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分析

合集下载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对我国农村发 展道路的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 • • • 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经济。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
在许多方面,我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 地区,与发展前的温州有着相似之处。中西部 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苏南模式或温州 模式的优点: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发 展具有自己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 2、政府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企业特别要注 意产权明晰,政府主要关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开发市场方面政府可以起向导作用。 3、在农村非农化的过程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局限于农村工业化,也可以使农村发展集市 经济 。
苏南模式 集体为主的乡村企 业, 乡办乡有、村办村有,都 是由党政干部决策、乡镇 领导推动兴办的。政企明 显不分,产权关系模糊, 两者相互制约,政府职能 转换不能到位,必然使企 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受 阻。
温州模式 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做 大做强,以及产业结构转 型问题。缺陷主要在于企 业组织上主要是个体企业 或家族式企业;市场组织 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仍然 是传统的、落后的;产品 和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 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 主;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以 小城镇平面扩展为主,区 域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力 和辐射力不强。
• 从苏州模式——新苏州模式 • 在新苏州模式中,政府更加明确了政府和 市场的界限。 •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苏 州开始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以减少有大量 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贫富差距。 • 新苏州模式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建设。
• 从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的产生是对原温州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考虑到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原有模式 中存在的小适应性。 • 国际化趋向(加大对外资引进的速度) • 集团化趋向(由家庭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 改变投资趋向(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有为管理趋向(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挂靠 ” 等策 略 在计 划 的发 展受 到诸 多约 束 . 每一 次 发 镇 企 业 选 择 集 体 所 有 的 产 权 制 度 业 大多采 取 “ 其
经 济 占绝 对 优 势 , 有 银 行 贷 款 、 没
业 犹 如 在 夹 缝 中生 存 . 选 择 的 所
但 自进 入 2 l世 纪 . 方 面 其 发 展 期 . 一 也大 多采 取 “ 靠 ” “ 红 帽 ” 原 料 来源 和 市场 的情 况下 . 挂 和 戴 温州 企 等策 略来规 避政 治风 险 但温 州 由 一 其 固有 问题 逐 渐暴 露 出来 . 由此遭 于 三 面 靠 山 、 面 临 海 的 地 理 环 产 业 必 定 是 那 些 进 入 门 槛 很 低 遇 巨 大挑 战 。在 要 素难 以 为继 、 人 境 , 对 比较 封 闭 , 交 通 闭塞 , 相 且 文 的 行 业 . 因此 有 学 者 称 之 为 “ 隙 缝 使其 受 中央 计 经 济 ” 力 资本 大 量外 流 的情 况 下 . 何保 化 背景 与 苏南 不 同 . 如 。 只要 政 策 持 温 州 的持续 繁 荣 发展 . 如何 实 现 划 经济 体 制 的影 响较 小 . 企业 规 模化 的要 求 . 是温 州 面 临 的
为 乡镇 企 业 的发 展 创 造 良好 的条
速 下降 而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深 入发 商 ,君 子重 义 , 人 重利 ” 种文 “ 小 。这 展 以及外 资 的北 移 . 南 区域 经 济 化 背 景 非 常 不 利 于企 业 家 人 力 资 苏
的 发 展跃 上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时 . 同
呈 现 较 大 的地 区 差 异

认 为 从 苏 南 乡镇 集 体 企 业 产 权 制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苏南地区与温州地区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各自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经济模式的共性与特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较研究正文:一、概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都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模式,两者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南京等城市,而温州则是指浙江温州地区。

二、共性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共性在于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

两者都是基于乡村企业发展起来的,乡村企业在两地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此外,两者也都强调了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家族企业是两地经济发展的核心。

三、特点1.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建立在针织、机电等传统产业基础上,主要发展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此外,苏南经济还强调大型企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苏南模式也重视政企合作,建立了一批有业绩、有实力的地方企业集团。

2. 温州模式的特点:温州模式主要发展小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以小型、多品种生产为主要特征。

温州经济的发展还强调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强调学习和开放,鼓励企业家家族成员寻求教育和培训。

