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有机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有机化学理论:
掌握有机化学的根本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和立体效应;立体化学的根底知识和根底理论。
掌握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响、自由基取代等反响机理,碳正离子、碳自由基、碳负离子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响中的作用。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掌握常见官能团特征化学鉴别方法,掌握特性官能团转换的常用方法,了解逆向合成分析的根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根本原理,进行谱图解析。
根本实验技术:
掌握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萃取、枯燥、重结晶等根本技术及应用;能够解答常见的实验问题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
1.命名与写结构式,约20分;
2.完成反响式〔包括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试剂和重要反响条件〕,约30分;
3.综合题〔填空、选择或排序,涉及根本概念、理论、性质等〕,约30分;4.鉴别或别离,约10分;
5.合成题,约20分
6.机理题,约10分;
7.结构推导,约20分
8.实验题〔包括作图、答复下列问题等〕,约10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
1.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有机化学实验》王莉贤主编 XX大学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生化大纲解析完整版】

第一章氨基酸化学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1)元素组成各种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很相似,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多数含有S,有的还含有P、Fe、Cu、Zn、Mo、I等元素。
其中N元素含量比较稳定,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都近于16%,所以可通过测定蛋白质的含氮量来测定蛋白质的量,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即蛋白质含量=含氮量×6.25,含氮量可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20种)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除了脯氨酸是亚氨基酸外,其余都是α-氨基酸。
除了甘氨酸没有手性碳以外,其他19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手性碳。
2.氨基酸的分类及简写符号1)氨基酸的简写符号(1)按R基的化学结构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和杂环族①脂肪族氨基酸(16种),数目最多a.中性脂肪族氨基酸(5种):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b.含羟基或硫氨基酸(4种):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半胱氨酸Cys,甲硫氨酸Met;c.酸性氨基酸及其酰胺(4种):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d.碱性氨基酸(3种):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②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色氨酸Trp③杂环族氨基酸:组氨酸His,脯氨酸Pro,色氨酸Trp(2)根据氨基酸通式的R基极性①非极性R基氨基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②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半胱氨酸;甘氨酸③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④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3)依营养学分类①非必需氨基酸②必需氨基酸(Met、Trp、Lys、Val、Ile、Leu、Phe、Thr)③半必需氨基酸:组氨酸、精氨酸(4)依氨基、羧基数分类①一氨基一羧基氨基酸②二氨基一羧基氨基酸③一氨基二羧基氨基酸3.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理化性质:1)氨基酸的兼性离子形式两性离子:是指同一个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性电荷的离子。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613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3年9月主要参考书目1. 李景宁:《有机化学》(上、下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
2.冯骏材等,《有机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3.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4.王积涛等,《有机化学》,(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5.冯骏材,《有机化学习题精解》(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6.冯金城等,《有机化学学习及解题指导》(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1. 共价键的相关概念2.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表达方法理解内容:1. 同分异构现象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了解内容:1. 有机化学发展史2. 有机化合物分类及官能团概念第二章烷烃掌握内容:1.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2. 烷烃的构象与分子内能的关系3. 游离基取代反应机理理解内容:1. 普通命名法2. C-H键活性与游离基稳定性的关系了解内容:1. 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2. 热裂解反应在石化行业的应用第三章单烯烃掌握内容:1. 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包括Z/E命名法)2. 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H取代反应)3.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理解内容:1. 烯烃的催化加氢及聚合反应2. 诱导效应对烯烃化学性质的影响3. 碳正离子稳定性了解内容:烯烃在石化行业的应用价值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掌握内容:1. 炔烃及二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包括Z/E命名法)2. 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端基炔烃的衍生化)3. 共轭二烯烃的特殊化学性质(1,2-及1,4-加成反应)3. 共轭效应理解内容:1. 炔烃与烯烃的加成反应的区别2. 共轭效应对不饱和烃化学性质的影响3. 共轭效应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影响了解内容: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的区别第五章脂环烃掌握内容:1. 桥环及螺环烃的系统命名法2. 环烃的构象及其稳定性3. 