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_周荣茂

合集下载

中国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的聚类分析初稿

中国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的聚类分析初稿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论文题目中国南北带震源机制解的聚类分析学生姓名杨凡学号125011132系别地震科学系专业地球物理学班级1250113开题时间2016年3月14日答辩时间2016年5月28日指导教师盛书中职称讲师摘要震源机制解是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随着地震观测台网的加密,震源机制解资料非常丰富,对于大量震源机制解的科学分类是至关重要的,故本论文根据震源参数利用聚类法来对南北带地区震级5.0以上的375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探讨该地区震源机制解的分类情况及其成因,并以此探讨区域应力场环境。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聚类;南北带1 南北地震带范围确定:雍幼子在《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划分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最早时期南北地震带由周光等人提出,其范围为东经103°至104°,南至云南东部,中部经过四川西北部的岷江,北到甘肃民乐东侧。

后经争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地质概论》一书中指出,北起贺兰山,南经六盘山,穿越横亘东西的秦岭山地,后转而南下,直趋川西、滇东地区。

地跨宁、甘、川、滇四省,延伸长达2000多公里,总观大致呈南北走向。

并对其分为三段详述,北段指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中段指天水-武都-文县-川西北地震带,南段指安宁河-滇东地震带。

后者的观点被大多数人们公认,因此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定的区域为研究目的区域。

2 南北地震带地质构造:由于南北地震带大致分为三段即北段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中段天水-武都-文县-川西北地震带,南段安宁河-滇东地震带。

因此此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分为三段详述。

2.1 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地质构造: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地理位置位于宁夏北部的银川、平罗至宁夏南部的固原、西吉、海原。

银川北部的平罗一带地势沉降较深,周围抬升,地壳上部地层呈现勺状形态。

由资料可知,到现在为止,银川北部平罗一带的沉降带还有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说明它尚在活动。

银川至平罗一带存在北北东向的上地慢高导层顶面隆起,造成地壳变薄。

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研究

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研究

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地震预测模型,以便尽早发现地震发生的征兆。

而震源机制虽然不是直接预测地震的方法,但是对于深入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两个方面探讨地震的相关研究。

一、震源机制震源机制指的是地震发生时,地层断裂的情况。

它是研究地震的基础,对于确定地震的规模和破坏范围起着关键作用。

震源机制包括主震破裂面、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破裂的滑动方向和滑动量等信息。

研究震源机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动幅度来推断震源机制,另一种是通过地表位移、应力分布和岩石变形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的观测数据来确定震源机制。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的支持,才能对震源机制做出准确的推断和描述。

震源机制研究对于地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揭示地震预测模型的一些规律,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地震的认知。

同时,震源机制还可以为地震工程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人们设计更为安全的建筑和设施,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二、地震预测模型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进行预测和预警。

地震预测模型是指预测地震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地震预测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地震活动模型的短期预测,另一种是基于物理机制的长期预测。

短期预测主要是基于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和统计学分析来进行预测,它可以预测近期地震的发生和可能的震级。

而长期预测则是基于地震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地质过程来进行预测,它可以预测未来几十年或几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

长期预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长期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要比短期预测低。

除了基于地震活动和物理机制的预测模型,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尝试利用地球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来预测地震。

例如,利用地磁、电磁信号、水文和地形等多种数据来进行预测。

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时空关联研究

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时空关联研究

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时空关联研究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演化对于理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震灾害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时空关联,分析地震与构造应力场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地震震源机制地震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断层的滑动类型和方向。

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微观应力和变形的特征,从而帮助科学家理解地震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通过使用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地震学家可以推测地震发生时断层的滑动情况。

根据震源机制,地震可以分为正断层震和逆断层震,也可以确定断层的滑动面和运动方向。

二、构造应力场演化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中的应力分布情况。

地壳的构造应力来源于板块运动、重力和岩石变形等因素。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活动的地点和强度。

构造应力场的演化与地震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地壳的变形,构造应力场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震的发生。

三、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关系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首先,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应力场的重新分布。

