤”。 5
13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及CT、MRI
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 中脏腑 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 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12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 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 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 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 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 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 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 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15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鼾 、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 ,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11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 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 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 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 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