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的表达理解内容:脂环烃的加成开环反应了解内容:十氢化萘的构象式第六章对映异构掌握内容:1. 对映异构体的Fisher投影式及其R/S命名法2. 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理解内容:手性及手性分子的判断了解内容:外消旋体拆分的方法及意义第七章芳烃掌握内容:1. 苯环的结构特点及其衍生物的命名2.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机理3. 定位基及定位效应理解内容:1. 芳香性及Huckel规则2. 苯环上取代基的相关反应(α-H反应为重点)了解内容:1. 多苯芳烃的结构特点2. 轮烯和石墨烯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掌握内容:1. 紫外光谱的原理及其应用2.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其应用3.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内容:1. 核磁共振碳谱化学位移值分区2. 质谱吸收峰信号的来源了解内容:X射线衍射与单晶第九章卤代烃掌握内容:1. C-X的强度与卤代烃的反应活性关系2.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3. S N1和S N2反应机理理解内容:1. β-消除反应机理2. 竞争反应的条件控制3. 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内容:与化工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几种卤代烃第十章醇、酚、醚掌握内容:1. 醇分子C-O键和O-H键断裂(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2. 酚羟基的弱酸性及其对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3. 醚的氧桥构建方法及酸碱性条件下的断键特点理解内容:1. E1/E2-消除反应机理2. 醇在酸性条件下的重排反应3. 邻二醇类化合物的反应特点了解内容:苯酚生产工艺中的绿色化学第十一章醛和酮掌握内容:1. 醛酮的系统命名法及其与醇命名法的一致性2. 醛酮的化学反应(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歧化反应、α-H的相关反应)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4. 羟醛缩合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5. -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特点理解内容:1. 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2. 重要的人名反应3. Cram规则4. 醛酮的一般制备方法了解内容:几种基础醛酮原料的工业制备方法第十二章羧酸掌握内容:1. 羧酸的分类及命名方法2. 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取代反应、脱羧反应、还原反应)3. 羧酸成酯反应的机理理解内容:1. 酸性强弱判断的基本理论2. 多元羧酸的特征反应3. 多官能团的反应特点(醇酸、酮酸、氨基酸)了解内容:天然脂肪酸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掌握内容:1. 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及命名方法2.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反应历程3. Claisen酯缩合反应4.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理解内容:1. 酰胺的相对稳定性2. 有机合成设计的一般思路了解内容:1. 光气的应用与毒性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掌握内容:1. 硝基化合物和胺类的分类及命名方法2. 脂肪胺和芳香胺的化学性质(碱性、N-衍生化反应、分解反应、还原反应)3. 芳香族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4. 亲核重排反应的机理理解内容:1. 含氮化合物碱性强弱判断的基本理论2. 亲电及游离基重排反应3. Cope消除和Hofmann消除的机理了解内容:1. 苯炔2. 偶氮染料第十五章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掌握内容:1.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2. Wittig试剂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理解内容:1. 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 有机硅化合物的反应特点了解内容:1. 有机磷配体和有机磷农药2. 有机硅材料第十六章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理解内容:1. 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2. 过渡金属 -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内容: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催化原理第十七章周环反应掌握内容:1. 周环反应的特点2. 电环化反应和周环反应的条件与结果理解内容:分子轨道理论对周环反应的解释了解内容:前线轨道理论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掌握内容:1. 芳香杂环的分子结构特点2. 五元杂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理解内容:杂环化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了解内容:杂环化学第十九章糖类化合物掌握内容:1. 单糖分子的结构与反应特点2. 单糖的环状分子结构理解内容:α-1,4-苷键和β-1,4-苷键了解内容:淀粉与纤维素第二十章蛋白质和核酸掌握内容:1. 常见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2. 等电点的概念和应用理解内容:多肽的构建方法。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有机化学》考研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化工、制药、材料、应化等专业试题总分:150分答题时间:3小时参考教材: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一、考试目的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考试旨在了解和考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熟悉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了解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能够较熟练地解决有机化学的基本问题。
二、题型及分布1.命名与写结构式,约15分;2.完成反应式(填空方式,包括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试剂和重要反应条件,内容涉及基本反应),约30分;3.综合题(填空、选择或排序,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性质、基本规律等),约30分;4.简答题(包括反应机理、实验现象分析等),约20分;5.鉴别或分离,约15分;6.合成题,约30分;7.结构推导,约10分。
难易分布:较易题型40%;中等题型40%;较难题型20%三、考试范围(一)命名与写结构式1. 系统命名法:烷、烯、炔,双环化合物,含1个手性碳的手性分子,取代芳烃,卤代烃,醇,醚(含冠醚),酚,苯醌萘醌衍生物,醛酮(及其衍生物如肟、腙等),羧酸及其羧酸衍生物(取代酸如羟基酸、卤代酸,酯、内酯、酸酐、酰胺、内酰胺等),硝基化合物,胺(包括季铵盐、季铵碱),偶氮化合物,五元六元杂环衍生物。
2. 典型结构能够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构造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互变异构;构型异构:顺反异构及Z/E异构;乙烷丁烷构象,环己烷衍生物构象(椅式、船式、平伏直立键及最稳定构象);对映异构及R/S构型的标记与命名,手性分子的Fischer投影式、透视式、Newman式及其转换。
