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第五章呼吸系统【Respiration】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 呼吸PPT

cohesive force
浆液的润滑 和内聚力作用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存在的压力
(intrapleural pressure) 低于大气压 胸膜腔负压
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要条件 A. 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 胸膜腔密闭 C. 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D. 吸气肌收缩 E.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胸膜腔内压的测定:间接法、直接法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
1. 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
肺内压 < 大气压: 气体入肺(吸气)
肺内压 > 大气压: 气体出肺(呼气)
➢ 吸气肌: 膈肌 肋间外肌
辅助吸气肌
答案:ABE
2. 肺气肿病人 A. 肺顺应性增大 B. 肺弹性阻力增大 C. 吸气困难明显 D. 呼气困难明显 E. 呼气时程缩短
答案:AD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是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位力的方 向,随胸廓所处的位置改变(67%肺总容量 为界,平静吸气末肺容量)。
< 67%
吸气的动力 呼气的阻力
安静状态下平稳均匀的呼吸。(12~18次/分) 特点:吸气主动过程,呼气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 (forced breathing): 深呼吸 (deep breathing): 运动、劳动,吸入气中CO2增加或O2下降, 肺通气阻力增大出现的加深加块的呼吸。 特点:吸气、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2. 肺内压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最快呼气时,在一定时 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
浆液的润滑 和内聚力作用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存在的压力
(intrapleural pressure) 低于大气压 胸膜腔负压
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要条件 A. 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 胸膜腔密闭 C. 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 D. 吸气肌收缩 E.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胸膜腔内压的测定:间接法、直接法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
1. 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
肺内压 < 大气压: 气体入肺(吸气)
肺内压 > 大气压: 气体出肺(呼气)
➢ 吸气肌: 膈肌 肋间外肌
辅助吸气肌
答案:ABE
2. 肺气肿病人 A. 肺顺应性增大 B. 肺弹性阻力增大 C. 吸气困难明显 D. 呼气困难明显 E. 呼气时程缩短
答案:AD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是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位力的方 向,随胸廓所处的位置改变(67%肺总容量 为界,平静吸气末肺容量)。
< 67%
吸气的动力 呼气的阻力
安静状态下平稳均匀的呼吸。(12~18次/分) 特点:吸气主动过程,呼气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 (forced breathing): 深呼吸 (deep breathing): 运动、劳动,吸入气中CO2增加或O2下降, 肺通气阻力增大出现的加深加块的呼吸。 特点:吸气、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2. 肺内压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最快呼气时,在一定时 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
生理学呼吸系统 ppt课件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 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
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呼吸体进出肺的通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 下呼吸道(气管至各级分支支气管的整个通道)
呼吸形式
按呼吸运动的深度分: 平静呼吸: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自然的呼吸 。12-18次 /min.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或深呼吸: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用力吸气时,除 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腔 容积和肺容积进一步扩大,吸入更多气体。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正压呼吸法
负压呼吸法
胸膜腔及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 膜和壁层胸膜构成; 密闭的,里面只有 少量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 分开。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为零:
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X-ray of chest in full expiration (left) and full inspiration (right). The dashed white line on the right is an outline of the lungs in full expiration. Note the difference in intrathoracic volume.
呼吸道功能
气流通道 加温、加湿吸入气体 清洁、保护呼吸道、排除异物
呼吸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
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呼吸体进出肺的通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 下呼吸道(气管至各级分支支气管的整个通道)
呼吸形式
按呼吸运动的深度分: 平静呼吸: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自然的呼吸 。12-18次 /min.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或深呼吸: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用力吸气时,除 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腔 容积和肺容积进一步扩大,吸入更多气体。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正压呼吸法
负压呼吸法
胸膜腔及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 膜和壁层胸膜构成; 密闭的,里面只有 少量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 分开。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为零:
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X-ray of chest in full expiration (left) and full inspiration (right). The dashed white line on the right is an outline of the lungs in full expiration. Note the difference in intrathoracic volume.