当地震发生时,断层上原先积累的应力得到释放,周围的应力会重新分布。

这种应力分布的再调整可能会引发附近的断层发生滑动,从而引发更多的地震。

其次,构造应力场的演化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

当地壳受到应力的作用时,对断层的应力状态会有所改变。

如果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给予断层足够的应力,就会促使地震的发生。

四、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时空关联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

首先,在时间上,地震的发生和构造应力场的演化是连续进行的。

地壳中的构造应力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其次,在空间上,地震一般发生在构造应力场较大的区域。

这是因为构造应力场较大意味着断层上的应力积累相对较高,容易引发断层滑动和地震。

综上所述,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时空关联。

地质学家震源机制解入门

地质学家震源机制解入门

地质学家震源机制解入门
Vince Cronin;李万金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译丛》
【年(卷),期】2015(0)1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识别和解释"海滩球"图(地震学家推导的矩张量几何形状的图形表示)的技能。

笔者把有关获取矩张量过程的大部分定量细节描述留给地震学教程或文献中讲述。

然而,笔者发现有关如何手工获得震源机制解(FMS)的一些知识对学生很有用,因此整个过程并不具有多少黑箱艺术。

【总页数】18页(P66-83)
【作者】Vince Cronin;李万金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个旧地震台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 [J], 俞春泉;陶开;崔效锋;胡幸平;宁杰远
2.2020年6月9日中卫ML
3.4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中心解的测定 [J], 许英才;曾宪伟;王银;崔瑾
3.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中心解的测定 [J], 许英才;曾宪伟;王银;崔瑾
4.2021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M≥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 [J], 梁姗姗;邹立晔;刘艳琼;张雪梅
5.基于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断裂形态 [J], 张建勇;王新;陈凌;刘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楚雄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云南楚雄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第1期(总第178期)2021年3月四川地震 EARTHQUAKERESEARCHINSICHUANNo.1Mar.2021收稿日期:2020-08-10;修回日期:2020-11-12作者简介:杨云存(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与分析工作.E-mail:526381659@qq.com.云南楚雄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杨云存,王华柳,段 毅,孙自刚(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7100)摘 要:选用云南省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采用CAP震源机制解反演软件计算了2019年6月24日云南楚雄M4.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结果显示:地震的矩震级为Mw4.76,最优震源矩心深度为13 8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

反演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329°、倾角73°、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236 3°、倾角81 4°、滑动角-17 2°。

震源机制解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呈右旋走滑,与南华—楚雄断裂带走向一致,推测南华—楚雄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关键词:CAP方法;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中图分类号:P31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21)01-0044-04DOI:10.13716/j.cnki.1001-8115.2021.01.009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9年6月24日21时24分21秒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101 67°E,24 98°N)发生M4 7地震,震源深度10km。

此次地震发生在南华—楚雄断裂附近。

历史资料显示,1511年至今该断裂发生过9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1680年9月9日发生的M6 8地震,最近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在2001年,震级为Ms5 3。

震源机制解被认为是确定地震发震构造的关键依据,能够描述震源的性质及其破裂过程,并且能为分析孕震机理以及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提供参考(祁玉萍等,2013)。

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犕≥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

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犕≥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

梁姗姗,邹立晔,刘艳琼. 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M ≥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J]. 地震科学进展, 2023,53(4): 185-191. doi:10.19987/j.dzkxjz.2023-019Liang S S, Zou L Y, Liu Y Q. Determina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with M ≥4.0 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during October 2022 to February 2023[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2023, 53(4): 185-191. doi:10.19987/j.dzkxjz.2023-019地震科学数据应用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M ≥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梁姗姗※ 邹立晔 刘艳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摘要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10月1日—2023年2月28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 ≥4.0共4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2023年1月30日新疆沙雅M 6.1地震的矩心位置和矩心偏移时间。

