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讲课人付作佳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班级2010级1班指导教师黎昌金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2)利用实验的方法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如何从实验中抽象出理想模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实验教具自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器具、PPT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

新课导入:上课!

同学们好!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哪些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

包括哪些呢?

第二章我们学习了我们学习了哪些力?

那么力与运动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进入今天的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起立!

老师好!

学生回答:位

移、速度、加速

度。匀速直线运

动,匀变速直线

运动,自由落体

运动

学生回答:弹

力、重力、摩擦

力。

复习旧知识

们的讲台上,小车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我要怎么做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

那么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

提起拉绳拉动小车,这时候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当我松开拉绳,小车怎么样了?

当我在静止的小车上施加一个拉力,小车运动起来了,当我撤销拉力,小车便立即停止了。是不是所有物体都是这样呢?同学们现在拿起你们的书(停顿一下)

好了,可以放下来了。刚刚你们拿书之前书处于什么状态?

在你们拿起书的过程中,书相对于桌子又处于什么状态?放下过后呢?

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力与运动之间有个什么关系呢?

施加力在物体上,物体运动了,撤销力,物体静止了。简而言之我们好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想使物体运动必须施加一个力的作用,不仅我们这样想,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认为的。

要想使物体运动,必须施加一个力的作用,不施加力,物体静止不动。

那么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这个是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所感受到的。

那么这个观点到底正不正确呢?大家再来观察一个现象。大家都看过踢足球,同样的道理。 同样还是这个小车,当我施加一个很大的力在小车身上,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小车一旦离开了我的手,是不是就不受力的作用了,那么尽管我的手离开了为什么小车仍然继续前进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大家初中学过惯性,你能解释的具体一点吗? 学生回答:小车处于静止状态。 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推小车或者拉小车

学生回答:小车运动起来了,处于运动状态。 学生回答:小车停止了运动,静止了。

学生集体拿起书,然后望着老师

学生回答:静止状态

学生回答:运动状态,放下过后书又处于静止状态了

学生回答: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了物体就静止了。

学生:小车离开手之后仍然滑行了一段距离

学生甲:小车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惯性

引导法

引导讨论法

对,小车在后面的一段时间内没受到力的作用仍然滑行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那么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小车的运动时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的,可是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这个实验现象是不是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啊?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并不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那么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呢?

那么这时候又有一个物理学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伽利略就通过他做的一个实验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做伽利略理想实验,也叫做双斜面实验(双斜面实验简单介绍)。 大家看到教材71页,书上的这个图形就是双斜面实验的简化模型,假定这个斜面是完全光滑的,小球从左端滚下,在右斜面会达到同样高度,那么减缓我们的右斜面,从同一个高度释放小球,小球仍然能够到达同一高度在这过程中小球滚动的距离却变长了,那我们再减缓右斜面的倾斜度小球滚动的距离是不是会更远?如果把右斜面放平,小球由于要想达到释放时的高度是不是就会一直的运动下去呢?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呢?我们用一个与这个双斜面实验一样道理的实验来进行说明。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实验来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又有什么区别。

我这里有一个小车,还有一个斜面,整个斜面是相同的材质,并且在斜坡上标注了同一条直线,目的就是让小车从同一个高度滑下,但是我的水平面板上铺的表面是三种不一样的介质,分别是木板、麻布、毛巾。看了这套实验装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实验过程呢?(请一位同学回答)

很好,令小车从我标注的线开始释放,记录下小车在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距离,请一位同学上来进行一下实验。待会儿小车在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距离我们就用小指标指学生甲:由于手给了小车一个力的作用小车运动起来了,力撤去过后小车由于惯性仍然往前运动。

学生:是不太吻合

学生:是的

学生乙:将小车从斜面释放,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学生踊跃举手

实验探究法

出来。(进行实验)

大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那么我们就把实验现象总结在这张表格中。

刚刚进行的实验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对,小车滑行的表面分别是毛巾、麻布、木板,这三种物质的表面光滑程度不一样,大家还记得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吗?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实验中小车所受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滑行的距离也就不一样。

木板最光滑小球所受的摩擦力最小因而跑得最远,在毛巾上的小球所受摩擦力最大,因而跑得距离最短。

那么通过这个实验伽利略就得出一个结论,什么结论呢?他说亚里士多德观点有问题,这个小车在滑行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施加力给它,为什么小车从斜面滑下来后仍能向前滑行呢?