呼吸道功能
气流通道 加温、加湿吸入气体 清洁、保护呼吸道、排除异物
人体解剖学之呼吸系统 ppt课件

3 杓状软骨:环状软骨板上缘之上,三棱锥体形软骨,尖
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相关节。声带突、肌突。
ppt课件
14
3 杓状软骨:环状软骨板上缘之上,三棱锥体形软骨,尖
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相关节。声带突、肌突。
ppt课件
15
4 会厌软骨:形似树叶,下端附着在甲状软骨前角
内面,被覆粘膜后则成为会厌,吞咽时可关闭喉口。
ppt课件
28
(一)气管
上起自环状软骨下缘, 并与喉相续,向下分为左、 右主支气管。
气管杈、气管隆嵴(偏左)
ppt课件
29
(二)支气管
左 主 支 气 管 : 细 、 长 , 4-5cm , 走向倾斜,与气管中线延长线 间 的 夹 角 为 35~40° , 经 肺 门 入左肺。
右 主 支 气 管 : 短 、 粗 , 2-3cm , 走向陡直,与气管中线延长线 间 形 成 22~25° 角 , 经 肺 门 入 右肺。
ppt课件
34
二、肺内支气管和肺段
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 →肺泡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
肺组织共同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ppt课件
35
第三节 胸 膜
一、胸腔、胸膜、胸膜腔
1. 胸腔:胸廓和膈围成的腔。 2. 胸膜:覆盖在肺表面(脏胸膜),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壁胸膜)。 3.胸膜腔: 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延续,在肺周围分别形成封闭的潜在腔隙。
ppt课件
16
(二)喉软骨的连接
1 环杓关节:
杓状软骨底和环 状软骨板上缘关 节面连接而成, 垂直轴作旋转运 动,开大或缩小 声门。
环杓关节
ppt课件
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相关节。声带突、肌突。
ppt课件
14
3 杓状软骨:环状软骨板上缘之上,三棱锥体形软骨,尖
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相关节。声带突、肌突。
ppt课件
15
4 会厌软骨:形似树叶,下端附着在甲状软骨前角
内面,被覆粘膜后则成为会厌,吞咽时可关闭喉口。
ppt课件
28
(一)气管
上起自环状软骨下缘, 并与喉相续,向下分为左、 右主支气管。
气管杈、气管隆嵴(偏左)
ppt课件
29
(二)支气管
左 主 支 气 管 : 细 、 长 , 4-5cm , 走向倾斜,与气管中线延长线 间 的 夹 角 为 35~40° , 经 肺 门 入左肺。
右 主 支 气 管 : 短 、 粗 , 2-3cm , 走向陡直,与气管中线延长线 间 形 成 22~25° 角 , 经 肺 门 入 右肺。
ppt课件
34
二、肺内支气管和肺段
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 →肺泡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
肺组织共同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ppt课件
35
第三节 胸 膜
一、胸腔、胸膜、胸膜腔
1. 胸腔:胸廓和膈围成的腔。 2. 胸膜:覆盖在肺表面(脏胸膜),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壁胸膜)。 3.胸膜腔: 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延续,在肺周围分别形成封闭的潜在腔隙。
ppt课件
16
(二)喉软骨的连接
1 环杓关节:
杓状软骨底和环 状软骨板上缘关 节面连接而成, 垂直轴作旋转运 动,开大或缩小 声门。
环杓关节
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呼吸

? 扩散系数:溶解度与分子量平方根之比; ? 扩散系数:CO2≈ 20 O2
分 压 差: O2 ≈ 10 CO2
(二)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肺换气 组织换气
各种气体分压差 (单位:mmHg )
空气
肺泡气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
Po2
158.4
103.4
100
40
30
P CO2
0.3
40.3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形式:气体单纯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
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溶解度
D=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V血 D ——————————(—m—l/—L)———(——KP—a—)——(—K—P—a—)——(—K—P—a )——————— O2 32 21.4 13.9 13.3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1 2 ———————————————————————————————————————
