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1)》教案3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学目标】
1.说出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概述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2.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投影仪;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一、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二、心脏
1.心脏的四腔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1

教师补充:你知道吗?
人体四肢还有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学生亲自体会
教师情调:在四肢静脉中才有静脉瓣
学生观看思考
学生亲自体验
学生独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静脉瓣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真实面貌
通过亲自的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正确使用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等生物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分析: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完成,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然后通过呼吸运动吸收的氧气也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等排出体外。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与心脏来共同完成物质运输,将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运输到组织细胞。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且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血液的流动直观认识血管,然后通过三种血管示意图比较三种血管的特征,通过静脉内血液流动状况重点认识静脉瓣,通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认识毛细血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做一做
做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教师提问的问题:
1.人体内血管有那些类型呢?
2.血液在其中的流动速度相同吗?
活动评价
教师评价和生生评价相结合,老师要对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和鼓励
学生思考
分组展开分析、讨论、淘汰,最后交流后引出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全国通用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一、学习目标:l .描述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区分动、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二、学习重点:观察血液的流动;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学习难点根据血液流向判断血管;静脉瓣的作用;毛细血管适应物质交换的特点。
三、温故知新:实验一: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如图表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视野,请据图回答: (1)同一视野里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 。
(2)对人体有保护和防御作用的是[ ] 。
(3)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是[ ] 。
携带氧气的是[ ] ,使血液凝结的是[ ] 。
(4)某人患急性扁桃体炎,验血时[ ] 数目增多。
四、诱思导学:问题一: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1、人体内的血管有哪几种?2、怎样判断(主干与分支的关系)3、观察课本51页图3.3—8,比较三种血管,分析它们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环节清:1.下列血管中,血流速度最快的是 A .动脉 B.动脉和静脉 C.静脉 D.无法判断2.有时因撞击等原因而导致皮肤出现青紫的斑块,这是由于哪一结构出血所致 A .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3.在医院采血时,所取血液一般来自静脉,原因是 A.静脉分布部位较浅,容易找到 B.静脉内血液流动速度慢 C.静脉管强大 D.以上说法都对 实验:观察血液的流动(阅读课本50——53页,回答下列问题)1、思考:实验过程中,为什么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2、在显微镜下观察金鱼尾鳍的毛细血管时,最好的方法是寻找( ) A.血液流向头部的血管 B.血液流向尾部血管C.有波动微小血管D.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缓慢血管 环节清: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现象:(1)①移动速度 ②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呈 通过。
(2)右图中[2]、[3]所标注的各是什么血管?[2] ;依据 [3] ;依据 问题二:心脏的结构(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 1、心脏的位置2. 2、心脏的功能3、观察课本53页心脏的形态和结构示意图,填写各结构的名称环节清:1、哪一个腔的壁最厚?为什么?2、 找其规律:凡与心室相连的是什么血管?凡与心房相连的是什么血管?3、如果将下腔静脉扎住,用塑料管向上腔静脉内注水,水会从哪儿流出?用塑料管向肺静脉内注水,水会从哪儿流出?用塑料管向主动脉内注水,水会从哪儿流出?问题三:心脏的跳动(阅读课本54页,回答下列问题)由心脏不停地跳动着,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问题:1、是否心脏真的没有休息过?2、为什么心脏能不停的运动3、什么使心率?变动范围?测一下自己的心率?五、课堂小结六、堂堂清:1、一次郊游中,某同学不慎摔伤,伤口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材分析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
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目标知识性目标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课前有意安排一个同学迟到,等他跑步到教室后,请他谈此时身体的感觉。
学生描述: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脉搏加快等。
迟到时间可在10秒左右,不宜过长。
问:由此想到什么问题?老师定向:今天就来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板书]答:运动和呼吸、运动和脉搏之间有关系。
提出:运动与脉搏有什么关系?从学生自身感受入手,对心脏跳动有一个感性认识。
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及刚才迟到同学的描述,对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提出假设讨论:小组活动提出假设:运动可使脉搏加快时间很短。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章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 (新版)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2.说出心脏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重点、难点)
3.能够说出心脏内部结构中,与心脏各个腔相连接的血管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心脏的四个腔。
人体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想统一的观点。
通过观察心脏的结构,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的思想,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教学难点
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温故知新】
回顾血管的知识
点明学习任血管
种类
功能管壁
特点
管
腔
特
点
血流
速度
动脉
毛细
血管
静脉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热
身。
为后边的学习打下
知识基础。
【板书设计】
