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电视节目制作

(完整版)电视节目制作
(完整版)电视节目制作

第2章-摄像机及其使用

一、填空

1、摄像机的组成部分包括:镜头系统、主机、寻像器、电源、传声器、通讯系统、摄像机电缆、摄像机支撑系统。

2、在物距、光圈不变时,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

3、摄像机按照质量档级分类可分为:广播级摄像机、业务级__摄像机、_家用级摄像机。

4、摄像机的性能指标有:信噪比、最低照度、灵敏度、分解力、几何失真、重合误差。

5、用摄像机拍摄,图像电平达到规定值时,所需的光圈指数F值_越大_,灵敏度越高。

6、摄像机的操作要领有:稳、准、匀、平。

7、色温片的作用是把不同光源的色温转变为3200K,满足摄像机白平衡调整的要求。

8、拍摄有一定景深的画面时,要采用小光圈,短焦距或远距离拍摄。

9、摄像机的镜头根据视场角的大小可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窄角镜头。

10、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进光量的多少,调节图像的亮度。

11、摄像机的主机包括五部分:摄像头、视频信号处理单元、同步信号发生器、编码器、供电系统。

12、调整黑、白平衡的目的是为了在拍摄黑、白物体时,使三路基色电平相同,电视荧光屏上重现出正确的白色,从而保证彩色还原准确。

13、摄像机的光圈调整有两种方式自动、手动,一般情况下,使用自动光圈。

二、名词解释

1、灵敏度是以3200K色温,2000LUX照度的光线照在具有89-90%的反射系数的灰度卡上,用摄像机拍摄,图像电平达到规定值时,所需的光圈指数F,F值越大,灵敏度越高。

2、最小照度(最低照度)是摄像机开到最大光圈使用最大增益时,让图像电平达到规定值所需的照度。

3、分解力:从某种意义说,分解力相当于清晰度,它可以用调制度或用在画面上可分辨的电视线数来表示。分解力分为:水平分解力,指沿水平方向所能分解的像素数目的能力;垂直分解力,指在垂直方向所能分解的像素数目的能力。通常机器上给出的指标都是指在画面中心的水平分解力的数值。

三、简答

1、摄像机在使用时要做哪些调整工作?

答:(1)聚焦的调整:(前聚焦和后聚焦调整);

(2)选择滤色片;

(3)调整黑、白平衡;

(4)调整光圈;

(5)中心重合调整;

(6)增益调整;

(7)总黑台阶电平调整;

(8)同步锁相调整。

2、怎样调节摄像机的黑白平衡?

答:(1)首先找一个白色物体作为调整的标准。可用标准调整卡,或其他白色物体,不要用掺有蓝色荧光粉的白纸或物体作标准。为了保持一部片子色调一致,最好始终用同一白色物体作标准。

(2)白卡置于被摄物的位置处,并注意不出现反光点。

(3)摄像机对准白色物聚焦,并使白色充满画面。

(4)搬动一下自动白平衡调整开关钮自动调节开始,约2-3秒钟,寻像器上出现“WHITE OK”表明白平衡调好。如果出现“NG”表示未调好。会出现一些提示信息。可能原因有光线太暗,或者物体不合适,或者滤色片选择不对。

(5)把开关拨向相反的位置(向下)自动黑平衡就开始工作,此时光圈先自动关上,然后电路再对黑平衡进行高速几秒钟后,寻像器上出现“BLACTK OK”字样,表示黑平衡调好,并存入记忆电路,注意光圈的方式要处于“自动”位置(否则无法调黑平衡)。

(6)通常黑平衡调节会影响白平衡状态所以调完黑平衡后,应再调一产次白平衡。即白→黑→白平衡。有时也可以省去第一次白平衡,直接先调黑平衡,再调白平衡。

3、摄像机的操作要领有哪些?