结果显示逆断型15次,走滑型15次,正断型14次,未知型2次。

关键词 震源机制;震源参数中图分类号:P31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780(2023)04-0185-07doi :10.19987/j.dzkxjz.2023-019Determina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with M ≥4.0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during October 2022 to February 2023Liang Shanshan, Zou Liye, Liu Yanqiong(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gional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using the broadband waveforms recorded by China Seismic Network were conduc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46 earthquakes with M ≥4.0 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rom October 2022 to February 2023 were obtained. The centroid location and time shift of the M 6.1Shaya ,Xinjiang earthquake were determinated by a grid search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types of thes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how 15 reverse faulting ,15 strike-slip faulting ,14 normal faulting and 2 odd earthquakes.Keywords focal mechanism; source parameters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日0时—2023年2月28日24时,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M ≥4.0地震47次(表1)。

利用矩张量反演法研究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利用矩张量反演法研究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利用矩张量反演法研究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康清清;缪发军;刘红桂;徐戈;李峰【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5(58)1【摘要】基于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省区域台网共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H ypoDD双差定位方法确定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M4.9级地震震中位置,再利用时间域矩张量反演法TDMT_INV获得了其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90°,倾角88°,滑动角-21°;节面Ⅱ走向21°,倾角69°,滑动角-177°,地震矩震级为Mw4.95,震源深度约为7~9 km.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为8.95 km,两者一致性较好.随后不同地壳模型和不同震中定位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试验揭示了反演结果具有稳定性.通过以下几种分析:①与利用CAP(Cut and Paste)矩张量反演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②P波初动投影;③正反演试验探求反演结果不稳定的影响因素等方法,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综合本文研究成果、震后科学考察结果(包括重力测量和地震烈度分布图)及现有的地质构造资料,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杨汊仓桑树头断裂,节面Ⅱ为断层面,是一个右旋走滑兼有少量正断层性质的错动.【总页数】12页(P204-215)【作者】康清清;缪发军;刘红桂;徐戈;李峰【作者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现场震害调查与破坏原因研究 [J], 洪海春;杨伟林;彭小波;范小平;顾勤平2.利用不同速度模型反演越西MS 5.2地震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 [J], 魏娅玲;黄雪影3.2003年11月13日岷县ML5.5级地震震源机制的矩张量反演 [J], 李亚荣;荣代潞;刘旭宙;韩晓明4.广西苍梧Ms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 [J], 姚海东;尹欣欣;沈平;蒲举5.多种方法研究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M_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J], 洪德全;王行舟;倪红玉;李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doc

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doc

本文档下载自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doc/93a1f03dde80d4d8d05a4f35.html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陈运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擒要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I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速报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

地震后翌日,我们由“地震矩张■反演”得出.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

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至少为4.4x10“N?m。

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

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面波震级”7.8级。

“矩震级”7.6级)大得多。

汶川地震的“矩震级”17.9级)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

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km,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km)的3倍多。

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震源特性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

.关■词震级面波;震级;矩震级;断层长度中圈分类号P31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组号1000—7857(2008)10-0026-02OntheMagnitudeandtheFault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本身(相对)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是如何测量地震的震级呢?很简单.我们是根据在地面上测到的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来测量。

但是,因为同样大小的地震所引起的地震动在近的地方振动大。

在远的地方振动小,所以必须把它由近到远振动幅度如何变化的规律即衰减规律事先搞清楚。

同时,要确定一个震级的起算标准,即究竟强度多大的地震是零级地震?然后参照它定l级地震是多LengthoftheGreatEarthquakeCHENYuntaiInstituteWenchuanofGeophysics,ChinaEarthquakeAdminist/doc/93a1f03dde80d4d8d05a4f35.htmlration,大,2级地震是多大,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矩等信息 .
用地震矩张量表示震源 , 不需要对震源的类型做先验的假定 , 它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来表示震源性质的 . 在观测得到的地震图中包含有震源、 传播路径和仪器响应的信息 . 用
矩张量表示震源的特性时 , 就能把震源效应和传播路径的效应分开 , 而将资料 (记录到的
地面运动 )、 震源和传播路径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种线性关系 . 也就是说 , 矩张量的引
震 级
MS
mb
6. 0
5. 3
6. 1
5. 2
1980年以来在两次地震震中 50 km范围内仅发生过 12次地震 (吴时平等 , 1996) , 最 大一次是 1984年 8月 17日的 M L= 3. 3地震 ( 20°52′N, 109°32′E) . 1991年 6月以来 , 再 未记录到该地区的地震活动 . 1994年 12月 31日 M S= 6. 0地震前未记录到前震 , 然而 , 自 M S= 6. 0地震后 , 该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加强 . 至 1995年 6月 1日止 , 粤桂琼区域地震台网 共记录到北部湾地震序列 379次 . 其中 , ML≤ 1. 9地震 104次、 ML = 2. 0~ 2. 9地震 232
用相对简单的地层模型模拟真实的地下介质结

