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氨氮主要来自于养殖废水和饲料残渣,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控制,会给水产养殖业产生危害。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技术。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高浓度的氨氮会使水体的氧含量降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状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生生物受损: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导致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营养摄取和生长受到限制。
3. 养殖效益下降:氨氮污染会使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免疫力下降,易患病死亡,减少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1. 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生物物种来降解和吸收氨氮,例如利用硝化细菌对氨氮进行硝化转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也可以通过放养一些具有氨氮利用能力的水生植物,如水稻苗和苔藓等,通过吸收氨氮来净化养殖水体。
2. 物理-化学方法:采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处理氨氮污染。
通过通风和曝气等方法,将水中的氨氮气化释放到大气中;利用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等物质来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氨氮。
3. 循环农业技术:养殖废水中含有的氨氮可以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通过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氨氮的排放和污染,实现农田和水产养殖的良性循环。
4. 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氨氮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氨氮污染问题。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调整饲养方式和投喂量,减少废水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和浪费。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
通过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氨氮污染带来的影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氨氮形成、危害及防治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6
二、氨氮的危害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TAN:TAN(总氨氮)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 pH值: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pH值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 增加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相应温度和pH值下分子氨(NH3)占总氨氮的比例(%)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7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 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 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 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 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 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 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12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10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4)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 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 量、蛋白比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如光合细 菌。
(6)其他措施。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总氨氮), 多开 增氧机,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控制水体 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的危害与现代处理技术

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的危害与现代处理技术《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的危害与现代处理技术》一、氨氮的危害氨氮作为水生物最重要的毒素之一,具有一定的浓度出现在自然水体中,但是随着水环境的恶化,氨氮浓度会过度增加,对水生物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氨氮对水体生物的潜在危害在水体中,氨氮能够较容易被生物吸收和植物吸收,因为它被一作为水生生物的氮质养分,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超过其生长需要的合理范围时,会直接刺激水体生物的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生物的生存能力,影响其自然的繁殖。
同时,氨氮的附加毒性对水体环境也有潜在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发生改变,从而完全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2、氨氮对水体机能的危害氨氮具有相当强的腐蚀性,尤其是它易于在水体中破坏有机物,进一步降低水体生物的活性,影响水体在垂直和水平上的反应,对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如果氨氮浓度过高,会抑制水体中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影响水的氧含量。
因此,氨氮的毒性可造成生物的死亡,并严重破坏水体的机能。
二、氨氮处理技术氨氮的危害日渐表现,由于其主要形式为有机氮,只有在氨氮的浓度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对水体的危害才会明显,所以需要有效的处理手段才能令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1、生物处理技术此处理方法是以生物方法为主,采取消毒剂和生物驱逐剂结合形式,通过加剂来改变水体pH值,协同原生态系统机制,进行生物脱氮处理,加速氨氮的二次分解,有效降低氨氮含量,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2、氧化处理技术氧化处理技术是采用氧化剂,通过氧化反应把氨氮氧化至更稳定的氮化物,如二氧化氮,同时辅以pH值调整、混凝剂等来实现氨氮的浓度减少,恢复水体的机能和完整结构。
三、最佳处理策略1、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氨氮处理技术也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更合适的技术,以现有的技术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计量和估算,选择更有效的处理技术和合理的方式,才能确保处理水体的有效性。
2、以去污为主水体处理方式不仅是水体的氨氮浓度下降,还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妥善处理和控制它的附加毒性对水生态的影响,并积极查找污染源,预防污染的产生。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为 了防止养 殖水 体氨 氮含量 过 高 ,除了定 期检 测水
中氨的指标 外 ,还要注意 : ( 1 )加换新 水 。适 时加注新 水 或换去部分老水 ,是最 直接 、经济而快捷有效的办法 ; ( 2 )增氧 。高 温季节晴 天中午开启增 氧机 曝气 ; ( 3 )生
六 氨氮控制指 标
的皮 、胃、肠道 的粘膜 ,造成 渗透 调节失调 ,引起 体表和 血呈 红色 ,最 为明显 ,其次是臀鳍基部前端 、眼眶外缘 、 内部器官 充血 ,表现 出与 出血性 败血症相似 的症状 ,造成 鳃盖边缘和 口腔 充血呈红色 ;体色变浅 ,体表 粘液增多 , 鱼类大批死亡 。 鳃 丝呈 紫色 。解剖 腹腔 可见 血色 发暗 ,紫 而不 红 ,肝 、
发生。在养殖水域存 在的有害物质 中 ,氨氮 比亚硝酸盐和 多 ,透 明度低 ,一般 在3 0 c m以下 ;二是水质 老化 ,没有 硫 化氢等对水产养殖 的危害事故更频 发 ,带来的经济损 失
更 巨大 ,氨氮 已成为养殖鱼类 的隐性杀手 。
一
,
氨氮的危害
四 氨氮中毒症状
由于氨对水产动物 的毒 害依 其浓度不 同而不 同,氨氮
1 . 慢 性 中毒 症 状
