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16秋钢筋混凝土结构大作业答案

大工16秋钢筋混凝土结构大作业答案
大工16秋钢筋混凝土结构大作业答案

网络教育学院《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题目:华阳厂房单向板设计

学习中心:江苏盐城奥鹏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2016年秋季

学号:151141403004

学生:徐红军

辅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7年2月26日

1 基本情况

华阳单层民用厂房建筑的平面如图所示,楼面活载标准值为8.0kN/m2,楼面面层采用大理石贴面,自重1.16 kN/m2,板底和梁表面均采用20mm厚水泥砂浆粉刷,自重20 kN/m3。梁板均采用强度等级为C20的混凝土,主梁和次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为HRB335级钢筋或HRB335级钢筋,其余均采用HPB235级钢筋。板伸入墙内120mm,次梁伸入墙内240mm,主梁伸入墙内370mm;钢筋砼柱截面尺寸为350mm×350mm。楼面层用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重度为20kN/m3),板底及梁用15mm厚混合砂浆粉底(重度为17kN/m3);

图1-1 平面布置图

2 单向板结构设计

2.1 板的设计

(1)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20mm 厚水泥沙浆面层: 0.02 ×20=0.4 kN/㎡ 8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0 kN/㎡ 15mm 厚混合沙浆天棚抹灰:0.015×17=0.255 kN/㎡ 小计 2.655 kN/㎡ 活荷载标准值: 5.0kN/㎡

因为是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2kN/m 0.4,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

恒荷载设计值:g=2.655×1.2=3.168 kN/㎡ 活荷载设计值:q=5.0×1.3=6.5kN/㎡

荷载设计总值:g+q=9.668kN/㎡, 近似取10.0kN/㎡ (2)计算简图(采用五跨连续梁形式)

取1m 板宽作为计算单元,板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次梁截面宽为b=200mm ,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a=120mm ,则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按以下二项较小值确定: 0n l =l +h/2=-+=mm

(2000120-200/2)80/21820

0n l =l +a/2=-+12=mm

(2000120-200/2)0/21800

故边跨板的计算跨度取01l

=1820mm

中间跨的计算跨度取02l =n l

=2000-200=1800mm

由于两者差距较小(1.1%)简便起见,可取0l =1800mm 。

图2-1 :板的计算简图

(3)弯矩设计值

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表2-1查得:板的弯矩系数αM,,板的弯矩设计值计算过程见下表。

(4)配筋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板厚80mm ,0h =80-20=60mm ,b=1000mm ,C20混凝,1α=1.0,c f =9.6N/mm2,HPB235钢筋,y f =210 N/ mm2。 对轴线②~⑤间的板带,考虑起拱作用,其跨内2截面和支座C 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可折减20%,为了方便,近似对钢筋面积折减20%。板配筋计算过程见表。

6@200

6@200

6@250

6@250

6@200

6@200

6@250

6@250

2.2 次梁的设计

按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根据本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活荷载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1)荷载设计值:

恒荷载设计值

板传来的荷载: 3.186×2.0=6.372kN/m

次梁自重: 0.2×(0.5-0.08)×25×1.2=2.52kN/m 次梁粉刷: 2×0.015×(0.5-0.08)×17×1.2=0.257kN/m 小计 g=9.149 kN/m 活荷载设计值: q=6.5×2.0=13 kN/m

荷载总设计值: q+g=13+9.149=22.149 kN/m 近似取荷载22.15 kN/m (2)计算简图

由次梁实际结构图可知,次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a=240mm ,主梁宽度为b=300mm 。次梁的边跨的计算跨度按以下二项的较小值确定:

01/2n l l a =+=(6000-120-300/2)+240/2=5850mm 02 1.025n l l ==1.025×(6000-120-300/2)=5874mm

故边跨板的计算跨度取01

l =5850mm

中间跨:02l =n l =6000-300=5700mm(边跨净跨长近似取n l =5.7m)