构 , 从而得到比较好的关于震源的反演结果 .
图 2 北部湾地区附近的构造图和历史 地震震中分布图 . 实心圆为 1900年后 MS≥ 6. 0地震震中 (包括北部湾地震 ) ,
空心圆为 1900年前 M S≥ 6. 0地震 震中 , 实心三角形为 CDSN 台 站
地震编号
1 2
日 期 年 -月 -日 1994-12-31 1995-01-10
表 1 北部湾地震的震源参数
发震时间 时: 分: 秒 10: 57: 18. 1 18: 09: 49. 1
震中位置
hN /(°)
λE / (°)
20. 52
109. 32
20. 43
109. 38
震源深度 /km
20 27
第 21卷 第 6期 1999年 11月 ( 561~ 569)
地 震 学 报 ACT A SEISMOLOGICA SIN ICA
V ol. 21, N o. 6 N ov. , 1999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湾 地震的震源机制
周荣茂 陈运泰 吴忠良
(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30. 28
109. 50
25. 15
102. 75
19. 03
109. 84
31. 03
121. 19
43. 81
87. 70
29. 70
91. 12
44. 62
129. 59
40. 04
116. 18
34. 04
108. 92
49. 27
119. 74
海拔高程 /m
1 560 487
1 952 230 10 901
域 . 地 震学家将矩张量 反演广泛地运 用于不同的观 测资料 , 如简正振型 资料 ( Gilbert , Dziewonski, 1975)、 面波资料 ( McCowan, 1976; Mendiguren, 1977; Aki , Pat ton, 1978;
Kanamori , Given, 1981; Romanow icz, 1982; Lay et al . , 1982)、 体波资料 ( Stum p, John-
6维矩阵 , M是由 6个矩张量元素 M 11 , M 12 , M13 , M22 , M 23和 M33组成的矩阵 ; 在频率域 ,
U 是由位移谱的实部和虚部 2N 个元素组成的矢量 , G 是 2N× 12维矩阵 , M是由矩张量
6期 周荣茂等: 由矩 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 湾地震的震源机制 56 3
表 2 中国数字地震台 网 ( CDSN )台站的地理位置和有关参数
台站
兰州 恩施 昆明 琼中 佘山 乌鲁木齐 拉萨 牡丹江 北京 西安 海拉尔
代码
LZH EN H KM I QIZ SSE WM Q LSA M DJ B JI X AN HIA
台站坐标
hN / (°) 36. 09
λE / (°) 103. 84
摘要 1994年 12月 31日 和 1995年 1月 10日 , 在北 部湾海域 发生了 MS= 6. 0和 MS= 6. 1 地震 . 运 用广义反射 -透射系数矩阵方法计算格林 函数 , 利用中国数 字地震台 网 ( CD SN )记录 的两次地震的长周期 体波资料 , 用频率域矩张量反 演方法得到了这两次 地震的震源机制 . 反 演结果表明 , 这两次地 震都是以剪切位错 为主的事件 , 它们都是在相 同的构造 环境下 , 受到 同一断裂的 构造运动所控制 , 在北西 -南东向为 主压应力、 北东 -南西向的主 张应力的作 用下 发生的 . 连续发生的 M S= 6. 0, 6. 1地 震 , 与菲律 宾海板块和欧亚板 块沿近北西 -南 东向碰撞 有关 . M S= 6. 0地震发生后 震源区应力 场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 , MS= 6. 1地 震的发生与 MS= 6. 0地震的发生引起的应力场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
吴时平等 ( 1996)认为 , 北部湾 MS= 6. 0, 6. 1地震序列属双主震序列 , 这与粤桂琼交 界地区的中等强度的地震多为双主震型特点相吻合 . 例如 , 北部湾海域 1988年 11月 5日 和 11月 10日分别在 20°29′N、 108°10′E和 21°17′N、 108°25′E发生两次中等强度的地震 , 其震级分别为 MS= 4. 8和 5. 0.
3 789 250 43 630 610
* 表示该台站没有记录到这两次地震
备注
* * *
5 64 地 震 学 报 21卷
图 1 北部湾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图中实心圆 )和中国数字地震 台网 的台站图中实心三角形分布 . 粗方框中 的区域为图 2所示的区域 .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 北部湾地震 应力场
引言