一、位置、形状
二、结构和功能
主动脉
心 脏。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中的血液流动。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观察心脏的结构。
难点:
1、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2、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关系。
三、教学过程
四、教后反思
教学中如果在后期添加一个不同类型的血管出血后的模拟练习,那样既可以巩固本节内容,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效果会更好。
由于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程度十分有限,因此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很有必要的。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运输器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1.3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运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1.4 教学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心脏、血管、肺部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课件或黑板。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输的概念,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运输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强调物质运输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1.5.2 主体教学使用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质运输器官的图像,例如心脏、血管和肺部的图片或视频。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关键器官。
讲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管是物质运输的通道。
讲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肺部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1.5.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运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问题解答:邀请学生回答关于物质运输器官的问题,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5.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例如:“你们还想知道关于物质运输器官的其他信息吗?”第二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2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3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4 教学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心脏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课件或黑板。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强调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5.2 主体教学使用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心脏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
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的血液循环过程。
讲解心脏的瓣膜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如何保持单向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课题: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一课时血管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2)、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3、情感目标: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难点:(1)、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与动脉血管。
(2)、总结、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实验准备: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花、活小鱼、清水。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医院体检验血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如果是在指端取血,用取血针刺一下,会出少量血,而且过一段时间,能自动止血;如果从肘部取血,医生则在取血处上端用橡皮筋扎紧,然后,从较粗的“青筋”处取血,取完后,医生要求我们压五分钟左右,否则,血流不止。
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已有知识猜测回答。
)教师承接:人体内的血管有粗有细,如果把体内的血管首尾相连,约有100000千米长,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教师转承:人体内到底有哪些血管类型,它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个究竟。
二、新授过程实验:观察血液流动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并制定实验目的和要求。
师:鱼类的呼吸离不开水,为了能看清小鱼的血管及血流情况,你应该怎么做?生:把小鱼放在培养皿中,用湿棉花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保持鱼体湿润,小鱼要露出尾鳍。
生:应使用低倍镜观察。
师:实验中,我们应重点观察什么?生:观察血管的粗细,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
2、教师总结并展示实验目的:(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探究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2)、特别注意观察红细胞在最小的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3)、区别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过程,教师要进一步要求观察小鱼的方法和步骤,并注意记录鱼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由血流的方向能区分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难点)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尝试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血管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头发还要细。
心脏和血管是物质运输的器官,它们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完成这一功能呢?血液在血管中是又怎样流动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过渡: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人体内的血管有1000多亿条,如果将所有血管首尾相连,约为100000千米,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一下,血液在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进行观察。
一、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叙述实验方法步骤。
2、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提出问题:(1)你能观察到几种血管?(2)在粗细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是否相同?(3)观察血流有没有一定的方向性?(4)红细胞在最小的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4、显微投影,了解学生实验效果。
(上图为某小组观察到的图像)5、指导学生展示交流,根据看到的图像,说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流的速度。