此外,温州经济还注重创新,建立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四、比较分析1.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均强调家族企业的重要性,但温州模式更加突出;2.苏南模式更为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而温州模式则注重小型企业发展;3.两者都发展了相对独特的服务业,但苏南模式更为系统化;4.温州模式更为注重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技术创新。

五、启示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取长补短,吸收两地经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何应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

苏南_温州模式之比较

苏南_温州模式之比较

苏南、温州模式之比较!蔡吉跃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曾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讨论和模仿,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时至今日,温习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严格地说,苏南模式萌芽于!(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江苏南部地区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这些“社队企业”就是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苏南模式”的主角———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前身和基础。

因此,“苏南模式”最初的含义,是指苏南地区农民集体办工业、发展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现象。

而在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中,通过政府的强力干预,这种模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利用江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在基层政府的直接参与下,遍地开花,出现粗放式的快速增长态势。

各乡村都办起了“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社区独资乡镇企业。

到")*+年,这些乡镇企业在江苏农业总产值中占近半壁江山,达,-.。

")*,/")**年,乡企受到政策鼓励,进入快速增长期,至")*)年,产值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到0(.。

苏南乡镇企业的巨大成功带来了极强的示范效应,使许多饱受贫困落后之苦的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希望,苏南的发展道路被看作一种成功模式在许多地区进行推广。

然而,")*)/"))!年间,许多“官办”乡镇企业陷入管理混乱、流通无序的局面之中,普遍进入徘徊不前的困难时期,治理整顿和关停并转的收缩政策,更给那些管理和技术都非常粗放的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

"))!/"))-年底,宏观经济形势看好,苏南乡企重整旗鼓,大企业呈现出集团化趋势,农村社区公共建设大为改观。

正当人们要给“苏南模式”赋予更多政治色彩的时候,苏南乡企却再次步入增长乏力、效益下降、亏损扩大的经营困境中。

"))0年始的经济“软着陆”和经济形态转型,给困境中的乡企再次敲响了警钟。

应用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

应用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xa0\xa0\xa0\xa0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但典型的苏南模式不仅仅在于此,还有浙北的萧山、绍兴、鄞县。

只不过随后的温州模式更具备无中生有的魅力,让人们误以为苏南模式仅仅开始于江苏。

而浙江省在1993年后向浙东和浙北地区大力推广温州模式,有先见之明地改造了浙东北的“苏南模式”。

苏南在占得了无尽的先机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误会。

于是,提到江苏就是苏南模式,提到浙江就是温州模式。

江苏把吴越核心区域的乡村工业化模式抢先冠以“苏南模式”的称号,在赢得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被这种胜利冲昏头脑。

\r\n\xa0\xa0\xa0\xa0 \r\n\r\n\xa0\xa0\xa0\xa0的往往超出人们想像地改变生活,改变地域竞争态势。

变化比来得快,这是工业化加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r\n\xa0\xa0\xa0\xa01980年代武进曾是苏南模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1992年第一届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它名列第二,仅次于无锡县,而高于第三的江阴县。

当时的苏南内部并非如今天人们想像的那样,越靠近上海就越发达。

无锡县、武进县和江阴县的铁三角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发达的三极,他们都不属于江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

经典的苏南模式的创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的。

那时昆山还很平庸,张家港也才小荷露角。

而且在苏州所辖的六县中,当时最发达的、发展最快的都不是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和吴江。

