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技巧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技巧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为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躁狂和抑郁两个极端。
患者在躁狂期可能表现出兴奋、冲动、多言多动等症状,而在抑郁期则可能出现低落、无助、自卑等情绪。
这种情绪的极端波动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好地调节情绪,以下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1. 学习情绪识别和接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较为敏感,但却常常难以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
因此,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是情绪调节的第一步。
患者可以尝试保持情绪日志,记录下每天的情绪变化,包括躁狂期和抑郁期的特征。
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
另外,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情绪调节的重要一环。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情绪感到困惑、抗拒甚至自责。
然而,情绪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反应,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中,而是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和调节情绪。
2. 建立稳定的生活规律稳定的生活规律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运动量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情绪波动。
患者应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也对情绪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3. 学会应对压力压力是情绪波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学会应对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技巧。
患者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温水浴等,来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此外,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读书或与好友交流,也能帮助缓解压力。
4. 建立支持网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建立支持网络对于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患者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情绪和困扰,获得理解和支持。
参加支持小组或线上社区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可以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支持和鼓励。
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征兆

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征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的波动性,包括情绪高涨时的极度兴奋和活力,以及情绪低落时的沮丧和消沉。
本文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阶段,包括抑郁期和躁狂期,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和征兆。
一、抑郁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期,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和消沉,表现出以下征兆:1. 持续的悲伤情绪:患者感觉悲伤、无助和绝望,情绪持续时间长,难以摆脱。
2. 自责和内疚:患者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的过去行为感到后悔,产生大量的自责和内疚。
3. 睡眠问题:患者的睡眠常常被打乱,出现失眠或睡眠过多的情况。
4. 能量丧失:患者感到疲倦和乏力,缺乏干劲和动力,常常无法完成日常任务。
5. 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患者在抑郁期时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的问题。
6. 食欲和体重变化:患者的食欲和体重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有些人会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而有些人则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二、躁狂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期,患者会出现情绪高涨、行为冲动和活力过剩,表现出以下征兆:1. 欣快和兴奋:患者情绪高涨,兴奋感增加,常常感到快乐和满足。
2. 思维加速:患者的思维速度快,口齿伶俐,经常跳跃性思维,难以集中注意力。
3. 身体活动增加:患者活动性明显增加,坐立不安,难以静下心来。
4. 冲动行为:患者可能会出现冲动行为,如过度购物、鲁莽驾驶等,甚至会导致不负责任的决策和行为。
5. 睡眠减少:患者的睡眠需求减少,常常只需要很少的睡眠就能保持精力充沛。
6. 夸张自信: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乐观、自信过高和对自己能力的夸张估计。
三、转换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转换期,患者处于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状态,通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同时表现出抑郁期和躁狂期的症状,情绪的变化也更加剧烈。
1. 情绪不稳定:患者的情绪波动性明显增加,时而处于极度低落和消沉的状态,时而又兴奋冲动。
双相情感障碍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防御机制

双相情感障碍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防御机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Mania(躁狂)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这种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也给其家庭和社交关系带来困扰。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性格特点1. 情绪波动剧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迅速且剧烈,从深度的抑郁状态转变为兴奋和冲动的Mania状态。
这种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患者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2. 自我感觉过高:在Mania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出自大、自信过度的特点。
他们常常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幻觉,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人。
这种自我感觉过高会导致他们冲动行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策。
3. 冲动和易怒:在Mania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的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他们可能会做出冲动购物、赌博或其他危险行为。
同时,他们也容易变得易怒,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过度敏感,容易产生冲突和争吵。
4. 自杀倾向:在抑郁状态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绝望和无价值感,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因此,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对于预防自杀行为至关重要。