熟悉常见基团的结构与名称,熟悉伯仲叔季碳、伯仲叔氢、伯仲叔卤、伯仲叔胺等的特征;了解衍生命名法和习惯命名法。
有机化学(科目代码806)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代码806)考试大纲I、考查范围绪论和立体化学约10%,烷烃环烷烃、卤代烷、醇和醚约10%,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约40%,羰基化合物、酚醌约15%,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含氮化合物约15%,其他10%。
II、考查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以及利用相关知识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查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80分钟3.试卷分值:满分150分4.题型结构:选择题(A型题)约占20%名词解释约占10%简答约占30%论述题/计算题约占40%IV、考查内容一、有机化学(一)绪论【考试目标】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键参数;掌握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和分子的极性;掌握有机合物结构表示方式和共价键断裂的方式;2. 熟悉有机酸碱的概念及定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常见官能团的名称与结构;3. 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方法。
【考试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键参数;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和分子的极性;有机合物结构表示方式和共价键断裂的方式。
(二)烷烃和环烷烃【考试目标】1. 掌握烷烃命名方法、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拜尔的张力理论,以及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2. 熟悉各类烷烃/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烷烃的光卤代反应及其机理;3. 了解烷烃的定义、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了解环烷烃的结构特征和同分异构。
【考试内容】烷烃命名方法、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拜尔的张力理论,以及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烷烃的光卤代反应;环烷烃的同分异构。
(三)立体化学基础【考试目标】1. 掌握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对映异构体的费歇尔投影式、对映异构体构型的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旋光异构体的数目、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
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期末A卷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一、命名及写结构式:(共8分,每一小题1分)1CH CHCHO2CH2CHCH2OCHC(CH3)23COOHOHOH4CH3COOCH CH25. 2-甲基-4-硝基苯磺酸6. (E)-4-己烯-2-醇7. (2R,3S)-2,3-丁二醇8. 肉桂酸二、完成反应式:(共30分,每一小题2分)1. (CH3)3CCHOHCH3HBr2.HHOHHOHIO43.ClCH3 CH3H4.OH35. CH3CH3C2H5OC2H5OH6. C6H5COCH3+ NH2NHCONH2H+7. CH 3CH 2CH 2COCl +AlCl 38.CH 2COOC 2H 5CH 2COOC 2H 5259.COOH Br 2P10.OCOOC 2H 511.CH 2CH 2CH 2COOHCH 2CH 2COOH 12.CHO+(CH 3CH 2CO)2O3213.COCH 2CH 3CH 2CHO +HCNOH-14.CH 3OOCCOOCH 3+2HOCH 2CH 2OH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代号填入括号中(共16分,每一小题2分)1. 分子式为C 5H 8O 在270nm 附近有吸收峰的结构为[ ] A. CH 2CHCH 2COCH 3B. CH 3CH CHCOCH3C.CH 3CH CHCH 2CHOD. CH 2CHCH 2CH 2CHO2. 预计化合物 CH 3CH CH 2O 的核磁共振信号有[ ] 个A. 4B. 3C. 2D. 13. 下列亲核试剂亲核性大小顺序是[ ]① OH - ② C 6H 5O - ③ C 2H 5O - ④ CH 3COO -A. 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 ②>③>①>④4. 能使醛酮中C O 还原成CH 2的还原剂是[ ]A. LiAlH 4B. Na-C 2H 5OHC.Na-NH 3D. Zn-Hg/HCl5.下列化合物发生消除反应的难易次序是[ ]1C CH 3CH 3OH2CH 2CH 2OH3CHCH 3OHCH 2CHOHCH 34A. ①>③>④>②B.②>③>④>①C. ①>④>②>③D. ③>④>①>②6. 下列化合物与HCN 加成的反应活性从强到弱的次序是[ ]1CH 3COCH 32C 6H 5COCH 33CH 3CHO4ClCH 2CHOA. 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 ④>③>①>②D. ④>②>①>③7.下列化合物进行醇解反应的活性次序是[ ]1CH 3COCl2CH 3COOC 2H 53(CH 3CO)2O4CH 3CONH 2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③>④>②>①D. ②>①>④>③8.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A.COOHB.HOCOOH C.O 2NCOOHD.O 2NCOOH四、回答问题:(共8分,每一小题4分)1、下面两个化合物的水解速率哪一个快?为什么?1Cl2CH 2CHCH 2Cl2. C 6H 5CHC(CH 3)2中的CH 和CH 3在HNMR 1中分裂成几重峰?并说明理由。
《有机化学》入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入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有机化学属我校进行命题的考试。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指定参考书中所含盖的主要内容。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有机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正确掌握和理解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2.熟练掌握和理解各基础有机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应用范围;3.熟练掌握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反应机理等,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4.正确地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和理论来进行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反应现象和机理的的解释以及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