此时也是苏南模式声誉最著和实惠最多并存的黄金时期。

尽管溧阳、金坛稍次,但那时提到苏锡常,不仅强将无弱兵,而且彼此也不敢小瞧。

不论声势还是人均,基本上是无锡第一,而常州与苏州相差并不悬殊。

可仅仅过了几年,苏锡就渐渐无“潮了。

伴随这种变化的,还有武进甚至宜兴的相对衰落,和苏州总量和人均的节节攀升“苏锡无潮并非是江苏的胜利,而是上海的胜利。

苏锡特别是苏州的繁荣得益于上海而不再是内生的结果。

这样,常州遥遥领先镇江等地的盛况亦已不再。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再比较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再比较
级 的 公路 沟 通 与 外 界 的联 系 。
范 围 仅 在 组 一 级 。 什 么 乡 村 非 农 产 业 没 有 采 取 为 类 似 于 农 业 的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改 革 呢 ? 对 此 必 须 以历 史 的眼 光 看 问题 。一 方 面 ,股 份 制 等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概 念 在 当 时 的 经 济 改 革 中 还 未 涉 及 或 还 未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能 以现 在 的 认 识 程 度 去 不 要 求 当 时 进 行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改 革 。 乡 村 企 业 的 而
目前 媒 介 连 篇 累 牍 的 “ 药 味 ”很 浓 的文 章 ,笔 火 者 也 无 意 充 当 “ 道 士 ”角 色 。之 所 以仍 参 与这 卫 类 问 题 的研 讨 ,是 基 于 这 样 的 认 识 :今 天 我 们 研
膏虞之地 ,人 民安居乐业 。 州则 以农业 生产 条 温 件相对较 差 的山区为主 ,平原面积 仅 占 1.% 75 ,
资本集 团 ” 。
定 “ 州模式 ” 温 。但 实践证 明 了这种担心是 多余
的 ,非 但 理 论 上 后 来 从 未对 “ 州模 式 ”横 加 指 温 责 ,实 践 中 “ 州 模 式 ”也 向 世 人 证 明 了它 的生 温
命力和 活力 。
在 沉 寂 了 一段 时 期 以 后 ,近 年 来 关 于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模 式 的讨 论 又 成 为热 点 。 “ 然 三十 年 河 东 , 三十 年河 西 ” ,风 水 轮 流 转 。 当初 的 “ 流 ”模 主
维普资讯


刃、 模 式 "与 “ 州 模 式 "的 再 比较 南 温
包 宗 顺
早在 8 0年代 中期 , 有 的 同志不赞成研究乡 “ 镇企 业模 式 ,当然 更 不主 张对 各种模 式进 行 比

基于政府机制的创业模式发展研究_苏南_温州_珠江模式再析_毛帅

基于政府机制的创业模式发展研究_苏南_温州_珠江模式再析_毛帅

基于政府机制的创业模式发展研究———苏南、温州、珠江模式再析毛 帅,聂 锐,程平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11-05-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70802028)作者简介:毛帅(1981-),女,江苏张家港人,讲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休闲经济;聂锐(1958-),男,四川雅安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业管理、能源经济;程平平(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资源规划与评价。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各放异彩。

但随着上世纪末的金融危机,3种模式各自的缺点也都暴露了出来,其中温州模式似乎活力更足,于是业界和理论界便呈现一边倒的倾向,认为温州模式会替代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而一枝独秀。

从政府机制出发,运用创业环境理论的研究思路,从培养引进经营人才、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社会协调持续发展4个角度,重点分析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发展前景,认为苏南模式将是我国创业发展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政府机制;创业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2.04.009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2)04-0036-04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种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这3种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各放异彩。

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显现,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一支独秀,此时业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边倒的声音,认为温州模式必将取代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成为我国创业发展的一种榜样模式。

笔者试图从政府机制的角度深度剖析3种模式的发展前景,得出创新性的结论。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中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实现了长期的快速成长,但最近三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仍然乏力。

虽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农民的收入却存在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曾经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对经济成长起最重要推动作用的乡镇企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本文想从实证的角度,通过比较乡镇企业的两种发展模式,探讨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问题。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中国经济Abstract: The Chinese economy carried on the late-1970s and the early 80s under rural reform‘s impetus has realized the long-term fast growth, but recent for three year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the powerful finance and themonetary policy, the economic growth still felt weak. Although the cit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enhances quickly, but farmer‘s income actually had the declining trend (rainbow to reflect this point in view of countryside market strategy defeat from side). Meanwhile, once and also has the latent crisis in the early 90s in the late 80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most important promotion effect‘s Rural enterprise, is facing the what course to follow question. This article wants from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hrough to compare Rural enterprise‘s two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l, will discuss the Rural enterpris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ed policy question.key word: Southern Jiangsu pattern; Wenzhou pattern; Chinese economy一、背景和方法198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多数是1958年工业化冲动失败后的遗产和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衍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其关键都是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和涌流,只不过路径不同罢了。