那么为什么滑行的距离又不一样呢?

那要是将我们的接触表面换成更光滑的材料比如玻璃板,小车会跑得更远一些么?

那要是我们的接触表面是完全光滑小车完全不受摩擦力的话,猜想小车会处于什么状态?

伽利略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从中抽象出一个理想模型:光滑水平面,就是完全不受摩擦力、完全光滑的水平面,然后他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没有摩擦力,小车就会一直不停地运动下去。

实验总结:这个实验就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通过这个伽利略理想实验我们就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学生回答:在木

板上的小指标

离斜面更远,毛

巾上离斜面更

近。

学生回答:小车

滑行的水平表

面不一样,一个

是木板一个是

麻布一个是毛

巾。

学生回答:接触

面的粗糙程度,

正压力的大小。

学生回答:由于

惯性

学生回答:由于

接触面的粗糙

程度不一样

学生回答:会跑

的更远一些

学生回答:小车

不会停下来,会

一直无限的运

动下去

问答法穿插其

引导学习法

讨论总结法

点,但是伽利略理想实验只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观点,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对于力和运动之间到底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到底力对物体的

运动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这时候呢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这么出名的人大家都知道的,那么他就站在前面几个巨人的肩膀上将前人的观点总结了一下,他是怎么说的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物体运动大致可分为哪两种状态?。

刚刚我们研究了运动状态,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静止状态。

还是这个小车,小车现在的状态是什么?

那我要想使小车运动起来,是不是要给小车施加一个力的作用?要是我不施加力小车就不会动,即使放一百年它还是不会动施加力了小车才会动,这个就是我们亚里士多德一开始提出的观点,那如何把这些观点揉合起来?我们牛顿就这么说,我们所施加给小车的力并不是用来维持小车的运动而是用来改变小车的什么?

对,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比如我们一开始所观察的现象,拉动小车小车从静止变成运动状态,撤销拉力,小车从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这是不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再比如说刚刚用力推小车的实验,用力推小车,小车离开了手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了。我们的推力使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又是什么力使小车由运动变成静止的呢?

对,就是摩擦力使小车由运动变成了静止状态。

这是不是也说明了力改变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我们的牛顿大人就把以上的一些实验现象以及前人的观点把他们揉合在了一起,总结出我们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翻开书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声的朗读出来。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注重强调“一切”、“改变”二字)

这也就是说不受外力的情况物体只会存在两种运动状态,一种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种是静止状态,静止状态大家在生活中常常看见,但是大家在生活中见过什么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么?学生冥思苦想状

学生回答: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

学生回答:静止状态

学生回答:是学生:运动状态

学生:是,力使小车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学生:摩擦力学生:是的

学生低头看书,并将内容朗读出来。

学生:没有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那么为什么没有呢?

对,我们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完全没有摩擦力的东西,注意我们刚刚做伽利略理想实验,是根据理想状况来得出结论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能通过实验得出来的。

练习:牛顿第一定律指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是我们骑自行车是必须要不断的蹬脚踏板,才能维持车的运动,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吗?

答:这是不矛盾的,我们蹬脚踏板是让自行车由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但是同时自行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看自行车在动了,就说我偏不让你动就想改变运动中的自行车的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就得不停地提供自行车动力以使自行车不停地前进。所以这是不矛盾的哈。

本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 1.亚里士多德观点

2.伽利略理想实验以及观点

3.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课外探究

有人说刘谦的螺丝魔术颠覆了牛顿第一定律:不给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运动起来。

你怎么看?请在百度中搜索“刘谦螺丝魔术揭秘”,弄清刘谦螺丝魔术的原理。下节课我找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学生:因为我们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没有摩擦力

学生:不矛盾,因为地面有摩擦力,摩擦力会是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所以我们要不停地自行车提供动力。

学生回答:学习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三.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

1.伽利略理想实验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观点: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