二、心理防御机制1. 否认和逃避:面对抑郁状态,患者可能采用否认和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可能试图逃避现实,避免面对痛苦的情绪和问题。
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加重,因此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于帮助患者应对抑郁情绪至关重要。
2. 投射和扭曲:在Mania状态下,患者可能采用投射和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可能将自己的内心冲突和问题投射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
同时,他们也可能扭曲现实,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过度解读,以符合自己的情绪状态。
3. 理想化和退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通过理想化和退行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困难和挫折。
他们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困扰和痛苦隐藏在理想化的幻想中,寻找安慰和满足感。
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和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和表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该病症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和表现。
一、躁狂期的情绪波动和表现在双相情感障碍中,躁狂期是情绪波动较为明显的阶段之一。
在躁狂期,患者的情绪异常高涨,自信心极度增强,同时伴随着过度活跃、多动以及冲动行为。
以下是躁狂期情绪波动和表现的具体描述:1. 情绪激动和欣快:患者在躁狂期时,常常感到异常的开心和兴奋,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无理取闹或高声大笑等行为,情绪波动极为明显。
2. 冲动行为:躁狂期的患者常常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进行一些冲动的行为。
比如,投资大量的资金,冒险驾驶,或是参与高风险的活动。
这种行为可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3. 多动和话多:躁狂期的患者体力充沛,常常表现出过度活跃,无法安静下来。
他们会不停地行走,卧不安席,坐立不安。
此外,患者的言语也异常多,可能一直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4. 自负和自信:躁狂期的患者容易出现自大、自负、自信心过度增强等表现。
他们可能会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自认为是无所不能的人。
二、抑郁期的情绪波动和表现与躁狂期相对应的是抑郁期,这个阶段患者的情绪极度低落和消沉,常常伴随着自卑、无助等情绪。
以下是抑郁期情绪波动和表现的具体描述:1. 情绪低落和消沉:抑郁期的患者情绪极度低落,常常感到无望和消沉。
他们可能会变得非常沉默寡言,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无法享受任何乐趣。
2. 睡眠障碍:抑郁期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过多。
这些睡眠问题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消沉和疲惫感。
3. 自责和自卑:抑郁期的患者常常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和评价,感到无用和无价值。
他们会过度自责、自卑,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
双相情感障碍对情感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对情感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对患者的情感感知和认知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情感感知和认知两个方面,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对患者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情感感知的影响1.1 情绪极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常常出现极化的现象,即情绪在高和低两个极端之间剧烈波动。
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使得患者在感知他人情感时产生困难,往往会对他人的情感状态产生误判。
例如,当患者处于情绪低谷时,他们可能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负面情绪,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1.2 自我中心偏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情感体验。
这种自我中心偏差导致了患者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能力下降,难以理解和共情他人。
这也可能导致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难,无法有效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认知能力的影响2.1 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伴随着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
在情绪高涨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过度活跃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精力。
而在情绪低谷时,他们则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的情况。
这种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影响了患者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2.2 认知柔性的缺失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波动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认知柔性的缺失。
他们往往固执地坚持某种认知模式,难以灵活地调整思维方式。
这种认知柔性的缺失使得患者在面对复杂情境时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应对策略3.1 情绪调节训练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学会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包括情绪识别训练、情绪调节技巧的学习等。
通过提高情绪感知的准确性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情感,并减少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
3.2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可以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并增强认知柔性。
这包括通过注意力训练、集中力训练等方式,提高患者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觉察和情绪调节训练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觉察和情绪调节训练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极端的波动,从极度的兴奋和欣快(Manic)到极度的沮丧和绝望(Depressive),并且这些情绪变化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情感觉察和情绪调节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情感觉察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觉察和认知能力。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情感觉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情绪波动较为剧烈,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从一种极端情绪转变为另一种。
情感觉察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这些情绪。
情感觉察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观察。
患者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以及相关的触发因素和反应,来增强对自己情绪变化的觉察。
这可以通过编写情绪日记或使用情绪跟踪应用程序来实现。