在所有人都开始相信宁波人修建杭州湾大桥是为了与上海接轨,与正宗的长三角联动时,宁波人在窃笑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但典型的苏南模式不仅仅在于此,还有浙北的萧山、绍兴、鄞县。

只不过随后的温州模式更具备无中生有的魅力,让人们误以为苏南模式仅仅开始于江苏。

而浙江省在1993年后向浙东和浙北地区大力推广温州模式,有先见之明地改造了浙东北的“苏南模式”。

苏南在占得了无尽的先机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误会。

于是,提到江苏就是苏南模式,提到浙江就是温州模式。

江苏把吴越核心区域的乡村化模式抢先冠以“苏南模式”的称号,在赢得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被这种胜利冲昏头脑。

第一次的优劣互换的往往超出人们想像地改变生活,改变地域竞争态势。

变化比计划来得快,这是工业化加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1980年代武进曾是苏南模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1992年第一届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它名列第二,仅次于无锡县,而高于第三的江阴县。

当时的苏南内部并非如今天人们想像的那样,越靠近上海就越发达。

无锡县、武进县和江阴县的铁三角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发达的三极,他们都不属于江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

经典的苏南模式的创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的。

那时昆山还很平庸,张家港也才小荷露角。

而且在苏州所辖的六县中,当时最发达的、发展最快的都不是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和吴江。

此时也是苏南模式声誉最著和实惠最多并存的黄金时期。

尽管溧阳、金坛稍次,但那时提到苏锡常,不仅强将无弱兵,而且彼此也不敢小瞧。

不论声势还是人均,基本上是无锡第一,而常州与苏州相差并不悬殊。

可仅仅过了几年,苏锡就渐渐无“潮了。

伴随这种变化的,还有武进甚至宜兴的相对衰落,和苏州总量和人均的节节攀升“苏锡无潮并非是江苏的胜利,而是上海的胜利。

苏锡特别是苏州的繁荣得益于上海而不再是内生的结果。

这样,常州遥遥领先镇江等地的盛况亦已不再。

镇江对常州也不是望而不及。

经典的苏南模式从1995年风光最无限的巅峰突然滑落不仅让中央始料未及,也让苏南人和江苏人无法理解。

很多人谈论传统的苏南模式从万众欢呼滑落至举步艰难时,仅仅停留于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的性质。

这虽不肤浅却不深刻。

如果在苏南模式风光后把武进、宜兴、无锡县、丹阳等地放到浙江那种行政状况下,这些地方今天的城乡面貌会跟温州、晋江那里一样繁嚣:外地人比本地人多,本地人楼房起码六层,人人是老板,家家有汽车,满街是蹬三轮的外地人,尽管杂乱无章却生机勃勃。

可惜的是不可重写,假设也不可能是现实。

经典的苏南模式成也政府,败也政府,有一定的道理。

苏南模式中的政府特点在张家港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张家港精神本质上是大寨精神的延续,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然而在长期坚持下必然始终是粗放型的而不可能是集约化的。

结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极易钝化居民。

长此以往,必然会窒息内生型的民间张力。

而经典的温州模式虽然得益于政府某时的保护,但主要动力在民间,它的兴起和富民得利始终仰仗于民间对政府的敬而远之和政府心知肚明的袖手旁观。

经历数百亿资金打水漂于南方的地产、邓斌的集资案和省内被迫北上做秀般的扶贫,江苏经济也软着陆了“二国有”的苏南体制相继走入绝境。

作为1980年代全国最富裕的农民的苏南人一朝醒来才发现桂冠是如此的烫手,富裕亦已相对名不符实。

曾经不屑的浙江那些专门造假坑蒙拐骗的土帽如今似乎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老板,而苏南人却依旧只能是农民式的工人。