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得远一些,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学习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 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 【探究一】 1. 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女儿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 【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1. 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 2. 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呼应引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 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 “我之所以比别人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 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 (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内涵: (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探究三】 (壱)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通过大量的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知道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将惯性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验当中,强化STS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利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生产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分析论证法。 教学用具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鸡蛋、光滑的硬纸片、装有水的玻璃杯、化纤桌布、小车、木块、锤子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PPT) (1)给静止的木箱施加一水平方向的推力,木箱沿着水平方向运动,撤去推力后,木箱停了下来; (2)用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 (3)踢出去的足球,虽然会继续“飞行”,但它总是会停下来的; (4)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动,但是最后它也将停下来。 师: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发生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就停止运动。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不受力的作用就不会动。) 师:你们能否再举一些事例说明你们的观点?(学生举例) 早在20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针对类似情况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他认为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伽利略却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他通过理想实验说明了: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 课件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如课本P126图7—3。 配文: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发现,当小球从左侧斜面的一定高度滚下时,无论右侧斜面的坡度如何,它都会沿斜面上升到与下落点几乎等高的地方。假如右侧斜面变成水平放置,小球将为了达到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而一直滚动下去。 师:伽利略是在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推理,不是凭空想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学说。 当时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的结论是“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2.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我们认为一个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即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设想让滑块从相同的斜面顶端滑下,以相同的速度开始运动,逐渐减小平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牛顿 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一个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 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 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 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 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一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学 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 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 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 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 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车、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 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媒体】 学生: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烧杯、水、纸条、滑板车、 教师:惯性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滑板车运动我们知道运动和力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师生讨论后,归纳方案如下: 用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后滑下(为了让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在两种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上滑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用滑板车运动“小游戏”引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论证、交流评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又一次熟悉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各种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通过渗透物理学史,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观看“杨利伟在太空吃月饼”视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等六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ewton's first law" said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说课稿心舞睛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要求: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主要内容: 1. 历史的回顾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直到17 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提出了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 (1) 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 介绍惯性参考系 在有些参考系中, 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样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简称惯性系. 在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时, 一般可以把地面看做惯性系; 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其他参考系, 也可以看作惯性系. 随堂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是一种力. B.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C. 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D.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质量大小决定,所以惯性就是质量.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必定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C. 物体向东运动,必定受到向东的力的作用. D. 物体运动越来越慢,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3.在沿水平路面行驶的火车车厢中的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个小球,当车厢里的人看到小球突 然在桌面上向右运动,说明( ) A. 火车在向左拐弯. B.火车在向右拐弯. C.火车速率一定在变化. D .火车可能在做匀速运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受恒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D .惯性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们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圆柱体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PPT录像,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体,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个物理规律,不但影响学生对这个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因为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水平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

理解她的物理含义。很多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所以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个概念的建立使其理解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理解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度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准确理解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理解。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点,转变错误理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协助学生走出误区。 五、教学思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表象——“没有力,物体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最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实物展台、鸡蛋(生的、熟的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蜡块、铜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分别让两只鸡蛋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一只不动,另一只却能继续旋转。 【提问】猜猜看,两只蛋有何不同? 【设疑】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两只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提问】放在讲台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 【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历史。 1、历史的回顾: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a、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b、每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c、伽利略是如何证明其观点的? ②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学生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设问】伽利略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 【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及模拟实验。 【结论】改变悬点的高度,摆球仍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演示】模拟伽利略的理想试验。 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伽利略通过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 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 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 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 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能够说,牛顿第一 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 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升团结协作的水平。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理解。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点,转变错误理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协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实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课题:12.5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知道物体的惯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用身边物体多做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设施 小车、毛巾、棉布、斜面、象棋子、直尺、水杯、纸条、玻璃球、书、碗、水、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 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 a. 人推箱子,箱子就运动,人撤去推力,箱子运动一会儿就停下来。 b. 用铁锤敲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 c. 脚踢足球,足球在草坪上运动起来,过一会儿就停下来。 d. 降落的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

2. 教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大家想想有哪些? 3. 学生活动举例。(教师把学生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4. 教师: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呢?认真学习了这节课就明白了。本节课探究和例子有关 的力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引入2 结合课本中的三幅插图,请学生分析原因,再举出类似的例子。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 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吗?(板书)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果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板书)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 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板书) 谁的观点正确呢?让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实验设计并分组实验来检验一下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 (2)学生各自准备的器材(毛巾、棉布、斜面、桌面)进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得越慢。 注意: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上滑下就是让小车进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一一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 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板书)。 2. 牛顿第一定律(板书) 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

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