第五章 呼 吸
呼吸(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五章 呼 吸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单位: mmHg
分 压 差: O2 ≈ 10 CO2
(二)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肺换气 组织换气
各种气体分压差 (单位:mmHg )
空气
肺泡气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
Po2
158.4
103.4
100
40
30
P CO2
0.3
40.3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形式:气体单纯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
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溶解度
D=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V血 D ——————————(—m—l/—L)———(——KP—a—)——(—K—P—a—)——(—K—P—a )——————— O2 32 21.4 13.9 13.3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1 2 ———————————————————————————————————————
第五章 呼 吸
呼吸(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五章 呼 吸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单位: mmHg
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呼吸(Respiration)1

正常值等于或大于93%
38
2.肺泡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anatomical dead space
上呼吸道至呼吸性 细支气管以前的呼 吸道(150 ml)
39
2.肺泡通气量
肺泡无效腔: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部分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潮气量-无效腔)× 呼吸频率 是真正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
9
3. 胸(膜腔)内压 ( intralpleural pressure)
胸膜腔:潜在、 密闭、无气体、 少量浆液的腔隙
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 浆液分子的内聚力
测定: 直接法:检压计直接读 间接法:测量胸腔食管内压
10
intralpleural pressure
正常值:
平静呼气末:- 5 ~ -3 mmHg 平静吸气末:-10 ~ -5 mmHg
比顺应性﹦平静呼吸顺应性(L/cmH2 O)
肺容量[功能余气量(L)]
18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顺应性曲线: 离体时,向肺内充气(或充液),记录相应的 充气压和肺容积,绘制容积-压力曲线 逐渐放气(或抽液),得到另一条曲线 充气与充液的顺应性大小?
19
肺充气与充液的顺应性大小?
20
在充气时,肺泡内表面出现液气界面,产生肺泡表面张力:收 缩液体表面积使其达到最小的力
胸膜腔容积趋于扩大,内压便降低而低于大气 压,即形成负压
婴儿由于胸廓和肺的容积差小,故胸腔负压很小 13
胸膜腔内压形成机制
两种力量作用于胸膜腔:
肺内压
肺弹性内向回位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38
2.肺泡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anatomical dead space
上呼吸道至呼吸性 细支气管以前的呼 吸道(150 ml)
39
2.肺泡通气量
肺泡无效腔: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部分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潮气量-无效腔)× 呼吸频率 是真正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
9
3. 胸(膜腔)内压 ( intralpleural pressure)
胸膜腔:潜在、 密闭、无气体、 少量浆液的腔隙
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 浆液分子的内聚力
测定: 直接法:检压计直接读 间接法:测量胸腔食管内压
10
intralpleural pressure
正常值:
平静呼气末:- 5 ~ -3 mmHg 平静吸气末:-10 ~ -5 mmHg
比顺应性﹦平静呼吸顺应性(L/cmH2 O)
肺容量[功能余气量(L)]
18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顺应性曲线: 离体时,向肺内充气(或充液),记录相应的 充气压和肺容积,绘制容积-压力曲线 逐渐放气(或抽液),得到另一条曲线 充气与充液的顺应性大小?
19
肺充气与充液的顺应性大小?
