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研究《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概述

《四世同堂》概述
《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
书共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饥荒》。
小说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映了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以及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作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
道路,以及他们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市民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
老舍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他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再现等,使得小说充满了感染力和震撼力。
此外,老舍还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描绘和传承,使得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
值的文学经典,它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描绘胡同内各家各户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
四世同堂原文及评析

四世同堂原文及评析
《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严歌苓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生活故事。
小说以家族的变迁为线索,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小说通过对家族成员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家族传统的冲突与融合。
首先,小说以家族为背景,通过四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历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这些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通过家族成员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变迁的深远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对家族成员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家族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家族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之间产生了冲突,而家族成员在这种冲突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妥协也成为了小说的一大亮点。
最后,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家族成员
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百态。
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情感世界的描写,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使整
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感人。
总的来说,《四世同堂》以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四代人的生活
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深刻揭示了
家族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和人生百态。
这部小说在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论《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四世同堂》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曹操的黄巾之乱作为背景,讲述了曹氏家族四代人的故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首先,该小说以曹氏家族为主线,通过四代人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变迁展现了整个家族的兴衰史。
小说通过详细描写每个家族成员的个性特点、目标追求以及遭遇的困境和变故,将读者带入到家族成员的内心世界中。
曹氏家族的悲欢离合、智勇风云,以及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四世同堂》以曹艮为中心展开故事,通过他这个家族的缩影来揭示整个社会的面貌和问题。
曹艮是一个坚毅、聪明的年轻人,他在面对黄巾之乱和战乱时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与担当,让他成为整个家族的中流砥柱。
通过曹艮的形象塑造,郭沫若揭示出了一个人在社会风云变幻中所展现的坚定和勇气。
此外,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的儿子曹铄是一个负责任的、有智慧的军事统帅;曹操的侄子曹性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曹氏家族的女人曹芳是一个善良、坚强而有主见的人。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四世同堂》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品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最后,《四世同堂》以曹氏家族为核心,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描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以及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小说交织着荣辱得失、忠诚背叛、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凸显了一个家族与整个社会历史交织的关系。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四世同堂》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
通过描写曹氏家族的命运变迁,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展示了一个家族与社会的纷繁复杂关系。
通过这个家族的故事,读者可以思考社会中各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世同堂》在艺术上的成功,体现在它较为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家族的命运和社会变革,同时展现出了郭沫若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世同堂》:家族的变迁,时代的沧桑

《四世同堂》:家族的变迁,时代的沧桑中国古代的家族文化历史悠久,而《四世同堂》则是一部关于家族变迁和时代沧桑的小说。
它通过描写四代人的家族生活,展现了一个家族随着社会变迁而经历的种种变化。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小说中的故事。
家族变革《四世同堂》的故事始于清朝。
书中的曾家是典型的中国家族,是一个由祖宗统领,严格控制家族成员的政治,财务和文化生活的组织。
曾家在该小说的开始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家族,只与其他有名望的家族和政府部门保持联系。
然而,这种合并幸福的状态很快被时代的变革所打破。
小说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1900年,当时八圣教起义在中国南部爆发。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曾荫权,在他任徐州知府期间,独断专行地镇压了这次起义。
然而,由此而来的政治反弹最终迫使他带着他的家族成员从徐州逃离。
曾家首次面临着失去家族财产和地位的风险。