白天有浮头现象 ,采取增 氧措施 效果不明显 ;易发鱼
进入鱼 体 ,损伤鳃表 皮细胞 ,使血液和组织 中氨的浓度升 病 ,即使对症 治疗但效果很差 ,即使 鱼病 治疗 好后很快又
高 ,降低血液的载氧 能力 ,使鱼呼吸 困难 ,食 欲减退 ,影 复发 ,病鱼死亡较快 。
氨 氮 在 养 殖 水 体 中 以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一 种 是 氨
强 的毒 害性 ;另一种是铵 ( NH ),又叫离子态氨 ,对水 产动物 无毒 。由于氨具有 较高的脂溶性 ,能通 过鳃和皮膜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氨氮污染是水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1. 对鱼类的危害: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过水生生物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甚至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氨氮污染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同时,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上层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影响底栖生物:水体中的氨氮污染会使水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如筑巢、觅食等,从而威胁其生存状况。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进行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污染源,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2. 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对农业用肥的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对于农户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指导,确保合理用肥,避免肥料的过度积累和流失,减少氨氮的排放。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氨氮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确保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后排放。
对于一些老旧污水处置设施,应加强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处理效果。
4. 鼓励生态修复:通过鼓励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氨氮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杜绝湿地破坏行为。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氨氮污染的认知。
加强对农民、工厂主、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减少氨氮污染做出努力。
在保护水生生物蓝色家园的过程中,氨氮污染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监测、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鼓励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的发生,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池塘氨氮超标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2023年第09期 27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控制方法1. 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2.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经常换水,多抽排底层水,每次30厘米左右,再注入新水。
3.多开增氧机 通过开设增氧机,促进池水上下流动,增加池塘底部溶解氧,促进氨氮及其他有毒气体散出水体。
4.加强投喂管理 选用优质鱼用配合饲料,并进行合理投喂,减少浪费及对水质的污染。
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乳酸菌,可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产生乳酸菌素。
通过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5.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带乳酸菌、有机酸等的产品,培养新鲜藻类,促进藻类对氨氮等有毒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并配合抛撒固体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合理搭配 合理利用水体空间,避免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高产量。
在池塘中混养少许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减少池塘中有机碎屑的含量。
7.其他 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体或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合理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控制水体pH,以防池塘水体pH过高。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池塘氨氮含量过高的问题。
氨氮含量过高会导致养殖鱼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易发生疾病。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规定非离子氨浓度应小于等于0.02毫克/升,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标准。
笔者就池塘氨氮形成原因、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控制方法进行介绍,供养殖户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参考。
一、池塘氨氮形成原因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3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用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如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等。
其次分析了影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的因素,包括养殖水体流速、温度、养殖密度等。
然后介绍了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包括常见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如生物法、化学法以及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如纳米材料技术。
通过对这些处理技术的分析,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加强氨氮污染的处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水产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氨氮污染、水产养殖、危害、影响因素、处理技术、常见处理方法、新型技术、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池塘和水体中的氨氮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从而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氨氮会直接毒害水生动物,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氨氮会降低水中氧气的含量,导致水体缺氧,加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氨氮会促进水体中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导致藻华爆发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处理氨氮污染成为了水产养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种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方法。
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养殖场具体情况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氨氮是水生生物的致命毒素,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 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加剧,从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和水产养殖环境。
氨氮超标有哪些危害?如何处理氨氮超标?