过渡: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到人体内根据老师的解说,联想血管的长度。
阅读课文回答:1、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2、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要注意:保持小鱼鳃部的湿润;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保持载物台与镜头的清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做实验。
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三种血管。
(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血管中,血流速度是不同的。
(3)有一定的方向性(4)红细胞排队单行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做到有的放矢。
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目的,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增高实验的成功率。
设计这4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的要点,即有目的的观察。
边观察、边体会血液流动的速度、方向。
展示学生实验的成果。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方向,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血管大小不同、粗细不同、血流速度也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在三种血管中流动的方向是由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血流最快的是动脉,血流较慢的是静脉,最慢的是毛细血管,那么这三种血管各有什么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呢?过最小的血管。
各小组纷纷展示看到的图像。
交流后,归纳:血流速度最快的是动脉;血流速度较慢是静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流过是毛细血管。
不同。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8分钟二、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3、3-7,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2、指导两个同学一组,用止血带扎紧你的手臂,过一会儿,观察手背上的静脉有什么变化?想一想,这说明了在静脉里血液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进一步发问:打吊瓶时,护士为什么先用橡皮管扎在手腕的上方?拓展:某人因外伤上肢静脉出血,如果用止血带止血,那么止血带应扎在伤口的哪一端呢?(教师可在自己的胳膊上作出伤口标记)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引出近心端与远心端的概念:离心脏近的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文,分析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1、动脉的管壁厚、管腔小;2、静脉的管壁薄、管腔大;3、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管腔极细。
同位之间互相帮忙,用止血带扎手臂,仔细观察手背上的静脉变化:发现血管隆起,说明血液是向着心脏流动的。
讨论回答:为了便于找到血管,一针到位。
有的学生说扎在伤口的上方,有的说扎在伤口的下方。
学生根据静脉内的血流方向,尝试说出:动通过图像使学生对三种血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更容易得出三种血管的特点。
通过活动,加深对静脉血管中血液流动方向的理解,那一端称为近心端,离心脏远的那一端称为远心端,静脉出血,应扎远心端。
3、静脉是把从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动脉正好相反,请尝试说出动脉内血流方向是怎样的?毛细血管呢?继续发问:如果动脉出血,用止血带止血,应扎在近心端还是远心端呢?精讲点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根据刚才的学习,能够得出血液在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判断下列血管分别属于哪一种?依据是什么?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0页课文,思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有何不同?5、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特征。
血管名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概念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血流速度过渡: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大家想过没有,下肢静脉的血液如何往上流回心脏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的。
答:动脉出血应扎在近心端。
图一为动脉,血液由心脏送往全身各处。
图二为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图三为静脉,血液由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三种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
完成表格内容,比较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结构特点和分布有何不同。
观看动画,理解静脉瓣此处精讲是为了将实验中观察到的与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融合建构。
此处设计列表比较三种血管,是为了从整体上更系统的认识它们的功能、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三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体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让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下吧。
鲜红色变成暗红色。
归纳提升迁移应用5分钟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可以看到右图所示的情况。
(1)红细胞在“c”血管内呈通过。
(2)图中血管a的名称是,血管b的名称是。
(3)在显微镜下,区分动脉和静脉的主要依据是血液流动的。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某人因意外事故造成上臂损伤出血,但血流速度较缓慢。
你认为受损伤的可能是哪种血管?(2)学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小军在擦玻璃时,手腕不小心被玻璃划破,当时鲜血喷射出来。
院长立刻用手帕在他的伤口上方扎紧,并急忙送往医院。
小明看到后想到自己以前也划破手腕且流了许多血,但血流速度较慢,妈妈却在伤口的下方用丝带扎紧。
同样是手腕血管受伤,院长和妈妈的处理方法为什么不一样呢?结束语:大家分析的真好!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血液由心脏流入动脉,再流经毛细血管处进行物质交换,最后经静脉流回心脏,那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动力来自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单行(2)静脉、动脉(3)方向同位之间互相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生1:由于血流速度较缓,受伤的可能是静脉。
生2:鲜血喷射出来,说明受伤的是动脉,小明以前划破的伤口血流速度较慢,说明划破的是静脉,因此处理的方法不一样。
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加强记忆。
设计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连,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1)图1中的编号①血管是_____血管,理由是该血管的管壁较_____。
(2)图1中的编号②血管是_____血管,血液在该血管内流动的速度________。
(3)图2中的X气体是________,Y气体是________。
(4)图2中的血液是在________血管内流动,该血管壁是由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
(5)写出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之间流动的方向:( )→( )→( )。
6、请你当大夫:(请六位同学上台,三位分别模拟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受伤的伤员,另三位模拟大夫,对伤员采取急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