此时时代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中国内战、日本侵略、国共谈判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等。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制度和文化风气的改变,影响着每个人的家庭和社会角色。
曾家的家族成员也不断走出传统的境界,寻找新的道路。
时代沧桑《四世同堂》这本小说最大的魅力就是它对中国现代历史的深刻反思。
作者通过叙述四代人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命运共同体”在变革时期中的传承和破裂。
曾家家族成员的性格和行为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第一代的曾文正是一个传统的贵族。
他和其他绅士们一样,非常关注自己的声誉,宁愿荒废天赋,也不愿意做业务。
而第二代,曾荫权则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
他在清末任职,经历了不少的生活变化。
他真的理解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
在新时代的现实中,他放手发展家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得家族成员的生活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也倡导自由恋爱,将现代婚恋文化引入家族。
这种思想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曾家的家族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群居和大家族的特点所组成的。
虽然这种传统方式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在小说中,这种结构最大的问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和冲突。
《四世同堂》钱默吟人物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钱默吟人物形象分析《四世同堂》是中国当代作家钱默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钱默吟自身家族为原型,讲述了一家四代人在中国大变革时期的生活和命运变迁。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家族关系揭示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对主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将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赵国荣赵国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赵国荣是一位南方的商人,他个性鲜明,心思缜密,为人细心体贴。
与妻子相濡以沫,对子女也颇为慈爱。
在小说中,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读者能够透过他看到那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赵国荣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对商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他的父亲却反对他从事商业,希望他能够考取功名。
在父亲的坚持下,赵国荣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投身学习,成为一名千篇一律的文人。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他却因为得罪了有权势的人而功亏一篑,没有能够考取功名。
这一段经历塑造了赵国荣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看清了官场是多么的黑暗和残酷。
赵国荣成为商人后,他投身于南方的商业天地,以其聪明和勤奋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赞誉,业务也日渐发展。
商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他在商业上也遭受了许多挫折。
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他总是能够用智慧和胆识来解决问题,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一段经历也表现了赵国荣的果断和勇气。
在家庭生活方面,赵国荣对妻子和子女都非常关心和疼爱。
他在生意上的成功也给了家庭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他也面临了很多的磨难和困扰,这使得他备受煎熬。
最终,他在这一场变革中获得了自己的成长和历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赵国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人,他经历了聪明才智与家族传统的矛盾,经历了商场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
他所承受的这一切都是作者对中国当代历史的一种呈现,也是对中国人性格的一种写照。
《四世同堂》点评

《四世同堂》点评《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家、钱家、冠家三家的命运变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无尽灾难。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从思想内涵方面来看,《四世同堂》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破坏。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不得不面对生存的艰难和道德的抉择。
小说中的祁家、钱家、冠家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但都在战争中经历了磨难和苦难。
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生命的漠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次,从艺术价值方面来看,《四世同堂》展现了老舍先生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再现等,使得小说充满了感染力和震撼力。
同时,老舍先生还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描绘和传承,使得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这种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四世同堂》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四世同堂》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和福祉。
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经典。
它通过展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破坏,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同时,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描绘和传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这部作品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四世同堂》钱默吟人物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钱默吟人物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家巴金所写的小说,讲述了晚清至民国年间一家家族的起起落落与家庭矛盾。
其中,钱默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
钱默吟是一个出身大户人家的女性,她自幼聪慧,有才情,却因家庭压力变得孤僻,疏离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也十分特殊,感情上既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又是弟弟们的启蒙老师,还是姐妹们的勇敢领袖,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
总的来说,钱默吟的性格倾向显得比较女性化,她的情感世界非常复杂,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强烈的感受和意识。