由于两者差距较小(3.0%)简便起见,可取0l

=5800mm 。

图4

次梁计算简图

图2-2 次梁计算简图 (3)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因边跨和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3%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由表可分别查得弯矩系数M α和剪力系数V α。次梁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见表:

(4)配筋计算 ①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正弯矩按T 形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由《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表2-3得其翼缘宽度取下面二项的较小值:

f b '=0l /3=6000/3=2000mm

f b '=b+n s =200+(2000-200)=2000mm 故取f b '=2000mm

C20混凝,1α=1.0,c f =9.6N/ mm2,纵向钢筋采用HRB335,y f =300 N/ mm2 ,

箍筋采用HPB235,yy f =210 N/ mm2 , 0h =0h -a=500-35=465mm 。 判别跨中截面属于哪一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ξ<8035

=0.097465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列于表。

表2-5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min ρ=0.20%,s min A ,=3002

mm )

复核截面尺寸:w h =0f h -h '=465-80=385mm 且w h /b=385/200=1.93<4,故截面尺寸按下式计算:0.25c 0f bh =0.25?9.6?200?465=223.2kN > Vmax =75.76kN

故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由该表得其箍筋可按够着要求选配,h=500,KV>c V ,max s =200mm ,取φ6,

s=250mm。

2.3 主梁的设计

(1)荷载设计值

为简化计算,将主梁的自重等效为集中荷载。

次梁传来的荷载:8.375×5.0=41.88KN

主梁自重(含粉刷):(0.60-0.10)×0.250×2.178×25KN+2×(0.60-0.10)×0.015×2.178×17KN =7.36KN

恒荷载设计值: G=41.88+7.36=49.24KN

活荷载设计值: Q=10.89×5.0=54.45KN

(2)主梁计算简图

主梁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主梁端部支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a=370mm,中间支承在300mm×300mm的混凝土柱上,其计算跨度按以下方法确定:

边跨: l01= ln+a/2+b/2=(6534-150-120)+370/2+300/2=6599mm

l01=1.025ln+b/2=1.025(6534-150-120)+300/2=6420.6mm

故lo1=6420.6mm

中跨 lo2=6534-150+150=6534mm

计算简图如下图:

图2-3 主梁计算简图

(3)内力设计值计算及包络图绘制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①弯矩值计算

Ql

k

Gl

k

M

2

1

:+

=

弯矩,式中k1和k2由附表1查得

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l0/3=6420.6/3=2140.2mm,和b+12hf=(250+12*100)mm=1450mm。中较少值,故bf=1450mm.

B支座的设计弯矩:

MB=-244.43KN.m+1.2×49.24+1.3×54.45×0.3/2KN/m=-224.95kn.m

纵向受力钢筋除B支座截面为两排外,其余均为一排。跨内截面经判别都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过程如下表:

As/(bh)=760/(250x600)=0.51%>最少配筋率(0.2%,45ft/fy)max=0.2%,所以满足最少配筋率要求。

(5)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截面尺寸验算:

'0h w f

h h =-=540mm-100mm=440mm,hw/b=440/250=1.76<4,属于一般梁,截面尺

寸按下式验算:

00.25c c f bh β=

0.25×1.0×11.9×250×540N=401.6KN>Vmax=167.66KN

截面满足要求。 2)计算所需腹筋

双肢箍:

000.7 1.0/cs t yv sv V f bh f h A s

=+=0.7×1.27×250×540N+1.0×270×540×

101/200N=193.6KN

VA=102.36

弯矩调幅时要求的配箍率下线为0.24ft/fyv=0.24x1.27/270=1.13*10-3,实际配箍率psv=Asv/(bs)=101/(250x200)=2.02x10-3,满足最少配箍率要求。

3 心得体会

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在这期间得到了老师的耐心指导,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使我们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基本上能将所学的课程进行综合利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克服了课本的局限性,也算是一次短期的实习吧。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细心审核,我又把所学的知识巩固了一遍,以前不懂的知识,通过这次的设计也学懂了;在代平老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按时完成了课程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设计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