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高中物理必修一

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1第二章光现象 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7 第四章物态变化10第五章电流与电路13 第六章电压电阻17 第七章欧姆定律20第八章电功率23第九章电与磁28第十章信息的传递32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3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37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41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45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49 第十六章热和能5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6 重要的物理常数57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58 物理量及其单位58物理公式59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二章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点话和坐标系1.质点的定义:有质量的物质点。
看作质点的条件:①.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②.可以用物体上的任意一点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2.参考系的定义:用来观察其他物体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的参考物。
3.坐标系的定义:就是在参考系上建立的坐标。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1.时刻和时间间隔:区分的关键在于时刻是一个时间点,而时间间隔是一个时间段。
2.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也就是说实际上走过的行程。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只与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有关。
注: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和位移是相等的,其他情况均是不相等的!3.矢量和标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等。
而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注:矢量具有方向,故矢量之间不能直接相加减,不遵守算数加法的法则,而标量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代数相加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物体是位移l等于两个位置的坐标的变化,即:l=x2-x1;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x=x2-x1;2.速度: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V=△x/△t;注:①速度不要与速率相混淆,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率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的速度。
注:①均速直线速度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即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的大小就是所说的速率。
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的所用的时间的比值,a=△v/△t。
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一致。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 2节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栏目导引
1.“时间”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区分时 间间隔和时刻?→在坐标轴上如何表示时间 间隔和时刻? 2.位移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表示位移? →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栏目导引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 示,时间轴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不同 的______ 时刻 ,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表示的 是__________ 时间间隔 . 2.时刻和时间间隔的联系两个时刻之间的 间隔即为时间间隔.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栏目导引
点拨: 如右图所示,有向线段 AC 表示第一 次的位移,大小为 40 m,方向向北.有向线 段 CB 表示第二次的位移,大小为 30 m ,方 向向东. 有向线段 AB 表示两次行走的合位移, 其 大 小 可 由 直 角 三 角 形 知 识 求 得 : AB = AC2+CB2= 402+302 m=50 m.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栏目导引
时刻和时间间隔
以下的计时数据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 A.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 发生8.0级特大地震 B.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晚8时在北 京开幕 C.刘翔创造了12.88秒的110米栏的较好成绩 D.我国航天员翟志刚在“神七”飞船外完 成了历时20分钟的太空行走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栏目导引
选向东为 x 轴的正方向,向南为 y 轴的正方 向,以起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栏目导引
汽艇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汽艇此过程中的位移大 小 2 2 2 x= x2 + x = 6 + 8 km=10 km. 1 2 4 又 tan α= ,则 α=53° ,即东偏南 53° 3
人教版2019新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长沙
广州
T16 14:58 08:42 08:36 03:28 03:20 23:59 23:51 16:52
我国运动员刘翔在04年奥运会田径男子 110米栏决赛中以时间12秒91的成绩夺得 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的首枚田径金牌
北京时间8点整
各位旅客请注意,由深圳开往大庆k36 次列车开车时间12点30分,请各位旅客 自觉排队等候检票
2.区别: a.矢量有方向,而标量无方向. b.要描述一个矢量,必须有大小、方向两个方面. c.只有大小、方向都相同,两个矢量才相同.
3.运算法则:标量遵循的是代数运算法则, 而矢量遵循的运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回顾我们所学的物理量,如力、 速度、位移、温度、质量、路程等。
想一想 这些物理量有何共同点和区别?
x/m
△x1=3m-(-2m)=5m 沿x轴正方向 △x2= 1m - 3m =-2m 沿x轴负方向
再见
2020.8.3
内物体一定静止,位移
也(2一)如定果为某零段.时间?=内质物点
定是静止的 C.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 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 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
体的位移为零,则这段 在时 可往间 能复内 运直物 动线体又运不回动一到中定了,静出路止发程, 除 小大了 等点 零于单 于, .位路向路移程直程外线也,运不其动一他位定的移为运的动大 中位移的大小都小于路程
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位移
路程
有方向
无方向
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 段
与质点的运动路径无关, 只与初位置、末位置有关.
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路程不仅与质点的初末位 置有关,还与路径有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涉及到运动的研究和描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参考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参考物、位置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研究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其中,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量,方向需要明确标注,而加速度是标量量,只需正负号表明方向。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我们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 = v0 + at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 = v0t + 1/2at² (s为位移)和v² = v₀² + 2as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抛体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其中,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恒定,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二维曲线和两个分量表示。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其次,要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特别是代数运算和方程的解法。
此外,要注重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运动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课件 (共23张PPT)