20
在充气时,肺泡内表面出现液气界面,产生肺泡表面张力:收 缩液体表面积使其达到最小的力
胸膜腔容积趋于扩大,内压便降低而低于大气 压,即形成负压
婴儿由于胸廓和肺的容积差小,故胸腔负压很小 13
胸膜腔内压形成机制
两种力量作用于胸膜腔:
肺内压
肺弹性内向回位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呼吸系统PPT

化学感受器包括:
1.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感受脑脊液中的[H+]浓度
2.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感受动脉血液中的PO2、PCO2和[H+]浓度
外周化学感受器
对PO2敏感,与O2含量无关 贫血和CO中毒
PO2 H+ PCO2
颈动脉体:调节呼吸为主 主动脉体:调节循环为主 生理意义:低氧时驱动呼吸运动
胎儿在6~7个月后II型肺泡上皮成熟,所以早产儿容易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II性肺泡上皮细胞成熟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顺应性
CT = 胸廓容积变化△V (L/cmH2O) 跨壁压变化△P 跨壁压△P =胸内压-大气压
氧解离曲线 Oxygen-hemoglobin dissociation curve 反映血液PO2 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动脉血 PO2 (mmHg) 100 60 氧饱和度(%) 97.4% 90% 氧含量 (ml) 20 18
静脉血 40 15 75% 15% 14.4 4.4
P50: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大小
CO2体内转运
Forms of carbon dioxide transported
Physical dissolve: 7%
Chemical combination:
HCO3-:
93%
70%
HbCO2:
23%
海尔登效应 Haldane Effect
去氧的Hb容易与CO2结合
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
胸廓和肺的弹性阻力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1.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感受脑脊液中的[H+]浓度
2.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感受动脉血液中的PO2、PCO2和[H+]浓度
外周化学感受器
对PO2敏感,与O2含量无关 贫血和CO中毒
PO2 H+ PCO2
颈动脉体:调节呼吸为主 主动脉体:调节循环为主 生理意义:低氧时驱动呼吸运动
胎儿在6~7个月后II型肺泡上皮成熟,所以早产儿容易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II性肺泡上皮细胞成熟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顺应性
CT = 胸廓容积变化△V (L/cmH2O) 跨壁压变化△P 跨壁压△P =胸内压-大气压
氧解离曲线 Oxygen-hemoglobin dissociation curve 反映血液PO2 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动脉血 PO2 (mmHg) 100 60 氧饱和度(%) 97.4% 90% 氧含量 (ml) 20 18
静脉血 40 15 75% 15% 14.4 4.4
P50: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大小
CO2体内转运
Forms of carbon dioxide transported
Physical dissolve: 7%
Chemical combination:
HCO3-:
93%
70%
HbCO2:
23%
海尔登效应 Haldane Effect
去氧的Hb容易与CO2结合
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
胸廓和肺的弹性阻力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医学ppt课件】 呼吸 (respiration)

① 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P = 2T/r
▪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r=1, T=25, P=50)
▪ 大肺泡DPPC密度小,T较大(r=2, T=50, P=50)
②防止肺水肿, 防止肺不张 ③降低吸气阻力
4)胸廓弹性阻力
作用: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无回缩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吸气动力 呼气阻力
Pulmonary Ventilation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2) H+
效应:[H+] 引起呼吸深快
机制:
肺(泡)通气量
Difficult to pass through the BBB
Central Chemoreceptor
Arterial H+
Respiratory Centre
胸内压作用:
①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肺换气 ③利于V血、
组织液回流
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
(二)肺通气的阻力
弹 性 阻 肺力 通 气 阻 力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 1/3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肺扩大
吸气肌舒张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胸廓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
吸气肌
收缩
舒张
胸廓
扩张
缩小
肺
扩张
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呼气
平静呼吸
1.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 和缩小。
▪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r=1, T=25, P=50)
▪ 大肺泡DPPC密度小,T较大(r=2, T=50, P=50)
②防止肺水肿, 防止肺不张 ③降低吸气阻力
4)胸廓弹性阻力
作用: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无回缩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吸气动力 呼气阻力
Pulmonary Ventilation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2) H+
效应:[H+] 引起呼吸深快
机制:
肺(泡)通气量
Difficult to pass through the BBB
Central Chemoreceptor
Arterial H+
Respiratory Centre
胸内压作用:
①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肺换气 ③利于V血、
组织液回流
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
(二)肺通气的阻力
弹 性 阻 肺力 通 气 阻 力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 1/3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肺扩大
