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及历史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爱国人士,被誉为“爱国诗人的典范”。
2.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代表作品。
3.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屈原列传主要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关键词语:怀王、郑袖、上官大夫、张仪、顷襄王等。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屈原与各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讨论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屈原列传。
教学内容:1. 屈原的政治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等。
2. 屈原的文学成就:楚辞、骚体诗等。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否可行?他的文学成就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屈原的文献资料,如《楚辞》、《史记》等。
教学步骤: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推荐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总结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 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屈原的传记,掌握其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学成就。
2.培养学生对屈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2.《九歌》中的诗句赏析。
3.屈原与楚辞的文学成就。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学生课本和相关资料。
3.课堂上需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与学生对于屈原的印象进行讨论,了解并记录学生已知的屈原相关知识。
二、知识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屈原和楚辞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屈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学成就。
三、知识讲解与阅读(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2.学生个人阅读《九歌》中的诗句,理解其中的婉约之美和丰富的意象。
3.学生自愿分享他们对于《九歌》中不同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四、合作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屈原是否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
五、知识拓展及延伸(10分钟)1.教师介绍屈原对楚辞的贡献,以及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楚辞作品,并分析其中的文学技巧和意义。
六、综合评价与展示(15分钟)1.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展示他们对于屈原与楚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全班同学进行互动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屈原和楚辞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现给予认可和鼓励。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深入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并进行文学评论。
2.让学生进行创作,编写仿古文,练习运用楚辞的文学技巧。
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如屈原的故里和楚辞石刻等,增强学生对屈原和楚辞的实际感受。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格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屈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屈原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评价屈原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理解程度。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
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
“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
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
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
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
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