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2.复述故事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不求全面,几个同学互相补充。

3.梳理结构

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三、围绕评价,解读其志

1.读译文段

(1)指名朗读结尾一段“太史公曰”的文字。

(2)翻译这一段。

(3)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全文的总纲。

2.解读其志

(1)太史公评价里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请结合文章第3段来分析。

(2)集体朗读课文第3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

第3段的关键句有: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思考: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

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

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

3.理解其志

(1)太史公评价里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0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2)集体朗读课文第10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

第10段的关键句有:

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3)思考: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四、围绕遭遇,评议其人

1.引入评议

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

2.概括生平

(1)播放朗读视频,仔细听,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的生平。

(2)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任——疏——绌——迁——沉(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平既绌—→顷襄王怒而迁之—→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

“任”的意思是什么?信任。

“疏”的意思是什么?疏远。

“绌”的意思是什么?罢官。

“迁”的意思是什么?放逐。

“沉”的意思是什么?投江。

3.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这些段落:第一大组探究第一、二段,第二大组探究第四、五、六段,第三大组探究第七、八、九段。在探究基础上进行展示,其中一人朗诵文段,一人指出文段中的关键字词,一人翻译。

(2)第一、二段探究成果展示。

(3)第四、五、六段探究成果展示。

(4)第七、八、九段探究成果展示。

4.人物评价

(1)“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屈原是一个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

一是才能出众。

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

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

五是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追求。

六是通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

屈原正道直行、志洁行廉、正直忠诚、直谏从容,这些品格体现在他的整个生平当中。但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用“悲”字来呈现司马迁的情怀,即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洁行廉的不被赏识,正直忠诚的不解,直谏从容的不听而痛惜。

不用——不识——不解——不听

(2)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

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二是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五、归纳总结,感悟特点

1.侧面显奇

问题: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转,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文章用很多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都是在屈原“既绌”后出现的,这就从侧面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庸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能被朝廷所容,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2.叙议结合

问题:屈原的的一生是很简单的,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从内容所占的篇幅上看,涉及生平的内容很少,而更多的是评价,这与我们学过的列传类的文章不同,原因是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传为主,而是议论和评价。那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入了自己的心胸热血?

简单地讲就是打抱不平。

司马迁推崇屈原,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屈原高洁人格的推崇;二是对屈原文学艺术高深造诣的推崇;三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

而这一切的根源又是寄寓自己内心的愤懑。因为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感同身受。在政治上,他们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了当权者的无情打击,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这样相似的经历,给司马迁带来了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司马迁正是借屈原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两人境遇相同,精神相通,都传达出了同样的愤懑之声。

3.无韵离骚

问题: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单纯的看这句话,前句说的是史学价值,后句说的是文学价值。以本文为例,说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的具体表现。

饱含深情塑形象。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笔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粗笔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情。如“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一唱三叹明情感。文章在叙述的基础上,有三处较为集中的议论:第一处是评价《离骚》,目的是赞美屈原的志向“与日月争光可也”;第二处是强调屈原的忠诚和分析楚怀王客死他乡的原因;第三处是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这三处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带有明显的咏叹笔调,使感情的抒发显得淋漓尽致。

倾向鲜明击人心。文章叙中有请,倾向鲜明;议中有请,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另外语言表达效果。此外,司马

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叹: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司马迁由于敢于直言而被处以宫刑。正是这种身世之叹,使得司马迁以最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屈原的伟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愤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不察,这种感情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六、延伸拓展,提升认识

1.拓展阅读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提示: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这些内容与课文第10段所展现的情形又是一致的。

2.辩证分析

屈原投身殉国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示例一:这一做法是积极的。从屈原与渔夫的富有哲理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以死保节的决心。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屈原自身洁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屈原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和腐败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告和激励。

示例二:这一做法带有消极性。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方式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兮”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脱离人民、轻视群众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3.课堂总结

屈原的形象可以归纳为: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矢志不渝,以死明志,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

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相似,一个受到小人的排挤,被君主疏远;一个因为被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捕下狱,遭受宫行。所以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包含着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要借他人之杯浇胸中块垒。而他们的结局也是相似的,屈原以其不朽的《离骚》留给后人,而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青史,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屈原以投江自尽劝诫后人,而司马迁以自己的忍辱负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各自的目标,令人叹服,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应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哪怕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4.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