答:(1)画面要稳:画面要保持稳定,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

(2)摄像要准:构图准;聚焦准;色彩还原要准;

(3)摄速要匀:摄像机运动或变焦操作起幅落幅的加速、减速要均匀,运动速度要均匀速。

(4)画面要平:指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不能倾斜。

第三章-电视照明

一、填空

1、照明的方式自然光线-日光、人工光线-人造光源、混合光线-自然光和人工光。

2、光线一般以硬光、柔光、混合光三种状态出现。

3、人工光线按造型效果或用途可分为: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效果光、场景光。

4、日光按时间特征可分为:黎明与黄昏、早晨或傍晚、上午或下午、中午。

二、名词解释

1.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时的辐射光能量。

2.照度:照度是景物被光源照明的程度。其大小用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来表示。

3.亮度:用来说明物体表面发光的物理量。光学中是指光源某一方向上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不发光物体在接受光线后表面呈现的明亮程度也称为亮度。在电视拍摄时,主要指后者。

4.色温:为了描述各种光源的颜色,可以将光源与绝对黑体的颜色进行比较,如果光源的颜色与绝对黑体在某一温度时的颜色相同,我们就称黑体温度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用绝对温度K表示。

三、简答

1.如何进行照明的角度选择?

答:一般来说,照明的角度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A.能正确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形态。

B.表现出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

C.画面的影调要适当。

D.使用多光源时,注意画面中应只有一个影子。

E.光源以及在它光滑面.镜面上的反射光,不要直接进入摄像机。

2.阴天拍摄注意什么问题?

答:阴天拍摄时要注意:

1)把观众的视线引导到镜头的主要形象上来。

a:尽量拍摄人物的近景或特写,这样能获得色彩丰富质感细腻的效果。

b:拍摄人物的全景时,要选择较暗的景物作背景,让人脸的色调在画面上占亮调,人显得有精神。

2)要精心选择人物或景物的色调,通过明暗对比.色调对比,表现被摄物的立体感.质感.空间感。

c:利用阴天上下午时间的侧光和斜侧光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这种光线可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定的受光面.阴影面和不明显的投影。中午光线则不利于物体立体感和质感的表现。d:利用景物远近明暗和大小对比,选择有形线条或多层次景物,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通过改变角度构成暗的前景,增强远近景物的大小对比。利用某些大的线条,如道路.河流等在画面中形成主要线条并造成近大远小的视觉纵深感。

3.聚光型灯具与散光型灯具有什么特点?如何选用这些灯具布光?

答:(一)聚光型灯具

特点:聚光型灯具投射光斑集中,亮度高,边缘轮廓清晰,大小可以调节,光线方向性强,易于控制,使被摄物产生明显阴影。

常用作主光.轮廓光。

(二)散光型灯具

特点:散光型灯具是一种漫反散式灯具,投射光斑发散,亮度低,边缘模糊,散射面积大,光线没有特定方向,柔和均匀,不产生明显的阴影。

常用作辅助光,基础光,背景光。

4.如何布置主体光?

答:

(1)布置主光,确定主体的初步造型。检查其角度.照度是否合适。即确定主光的强度.光性.光位。

(2)配以辅光弥补主光不足之处,改进未被主光照明的部分造型。

(3)为了区别主体与背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运用轮廓光照明。

(4)使用调整背景光照明,获得一定亮度,拱托被摄体,调整背景光并消除背景上的阴影。

(5)利用装饰光加强局部细节造型,使整体协调美观。

(6)检查画面内是否有缺陷,并调整基本满意后就可拍摄。

5.三维物体布光要注意什么?

答:采用三点布光的方法。即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电视屏幕上。

注意问题:

a、主光强,辅光就要弱,否则会喧宾夺主;

b、主光高,辅光就要低,消除主光在垂直方向的阴影;

c、主光侧,辅光就要正,消除主光在水平方向的阴影;

d、轮廓光可由主光和辅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正侧。

6.如何控制照射范围?