四、考生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试卷满分为150分。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约55%有机合成约20%机理题约10%推断结构(含波谱分析)约10%实验约5%(四)参考书目荣国斌主编,《大学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上、下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第一章绪论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2.共价键的基本性质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烷烃1.烷烃的异构与命名2.烷烃的构型与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4.烷烃的化学性质5.卤代反应的机理,自由基的稳定性第三章环烷烃1.环烷烃的命名与异构2.环烷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3.环烷烃的构象及构象分析4.多环烃第四章对映异构1.旋光性2.手性3.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4.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6.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第五章卤代烷1.卤代烷的命名2.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一卤代烷的化学性质4.亲核取代反应机理5.一卤代烷的制法6.有机金属化合物第六章烯烃1.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2.烯烃的制法3.消去反应机理4.烯烃的物理性质5.烯烃的化学性质6.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7.烯烃的来源和用途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2.炔烃的化学反应3.炔烃的制法4.共轭作用,超共轭作用5.共轭二烯烃6.累积二烯烃第八章芳烃1.苯的结构、共振论2.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3.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4.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5.多环芳烃6.卤代芳烃7.休克尔规律第九章醇、酚、醚1.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醇的反应3.一元醇的制法4.二元醇5.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6.一元酚的反应7.二元酚和多元酚8.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9.醚的反应10.醚的制法11.环醚第十章醛、酮、醌1.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3.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4.醛酮的氧化和还原5.一元醛酮的制法6.醛酮的来源和用途7.α,β-不饱和醛酮8.醌第十一章羧酸1.一元羧酸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2.一元羧酸的反应3.一元羧酸的制法4.二元羧酸第十二章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酯水解反应机理4.羧酸衍生物的反应5.羧酸衍生物的用途6.烯酮7.不饱和羧酸8.取代羧酸9.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含氮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2.硝基化合物的性质3.硝基化合物的制备4.胺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5.胺的化学性质6.胺的制法7.芳香族重氮化反应8.芳香族重氮盐的性质9.分子重排第十四章含硫、磷和硅的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2.含磷化合物3.含硅化合物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五元杂环化合物3.六元杂环化合物4.生物碱第十六章周环反应1.周环反应理论2.电环化反应3.环加成反应4. -迁移反应第十七章碳水化合物1.单糖2.双糖3.多糖4.糖的衍生物第十八章有机合成1.逆合成分析2.有机合成设计第十九章有机波谱分析(UV、IR、1H NMR和MS等)第二十章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第二十一章有机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合成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大纲解析

华中师范大学2010考研大纲解析:参考书变化大参考书方面:1.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理学》、《民法》、《刑法学》、《宪法》都变为相应最新版本;删减:《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2. 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增:《刑法学》(第三版),高铭喧,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删:《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其他:变为最新版本3. 诉讼法学增:《刑法学》(第三版),高铭喧,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其他:都变为相应最新版本4. 中共党史增:《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删:《中国近代史纲要》沙健孙、马敏主编,2008年修订版经济学院:修改:《西方经济学》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即最新版)增:《微观经济学》肖殿荒、何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变(第四版),2005年版增:周三多主编,《管理学教与学导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管理学》(修订本)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改为:《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06管理学院删:《公共行政学》,竺乾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改:《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次印刷。
(即最新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删:《卫生管理经济学》,赫斯马特著,应向华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年版。
增:《卫生经济学》,(美)舍曼。
弗兰德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卫生经济学》,程晓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版。
删:《社会保障经济学》,卡特琳著,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增:《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邓大松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大有机化学考试大纲(新)
《有机化学实验》,曾昭琼主编,1-87页(不考具体实验步骤)
●重点: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有机反应理论及典型反应的反应历程;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谱学知识;各类有机物重要的合成方法,合成子与逆合成分析法;立体化学及典型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变的方法和规律。
● 难点:
