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7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一、课程标准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我本人认为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doc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学习主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设计:韩艳茹授课年级:八年级课时安排:一课时内容标准:一、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1、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港澳的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评价设计:一、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
(达成目标一)二、识读图文资料,依据史料形成历史结论。
达成目标二、三)三、参与历史辩论,谈认识、感悟。
(达成目标二、三)教学实施: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分别展示港澳台的三幅地图,由学生看着地图,引导学生回忆港澳台是如何与祖国分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回忆知识,而形成感性认识。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至71页的小字部分,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1页,解读什么是“一国两制”(达成目标一)追问:“一国两制”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理解能力,完成目标一)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回归的艰辛历程。
追问:香港回归的艰辛历程是怎样的?(达成目标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教材上查找重点的能力。
出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画面:了解香港回归国家领导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2)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青铜峡市四中梁淑琴【设计思想】《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节课是在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设计的,这种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我国政府是怎样实现香港、澳门主权回归的。
引领学生再现历史,探究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让学生既明白了“是什么”,也明白了“为什么”;教师在本节课中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3)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2、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中对台湾方针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伟大决策,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邓小平伟大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
(2)祖国的强大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
香港和澳门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任何人都不能割断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祖国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
(4)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本课学习1课时〖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香港、澳门的主权回归〖教学难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2、和平统一台湾的政策;〖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引导学生回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台湾和平统一问题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比较法;通过向学生介绍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盛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政史地组冯丹丹一、说教材(一)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趋势。
(二)教材地位分析:本课叙述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回顾近代历史,理解现实问题,增强时代责任感的很好素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历史,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通过播放有关港澳台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交往的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强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通过播放有关爱国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深深感到伟大祖国的可爱。
通过整理,了解有关港澳回归的史实。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确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课程标准。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北师大版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40d127a6c30c2259019e81.png)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晋江市南侨中学蓝永铭一、指导思想: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在“一国两制”方针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这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本课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回顾近代历史,理解现实问题,增强时代责任感的很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岳麓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本章为岳麓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1中的第1单元。
•本单元的名字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探讨中国历史上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版图分裂与统一、近代中国的割据与统一以及当代中国的统一与发展等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中国的版图分裂与统一•近代中国的割据与统一•当代中国的统一与发展3.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祖国统一的历史变迁过程。
•掌握关于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祖国统一的重要事件和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时分配本单元的教学时间预计为4个课时。
2.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中国的版图分裂与统一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近代中国的割据与统一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当代中国的统一与发展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如何让学生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三、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中国古代版图,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版图分裂与统一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版图分裂与统一的历史背景。
2.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给学生呈现近代中国的割据与统一的历史事件和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做一个简短的报告,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4.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5)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辽师大二附中何亚男本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香港回归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归,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
为突出重点,并自然导入本课内容,我把本课第一、二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并提问:你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什么?设计意图:意在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感受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港澳回归问题。
〈探究历史、讲授新课〉(一)港澳回归祖国这一目,我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重点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香港回归问题,从四个方面来研究:香港回归史实——香港问题由来——如何解决问题——成功解决原因。
由情境导入问题,引出师生对话解决前两个内容。
这时,香港问题如何解决?这里我安排了模拟谈判的环节。
课前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展开合作学习,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搜集谈判资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再现双方谈判的曲折情形。
(考虑到初中生思辩能力有限,教师也可以为两组学生分别准备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之一,意在让学生体验到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艰难历程,认识到英国最终妥协不仅是折服于正义和公理,更是因为英国不愿冒着中英关系完全破裂之风险。
之二,为学习台湾问题作铺垫。
让学生明确在祖国统一这一原则问题上,我国政府是不会有丝毫的妥协、让步的。
感受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坚决态度,从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中华民族最根本利益的党。
那为什么在80年代我国政府能成功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呢?此问题的意义建构由学生的讨论来完成。
设计意图:之一,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新中国的繁荣强盛是我们成功收回港澳的坚实基础。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1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北师大版
编
号课题课型编写人
审核人时间
013 祖国统一的历史
大潮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补充:利用本课图片、材料对预习内容简单的重复,加深学生印象。
6.小结:结合预习内容概括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7.方法:总结介绍学习目标的记忆方法(分类记忆法、知识结构法等)
8.巩固:学生把知识点背诵3分钟(多媒体展示)
9.探究: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利用各类史料尽量把设计的问题简单化,对相关知识点的解释通俗易
懂,语言精练,贯穿情感渗透。
①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及目的②港澳问题的由来及解决(识读课本地图、区旗等)
③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交流的历程统一是历史趋势、民心所向
10.小结: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小结和情感的升华。
11.巩固: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本课学生所学。
四、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尚志市马延中学,我叫张华,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趋势。
2、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叙述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回顾近代历史,理解现实问题,增强时代责任感的很好素材。
3、教学目标: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改理念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历史,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通过播放有关港澳台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交往的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强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通过播放有关爱国歌曲和诗歌,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深深感到伟大祖国的可爱。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等方式,了解有关港澳回归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在分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重点: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
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确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课程标准。
(2)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确立依据: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制作简报、成果汇报、角色扮演、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说教学理念
结合课改的基本精神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但认识不够深入,八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表演欲强,但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
学习能力方面,经过一年的学法指导,已经基本掌握查资料、预习课文,参与讨论等基本的学习方法,我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更多展示风采的空间,给他们一个相互交流、探讨问题的平台。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质疑互动法。
利用多媒体,flash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法:采用学生课内外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深入的探究、平等的交流、广泛的参与,达到历史与多学科的整合,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五.说教学程序和设想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我用优美《七子之歌》,直接引导学生回顾港澳回归的激情时刻,,共同展望台湾问题的美好前景,明确学习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这部分是最主要的环节,我将教材内容设计为两个方面。
1、一国两制结硕果——挑战重点,合作探究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设计编演了一幕历史小品剧《团圆》,学生很快融入情境,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起到激发兴趣、学科渗透和复习旧知的作用。
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我指导学生通过自读,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归纳港澳回归大事记。
我将事件和相关图片结合,利用多媒体展示,点拨学生发言。
通过视频资料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让学生从生动直观中感受历史。
并且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一刻,我想说写什么”的环节,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随后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政府能够成功解决港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相应得点拨,随后自然引入到本课的难点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对于一国两制的学习,我提供给学生历史概念的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对一国两制提出的目的、内容、地位有了深刻的了解。
随后,结合课后材料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国两制”利在哪里?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下,重难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情系台湾促统一——质疑互动,拓展延伸
在上一环节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并且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我利用诗歌《同根源》引导学生复习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沿革,指出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祖。
随后播放《乡愁》的FLASH,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产生共鸣,进而共同展望祖国的统一大业。
这之后,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设计了自读教材,质疑互动的环节,了解海峡两岸的发展,共同展望祖国的统一。
在读的同时,将收获和困惑归纳出来。
并且针对学生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对阻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因素进行相应得点拨。
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请学生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目的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悟提高,以知导行
师共同总结学习收获与体会,最后教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如梦令港澳珠还寄语台湾》,结束本课,留下无限的回味空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上只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恳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