答:

a.改变灯具的垂直角。垂直角越大光线分布越小。

b.改变遮光扉的角度。将光线限度在某一区域。

c.改变灯具到被摄物间的距离。距离远照射范围大。

d.在灯具前面安装遮光板,挡住某一方向的光线。

e.调整聚光灯具的会聚与发散,使光束变小与变大。

f.调整光阑型灯具的光阑的大小,从而改变光束大小。

7.如何控制亮度?

答:

a.选用不同的灯泡瓦数。功率越大,亮度越大。

b.改变灯具到被摄物的距离。距离越远,亮度越小,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如使用相同功率的光源作主光和辅光,假如辅助光照度是主光的1/3,辅助光与被摄体的距离就应该是主光与被摄体之间距离的倍即1.73倍。P121 3-25

c.在灯具前加网罩或柔光纸等,使光线照度减小。

d.调整聚光型灯具的会聚与发散,使亮度增减。

f.调整调光设备改变灯光亮度。(注意色温)

g.把光源直接照射,改变间接照射,可使照度降低。

8.光影有什么规律?如何控制灯光的影子?

答:光影规律有:

(1)灯光的方位与影子的方向相反

(2)灯光愈强,影子愈深

(3)灯光的方位愈侧,阴影愈多,投影愈斜

(4)灯光的方位愈高,阴影愈长,投影愈短

(5)当被摄物与背景的距离不变时,灯光距被摄物愈远,灯光在背景上的投影愈实.愈小。

(6)当被摄物与灯光的距离不变时,背景距被摄物愈远,灯光在背景上的投影愈虚.愈大。

控制灯光的影子的方法有:

(1)调整灯的方位.高度,变长影为短影,将多余影子移到暗处或画面外,合多影为一影。

(2)调整被摄体到背景的距离,距离远时,投影不明显。

(3)调节背景照明,加强背景照明,冲淡投影。

(4)把硬光改为软光:(加柔光纸)

(5)降低照度。

9.多人布光有哪些方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 对多人物布光,采用的方法有:分别布光,一灯多用布光,分组布光或整体布光。

多人物群体布光要注意:

a.防止各光线的相互干扰。

b.多人布光的原则是光位清楚,用光简单。

c.防止出现杂乱的灯光投影。

d.力求球境和背景用光简单。

10.请简要说明三点布光法。

答:静态布光以三维物体布光为最基本的布光方法。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电视屏幕上。这种基本布光方法又叫三点布光。三点布

光首先布置主光,确立主体的初步造型;然后配以辅光弥补主光不足之处,改进未被主光照亮部分的造型。为了区分主体与背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可用轮廓光照明。各种光线应与主光和谐一致。如果主体活动范围大,可以用两盏以上的灯做主光.辅光或轮廓光,但要注意光线衔接,避免互相影响。三点布光的三种光线是相互制约的,如主光强,辅光就要弱,否则会喧宾夺主。主光高,辅光就要低,才有效地消除主光在垂直方向的阴影。主光侧,辅光就要正,才有效地消除主光在水平方向的阴影。轮廓光可由主光和辅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正侧。当轮廓光作为隔离光和美化光时,也可以不考虑主光和辅光的位置关系。这三种光线处理得当,可以互相补充。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干扰。

第四章

1、分别举出两种模拟复合和分量录像机的格式?

模拟符合

U-matic ?吋

VHS型1/2吋亮度调频3.8MHz-4.8MHz,色度降频627KHz。

模拟分量

Betacam-SP 1/2 吋亮度6.8MHz-8.8MHz,色度5.6MHz-7.3MHz。亮度带宽:5.5MHz

MⅡ1/2吋

2、举出三种常见的数字录像机格式。

DV:SD格式亮度采样频率为13.5MHz,采用6.35mm(1/4英寸)磁带宽度。视频记录方式PAL制式时是采用4:2:0数字分量方式,而NTSC制式时采用4:1:1分量方式,分别以亮度分量和色度分量记录图像信号,8Bit量化,5:1场内/帧内DCT视频压缩技术。

DVCAM:与DV格式兼容。

DVCPRO50系列,取样频率按4:2:2标准,压缩比为3.3:1,码率为50Mbps,信号质量达到了广播级.