通过自我观察,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模式和触发因素,从而更好地预测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另一个重要的情感觉察训练方法是身体感知。
身体感知是指通过觉察和关注身体的感受来增强对情绪状态的觉察。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练习、冥想或瑜伽等身体活动来提高身体感知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增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觉察,并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情绪调节训练是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学会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
情绪调节训练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到情绪的正常波动,并学会采取积极的策略来应对负面情绪和情绪波动。
情绪调节训练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以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和维持。
患者可以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参与认知行为疗法或使用认知技巧来进行认知重构。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另一个重要的情绪调节训练方法是情绪调节策略的培养。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个极端。
这种情感波动不仅对患者的个人生活和社交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损害。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包括对其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以及社交认知的影响。
注意力是认知功能的核心之一,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波动期间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研究表明,情绪高涨期的患者更容易分心、注意力不稳定,而情绪低落期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注意力缺失的情况。
这种注意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在学习、工作和社交中遇到困难,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的安全性。
记忆是另一个受到双相情感障碍影响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患者在情绪高涨期间可能出现记忆过度自信的现象,即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过于自信,但实际上却存在记忆缺陷。
相反,在情绪低落期,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受损的情况,包括注意力缺失和记忆能力下降。
这种记忆问题对患者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自信心的下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也受到了损害。
执行功能包括决策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
研究表明,情绪高涨期的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决策失误和计划不周等问题,而情绪低落期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决策困难和计划能力下降的情况。
这种执行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影响其个人和职业生活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认知功能的影响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交认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社交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意图和社交信号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高涨期间可能对他人的情绪理解存在偏差,更容易出现误读他人情绪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互动中产生误解和冲突,影响其社交关系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以及社交认知。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剧烈,包括情绪高涨期(躁狂期)和情绪低落期(抑郁期)。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学专家采用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来帮助患者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心理评估是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一种方法,通过收集患者的自述和观察行为,心理学专家可以获得关于患者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详细信息。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中,专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包括面谈、自陈量表和行为观察等。
面谈是心理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与患者进行面谈时,专家会询问患者的个人背景、家族史和症状描述等。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可能的症状持续时间和频率等。
自陈量表也是心理评估中常用的工具之一。
这些量表通常要求患者回答一系列有关情绪、睡眠、注意力和自杀倾向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分析患者的回答,心理学专家可以得出关于患者情感和行为的客观数据,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除了面谈和自陈量表,行为观察也是心理评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专家可以了解患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反应和行为模式。
这种观察可以帮助专家更准确地识别患者的情感波动和可能的双相情感障碍。
在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时,心理学专家通常依据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十版(ICD-10)。
这些标准提供了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详细描述和诊断标准。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双相I型和双相II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2), 179-187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2023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Facial Ex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s—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Xing HuangThe Laboratory for Affect 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7th, 2019; accepted: Jan. 22nd, 2019; published: Jan. 30th, 2019AbstractNumer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D) have difficulty in recog-nizing facial expression, leading to BD’s social dysfunction. Attention is a basic cognitive processing. Abnormal visual atten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can often reflect the mechanism be-hind emotional disorder.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abnormal attention processing in BD, andsummarized the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 facial expression inbipolar disorder group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 were discussed.Keywords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Facial Expression, Attention, Visual Scanning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从注意加工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干预启示黄杏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收稿日期:2019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30日摘要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BD)对情绪面孔存在识别障碍,从而影响该群体的正常社会黄杏活动。