第23秒末初 第5秒初 第21秒初末 第3秒末
0 1 2 3 4 5 t/s 第1秒第2秒第3秒
思考:请同学在时间轴上标出第2秒初, 第3秒初,第5秒初。
请同学理解以下时间的表述
0 1 2 3 4 5 t/s 前三秒 前二秒 前一秒
3.时间的测量:在实验室 中常用秒表和打点计时器 (以后学习).
标是xB=一2 m,它的坐标变化量是
△x=?位移是多少?方向?
△x= xB-xA=-2m- 3 m=-5m 方向与X 轴正方向相反
课堂作业 ▪P14:4
再见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二、位移和路程
三条轨迹:
异:物体(质点)的轨迹及其长度
同:物体(质点)位置的变化。 (起始、终了位置及二者的直线距 离)。
二、位移和路程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 变化的物理量。
是一条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 线段。
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1)位移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 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方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表示时
间的数轴上,用点来表示.
上
下上 下
上午
课
课课 课
前两节课
开始与结
束的时刻
8 45min 945min 10 t/h 及两节课
与课间休
10min
息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必修一《时间 位移》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新课教学
第2节 时间 位移
二、位置与位移
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通常选取这条直线为x轴,在x轴上任一点作为原点,规定好坐标轴的正 方向和单位长度,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它的位置坐标来描述。 思考:如图,某一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物体位置变化了多少?
新课教学
第2节 时间 位移
【答案】(1)A点和B点是两个时刻; (2)AB之间的线段表示的是时间,且时间为1 s; (3)0~2 s末间的线段表示为前两秒; (4)5~6 s之间的线段表示第六秒; (5)在图中数字2所在的点表示“第二秒末” 【解析】时刻是某个瞬间,时间是某段过程,对应时刻是物体所处的状态,对应时间是物体经历的一段 过程.时间与时刻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其中“时间”是一段线段,有一定的长度,“时刻”是 一个点.
答案: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新课教学
第2节 时间 位移
2.3 矢量和标量 在物理学中,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作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像温度、路程这样的物 理量叫作标量,它们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矢量和标量的比较
有无大 小、方向
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第2节 时间 位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新课教学
第2节 时间 位移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
上午8时上课、8时45分下课,这里的“8时”、“8时45分”是指这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刻,而这 两个时刻之间的45min,则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 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上下文认清他它含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2节时间位移课件

s。
假设交流电源的频 率是60 Hz,打点 计时器还是每隔 0.02 s打一个点吗?
(3)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ABC D E F G
H 纸带
1 、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4 、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 3 、时间告诉我,无理取闹的年龄过了,该懂事了。 6 、心若相知,无言也默契;情若相眷,不语也怜惜。 13.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走过的路,沿途遇到的风景,不能停留,不能回头,一路风雨,一路歌,有幸福,有遗憾 ,也有失落。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安静,大多数时候,你都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漫漫人生路,靠谁不如靠自己。
坐标系的分类
O
一维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坐标系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考一考:平安县城在李云龙的东北方向200米处,你能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定量表示出平安县城的位置吗?
如何描述位置的变化呢?
从惠州到深外 龙华高中部有 多少路程?
第3秒初 第3秒末
第3秒初,第3秒末,第 三秒内,第4秒初,前四 秒内分别指时刻还是时 间间隔?在时间轴中如 何表示?
0
1
2
3
4
t/s
第三秒内
前四秒内
课本 P18 练习与 应用 第1题
二、位置和位移
怎样才能准确
情景:
的描述杨老师
现在的位置?
杨老师进校门后,向南直走了50米后停止。
1.坐标系 目的:定量描述物体位置,在参考系上建立
5. 红尘画卷,画的是谁的生死之恋?最后却只能守着那不变的容颜,一守就是一千年。 7) 人生有很多路要选择,选中一条,走下去,便会碰见这条路上的人和风景;而选择另一条,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景与人。有的人可能与你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新课导入建议 故事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举办过一次100
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 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 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⑤特点:速度不仅有 大小 ,还具有 方向 .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2.思考判断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1)速度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2)位移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定不同.(×)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变的.(√)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已知t2-t1=Δt„„③, 1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h= vΔt2+2dvΔt. 2 代入数值得h=2.0×103 m.
【答案】
菜 单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2.0×103 m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学流程设计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2.思考判断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1)平均速度是粗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3)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对应.(√)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学地位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 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速度的方向性问题是本 节的重点,速度概念是运动学的基础,也是贯穿运动学的 重要概念之一.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2)速度: ①定义:物体通过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 时间 的 比值 _. t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s ②公式:v= t . ③单位: 米每秒 ,符号为 m/s . ④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处所用时间,则有d=vt1„„①,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用时间,因为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故有 2 d2 +h2=vt2„„②, 2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3.探究交流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同 时到达另一地点B,请问此过程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吗?
【提示】 相同.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甲 乙两人的位移和时间都相同,故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相 同.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3.探究交流 有甲、乙两个物体,甲运动的位移大于乙运动的位 移,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吗?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提示】
物体的速度是由物体发生的位移和所用的
时间共同决定的,如果位移大,但所用的时间长,速度不 一定大,所以甲的速度不一定大于乙的速度.
Δx和Δt.然后求解.
菜 单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规范解答】 度的定义知:
(1)设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则由平均速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t t 前一半时间 内的位移为Δx1=v1·, 2 2 t t 后一半时间 内的位移为Δx2=v2·, 2 2 t 全程即时间t内的位移为Δx=Δx1+Δx2=(v1+v2) , 2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1.匀速直线运动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1)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在实际物 体的运动中几乎不存在. (2)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相等时间”是指任意选取的相 等时间.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答案】 A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 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 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Δx 【审题指导】 依据公式 v = ,确定出全程对应的 Δt
1.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设向右为正方 向,若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的速度为+4 km/h,则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B.乙质点的速度大于甲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同数学中的正、负号意义完全相同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审题指导】 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应该先找到两种情况下声音传播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 式求出时间,再由时间关系列方程求解.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解析】
如图所示,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1.2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标要求 1.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1.基本知识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 位移 与发生这段位 移所用 时间 的比值. s (2)定义式: v = t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前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天空中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 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 km处进行一 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 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 1 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 3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问题导思】 1.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吗? 2.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是什么关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D.因甲、乙质点运动方向不同,无法比较其速度大小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HK ·物理 必修1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