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元现代遗传学知识点整理题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经典遗传学的诞生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heredity):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中的亲子间的相似现象。

●变异(variation):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基因概念的发展

1866,年Mendel在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论文中首次提出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假说;

1909年,丹麦学者Johannson第一次提出“基因(gene)”这一术语,泛指那些控制任何性状,又依孟德尔规律的遗传因子;

1911,Morgan通过对果蝇的研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至此经典遗传学把基因看作是不可分割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和突变、重组“三位一体”的最小单位;

1941年美国生物学家比德尔和塔特姆证明酶有控制基因的作用,认为一个基因的功能相当于一个特定的蛋白质(酶),基因和酶的特性是同一序列的,每一基因突变都影响着酶的活性,于是在1946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奠定了基因和酶之间控制关系的概念,开创了现代生物化学遗传学。

1944年,O.T.Avery通过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证明基因的化学成分为DNA,基因是DNA分子上的功能单位;

1955年,S.Benzer根据侵染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基因结构的分析,证明了基因的可分性,提出了突变子、重组子和顺反子的概念。

●性状(trait/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并能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异花授粉(cross-fertilized)=杂交(hybridization)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隐形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

纯合子(homozygote)/杂合子(heterozygote)

●表型(phenotype)生物体表现出的可观测的性状

基因型(genotype)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

孟德尔提出以下假说

①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hereditary determinant)决定的。

②每棵植株的每一种性状都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③每一个生殖细胞(花粉或卵细胞)只含遗传因子的一个。

④每对遗传因子中,一个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另一个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

⑤形成配子细胞时,每对遗传因子相互分开,也就是分离,然后分别进入生殖细胞。

⑥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一个新合子或个体)是随机的。

⑦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同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是同一种遗传因子的两种形式,其中红花对白花是显性,白花对

红花是隐性。只要有一个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就会开红花,只有两个遗传因子都是控制白花的植株才会开白花。

●分离法则law of segregation: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为3:1。

●自由组合法则:又称独立分配法则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指形成包含两个以上的相对性状的杂种时,

各对相对性状之间各自独立地发生自由组合。

独立分配规律的要点:控制两对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之中。

独立分配的实质: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完整性法则:支配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彼此组合形成杂种时,互不沾染,互不融合。遗传因子在杂种中仍然保持其完

整性。

●复等位基因(Allele, Allomorph)同一基因座(locus)存在的两个以上不同状态的基因, 其总和称之为复等位

基因(multiple alleles)(如,红细胞血型,I A、I B、i ..)。

●χ2检验χ2=Σn i=1(实际频数-预计频数)2/预计频数

df=n-1(自由度) p=0.05(显著差异) p=0.01(极显著差异)

模式生物——果蝇

1、果蝇的生活周期短。大约为10天,新羽化的雌性成虫大约8小时可交配,约40小时开始产卵。

2、容易培养;通过控制养殖的温度,可以加速和减缓果蝇的发育。

3、繁殖子代多;产卵初期每天可达50~70枚,累计产卵可达上千枚。

4、染色体数目少;

5、染色体大;

6、有个别性形态特征;

7、还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遗传资料

连锁定律law of linkage: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联系遗传的现象。

第二章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验步骤:1.S菌光滑型→小鼠死,R菌粗糙型致病→小鼠活

2.死S菌+活R菌→小鼠死

3.死S菌→小鼠活

结论:说明DNA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

说明一种基因型细胞DNA进入另一种基因型细胞后,可引起稳定遗传变异。

2.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实验步骤:1.S(硫)主要存在蛋白质中,P(磷)主要存在DNA中

2.被35S和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感染细菌

3.宿主细胞内主要是32p,宿主细胞外主要是35S

结论:说明注入宿主细胞的物质是DNA,只有DNA是联系亲代和子代的物质。

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TMV)

实验步骤:1.把TMV的蛋白质和RNA分离

2.分别感染烟草,只有含RNA的成分能成功

3.S系蛋白质外壳不含组氨酸、甲硫氨酸,HR系含

4.S系pro+HR系RNA→第二代HR性状

5.S系RNA+HR系pro→第二代S性状

结论:说明决定病毒遗传性状的是RNA 。

夏洛夫法则

(1)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等量的;

(2)腺嘌呤(A)的量总是和胸腺嘧啶(T)的量相等;鸟嘌呤(G),则和胞嘧啶(C)几乎相等. 既:A=T;C =G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1. 两条互补多核酸链、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

2. 双链具有反向平行的特点;

3. 碱基配对原则为:A=T、G=C,双螺旋直径约20A,螺距为34A(10个碱基对)。

DNA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第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在复制时,DNA的双链拆开,成为两个模板,再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复制成两个与原来的DNA序列一模一样的新分子。在这两个新DNA分子中,各有一条旧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麦赛尔逊和斯塔勒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

第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上的碱基序列就是遗传信息,4种碱基的排列组合可以携带无限多样的遗传信息。

第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中心法则:从噬菌体到真核生物的整个生物界共同遵循的规律。遗传信息DNA 到 mRNA的转录,再到蛋白质翻译,以及遗传信息从DNA 到 DNA的复制过程。

中心法则的发展:⑴. RNA的反转录⑵. RNA的自我复制⑶. DNA指导的蛋白质合成

⑴. RNA的反转录单链RNA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可反转录成DNA,再以此为模板生成双链DNA。

说明1.遗传信息可以在DNA和RNA 之间流动

2.DNA、RNA的遗传信息单向流动到蛋白质中

第三章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