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绣
温州发绣传承作文

温州发绣传承作文
《温州发绣传承这件事》
哎呀呀,说起温州发绣呀,那可真是有好多故事可以讲呢。
就说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关于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
到了那儿,就看到有一个展位特别热闹,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展示发绣呢。
只见一位绣娘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手里拿着一根细细的发丝,在一块白布上慢慢地绣着。
她的动作好轻柔啊,就像在呵护着最珍贵的宝贝一样。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好久,看着那根发丝一点点地在布上变成美丽的图案。
旁边的人也都看得很入神,大家都被这神奇的技艺给吸引住了。
绣娘偶尔会抬起头来,跟我们说上几句话,讲讲发绣的历史呀,还有她自己学发绣的经历啥的。
听她说,学发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得有耐心,还得细心,稍不注意就可能前功尽弃。
我就在想啊,这温州发绣真的是太了不起啦,经过这么多年,还能传承下来,靠的就是这些绣娘的坚持和热爱呀。
她们就像守护着一份宝藏一样,把这门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
我看着那还没完成的发绣作品,心里默默祝愿,希望温州发绣能一直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的魅力。
嘿,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次看到发绣的场景呢,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温州发绣,可一定要好好传承呀,我会一直惦记着它呢!。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是东瓯名镇。
有着十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
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各级的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就占有336个。
而本文小编就列举了温州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项目,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灯盏糕:温州小吃首推灯盏糕。
市区解放街(解放北路)和鼓楼街的交叉口,就是大名鼎鼎的扁头灯盏糕了。
据说,清光绪年间温州有姓陈的兄弟二人,在市区东门陡门头路亭制卖一种形似灯盏的点心,形似灯盏,独具风味,一时名声大振,便被称为“灯盏糕”。
味道自然不同凡响,外皮酥松脆甜,肉馅则煞是爽口。
瓯塑: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是温州市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
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多,题材广泛,规格不限,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图案及艺术挂件等。
“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瓯绣: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
瓯绣是中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
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是中国刺绣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品。
2001年浙江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瓯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品有《白石老人》、《鹤鹿同春》、《锦羽迎春》等。
细纹刻纸:细纹刻纸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垟镇等地。
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政治试题 含答案

考生注意:2024年5月温州市高三适应性模拟思想政治学科答题前,诸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答题时,诸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1(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共产党宜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该论断主要说明O资本主义制度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力发展是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决定力昼@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A.韓B@@C蠲 D.@©2毛泽东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耍进入大规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
“他形象地把工业化比做鸟的主体,但是要飞上天还需耍一对翅肪。
在这里,“一对翅膀”是指A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B.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C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3开展党史教育,是党和国家一件十分瓜耍的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耍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开展党史教育,可以O学史明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真谛@学史增信,增强处在现代化强国时代的自豪感@学史崇德,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学史力行,把握历史主动助力民族复兴A吵B@@C@@D@@4星火从乡村燃起,自沿海而兴,终成撩原大势。
40多年来,14多亿中国人用改茅开放追上了与世界的发展”时差”,以前所未有的跨越、举世瞩目的成就,给人民以幸福、国家以富强、社会以进步。
这说明改茅开放O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茅A蠲 B.@@C@@ D@@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孟永国发绣作品欣赏

龙源期刊网
孟永国发绣作品欣赏
作者:
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孟永国,1966年出生于浙江台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发绣代表性传
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
发绣是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
孟永国是中国当代发绣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不断创新求变,把传统的单色发绣发展成为彩色发绣,新创“做底补色法”,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首次提出“以针线写生”的刺绣主张。
代表作品有《周恩来》《邓小平》《温家宝》《爱因斯坦》《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丝语廊桥》《悠然》等,有多幅作品在国内获奖,有的作品被作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礼品馈赠外宾,有的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
应邀到过美国、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东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曾在中国香港举办个人发绣艺术展。
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 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 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 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 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 习俗.........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 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
发绣

孟永国发绣作品 《廊桥遗韵》
孟永国发绣作品 市人像绣展馆一角
《锯缘青蟹图》
孟永国发绣作品 小平》
《邓
孟永国发绣作品 《爱国斯坦》
驻及苑国丝发 足收的家为绣 。藏一收原是 价棵藏料浙 值奇珍,江 已葩品结温 经,或合州 并她外绘人 将无交画魏 让法礼与敬 更比品刺先 多拟。绣独 国的发制创 内象绣作的 外征是的技 有性中艺艺 识,国术。 之艺民品是 士术间,以 为性艺多头 之以术为发
发绣,运用头发绣制的绣品。头 发具有特殊性能,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 褪。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 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 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 同针法刺绣。发绣白地黑线,适宜绣制摹 线(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 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 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
观音大士 发丝和丝线 合绣 元代管仲姬作
观音大士像 发绣 明代倪仁吉作
温州发绣
浙江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 ,它承钵于元代传统工艺并施以创新手法 ,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恒久 的收藏价值备受瞩目。温州发绣倡导“应 物施针、法随心意” 的创作理念,以平 凡的发丝为媒材,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表 现丰富的现实生活,注重形象的个性特征 ,使画面质感独特、色彩淡雅悦目,层次 丰富、变化微妙。就用发而言,温州发绣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 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另一种是彩色 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
远在唐代,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大慈大悲的菩萨 顶礼膜拜,成为发绣的最早记录。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宋代 已有发绣“妙法莲华经”。元代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 其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发绣制,现藏南京博物 院。明代夏明远的发绣“黄鹤楼”、“滕王阁”,后人称其侔于 鬼工。浙江倪仁吉的发绣“大士像”,神态端庄,现藏北京故宫 博物院。清代,有的贞女、孝妇和僧尼剪下自己的青丝,绣制 “观音像”、“如来佛”等,以示虔诚。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 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 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 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 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 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 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 “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年大 学毕业后分入浙江温州师范学院人 像绣研究所工作,深受魏敬先教授的 器重。10年来,他致力于水粉画和 发绣创作,创造了碎瓷纹、几何纹等 发绣乱针针法,并成功研制出彩色发 绣这一工艺新品种。近年来,有多幅作品在联合国总部、美 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地展出,其中一些国家元首 和领导人的发绣肖像曾作为国礼赠送。 孟永国的作品和论文先后在《文艺研究》、《上海工 艺美术》、《浙江工艺美术》、《美术报》、《大众科技 报》、《温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有19幅作品收入《中 国发绣艺术》一书。目前又在开 辟一条新的发绣之路,即以静物为创 作原型,为发绣艺术再添神秘且无穷 的魅力。
温州发绣传承作文