吸气肌舒张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胸廓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
吸气肌
收缩
舒张
胸廓
扩张
缩小
肺
扩张
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呼气
平静呼吸
1.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 和缩小。
第五章呼吸(1) (1)_PPT幻灯片

③有时可为正压 (如紧闭声门用力呼 吸)。
成因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
肺内压 (大 气 压)
肺回缩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剧烈呼吸运动,吸气时可低至-100mmHg,呼气可高达 140mmHg。
3.胸膜腔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肺之所以能随胸廓运动,是因为在肺和胸
廓之间存在着一个密闭、潜在的胸膜腔和肺本 身具有弹性。胸膜腔由两层胸膜构成,胸膜腔 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浆液的作用:一 是起润滑作用,二是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 胸膜互相贴附在一起。胸膜腔的密闭性和两层 胸膜间浆液分子的内聚力,对于维持肺的扩张 状态和肺通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弹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性
阻 肺力 通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回缩力: 1/3
气
阻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力弹 性
粘滞阻力
阻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变形的力。 ①度量法:顺应性 =(1/弹性阻力)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由于胸膜腔是两层胸膜构成的潜在腔 隙,腔隙内没有气体,而肺本身弹性组织 的扩张所具有的弹性回缩力,致使胸膜腔 内压低于大气压。
胸内压: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7~1.3kPa 呼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4~0.7kPa
成因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
肺内压 (大 气 压)
肺回缩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剧烈呼吸运动,吸气时可低至-100mmHg,呼气可高达 140mmHg。
3.胸膜腔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肺之所以能随胸廓运动,是因为在肺和胸
廓之间存在着一个密闭、潜在的胸膜腔和肺本 身具有弹性。胸膜腔由两层胸膜构成,胸膜腔 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浆液的作用:一 是起润滑作用,二是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 胸膜互相贴附在一起。胸膜腔的密闭性和两层 胸膜间浆液分子的内聚力,对于维持肺的扩张 状态和肺通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弹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性
阻 肺力 通
肺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回缩力: 1/3
气
阻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力弹 性
粘滞阻力
阻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变形的力。 ①度量法:顺应性 =(1/弹性阻力)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由于胸膜腔是两层胸膜构成的潜在腔 隙,腔隙内没有气体,而肺本身弹性组织 的扩张所具有的弹性回缩力,致使胸膜腔 内压低于大气压。
胸内压: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7~1.3kPa 呼气时:胸内压 < 大气压=0.4~0.7k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呼 吸 (Respiration)
一、概 述 二、肺通气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及运输 四、呼吸的调节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呼吸
第一节 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
一、呼吸全过程
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 respiration ),它是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示意图
27
残气量 补呼气量
潮气量
补吸气量
功能残气量 肺总容量
呼吸
五、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X 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X 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
28
肺泡无效腔
呼吸
第三节 气体交换及运输
一、气体交换 二、气体运输
29
呼吸
气体交换原理:
30
20
呼吸
哺乳动物的呼吸式有3种类型: ①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
吸气时以肋间外肌收缩为主,胸壁起伏明显;
②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吸气时以隔肌收缩为主,腹部起伏明显;
③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 (combined breathing):
吸气时肋间外肌与膈肌都参与的,胸壁和腹壁的 运动都比较明显。
15
呼吸
胸膜腔——
胸膜有两层, 即紧贴于肺表面的 脏层和紧贴于胸廓 内壁的壁层。两层 胸膜形成一个密闭 的、潜在的腔隙。
16
呼吸
胸膜腔内只有少量的浆液,没有气体:
(1)润滑作用,减小摩擦力,两层胸膜可互相滑动。 (2)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所以肺就 可随着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胸膜腔的密闭性和两层胸膜间浆液分子的内聚力有重要 生理意义,如果密闭性被破坏,在临床上产生气胸 (pneumothorax)
17
呼吸
18
19
呼吸
胸内压为负压的生理学意义: (1)保证肺在呼气与吸气时均处于扩张状态,以确 保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胸腔其它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呼吸周期中,肺被动扩张的程度和因此产生的肺 回缩力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胸内负压也随呼吸周期而 变化。但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时,胸内压均为负压。
21
呼吸
