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及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地震波形反演与成像技术研究

地震波形反演与成像技术研究

地震波形反演与成像技术研究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而又具有毁灭性的现象,对于地震波形的反演与成像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以及预测地震活动。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形反演与成像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旨在探讨其在地震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一、地震波形反演技术地震波形反演技术是指通过测定和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动波形,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和物性参数的方法。

这项技术在地震勘探、地震震源研究、地下构造研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地震波一维反演地震波一维反演是指通过解析地震波在单一纵向剖面上的振动波形,来获取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参数等信息。

这项技术在地震探测和勘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也有助于开展地震灾害评估与防治工作。

2.地震波二维反演地震波二维反演是指通过多道地震记录的波形数据,结合已知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及其他约束条件,来重建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波阻抗分布的方法。

相较于一维反演,二维反演能够提供更全面、更精细的地下结构信息,对于地震地质研究和勘探定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震波形成像技术地震波形成像技术是指将地震波信号转化为图像,通过图像来描述地下介质的分布和特征,以及地震源的定位和强度等参数。

这项技术在地震监测和地震预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地震波形叠加成像地震波形叠加成像是将多道地震记录的波形数据进行叠加处理,从而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清晰度,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地下结构和特征。

通过波形叠加成像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地下构造中的异常变化、隐蔽断层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对地震活动的分析和预测。

2.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层析成像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记录波形的波速变化,来重建地下介质速度结构的方法。

这项技术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图像,有助于地震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工作。

同时,地震层析成像还可以用于定位地震震源,并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地震反演技术解析

地震反演技术解析

地震反演技术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强烈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给人类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和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并发展地震反演技术,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从而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地震反演技术进行详细解析。

一、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地震反演技术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来推断地下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断地下结构的差异性。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和损耗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科学家可以对地下结构进行反演。

二、地震波的测量方法地震波的测量是地震反演技术的基础。

常用的地震波测量方法包括接收地震波的地震仪、利用爆炸物或震源人工产生的地震波、以及记录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速度和振幅等。

这些测量数据会成为地震反演的基础输入。

三、地震波的模拟与正演为了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方法进行地震波的正演。

正演模拟可以根据地震波的源和介质参数,计算出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等。

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地震模型的准确性。

四、地震波的反演方法为了从地震观测数据中推断地下结构,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地震波反演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走时反演、频率反演、波动方程反演等。

走时反演是基于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反演。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地震波速度模型,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速度分布。

频率反演是基于地震波信号频率的变化来进行反演。

通过分析地震波信号的频谱特征,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频率响应和介质的频率衰减特性。

波动方程反演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直接反演方法。

通过求解波动方程,建立地震波传播的物理模型,进而推断地下结构的物质组成和弹性参数。

五、地震反演技术的应用地震反演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震灾害预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感谢观看
2、环境监测: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例如,通过 观测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征,可以评估地球表面的沉降和隆起状况,监测地 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为环境预警和减灾提供支持。
3、地球科学: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深化对地球演化历史的认 识。
电阻率法层析成像的原理与方法
电阻率法层析成像基于电阻抗测量技术,通过施加激励信号于研究对象,测 量其内部电学特征,如电阻抗等,并将测量结果转化为图像。具体实验设计包括 选择合适的激励信号、设计测量电路、采集数据及图像处理等步骤。
在物理学领域,电阻率法层析成像被广泛应用于研率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材料内部的 导电性能与微观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勘探与开发: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石油、天然气和地热等资源的勘 探与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 分布、厚度、结构和属性等信息,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结论
电阻率法层析成像作为一种无损、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在物理学、化学、 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详细介绍了电阻率法层析成 像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 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电阻率法层析成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 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用前景方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利用该 方法进行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污染监测以及地壳运动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领 域的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地震反演技术简介在上世纪70~80年代,地震反演作为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得到了广泛的赞扬,获得广泛应用;地震反演技术能够帮助解释人员确定地层单元而不仅仅是通过反射波确定地层单元的边界,而且能直接进行深度域成图。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出了很多不同的反演算法,在基本递归反演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进展,一下简要介绍几种基本的地震反演方法。

