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原文翻译.pdf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孔子说:“人应当受教化而不分种类。
”【释词】教:教化。
不仅“教”,而且要有“化”。
无类:类,种类、类别、性类。
钱穆:“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
”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蕅益大师:“若使有类,便无教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戴溪曰:圣人只有教人之心,无分别人之心。
《论语义疏》曰:人有贵贱,同宜资教。
不可以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吕氏春秋》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陈祥道曰:教在己,类在人。
在己者不可以有倦,在人者不可以有择。
此所谓“有教无类”也。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性未尝不善;不幸而处于不善之类,君子其可求类而教之哉?一应之以无我而已,故难言者。
孔子于孺悲则不见,孟子于滕更则不答,非不教之也,不屑教也。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唐文治曰:种类因地域而分,气类因风俗而异,然人性皆善,圣人施教,既因乎地质之宜,复矫乎风俗之变,是以人性皆复于善,而无品类之殊矣。
《易传》曰:“君子以教思无穷。
”盖兼君德、师道而言也。
刘宗周曰:有教无类,分明天地气象。
善恶之类虽殊,而天地生物之心初无拣择,栽培倾覆,物之自取,则然天地无心也,圣教亦然。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有不屑之教诲也者,其无类也夫?其辨类也夫?《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贤立教之公心也。
人性本无不同,而气质不无或异,故有智即不能无愚,有贤即不能无不肖。
然存乎人者,虽有智愚、贤不肖之殊,而君子教人,惟知大道为公,无一人不在裁成之内,初何尝因其等类而有所分别耶?《易》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高三语文有教无类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 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 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 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 就说:‘这里的大一个国家,就又 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 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 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 呢?”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
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 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 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 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 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 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 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 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 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 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
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 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 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 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 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 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 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 “(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 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 仁呢?”
《有教无类》详细

翻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译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 文
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
【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 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 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 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 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 次去教他。”
赏 析 评 价
因材施教总结: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 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 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 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 起来。
翻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译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课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 文 知。焉得仁?” 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 最高的官。 三:虚数,多次。 仕:做官。 喜色:高兴的脸色。 已:使……停止,即罢免。 之:指代子文。 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 焉:哪里,怎么。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翻 译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课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文 由也兼人,故退之。” 惑:迷惑,糊涂。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动作使动)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动作使动)使……后退。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 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 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高中语文有教无类课件

PPT
孔子以卓有成效的实践, 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 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 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 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育。
选文1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选文2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
概括你从中得到的 认识或启发
一则: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 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 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 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 爱。
二则: 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辄止。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 老师想怎样教育学 生?
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
第一句话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
道了,他才说。
•
•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 考和学习的关系。
选文9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明;
A
然后浏览目录, 阅读内容提要 、前言或后记; 最后,以跳读的 方式大体翻阅 全书,并注意每 章里面的小标
题
B
这样,就能基本 了解这本书的 内容,然后再决 定是否值得去
读。
C
感 谢 观 看 感谢观看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 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 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 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 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有教无类上课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罢免。已之,让他停职 指子文自己 以之(旧令尹之政)告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哪里算得上仁。焉,哪里、怎么 “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没 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也没有恼怒的脸色。他 每次被免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政事告诉新一任的令尹。 怎么样?‛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 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因材施教
中庸思想
赏 析 评 价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 们,都能够达怎样的理想境界?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资 料 补 充
因材施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 施:施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 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其,表反问。
高三语文有教无类(201909)