呼吸频率—— 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各种动物的呼吸频率,随个体大小、年龄、
机体状态而有所差异。一般与机体的代谢强度相 关,代谢活动强,呼吸频率快。
22
呼吸
三、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来自于两方面:
①肺与胸廓的回位力——弹性阻力 ②呼吸道气流阻力——非弹性阻力
气体与呼吸道管壁之间,气体分子 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以及肺和胸廓活 动时,有关组织之间的粘滞阻力。
23
呼吸
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弹性组织在发生变形时,要产生阻止变形恢复原位 的力,称弹性阻力。
顺应性(compliance)——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 顺应性(C)= 1/弹性阻力(R)
24
呼吸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在被扩张变形时,会产生回缩力,回缩力的方 向与肺扩张方向相反,因而是吸气的阻力,即肺的回 缩力构成了肺扩张的弹性阻力。
示意图
下呼吸道——从气管一直到呼吸性细支气管
功 能:
气体进出的通道 调节进出空气以及清洁空气的功能 防御性的反射: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6
呼吸
7
呼吸
1、呼吸膜
肺泡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的半球状含气小囊泡, 其外表紧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进出肺泡所经历 的结构被称为呼吸膜。呼吸膜主要由六层结构组成: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胸廓的弹性成分,胸廓处于 自然位置时的肺容量约相当于肺总量的67%,此时胸 廓无变形,不表现有弹性阻力。呼吸运动时既可能是 吸气或呼气的阻力,也可能是吸气或呼气的动力。
25
呼吸
惯性阻力:
气流在发动、 变速、换向时因气流和组织惯 性 所产生的阻止气体流动的因素;
示意图
①含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②肺泡的上皮细胞层 ③肺泡的上皮基膜层 ④间质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的网) ⑤毛细血管的基膜层 ⑥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8
9
呼吸
2、表面张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在液体与气体的交界面 上,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 力而产生的能够引起液体表 面收缩的张力。
肺内有成千上万个大小 不同的肺泡,而它们各自形 态的维持有赖于肺泡表面活 性物质的作用。
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
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
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
13
呼吸
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推动气体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泡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源动力通过胸膜腔的传递,改变肺容积大小,从 而转化为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14
呼吸
呼吸肌: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 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粘滞阻力:
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
气道阻力:
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以及气体分子与 气道壁之间的摩擦,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
影响因素:呼吸道的半径和气流的速度
26
呼吸
四、肺容量:
潮气量(TV) 补呼气量(ERV) 补吸气量(IRV) 残气量(RV) 肺活量 功能残气量(FRC) 肺活量(VC) 肺总容量(TLC)
肺通气 外呼吸(External respiration)
气体运输(Transpotation)
肺换气
内呼吸(Internal respiration)
外呼吸又称为肺呼吸;内呼吸又称为组织呼吸
3
4
呼吸
一、呼吸器官及功能
呼吸道 肺泡
5
呼吸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Fra bibliotek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
10
呼吸
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二软脂酰卵磷脂。 形成单分子层分布于液-气界面,随肺泡的张缩改变密度。
① 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功 能 ② 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
③ 防止肺泡积液
11
示意图
12
呼吸
第二节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原理: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的 因素的作用:
混合气体中,每种气 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 为该气体的分压。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 着无定向运动,其结果是 气体分子从高分压区域向 低分压区域扩散。
呼吸
肺和组织内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
一、概 述 二、肺通气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及运输 四、呼吸的调节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呼吸
第一节 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
一、呼吸全过程
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 respiration ),它是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示意图
27
残气量 补呼气量
潮气量
补吸气量
功能残气量 肺总容量
呼吸
五、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X 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X 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
28
肺泡无效腔
呼吸
第三节 气体交换及运输
一、气体交换 二、气体运输
29
呼吸
气体交换原理:
30
20
呼吸
哺乳动物的呼吸式有3种类型: ①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
吸气时以肋间外肌收缩为主,胸壁起伏明显;
②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吸气时以隔肌收缩为主,腹部起伏明显;