主要分三大类:1、基于地震数据的声波阻抗反演:其结果有两种:相对阻抗反演(常说的道积分)与绝对阻抗反演。

主要算法有:递归反演(早期的地震反演算法)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优化的地震反演算法)。

这种反演受初始模型的影响小,忠实于地震数据,反映储层的横向变化可靠;但分辨率有限,无法识别10米以下的薄砂层。

2、基于模型的测井属性反演:此种反演可以得到多种测井属性的反演结果,分辨率较高(可识别2-6米的薄层砂岩);但受初始模型的影响严重,存在多解性,只有井数多(工区内至少有10口以上的井,分布合理,且要求反演的属性与阻抗相关),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3、基于地质统计的随机模拟与随机反演:此种算法可以进行各种测井属性的模拟与岩性模拟,分辨率高(可识别2-6米的薄层砂岩),能较好的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受初始模型的影响小,在井点处忠实于井数据,在井间忠实于地震数据的横向变化,最终得到多个等概率的随机模拟结果;但要求工区内至少有6-7口井,且分布较合理,才能得到好的模拟结果。

道积分道积分技术出现,为广大少井无井地区岩性及油气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得到类似于虚速度测井的新方法,其结果对应于地层的波阻抗,它最大优点是不像虚速度测井那样依赖于井的资料和地球物理学家的经验。

尽管道积分剖面不能像GLOG波阻抗剖面那样反映地层绝对速度,而只能反映其相对速度大小,但是它反映出的层位与GLOG剖面是一样的,甚至在反映的细节上还比它多,对薄层识别也非常有利,因此道积分剖面能用于岩性和油气层解释。

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反演方法

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反演方法

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反演方法地球物理学研究是一门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学科,从事这项研究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反演方法则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反演方法是指根据测量得到的地球物理数据,推算出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数学分析手段。

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反演方法包括地震层析成像、电磁场反演、地磁场反演、重力反演等。

本文将就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反演方法进行阐述。

一、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是一种通过地震波传播路径来推断地球的三维结构的方法。

地震波可以沿着曲折的路径穿过地球中的各种物质,而当地震波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时,它们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反射、折射、散射、压缩等,根据这些影响就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横截面的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主要包括射线追踪、全波形反演和双向波路径方法等。

二、电磁场反演方法电磁场反演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表面或近表面电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电导率的分布状况的方法。

电磁场反演方法主要包括电阻率层析成像、磁化率层析成像、电场、磁场重力反演等。

三、地磁场反演方法地磁场反演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表面或近表面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磁性的分布状况的方法。

地磁场反演方法主要包括磁性层析成像、重力反演等。

四、重力反演方法重力反演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表面或近表面重力值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密度分布状况的方法。

重力反演方法主要包括引力异常反演、引力梯度反演、重力谱反演等。

总之,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反演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需要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才能够高效地推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分布情况。

虽然反演方法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测量误差、相位问题、非唯一性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反演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反演方法,将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综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完整的地球内部结构信息,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地震反演是地球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干涉现象,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手段。

地震反演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油气勘探和地震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地震反演方法进行概述,并介绍其原理和应用。

一、层析成像法层析成像法是一种常见且较为简单的地震反演方法。

它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散射和衍射现象,通过收集地震记录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重构,来获得地下结构的图像。

层析成像法通常分为正演和反演两个步骤。

在正演过程中,我们根据地下介质密度、速度等参数,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特征。

而在反演过程中,我们则根据实际观测的地震记录,通过优化算法来调整模型参数,以使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尽可能匹配。

通过多次迭代,最终得到地下结构的层析图像。

层析成像法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监测和地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地下埋藏物、地质构造和油气储层的信息,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灾害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波形反演法全波形反演法是一种较为复杂但是精确度较高的地震反演方法。

它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全部信息,即全波形数据,来获取地下介质的详细结构和性质。

全波形反演法需要对地下介质的密度、速度和衰减等参数进行高精度的估计。

全波形反演法的原理是通过对比模拟的地震波与实际观测波形之间的差异,来优化反演模型参数。

反演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正演模拟得到的地震记录与实际观测记录之间的残差进行匹配,从而获取最优的地下介质参数。

全波形反演法在油气勘探、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和地震灾害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对于解决复杂地下介质中的高分辨率问题以及水下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统计反演法统计反演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地震反演方法。