3、磁带图声编辑内容如何安排?

模拟磁带

数字磁带

第五章--电视编辑

一.填空

1.按磁带编录方式编辑方式可分为__组合编辑和插入__编辑

2.按编辑控制方式编辑方式可分为手动编辑.半自动编辑和全自动编辑

3.按图声编辑的顺序编辑方式可分为先声后画编辑.声画同步编辑和先画后声编辑

4、声画结合的方式:声画同步配合声画分立声画对比

二.名词解释

1.组合编辑:组合编辑就是将不同场景分段录制在素材带上的图像.声音.控制信号,按分镜头顺序同时记录在编辑带上。

2.插入编辑:插入编辑是在已录有连续控制信号的节目磁带上,同时或单独更改图像和声音信号。

三.简答

1.如何防止编辑点的图像跳动?

(1)选用图像质量良好的素材带;

(2)选用图像质量良好的编辑带;

(3)编辑带预录标准的控制磁迹信号,采用插入编辑方式编辑;

(4)编辑放机的视频输出信号,经过时基校正器校正后输入编辑录像机;

(5)调整放像机磁迹跟踪使视频电平表达到最大值;调整录机视频电平,使视频全信号最大值不超过1.1伏;(6)采用彩色成帧编辑,从而防止编辑点图像跳动与闪色;

(7)检查图像编辑点,避免编辑“夹帧”形成图像跳动;

(8)编辑系统用稳压电源,防止电流波动与高、低频电火花脉冲信号干扰,从而稳定图像编辑点。

2.如何防止编辑点的视觉跳动?

(1)两镜头组接时,景别变化不要太大;

(2)相同背景的主体,景别或拍摄方向要有变化;

(3)停机再拍特技与动画的主体不能错位;

(4)主体的位置.方向或视线要一致;

(5)主体运动或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要一致;

(6)动静变化不要太突然;

(7)色调明暗变化不要太大;

(8)色彩过渡变化要和谐自然。

3.简述电子编辑的流程

(1)编辑准备:包括磁带.设备设置.电平调整;

(2)选择编辑方式:组合编辑或插入编辑;

(3)设置编辑点:选择放机和录机编辑点;

(4)检查修改编辑点:预演.修改;

(5)自动编辑:执行编辑.复看。

4、镜头组接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

(1)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

(2)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

(3)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

(4)动接动,静接静。

(5)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5.举例说明声画结合的三种形式。

答:第一,声画同步配合,如炮弹爆炸同时出现爆炸声,加强了真实感。第二,声画分立,如森林的画面配上潺潺流水声,画面内无声源,传来的声音与画面形成分立,制造出一种联想的情景。第三,声画对比,如画面上出现乞丐在路上讨饭,而声音却是酒楼猜拳行令的声音,声音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六章电视特技

一、填空

1、摄像特技包括:镜头操作特技、镜前加工特技、特殊效果镜特技。

2、模拟电视特技按照处理信号的方式可分为:模拟分量切换台和模拟复合切换台切换台。

3、数字电视特技按照处理信号的方式可分为:全数字电视特技和数字处理电视特技。

4、视频切换器的用途可分为:播出系统和节目制作系统两大类。

5、模拟电视特技的种类包括切、淡、化与叠、划与分割屏幕、键控。

二名词解释

1、切:“切”即画面的直接变换。两个镜头直接衔接在一起就叫“切”。一个画面被另一个画面直接替代,前一画面叫“切出”,后一画面叫“切入”。

2、淡:画面逐渐隐没或者由黑暗中渐显出来的变化过程。画面由亮至暗,直到完全消失叫做“淡出”或“渐隐”,画面由暗至亮,逐渐显现出来叫做“淡入”或“渐显”。

3、化:前一个画面逐渐消失的同时,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示出来,直至完全代替前一个画面的过程叫做“化”。前一个画面逐渐消失为“化出”,后一画面逐渐显现为“化入”。