③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 (combined breathing):
吸气时肋间外肌与膈肌都参与的,胸壁和腹壁的 运动都比较明显。
15
呼吸
胸膜腔——
胸膜有两层, 即紧贴于肺表面的 脏层和紧贴于胸廓 内壁的壁层。两层 胸膜形成一个密闭 的、潜在的腔隙。
16
呼吸
胸膜腔内只有少量的浆液,没有气体:
(1)润滑作用,减小摩擦力,两层胸膜可互相滑动。 (2)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所以肺就 可随着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胸膜腔的密闭性和两层胸膜间浆液分子的内聚力有重要 生理意义,如果密闭性被破坏,在临床上产生气胸 (pneumothorax)
17
呼吸
18
19
呼吸
胸内压为负压的生理学意义: (1)保证肺在呼气与吸气时均处于扩张状态,以确 保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胸腔其它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呼吸周期中,肺被动扩张的程度和因此产生的肺 回缩力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胸内负压也随呼吸周期而 变化。但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时,胸内压均为负压。
21
呼吸
呼吸频率—— 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各种动物的呼吸频率,随个体大小、年龄、
机体状态而有所差异。一般与机体的代谢强度相 关,代谢活动强,呼吸频率快。
22
呼吸
三、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来自于两方面:
①肺与胸廓的回位力——弹性阻力 ②呼吸道气流阻力——非弹性阻力
气体与呼吸道管壁之间,气体分子 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以及肺和胸廓活 动时,有关组织之间的粘滞阻力。
23
呼吸
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弹性组织在发生变形时,要产生阻止变形恢复原位 的力,称弹性阻力。
顺应性(compliance)——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 顺应性(C)= 1/弹性阻力(R)
24
呼吸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在被扩张变形时,会产生回缩力,回缩力的方 向与肺扩张方向相反,因而是吸气的阻力,即肺的回 缩力构成了肺扩张的弹性阻力。
示意图
下呼吸道——从气管一直到呼吸性细支气管
功 能:
气体进出的通道 调节进出空气以及清洁空气的功能 防御性的反射: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6
呼吸
7
呼吸
1、呼吸膜
肺泡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的半球状含气小囊泡, 其外表紧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进出肺泡所经历 的结构被称为呼吸膜。呼吸膜主要由六层结构组成: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胸廓的弹性成分,胸廓处于 自然位置时的肺容量约相当于肺总量的67%,此时胸 廓无变形,不表现有弹性阻力。呼吸运动时既可能是 吸气或呼气的阻力,也可能是吸气或呼气的动力。
25
呼吸
惯性阻力:
气流在发动、 变速、换向时因气流和组织惯 性 所产生的阻止气体流动的因素;
示意图
①含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②肺泡的上皮细胞层 ③肺泡的上皮基膜层 ④间质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的网) ⑤毛细血管的基膜层 ⑥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8
9
呼吸
2、表面张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在液体与气体的交界面 上,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 力而产生的能够引起液体表 面收缩的张力。
肺内有成千上万个大小 不同的肺泡,而它们各自形 态的维持有赖于肺泡表面活 性物质的作用。
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
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
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
13
呼吸
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推动气体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泡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源动力通过胸膜腔的传递,改变肺容积大小,从 而转化为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14
呼吸
呼吸肌: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 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粘滞阻力:
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
气道阻力:
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以及气体分子与 气道壁之间的摩擦,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
影响因素:呼吸道的半径和气流的速度
26
呼吸
四、肺容量:
潮气量(TV) 补呼气量(ERV) 补吸气量(IRV) 残气量(RV) 肺活量 功能残气量(FRC) 肺活量(VC) 肺总容量(TLC)
肺通气 外呼吸(External respiration)
气体运输(Transpotation)
肺换气
内呼吸(Internal respiration)
外呼吸又称为肺呼吸;内呼吸又称为组织呼吸
3
4
呼吸
一、呼吸器官及功能
呼吸道 肺泡
5
呼吸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Fra bibliotek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
10
呼吸
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二软脂酰卵磷脂。 形成单分子层分布于液-气界面,随肺泡的张缩改变密度。
① 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功 能 ② 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
③ 防止肺泡积液
11
示意图
12
呼吸
第二节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原理: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的 因素的作用:
混合气体中,每种气 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 为该气体的分压。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 着无定向运动,其结果是 气体分子从高分压区域向 低分压区域扩散。
呼吸
肺和组织内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