温州发绣传承作文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温州,有一种超级厉害的东西叫发绣!
发绣啊,那可是我们温州的宝贝呢!我第一次听到发绣的时候,就特别好奇,头发也能用来绣东西?这也太神奇了吧!
我记得那次是去参观一个展览,一走进去,哇,就看到了那些精美的发绣作品。
我眼睛都看直了,凑近了仔细瞧,那用头发绣出来的图案,真的是栩栩如生啊!就好像真的一样。
我当时就忍不住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你看你看,这也太神奇了吧!”小伙伴也连连点头,直说厉害。
后来我才知道,发绣的历史可悠久啦!这可是我们温州的传统技艺呢。
那些绣娘们用她们的巧手,把细细的头发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功夫呀!我就在想,要是我来做,肯定没一会儿就不耐烦了。
发绣传承到现在可不容易呀,这中间得有多少人的努力和付出呀!我们可不能让这么棒的技艺消失了呀,对不对?我们得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发绣,喜欢发绣。
我希望以后我也能为发绣的传承出一份力,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温州的发绣有多厉害!这就是我的想法,你们觉得呢?。
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的非遗文化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口头、行为或实践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温州的非遗文化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温州的非遗文化。
一、传统手工艺温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银饰”和“温州剪纸”。
温州银饰是指由纯银或银合金制作的首饰,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银艺之花”。
温州剪纸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叠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图案。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剪纸之乡”。
二、音乐舞蹈温州的音乐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民歌”和“温州龙舟舞”。
温州民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温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模拟龙舟比赛的场景,舞蹈动作热烈、生动,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三、民间传说温州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鬼话”和“温州神话”。
温州鬼话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温州神话则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神格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
四、民俗节庆温州的民俗节庆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龙舟节”和“温州葛仙米节”。
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州葛仙米节则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葛仙米这位历史名人,也是一种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场合。
温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温州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温州的非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史料考证,发展命运坎坷,经历了从起源——鼎盛——衰退——一度失传——今天的再生,其过程不可谓不曲折。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
清朝出版的徐蔚南《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
而现存世最早的发绣作品为南宋时期的《东方朔像》(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元代的女画家管仲姬擅画观音大士像,她善用丝绣与发绣结合的方法绣制作品;同时代的夏明远绣过两幅发绣作品:《滕王阁》和《黄鹤楼》,画面效果很像工笔画。
发绣到明朝时达到鼎盛时期,明代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里予以高度评价:“细若蚊睫,侔于鬼工”。
明代的倪仁吉采用发丝以白描的形式制作两幅观音像,一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流入日本,《大士像》神貌平静,衣纹线条都富有生命力。
清代沈关关曾为顾茂伦发绣一幅《雪滩濯足图》,作品面貌如山水画(收藏于沈氏江曲书庄)。
至清代以后,已日渐衰落,几乎失传。
民国苏绣兴起,到新中国建立之时,几乎没有人知道和懂得这门技术了。
之后,魏敬先教授自画自绣,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他的人像绣研究,并于1991年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正是从那时起,发绣得以“再
生”。
就现在全国研究现状看来,温州发绣即魏式发绣可以说是在全国独占鳌头,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专门研制现代人物肖像绣的机构。
在东台,也有人从事发绣制作,但由于是用染过色彩的发丝绣制,其天然性也就大打折扣。
在苏州,刺绣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虽然也有人从事发绣,可其创作对象往往是花草虫鱼,与传统的刺绣相比并无多大新颖之处。
魏式经济之所以独树一帜,并能扬名海外,就不得不提到发绣大师——魏敬先。
魏敬先,1938年出生于江苏沛县。
1957至1963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
后调到温州,现为温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所长、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门从事发绣的研究和创作。
他是一位水彩画家,但数十年来,却独辟蹊径,走画绣结合的道路。
自1989年以来,曾应邀赴日本、香港、荷兰、马来西亚、美国、阿联酋等地进行个人艺术作品展览和讲学,其作品引起了轰动效应。
出版著作有《瓯绣技法》、《现代人像绣技法》、《中国发绣艺术》和四本个人水彩画集,共七部画绣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