它通过对大量地震记录的分析与统计,来获得地下介质的统计属性和模型参数。

统计反演法在解决地球内部介质的不确定性和非均匀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统计反演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构建许多模型样本,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比较,从而推断地下介质的分布和性质。

地震波反演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波反演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波反演及其应用研究地震波反演是指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波传播数据,来推断地下介质模型的物理属性。

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地震波反演被广泛应用于勘探油气、地震灾害预测、地球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等领域。

一、地震波反演原理地震波反演的基本原理是正演与反演。

正演是指通过已知的地下介质模型,模拟计算地震波在该模型中的传播情况。

反演是指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波数据,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模型参数。

在反演过程中,需要将多个正演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匹配,以找到最优的地下介质模型参数。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是弹性波理论。

在地震波传播的过程中,地震波可以被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

纵波是指波动方向与能量传播方向相同的波,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也能通过地球内核而传播。

横波是指波动方向与能量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在地球内核中不能传播。

地震波反演的目标是推断地质体的物理参数,比如密度、速度、衰减系数等。

在反演过程中,需要根据地震波传播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和算法,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属性。

基于弹性波理论和反向算法,可以得到不同深度、不同分辨率的地下介质物理模型。

二、地震波反演方法地震波反演方法包括正演计算、反演算法、优化策略三个主要部分。

正演计算是指基于地质模型,计算地震波在该模型中的传播情况,用来生成合成地震波数据。

反演算法是指基于观测到的地震波数据,推断地质模型的物理参数。

优化策略是指在反演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以达到最小化目标函数的目的。

地震波反演方法可以分为初值反演、定常反演、逆时偏移等几种主要方法。

初值反演是指根据经验或调查数据,给定地下结构的初值,在初值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定常反演是指假设地下介质的物理参数随深度变化不大,采用多尺度反演方法进行反演。

逆时偏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一种地震波反演方法。

它利用前向计算和后向传播的原理,将正演计算结果投影到地球表面,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和反转梯度的方法,来寻求最优模型。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地震波形反演是地震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解析地震记录中的波形特征,推导出地下结构的物理属性。

地震波形反演方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位移反演、速度反演和密度反演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原理和应用。

位移反演是一种常用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地震数据与已知源函数卷积,然后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得到地下介质的位移分布。

位移反演方法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研究地下介质的构造和动力学特性,并可用于勘探石油、矿产等资源。

速度反演是另一种常见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

速度反演基于反射地震波数据,通过匹配数据与模拟波形之间的差异,来推导出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

速度反演方法在地震勘探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研究地层的速度变化,并进一步确定油气储层的位置和性质等。

密度反演是地震波形反演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过解析地震波波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推导出地下介质的密度分布。

密度反演方法在地震勘探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研究地下介质的密度变化,进而推断出地层的物性和油气圈闭等重要信息。

此外,还有其他地震波形反演方法,如走时反演、频散反演和波形反演等。

走时反演基于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推导出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

频散反演则通过解析地震波在频率域上的特征,推导出地下介质的频散特性。

波形反演是一种基于全波形数据的反演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地震波的传播,并推导出地下介质的细节结构。

地震波形反演方法在地震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反演地震波形,可以揭示出地下介质的物理特性和结构信息,如岩石速度、密度、衰减等。

这些信息对于地质勘探、地震风险评估、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地震波形反演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地震波形反演方法通过解析地震波记录,推导出地下介质的物理属性,具有重要的原理和应用。

不同的反演方法对应不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可以揭示出地下介质的位移、速度、密度等重要信息,为地质勘探、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等领域提供决策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13,2010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 iness Trade Industry2010年第13期
地震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及其研究综述
冯 微
(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通过研究利用初至波走时的层析反演方法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提供近地表地下介质的速度信息,进一步为静校正或浅层工程勘探服务。

关键词:速度建模;层析成像;初至波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198(2010)13 0368 01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在地表激发和接收地震波,再对地震波作分析处理以及解释而得到地下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整个地震勘探过程中,精确的求取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直是地震勘探的核心问题之一。