注意是一种基础的认知加工,对情绪刺激的视觉注意异常往往能反映情绪紊乱背后的机制。
本综述从注意加工的角度,总结了以往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群体对情绪面孔存在的情绪识别障碍相关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归纳讨论。
据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临床干预的设想。
关键词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情绪面孔,注意,视觉扫描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是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的一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障碍(Fagiolini et al., 2015; Michalak, Yatham, Maxwell, Hale, & Lam, 2007)。
其临床表现为阶段性循环出现的持续情绪高涨、观念飞跃及活动异常增多的双相躁狂发作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及负性思维的双相抑郁发作或情绪稳定期(Goodwin & Jamison, 2007)。
情绪控制和情绪认知异常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典型的症状(Abrams, Redfield, & Taylor, 1981; Goodwin & Goodwin, 2007)。
双相障碍患者对情绪或情感的调节能力受损,并且通常伴有一系列额外的神经认知障碍,包括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分类能力受损(Addington & Addington, 1998; Getz, Shear, & Strakowski, 2003; Malhi et al., 2007)。
面孔表情是人类沟通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也是传达个体情绪情感状态的一个重要信号。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准确识别和理解是个体进行社会活动和获取社会信息的来源,也是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Getz et al., 2003)。
2. BD群体对面孔情绪识别存在障碍的证据许多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BD人群在进行面孔情绪识别(facial affect recognition)时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识别障碍以及大脑情绪加工区域的激活异常。
Lawlor-Savage等人(2014)通过控制情绪面孔呈现时间是否受限来研究双相躁狂患者面孔情绪识别受损的情况,他们发现在不限制时间的情况下,BD被试与健康被试之间的识别准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识别时,BD患者出现对愉快面孔的识别障碍,而在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上与健康组没有显著差异(Lawlor-Savage, Sponheim, & Goghari, 2014)。
大量研究发现,与健康个体相比,BD患者在识别与自身心境状态一致的(mood-congruent)面孔情绪时,负责情绪加工的重要脑区杏仁核(amygdala)会出现过度激活,而与认知控制和行为监测有关的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则相较健康被试显著更低,同时眶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激活进行调节)与杏仁核的联结也会出现减弱的现象(Adolphs, 2002; Fusar-Poli et al., 2009; Jennifer et al., 2008; Yurgelun-Todd et al., 2000)。
而对与自身心境状态不一致的(mood-incongruent)情绪面孔,不同阶段的BD患者则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偏差(cognition bias)。
例如,处于双相躁狂阶段的患者在进行面孔情绪识别时存在积极偏差(positive bias),即将表达负性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为正性,且难以识别恐惧和厌恶表情,会将恐惧表情知觉为惊讶从而可能促使患者的持续接近行为,而显然此时回避行为更具适应性;处于双相抑郁阶段的患者则存在消极偏差(negative bias),即将表达正性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为负性,难以识别中性和积极情绪面孔,会将这类情绪面孔识别为消极(Calder, Keane, Manes, Antoun, & Young, 2000; Lembke & Ketter, 2002; Murphy et al., 1999)。
黄杏3. BD群体对情绪面孔的视觉注意相关的研究“注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促使情绪产生并会受到情绪影响的一种认知加工(Schwarz, 2000; Shimojo, Simion, Shimojo, & Scheier, 2003),“视觉注意”则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Cacioppo, Klein, Berntson, & Hatfield, 1993),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被认为可以解释情绪紊乱背后的机制(Beck, 1976; Mathews & MacLeod, 2005)。
Murphy等(1999)对manic期和depressed期的BD患者的行为抑制能力进行研究,发现抑郁相和躁狂相的BD患者分别对负性刺激和正性刺激表现出行为抑制困难,即这两类人群对情绪刺激分别存在负性注意偏向和正性注意偏向(Murphy et al., 1999)。
有研究者采用GO/NOGO范式发现,当要求被试看到愉快面孔时做出相应按键反应,对悲伤面孔不做反应时,处于manic期的BD患者对愉快面孔相较悲伤面孔反应更快,表现出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对消极情绪面孔则表现出情绪敏感性缺陷,而在健康被试组没有发现此类差异(Degabriele, Lagopoulos, & Malhi, 2011)。
3.1. 视觉追踪研究(Eye-Tracking)除了基于反应时和准确率对注意偏向进行研究外,还一种非常适合用来研究个体对情绪事件的视觉注意的方法则是眼球追踪技术(eye-tracking),通过这个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心境障碍群体在某个注意点的注意时长以及注意的捕捉区域(Keith, 2009),还可以研究该群体对各类情绪刺激不同的视觉注意模式和视觉扫描轨迹(Gotlib & Joormann, 2010; Gotlib, Krasnoperova, Yue, & Joormann, 2004; Klin, Jones, Schultz, Volkmar, & Cohen, 2002; Mathews & MacLeod, 2005; Pelphrey et al., 2002),从而更好地探索心境障碍背后的机制和完善相应的临床干预手段。
有研究者采用眼球追踪技术,通过“最初的注视倾向”和“注视点平均停留时间”这两个指标对BD患者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Garcia-Blanco等人对各阶段的BD患者加工非面孔情绪图片时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自由观看非面孔情绪场景时:1) 处于抑郁阶段的BD患者对愉悦图片较其他图片的注意显著减少,表现出对愉悦刺激的愉快敏感性缺失;2) 处于躁狂阶段的BD患者最初的注意更多地指向愉悦场景,表现出该类人群对愉悦刺激的注意抑制困难;3) 躁狂阶段和抑郁阶段的BD患者对威胁刺激较其他刺激出现更多注视点(即对威胁刺激出现注意偏向),反映出BD患者对威胁刺激的易感性,但只有躁狂相的BD患者表现出对威胁场景的注意抑制困难(Garcia-Blanco, Salmeron, & Perea, 2017; Garcia-Blanco, Salmeron, Perea, & Livianos, 2014)。