每天要去工厂上班,集资款转眼间化为乌有。

更重要的是见识有限,却还总期望政府,这特别是苏州以西的曾经是苏南模式核心地区的乡村写照。

苏南人普遍劳工化的起因根源很多,惟有细细梳理。

无论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其关键都是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和涌流,只不过路径不同罢了。

苏南模式成长和壮大,在其企业投资机制和经营方式上存在一个向上走的趋势:即兴办企业的最主要动力存在一个由民间到政府,由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转移的趋向。

而在温州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苏南模式首先肇始于大集体时期的农村生产小队的自办加工作坊(后来的村民小组),再到生产大队(行政村),再到人民公社(乡、镇),再到县,甚至市。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愈来愈大,模式的光环越来越亮。

可是企业产权的主体却越来越模糊,企业一步一步地蜕化为准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越来越多,机制却越来越死;与政府越来越近,离民间却越来越远;企业招收的农业富余人员越多,农民整体的创新能力就越来越弱:整个苏南地区的发展活力愈来愈弱也就不那么让人稀奇和深感诧异了。

苏南农民的创业冲动被无形地抵消,农民甘愿成为劳工者,而非经营者。

这是对经典的苏南模式走过的路途所作的理性描绘。

翻开当代的改革开放史,成功的区域发展模式中,农民都是无可厚非的领导者之一和绝对主力。

无论在珠三角,还是长三角,无论是温州还是晋江。

解放农民创业的束缚是上述四地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于是当苏南把大量土著农民保护式地转移进当地的集体工厂时,危机就已经潜伏。

这种状况延续至今,也是苏南之所以成为国际资本大量进驻无阻而入的关键,这同样也是苏南GDP越高,而人均收入相对而减的症结之一。

而在温州则远不一样。

在温台那里,不论企业还是当初的作坊,行政权力始终无法介入。

当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初现时,政府不愿干预;当前店后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时,政府无暇顾及;当合作企业做大时,政府已经无力介入了。

政府无可厚非地都有嗜利的一面,否则江苏的各级政府不会如此勤勉地介入乡镇企业――这是乡镇企业最终失去活力的重要根源。

而浙江政府也会从地方和政府利益考虑行使地方保护的政策: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浙江省严厉查办造假企业的背景和压力下,浙江造假企业仍然打而不灭。

尽管浙江付出了巨大的声誉代价和道德成本,但企业最终却越做越大,经历了一次风波,企业就上一个台阶。

地方保护主义并不一定要彻底摈弃,关键是仅是遮丑还是夹紧尾巴力图卧薪尝胆。

这个历程同样值得广东汕头人寻味。

两个发展资质类同的地区,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政府未必是好政府;但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地区,当地政府或前届或当届一定难逃其咎。

1995~2000年的苏南模式的绝境及其重整的巨大代价,政府显然不能置身度外。

浙江GDP在总量上远落后于江苏,可浙江的老板数目之多,资本之巨却足令江苏汗颜。

江苏鲜有王均瑶、徐冠巨那样白手起家的风云人物,这不会是偶然。

这是苏南模式江苏化与温州模式浙江化的必然后果。

苏南模式是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市化。

尽管苏南是村村冒烟,但只是村办厂、镇办厂,而少有家办厂。

然而在温州早期却相反,那里鲜有集体办的工厂,多是家庭办的作坊。

这就使1980年代苏南的企业规模远大于温州。

在1980年代,全国民工数还很有限,而且大量涌入的是大城市和广东等外资勃兴的地区。

当时江浙的外来民工还是涓涓细流。

这样,苏南的乡镇企业需要大量的员工,就为当地的农业剩余劳力提供了就近且风险不大的转移归宿。

大多数农民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工人。

这也是直至如今苏南的民工数量与广东甚至浙江都无法比肩的历史原因。

而在温州,农业剩余劳力比例远大于江苏,而当地集体属规模大的工厂有限,于是只有外出经商。

与苏南比较起来,温州这种模式中个体需要冒的风险超出想像。

苏南模式的优点多具即期性,而温州模式的优点相对滞后。

因而,苏南模式的不足让本地人随后承担得更多,而温州模式的弊端则是更多地抛给了当时和后来的外地和外地人。

并不是浙江群体的有意为之,但面对这个格局“越人”的确比“吴人”幸运。

今天的苏南人普遍劳工化和相对贫穷正是缘于此。

政府勤勉作为,却为光环褪却后的经济相对停滞准备了致命的起因。

这种“政府好心办坏事”是当时的苏南及江苏政府始料未及的。

第二次优势互转的危机已在涌动当苏州、昆山已经指望无缝隙融入大上海时,宁波、慈溪只能提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口号本身的差异也反映出两地与上海地缘似的亲疏。