尤其在地表条件较复杂的区域,地表速度的横向剧烈变化会严重影响中深层目的层的成像效果。

近地表速度不准确,将会直接影响到速度分析、偏移成像的质量以及静校正的精度等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和最终的勘探成果。

1 地震面波及波形反演
利用面波进行结构反演一直是了解地球介质结构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在面波理论和面波反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陈蔚天和陈晓非(2001)提出了一种求解水平层状海洋-地球模型中面波振型问题的新算法,它简洁、高效,彻底消除了高频情况下数值计算的精度失真问题。

张碧星等(2000,2002)对瑞利波勘探中 之字形频散曲线形成的物理机理和多模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诸波模的传播特性及相互关系,以及地表下低速层介质的位置、厚度及其它参数对 之字形频散曲线的相互影响.在面波反演理论方面,朱良保等(2001)通过保角变换,把面波群速度的反演变成了球谐系数的线性化反演,使其计算速度快,等值线光滑,构造界限清晰。

众多研究者根据从面波资料求出的频散曲线,对不同地区的地下速度结构作了反演,揭示了横向结构差异的广泛存在。

根据走时反演地下结构是获取结构信息的经典做法。

刘伊克等(2001)根据三维地震观测的初至走时数据,利用最小平方与QR分解相结合的算法,在三维空间重建近地表低降速带速度模型。

同时,采用分形算法克服了初至波波形差异以及折射波相位反转导致的拾取误差,实现了三维初至拾取的大规模全自动化运算。

李录明等(2000)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震初至波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方法.它利用地震直达波、回折波、折射波以及三者组合的初至波和层析反演方法具有的纵、横向变速优势,实现适应速度任意变化的复杂表层模型反演。

在利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地下结构方面。

钱辉等(2001)对接收函数反演地壳结构速度的算法作了分析,使之适应正演参数的变化,并利用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结构。

近年来,非线性反演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者把新的最优化理论引入地震学反演中。

孟洪鹰和刘贵忠(1999)提出了多尺度地震波形反演的小波变换方法。

对于一维非线性地震波形反演问题,此方法和已有的简单迭代法及多重网格法比较表明,此方法更为有效。

杨峰和聂在平(2000)提出了用于二维轴对称非均匀介质结构的反演和成像的一种新的反演迭代方法变分玻恩迭代方法.与传统的玻恩迭代方法相比,其收敛速度和成像质量均有较大改善。

2 地震勘探、测井问题中的地震波研究及其它
在地震勘探和测井方面,许多研究者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法。

沈建国和张海澜(2000)计算了井内靠近井壁的偏心声源激发的声场,得到了在井壁不同位置的接收波形,分析了直达波、井壁反射波、纵波、横波和面波在这些波形中的反映。

为了处理横向强变速介质中的深度成像问题,程玖兵等(2001)提出一种基于共炮道集的优化系数的傍轴近似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算子,在基于反射系数估算的成像条件下,可实现叠前深度偏移成像。

陈生昌等(2001)实现了一种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张海明等:地震波研究前深度偏移方法,扩大了拟线性Born近似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适应更强的横向速度变化。

张美根和王妙月(2001)利用有限元法和最小走时射线追踪的界面点法,实现了各向异性弹性波的叠前逆时偏移.陈志德等(2002)利用叠前深度域地震成像对速度模型变化的敏感性,采用偏移迭代逐次逼近最佳成像速度,研究开发了一套快捷有效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深度域速度模型建立技术。

顾汉明等(2002)在频率-波数域中采用解析法,解出多层条件下海底实测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分解成上行和下行P波和S波的算法,导出海底各层地震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简称RVA)的递推计算公式。

金胜汶等(2002)给出了一种高效率、高精度的炮检距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并得到各个不同照射角下的成像结果。

3 讨论和结论
地震波理论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地震波研究领域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会促进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在过去的4年里,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该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其中不乏创新性的理论工作.当前地震波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包括:
(1)复杂地球介质中地震波激发与传播理论;
(2)高效计算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方法;
(3)利用先进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设定地震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为精细的地震危险分析与预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庆凡.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09.
[2]刘英祥.我国天然气价格与天然气发展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
2009.
[3]牛建娣.我国天然气市场供需状况及发展对策分析[D].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2007.
!
36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