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题集10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B、无道德规则阶段C、自律阶段D、独立阶段
2、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3、道பைடு நூலகம்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二、填空题:
l、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例略)
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6、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
二、简述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1关

1.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____、____和____。
参考答案: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2.在____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初中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____和____,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自觉性主动性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之为____。
参考答案:态度
6.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
参考答案:品德
7.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过程,称为____。
参考答案:内化
8.态度的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参考答案:情感成分
9.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
参考答案:前习俗水平
10.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理学试题及答案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采⽤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亚杰C.斯⾦纳D.巴甫洛夫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的思想观点⼀致,将⾃⼰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体,构成⼀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4.与依从相⽐,认同更深⼊⼀层,它不受外界压⼒控制,⾏为具有⼀定的 ( )A.⾃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5.品德⼼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为⼆、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品德学习的⼀般条件包括 ( )A.教养⽅式B.⼈际关系C.个⼈信念D.社会风⽓E.同伴群体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B.服从C.认同D.内化E.同化3.道德情感包含多⽅⾯的内容,其中,对于⼉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卑感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正确的内容)1.班杜拉的⼤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常重要的作⽤。
2.________是进⾏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1.内化2.服从3.替代强化五、简答题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2关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认同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参考答案:模仿3.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____。
参考答案:道德认知4.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参考答案:认识与体验5.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这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____。
参考答案:习俗水平6.品德等同于道德。
_____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道德与品德的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名师点睛】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趋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两者有联系也有差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德不同,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即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7.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是从自律道德阶段到他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_____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答案】错误。
解析: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8.如果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结果不一致,就会妨碍道德观念的形成。
_____参考答案:正确本题解释:【答案】正确。
解析: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被证实,道德规范便具有了可信性,学生的亲身体验会使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观念。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最新(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第十章__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深圳教师招考(代转公)+职称认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括号内,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A.能力 B.态度 C.道德 D.情绪
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性格 C.态度 D.气质
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份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评价
7.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的道德情感。
A. 直觉的
B. 想像的
C. 伦理的 D.行为的
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 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lO.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加涅 C.柯尔帕格 D.皮亚杰
11.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3.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对期。
A.情感 B.意志 C。
个性 D.伦理
14. (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直觉 B.想像 C. 伦理 D. 主观
15.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
A.动荡性 B.平稳性 C. 过渡性 D.适应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态度的结构是较复杂的,其构成成分有 ( )。
A.认知成分 B.直觉成分 C.情感成分 D.形象成分 E.行为成分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规范 D.道德原则 E.道德行为
3.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和责任感 D.事业感E.自尊感和羞耻感
4.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青少年儿童最重要的是( )。
A.集体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事业感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自发的道德情感 C.想像的道德情感
D.灌输的道德情感 E.伦理的道德情感
6.道德行为包括( )。
A.道德行为认知 B.道德行为技能 C.道德行为体验D.道德行为习惯 E.道德行为方式
7.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A.接受 B.反应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
8.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 )水平。
A.前习俗水乎 B.服从水平 C.习俗水平 D.观念水平 E.后习俗水平
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三个阶段。
A.强迫 B.依从 C.反抗 D.认同 E.内化
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 )。
A.认知失调 B.家庭教养方式 C.定势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
l.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 )
2.态度与能力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 )
3.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 )
4.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
( )
5.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
6.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
7.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成不变的。
( )
8.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 )
9.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 )
10.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就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
( )
四、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处填入正确的内容)
1.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和三个成分。
3.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形成。
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
5.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6.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7.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和。
8.皮亚杰认为,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9.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10. 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
11. 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从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12.皮亚杰认为,在从到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和具有重大影响。
13.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法。
14.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15.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为主要形式、应用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五、名词解释
1.态度 2. 品德 3. 道德行为 4. 伦理
5.从众 6.服从 7.认同 8. 内化 9.观察学习
六、简答题
1. 应从哪些方面理解态度的定义?
2.怎样理解品德的定义?
3.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4.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与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论述题
1.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 试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