1994年 12月 31日和 1995年 1月 10日 , 琼州海峡以西的北部湾海域发生了两次 6级 以上地震 (图 1, 2) . 这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如表 1所示 . 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相隔 10天 , 震中位置相近 . 这是该地区自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 , 在北部湾海域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活 动.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 95-07-411)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论著 99 AC1034. 1998-11-23收到初稿 , 1999-05-31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 .
5 62 地 震 学 报 21卷
次、 M L= 3. 0~ 3. 9地震 34次、 ML= 4. 0~ 4. 9地震 4次、 M L= 5. 0~ 5. 9地震 3次、 M L= 6. 0~ 6. 9地震 2次 .
2 资料及其预处理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 CDSN)现由 11个台组成 , 各台的有关参数如表 2所示 . 图 1给出 了北部湾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分布 . 图 2为北部湾地区附近的 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图 . 北京台、 西安台和海拉尔台没有记录到这两次地震 , 兰州台的仪 器响应问题尚待解决 . 因此本研究在反演中只用了其余 7个台的波形资料 .
son, 1977; Ward, 1980; Fit ch et al . , 1981; Dziewo nski et al. , 1981) 和 近 震 源 资 料
( Stum p, Johnson, 1984; 倪江川等 , 1991; 吴忠良等 , 1994; 陈运泰等 , 1999) , 以提取描述 震源破裂过程的震源时间函数、 确定描述震源机制的地震矩张量和量度地震强度的标量地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 CDSN)的记录资料分为短
周期 ( 40 sps)、 中周期 ( 20 sps)和长周期 ( 1 sps)
等 . 鉴于中、 短周期的记录对于震源和接收台
站附近介质的局部构造比较敏感 , 本研究采用
CDSN记录的长周期资料 , 这样既可以减少路
径效应中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 , 同时又可以
进 , 可以使确定震源参数的问题线性化 . 如果已知震源位置和地球介质的结构 , 由给定的
矩张量就可以正演出位移场的分布 ; 反之 , 如果已知震源位置和相应的介质结构的格林函
数 , 则由记录资料就可线性地反演出地震矩张量 . 地震矩张量反演的基本方程为
U = GM
( 1)
在时间域 , U是由观测到的地面运动组成的 N 维矢量 , G 为由格林函数各分量组成的 N×
北部湾 MS= 6. 0和 MS= 6. 1地震发生在四会— 吴川断裂带向北部湾延伸段的西北侧 , 震中区位于北部湾盆地东南角的乌石凹陷内 . 北部湾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西部的一个以 新生代沉积为主的盆地 . 由一系列长轴方向为北东东 -南西西向的半地堑平行排列而成 , 地 堑最大沉积深度达 8 000 m. 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 , 由于南海的扩张和四会— 吴川等断裂 活动的加剧 , 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断陷成盆地并经历多期张裂 , 在晚第三纪整个盆地进入 裂后热沉降 . 盆地由一系列断裂控制 , 其构造以断裂活动为主 . 然而由于缺少中强地震震 源参数的反演结果 , 对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并不十分清楚 . 这两次地震的发生为研究这一 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会 .
的实部和虚部 12个元素组成的矢量 . 很明显 , 当 N= 6时 , 线性方程组 ( 1)有定解 ; 当 N < 6时 , 式 ( 1)为欠定方程组 ; 而当 N > 6时 , 式 ( 1)为超定方程组 . 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求 解 M. 1. 2 格林函数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