4、叠:如果将两个画面化出化入中间相叠时固定,并延续下去就得到重叠的效果,叫做“叠”

5、键:以一个任意的图像信号C作为键控信号,把某一个图像信号B(也可以是C本身),镶嵌到A图像中去形成新的画面结合过程叫“键”。键分为黑白键和色键。

6、混合(MIX):混合特技也称慢转换,是指一幅图像慢慢消失,另一幅图像慢慢出现,或者两幅图像重叠在一起。混合的特技可实现三种艺术效果:淡入淡出、化入化出、叠化。

7、电视特技:指利用设备和特殊技巧,如摄像技巧,录像重放特技,模拟电视特技,数字电视特技来处理或组接画面,从而产生的特殊画面效果。

三、简答

1、镜头操作特技有哪些?

答:可产生以下特技效果:

a.光圈操作:改变镜头光圈大小,使图像产生淡出、淡入特技。

b.聚焦操作:改变镜头聚焦虚实,使图像产生虚出、虚入组接。

c.停机再拍:固定摄像机镜头不地动,拍摄一段内容后停机,将某些物体移入或移出画面,再继续拍摄,到内容拍完为止。

d.定时拍摄,又称延时拍摄。它是利用自动控制器,按照预定的时间间距进行逐帧拍摄。

2、特殊效果镜特技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特殊效果镜特技:

(1)多像镜:多像镜由多棱镜造成,它使画面产生若干个相同形状的影像,个数分为2.3.4.5.6.7影镜,排列方式有多影镜与多排镜。

a.多影镜:中心一个主要影像,四周多个次要影像。转动多影镜时,四周影像转动。

b.多排镜:沿中线方向有多个相同的平行排列影像。转动多排镜手柄时,整排影像倾斜排列。

(2)柔光镜:通过镜头的光线部分折射,使影像保持一定的清晰度,反差更为柔和。

(3)晕光镜:中心部位清晰,周围晕化,突出主体,模糊陪体。

(4)星光镜:星光镜使画面中的灯光或光斑产生光艺效果,有十字、米字或雪花形光芒。

(5)夜景镜:利用白天光线拍摄夜景效果。根据光线强弱,可选择光学密度为0.9,0.6,0.3的夜景镜。3、为实现特技切换对切换设备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答:主要要求有:

(1)线性失真小,要有足够的带宽;

(2)各信道间串扰小;

(3)非线性失真小;

(4)亮度色度增益差<士1%;亮度色度延时差<士10us。

(5)切换稳定可靠。

4、划像特技与键控特原理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门控脉冲信号控制两路电视信号的导通和关闭,实现两路电视信号的合成。不同之处在于:键控特技使用的门控信号(键信号)是由外部键源视频信号(第三路信号或自身)通过键处理器产生的;划像特技使用的门控信号是由划像波形发生器自身产生。

5、特技台系统的调整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以下调整:

(1)行同步调整;

(2)色同步调整(SC相位);

(3)场同步调整;

(4)亮度电平和色调的调整;

(5)监示器的统一调整;

(6)音频信号的调整。

第七章电视音响

一、填空

1、电视节目中的声音一般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类。

2、电视节目中的人声以语言最重要最多。包括:对白、独白、心声、旁白、解说。

3、效果声的录制方法有:记实方法、模拟方法、借用方法。

4、效果声的运用方法有:同步法、提前法、延伸法、混合法、特写法、取舍法、分立法。

5、音乐的编辑通常有音乐的切换、音乐淡变两种方法。

二、简答

1.在解说录制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1)复制配音带。将编辑完画面的完成带(母带.原版带)复制一套或两套作为配音带,以备配制解说.效果声及音乐使用。

(2)解说员备稿。解说员要熟悉解说词,理解节目内容。(3)连接所需录音设备和对讲提示系统。

(4)调试音量、音质。

2、选择音乐注意什么问题?

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根据画面内容来决定音乐的情绪、节奏、强弱和风格。(2)要注意全片音乐风格的统一性和段落音乐的完整性。(3)要注意音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