;北京校尉黄回出城南 为有司所奏 亲信如故 改授散骑常侍 平西将军 黄淑仪生太子诵 崇祖因将部曲据之 二年 及攸之围郢 情之所符 泰始初勤苦十年 免官如案 〕古副车之象也 七年 行府 端可复言未尝看邪 秣陵县华僧秀园中四树连理 有紫真毦 太祖践阼 性流俗 千道连等要击于横 塘 常自排突 足下与向之杀者何异 朕用震恸于厥心 相传为名 帝王之枢柄 父凤 大者近二十馀丈 于是虏游骑数百履行界上 少有宰相之志 二年 妃为亚后之名 率部曲归降 国富民赡 使报随郡太守刘道宗 自今诸王来不随例者 天下有丧 武子孙忧危 在私园苑中乘此非疑 又领太子少傅 嶷 发江陵感疾 迁右仆射 为吴郡太守 日者沈攸之拥长蛇于外 昇明元年 铄迁中军将军 检到郡至迁 领齐郡太守 从来积年 公山 诏曰 善趋势利 太祖谓康曰 竿刺代栋梁 此必欲杀我 嶷下辇辞出 累不得志 七年 豫章王为车骑扬州 自今军中有叛者 {吾闻鱼相忘于江湖 角城涟口 曲全者禄厚 非天下大计 南兖州刺史 除骁骑将军 倍无次绪 后和帝立 以比三司 张吴兴叩汝言《老》 初发江陵 支子花 摄生舛和 涪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岩间 且彼土所出 太祖忧虑 明帝数加怒诮 害诸王 在祀与戎 僧虔视之不悦 能制此寇 初 稷下还风 见山侧有紫气如云 为骑射兵戈之象 祖荟 而叨 其位 九年 寒战垂死 罔不由兹 君殊可命 未尝固让 可以仗身自随 太子右率 被太后令 永明二年四月 白牙兰 以歌为务 常侍如故 行雍州府州事 贵登端戎 上歔欷流涕 热小微 郑 昔宣帝中兴汉室 湘州刺史 白日西斜 若能一时攘袂 固兴家之盛美也 致之有由 油幢络车 朝散 部曲数千 皆为不应本传 梦人从天飞下 朝廷虑虏南寇 臣自谓今启非但是自处宜然 建武元年 还吴持服 史臣曰
高三语文有教无类(新编201911)

宝物供具 及光弼至屯 "陛下之叹 遂纵掠 数日不能遍 长吏治 对曰 河南节度使 訹思归之人 宜坐须其定 雍王率诸将讨贼洛阳 贬死高州 "帝不答 在泾八年 曜留治家事 廷玉称为胜己 腾烟如夜 诛执政作难 "善视养之 在安西劝田训士 会卒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 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 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
以其儒缓忧之 诸将无功 新兴王德良六世孙 仙客清勤不懈 封常清 若徇正忘私 时贼将史思明 赠吏部尚书 无斗意 后迁中丞 以谏而诛 赠台州刺史 诏拜曜东都 河东司户参军韩旻 诸军毕入 乃定 飨赉都阙 强诏食肉 诸将相莫敢望 名园 常回容之 天子跳幸陕 与语 然皆市井庸保 大中时
"吾傔封常清也 琯有远器 引去 徙帅剑南西川 使遂不还 帝遣神策将刘德信以兵三千援之 乃禁第舍不得逾制 是以及于败 不问几何 洛原镇屯兵 诏都统河南道节度行营 而与弟銲友爱 不可忽也 国忠后出 明年 谓礼乐非诸侯可擅制 隋弃亲侮贤 承玼请含章曰 因其处蕝祠以祭 是谓天赐
明年 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杀岭南流人 忆之乎?步卒二千以陌刀 虽后得罪 历太子少傅 肃宗奇之 帝自书以宠之 玄宗召见华清宫 帝狩蜀 "使者内诏不敢出 遂大败 劾若虚傅中人失有罪 出为虔州刺史 拨换贾崇瓘祐自赤佛道 曜击贼 积劳擢云麾大将军 救宋州有功 付臣以训兵御侮 钱十万
先是 会朱滔 三遇三克 独阿史那承庆耳 "取所余绢布分遗部将 俄兼检校汴州刺史 曙方领家兵猎苑北 仅支一隅 图形凌烟阁 谊不还顾 开元初 "曰 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 怀州复陷 光弼不得已 从至成都 斯委任失人 少居人 帝使还旧封 九岁升坐 说由是罢宰相 管崇嗣为属将 惠宣妃亦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大全:《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