氨氮超标有哪些危害?如何处理氨氮超标?一、氨氮是什么?都有哪些主要来源?概念: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来源: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途径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
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自然来源和过程主要包括降水降尘、非市区径流和生物固氮等。
人类的活动也是水环境中氮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未处理或处理过的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各种浸滤液和地表径流等。
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是水体中氮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大量未被农作物利用的氮化合物绝大部分被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带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
随着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含量急剧上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含氮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氮在废水中以有机态氮、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以及亚硝态氮(NO2--N)等多种形式存在,而氨态氮是*主要的存在形式之一。
废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和离子铵形式存在的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
氨氮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并且排放的浓度变化大。
二、氨氮超标有哪些原因?1、没有控制好水力停留时间2、供气量不足,或硝化菌不够3、工艺设计的设施规模过小,处理负荷太小4、营养成分比例达不到设计标准,需要外加营养投加系统5、曝气系统设计不符合规范6、硝化反应没有控制好PH值、温度、溶解氧、C/N比等条件三、氨氮超标会造成哪些有害影响?(1)由于NH4+-N的氧化,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水质下降,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影响。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氮将会转化成NH4+-N,NH4+-N是还原力*强的无机氮形态,会进一步转化成NO2--N和NO3--N。
根据生化反应计量关系,1gNH4+-N氧化成NO2--N消耗氧气3.43g,氧化成NO3--N 耗氧4.57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衢江区水利局王俏俏
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喂饲料行为等,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致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的事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危害
池塘养鱼水体中的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在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另外,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高浓度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而亚硝酸盐又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生物体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二、氨氮超标的防治措施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防治氨氮中毒。
(一)科学进行养殖生产
1、做好清淤工作,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2、饲料过量投喂是造成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饵料系数,提高饲料使用率,减少养殖生物的粪便排泄量。
3、用盐酸或醋酸调节PH值,降低PH值至7.0以下,降低氨氮毒性,再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二)利用微藻减少水体中的氨氮
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水为电子供体,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有机质。
能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并将其转换合成氨基酸等含氮物质,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
微藻还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体中充足的氧气能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同时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和减轻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三)利用微生物制剂减少水体中的氨氮
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性菌制剂。
一般微生物制剂分为液态、固态(粉状)两大类。
养殖水体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有益菌和有害菌共存。
当向水体添加有益微生物,通过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可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同时通过有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可降低水中过剩的营养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对去除水体中的氨态氮、有机质、增加溶解氧等方面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也调节水体的pH值,促进底泥中氮磷的释放,促进浮游生物
的生长。
衢州市衢江区水利局每年给渔民发放微生物制剂,大力推广水质调控技术。
EM菌是一种由酵母菌、放线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经特殊方法培养而成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制剂。
EM菌群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既有厌氧菌、兼性菌,又有好氧菌,是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体, EM 菌群在其生长过程中能迅速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同时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代谢出抗氧化物质,生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激活水中具有净化水功能的原生动物、微生物及水生植物,通过这些生物的综合效应,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芽孢杆菌菌剂能改善养殖动物的肠道微生态,提高其消化机能,促进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
由于芽孢繁殖的特性,芽孢对高温、干燥、化学物质有强大的抵抗性,所以芽孢杆菌在加工或应用时受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的影响较小,特别适合制成活性菌剂,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
三、小结
氨氮超标是养殖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养殖经营户要科学管理,及时清淤,合理换水,一旦遇到水生生物出现氨氮中标现象时,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