除了钱默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以外,她在小说中的动态变化也很明显。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她是一个情感内向、期待被理解、寻求美好的女孩,她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奋斗,在家庭中的角色主要是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对家事经营方面的经验不是很多。
在与吉星福相识相爱之后,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她的生命中多了一个心灵的伴侣和支持者,开始尝试在婚姻中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因为家庭矛盾的复杂性和钱家的家族传统,吉星福与钱默吟的婚姻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钱默吟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扭曲起来,开始在愤怒、不满、恐惧中徘徊。
她开始把吉星福看做是自己沉重的包袱,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和分歧。
随着民国时期的到来,钱默吟父亲的逝世、家族的衰落,以及与吉星福之间的不和,她的性格变得更为孤傲、冷漠,内心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总的来说,钱默吟是一位丰富而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表现出了晚清民初时期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压力,展现了一个女性对婚姻、家庭、理想、自我意识的追求和挣扎,呈现出生命流转与时代变革的种种曲折和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 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 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 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 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 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 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 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 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 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 等。这也正是被“支离”的民族历 史。
思想内容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 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 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 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 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 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这部作品深刻 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 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 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 ⑵词语的活用。词语的活用造成的幽默则是 俏皮。 例如①他 (日本人) 有天大的野心, 而老自惭腿短身量矮, 所以尽管他有吞吃了 地球的欲望,而不敢公然的提出什么主义, 打什么旗号。( 《惶惑》 , 49)②北平为 老鼠们净了街。老鼠是诡诈而怕人的。 ( 《惶惑》 , 64)上面的两个句子都是描 述日本人的。在例①句中, 老舍用 “腿短身 量矮” 来形容日本人的身段。但是, 仔细回 味, 这句话又讽刺了日本人虽然野心很大, 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征服中国、 征服世界。 在 例②句中, 老舍更是用 “老鼠” 来形容日 本人讽刺了日本人侵华的不正当,以及中国 人民对日本人的厌恶。
• 把中国人比喻成永远趴伏在地上的白薯秧子。这句话不仅影 射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蔑视, 而且也批判了在文化过 熟的北平, 虽然心里恨,但都选择了苟且偷生及懦弱胆怯 的大多数人,让读者不禁生出难过、 忧郁的感情。
• 而在③句中, “中国” 本是抽象名词, 不能“抱着” 孩子, 但是老舍运用拈连的手法, 用半死的老人抱着已死的妞妞 的悲惨景象,生动地形容了奄奄一息的中国, 突破了语言 常规,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焦虑和担忧。
《四世同堂》描写了41个老北京的小人物。 有祈老人、 祁天佑、天佑太太、祁瑞宜、 祁瑞丰、祁瑞全、韵梅、胖 菊子、小顺儿、 小妞子、冠小荷、大赤包、犹桐芳、冠高
弟、冠招弟、钱最吟、钱老太太、钱孟石、 钱少奶奶、钱 仲石、李四夫妇、长顺、马 老寡妇、小崔、小崔媳妇、小 文夫妇、白
巡长、丁约翰、孙七、刘嫂、常二爷、陈野 球、 李空山、蓝东阳、明月和尚、富善、 高亦陀、王排长、金三爷等。
活埋了。这是他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 段,出卖国家,当亡国奴的必然下场。
我们也能看到旧中国封建官僚政治文 化恶性发展的结果。
冠晓荷这样的卑劣人格并非偶然,老 舍借钱默吟的口道出了这种封建传统 士大夫文化的本质 这种遗留的民族弊
病影响着那些人一方面想做百姓的高 官,一方面又甘心做敌人的奴隶 他们
没有民族尊严,在举世太平年间,苟 且偷安;在国家危难时刻,卖国求荣 老舍笔下描述的他们让我们从封建传 统文化中寻找到致使民族性格懦弱和 国民生命委顿的根源。
• ①北平是在悲泣! ( 《惶惑》 , 38) • ②白薯秧子只能趴伏在地上; 中国人, 仿佛是, 也得趴伏
在地上, 永远不能立起来,向敌人开几枪。( 《饥荒》 , 51) • ③日本老太婆……没想到看见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 了的孩子—— —正好像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 万个死了的孩子。( 《饥荒》 , 213) • 小说先是通过北平沦陷前后热闹与冷清的对比,来说明北平 沦陷后的变化, 在最后用 “悲泣” 来说明北平的状态, 更 是渲染了亡国后沉痛的气氛。
以大赤包为代表的贪图享乐 者,彰显出了其身上具有的 那种奴 性。巴结日本人是她
性格的最好体现,贪慕虚荣、 世俗拜金。她以 揭发检举、
巴结等低劣的方式当上了妓 女检查所所长,不惜牺牲自
己的女儿来获得日本军官的 眷顾,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地 位的目的。
冠晓荷是旧时代的小官僚,他是个文 化人,比一般老百姓更清楚国家和民 族的大事。但他功利心重,自私凉薄, 只要能够锦衣玉食,甚至可以出卖国 家。 最终,他饿倒在街头,被日本人
创作背景 正直中国的抗战时期,老 舍先生经过四年的时间完 成了这部抗战题材的小说。 老舍先生通过文字塑造了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每个 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 象都和当时的环境息息相 关。不屈的精神体现在北 京沦陷时期每个普通百姓 的身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说说小羊圈
• 小羊圈居民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 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作者避开了惨烈的战争场面 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 氛围和背景。战争只是表现主题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时 间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时间,以抗战胜利为结尾 时间,透过人物的眼睛、活动、所见所闻和思想来描写, 将人性放置在战争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加以观照,从而使 《四世同堂》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 力量和人性力量。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 识和剖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思战争。
• ⑴正话反说。 《四世同堂》 中大量的运 用了正话反说, 褒词贬用, 强烈地表现 出以讽刺为手段的幽默风格。例如:哈!
