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屈原列传(节选)》2.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及特点。
(2)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领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3. 教学重点:(1)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理解《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3)领悟屈原的爱国精神。
4.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屈原的爱国精神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讲解《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3)分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5. 课堂小结:(2)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后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深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四、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的领悟程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屈原列传》的文言文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古文词典、屈原作品集等。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To)六、朗读全文。
第3教时要点:总结、探讨,作业过程:一、总结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 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2) 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3) 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 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 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祸也。
”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 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2) 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3) 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细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屈原列传(节选)》;(2)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崇高的爱国精神;(2)学习屈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3)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3.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列传(节选)》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屈原的生平、战国时期的历史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解决难点词汇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初步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艺术欣赏:(1)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如辞赋、诗歌等;(2)让学生品味课文的优美语句,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5. 情感教育:(1)讲述屈原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崇高的爱国精神;(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屈原精神在当代的意义;(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品德素养。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屈原列传(节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和内化程度等。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屈原的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4. 能够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列传(节选)》的文意。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领悟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2. 分析文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对屈原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屈原的主要事迹。
1. 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节选)》,理解文意。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屈原列传(节选)》的文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屈原的哪些精神品质?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屈原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屈原列传(节选)》的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屈原的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如何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着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