浙江与上海地理上最接近的是嘉兴。

但嘉兴与周边的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绍兴比起来,还是弱了点。

嘉兴、湖州以及北杭州古属于“吴”,而跨过钱塘江才是“越”。

“吴”的核心区域就是狭义的江浙,而这必然包括浙江的湖嘉。

浙省的吴地与苏省的吴地天然亲近,而与越地因钱江和杭州湾的阻隔而相对疏远。

因为吴地属于浙江太少,更由于江苏的吴地太过显耀,于是浙江省向来以“越”自称。

这不仅促成了江苏以“吴”自居而把吴越等同于广义的江浙,也到浙江的策略。

烽烟不断的江浙间的竞争也影响到浙江的吴地的命运。

从浙江省历来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倾斜来说,湖嘉也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边缘化的趋向。

尽管不能完全归因于此,但多少与此有关却是无疑。

因为苏南的吴地太正宗,因而不管从实惠上还是情感血缘上,“越”才是浙江的灵魂。

在1990年代的浙江省区域发展讨论中,曾经认定地区的发展极有可能黑洞似地吸光周边资源,进而认为如果任凭上海的中心地位,必然会把浙江的资源吸走而让浙江空壳化。

在这个背景下,浙江省的政策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地偏向了越地的宁绍而冷落了吴地的湖嘉。

1990年代以后,江苏的苏州奉行“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的方针,主动融入上海,做好错位发展的文章。

而浙江及宁波则竭力疑惧作为区域中心的上海会无底洞般吸走本属于浙地的资源,由此对上海尽量做出敬而远之的姿态,把打造杭甬轴作为浙江的主要对策。

于是在江苏抓住浦东开发,甘愿与上海合作,换来外资蜂拥而入时,浙江却竭力与上海争夺,尽量拖滞合作。

虽然当时的上海市委黄菊书记来自嘉兴,但当上海将沪杭高速修到嘉善路口多年时,浙江的杭沪高速段还是纹丝不动。

浙江把精力集中到北仑港和杭甬高速的建设上。

这一政策导向有着高深的野心,却暂时给浙江带来了负面影响,拖缓了浙江引资的幅度和力度。

结果是人才产量和投资环境不逊苏州的宁波,在外资这一块无法不向苏州俯首称臣。

然而这种格局最终对两地的影响却祸福难料。

因为在江苏希冀外资时,宁波浙江民企乘机兴旺,自有品牌林立,这乃一笔无形的竞争后劲。

但外资蜂拥而入,GDP总量迅速膨胀的苏州,在苏、甬两地的争夺中,虽不是全胜,也略占上风。

但在苏州尚无暇休整时,优势互转的危机已经暗流涌动。

13%的上海家庭来自宁波,陈良宇、韩正两位上海大员是宁波籍。

杭州湾大桥已经动工,雅戈尔、罗蒙、洛兹、太平鸟、奥克斯等优势品牌的效益和本地家群体的强势,北仑港的第一深水良港的地位,等等,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兴建,将会使宁波和绍兴的优势无限放大。

而苏州则面临土地储量枯竭,内部造血功能欠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乏力,强势政府的弊端,内部行政区离心倾向加剧等诸多不足。

这种后劲不足的缺憾是摆在苏州面前的巨大危险。

对于90年代初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刹那间优劣互转的危机可能重现的恐惧,像悬在苏州、江苏面前晃悠的利剑在乡镇企业神话破灭之后,因苏南地理优势而勉强撑起的江苏繁荣,将会因宁波浙江的加剧竞争而凶兆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