烷烃、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各类有机反应历程及其立体化学;复杂分子对映异构的判断,几种构型表示法之间的转换;各类有机物重要的合成方法;波谱分析。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复习无机化学中关于分子轨道理论的知识,掌握共价健理论简介(重点);
(3)掌握诱导效应(重点)。
第二章脂肪烃*
(1)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结构、构型、构象的区别,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的区别,平面式、投影式、透视式的相互转化(重点);
(3)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物理性质;
(4)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化学性质,掌握与烷烃、单烯烃、二烯烃、炔烃相关的化学反应,适当的练习可巩固所学的知识(重点);
(5)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重点);
(6)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重点);
(7)共轭效应的初步介绍(重点);
(8)烯烃、炔烃的制备(重点)。
第三章脂环烃
(1)脂环烃的分类、异构及命名;
(2)小环的张力及理论解释,环烷烃的结构(重点);
(3)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重点);
(4)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重点)。
第四章芳烃
(1)苯的结构;
(2)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3)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重点);
(4)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历程(重点);
(5)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重点);
(6)芳香性的概念和休克尔规则(重点);
(7)多环芳烃:萘、蒽、菲、联苯。
第五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紫外光谱的原理和图谱解析;
(2)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图谱解析(重点);
(3)核磁共振谱的原理,1H NMR图谱解析,化学位移,吸收峰面积与氢原子计数,自旋偶合与峰的裂分(重点);
(4)质谱的原理和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重点)。
第六章对映异构
(1)物质的旋光性、比旋光度;
(2)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重点);
(3)含一个及二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重点);
(4)自己制作立体分子模型来实现Fischer投影式、透视式(锯架式、楔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5)各种异构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转化规律;
(6)构型的表示方法与构型的标记(重点);
(7)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次重点);
(8)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9)外消旋体的拆分;
(10)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七章卤代烃
(1)卤代烃分类、命名与同分异构;
(2)卤代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化学性质(重点);
(3)卤代烃的制法:由烃制备、由醇制备(重点);
(4)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S N1与S N2两种历程,S N1与S N2反应的立体化学(重点)。
第八章醇、酚、醚
(1)醇、酚、醚的化学性质与主要制法(醇的制法:由烯烃制备、由格氏试剂制备、醛酮还原;酚的制法:磺化碱熔法、氯苯水解法、异丙苯氧化法;醚的制法:威廉姆生合成法、醇的去水法)(重点);
(2)消去反应的历程与取向(β消去反应和α消去反应:E1、E2历程,消去反应的取向,影响消去反应的主要因素(重点);
(3)环氧乙烷(重点)。
第九章醛和酮
(1)醛酮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化学性质(羰基加成反应、α-H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结合前面章节的知识,实现各种官能团之间的转化(重点);
(2)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重点);
(3)醛酮制法,结合前面章节的知识学习(重点);
(4)不饱和羰基化合物:α、β-不饱和醛酮、乙烯酮(重点);
第十章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1)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
(2)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重点);
(3) 羧酸酯化历程;酯的水解历程与羧酸衍生物反应的加成消去历程(重点);
(4)羧酸的制法:氧化法、羧化法、水解法(重点);
(5)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重点);
(6)取代酸:卤代酸、羟基酸、羰基酸(重点);
(7)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在合成上的应用(重点);
(8)合成路线的选择,逆合成分析简介(重点)。
第十一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1)胺的化学性质(碱性、烃化、酰化、重氮化、氧化、季铵盐特性反应、芳胺的反应)(重点);
(2)胺的制法:胺的烃化、含氮化合物还原、伯胺的特性制法(重点);
(3)芳香重氮盐的反应,失去氮的反应,保留氮的反应(重点);
(4)分子重排反应(瓦格涅尔-米尔外英重排、片呐醇重排、拜耶尔-维利格重排、贝克曼重排、霍夫曼重排)(重点)。
第十二章含磷及含硫化合物(只作一般了解)
(1)重要的含硫有机化合物(硫醇,硫酚,硫醚,亚砜与砜,磺酸及其衍生物);
(2)含磷有机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健的类型;合成磷有机化合物的几种通用方法)。
第十三章周环反应
(1)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前线轨道理论(重点);
(2)电环化反应(重点);
(3)环加成反应:[2+2]环加成,[4+2]环加成(重点);
(4)σ—迁移反应([1,3] σ迁移;[1,5] σ迁移(重点)。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
(1)杂环化合物分类和命名;
(2)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吡咯的芳香性,合成和化学性质(重点);
(3)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嘧啶合成和化学性质(次重点);
(4)稠杂环化合物:吲哚喹啉嘌呤。
第十五章天然有机化合物
(1)单糖的构型、环状结构与构象,Fischer投影式,哈沃斯式和锯架式之间的转化(重点);
(2)单糖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成脎、生成糖苷(重点);
(3)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蔗糖;
(4)天然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和合成(重点);
(5)多肽结构测定和多肽合成;
(6)蛋白质的性质和蛋白质的结构。
第十六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只作一般了解)
(1)基本概念:相对分子质量、链节、聚合度、分类、命名;
(2)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3)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4)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