三四十种猫不闻狗不舐的废物混合成的东 西实在需要这个美丽的名称啊! ( 《饥 荒》 , 66)这句话是描述被日本人叫做 “共和面”的一种古怪面粉。老舍用 “美 丽” 这个词, 正话反说, 在幽默中透出 讽刺, 讽刺了日本人不顾人民的死活的自 私、 贪婪与残忍。
老舍自幼是在城市底层长大的.熟识市民社 会小人物 的悲哀与痛苦.这就为他的小说 以市民社会的小人物为主 体奠定了基础。 他笔下的小人物长期受到北京特有的历史、
文化的陶冶和熏陶.形成一些具有北京地域 文化特色的生 活习惯。
有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精神的李四夫妇;勤劳 贤惠 隐 忍的韵梅,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长大成熟的程长顺; 因祁瑞丰不救入狱的瑞宣而将之暴打嫉恶如仇的小 崔,刚正不屈的棚匠刘师傅,; 宁死也不当汉奸的剃 头匠孙七; 是一个寡妇,虽然胆小,可是却不自私的 马老太太; 善良坚韧,但是毫不屈服的祁天佑太太; 白巡长虽然八面玲珑,可是也在帮助别人;方六也是 如此,虽然是个说相声的,并且吃日本人的饭,但
守旧的祁家老太爷
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代表, 传统、保守,善良但是过于 愚昧,他将日本人对北京城 的入侵看成是与自己 毫不相 干的一件事情。有粮食和咸 菜,再堵上大门,就可以躲 避灾 祸。在当时满目疮痍的 北京城,老太爷恪守着礼节, 想着过 自己讲求体面和排场 的生日。
祁老太爷觉醒,是因为他的重孙女小妞儿 在饥荒中死去,打破了他四世同堂的理想 家庭梦,更激起了他对日本人的愤怒。这 些使这个善良的老人心里埋下了仇恨和反 抗的种子 ,当他决定找日本人算账的时 候,却传来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祁老 太爷精神状态的发展变化 ,他经历了从求 安到焦虑 从焦虑到自责 从自责到激愤的 心理过程,展现了他在汉奸的枪口面前绝 不低头和退缩的坚贞气节,作者通过描摹 祁老太爷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这种文 化因袭的优质和劣质,从而警醒人们扬长 避短,适时而变,自立自强。
民族的败类有汉奸冠晓荷,有蛮横粗鲁的
李空山等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官员和流氓,虽 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的身上有着共同点, 他们都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然而他们 又很无能,他们大多都想当官,都喜欢金钱。
老舍塑造这么一群人物也是想要表达他对封建糟粕观念 的抨击。为了钱财,为了当官,就算国家正处于危急时 刻,这些人也丝毫不顾。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廉耻,更 别提民族气节,有的只是钩心斗角,为了自己过得舒适, 他们给日本人当汉奸。
• ①难道这么长的光阴都要像牛马似的,在鞭 挞下度过?
• ( 《惶惑》 , 41) • ②钱是咱们的血脉,把血脉吸干,咱们还怎
么活着呢? • ( 《偷生》 , 12) • 在例①句中, 短短的一句话, 二十几个字,
却用比喻的形式, 深深地表达了日本人对北 京的蹂躏与奴役, 也表达了北平人看不到希 望的无奈与可怜。在例②句中, 也是简简单 单的词, 把 “钱” 比作对所有人都很重要 的血脉, 深刻地说明了钱对人民的重要性, 而且从侧面烘托出日本人的可恶与残忍。
艺术手法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 显。《四世同堂》画面广阔,表现的时代是长达 八年的抗日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对民族文化 的考验和扬弃,描写的内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 活的颠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题材上得到了凸显。
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 从而对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在表现 “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 活的摧残、民族命运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时老 舍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 的效果。
发情况时,他们会遵从内心的那 份善良而 选择抗争。
大师之笔
• ①当孙七把口信送到的时候, 他 (野求) 正吃 着晚饭—— —或者应当说正和孩子们抢着饭吃。 ( 《惶惑》 , 149)
• ②天很热, 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 北平陷落! ( 《惶惑》
• 27)
• 在例①句中, 老舍选择了 “抢” 这个字, 不仅 表达出来野求家庭的困难—— —吃不上饭的困难, 也暗含着在日本人的压制和奴役下, 北平人民生 活的困苦。在例②句中, 老舍用了一个 “凉” 字, 不仅栩栩如生地表达出北平陷落给北平市民 带来的痛苦、 悲哀, 也烘托出北平凄凉与寂静的 气氛, 引出读者的悲哀。
四世同堂 “家”“国”
情怀
它打破的传统看待家族现象 的狭窄目光,重点展示了传 统家庭的生活命运和改变的 过程,引申出 “家—国”之 间的相应关系,并对出现的 家庭转变、家庭成员、国家 之间关系的变化、民族生活 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展现出由具体到普遍、由狭 小到广阔的转变过程。
四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